【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5单元教学实施策略_第1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5单元教学实施策略_第2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5单元教学实施策略_第3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5单元教学实施策略_第4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5单元教学实施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策略如何理解教材中关于这一任务群的安排一、课标解读(一)课标呈现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主要有三处:第一处是课标的“课程结构”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必修其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必修(8学分)选择性必修(6学分)选修(任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学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第二处是课标的“学习任务群”部分 本部分主要有两处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阐述,第一处是“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门对整本书的要求及开展进行了阐述。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1.学习目标与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第三处是“学习任务群18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在对“学术论著”阅读的要求中也提到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当然其它的学习任务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类文本、当代文化参与等任务群也涉及到整本书阅读,但基于《乡土中国》的性质,所以“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这个任务群的要求针对性就更强,更具有现实意义。学习任务群18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节选)本任务群在引导有这方面追求的学生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尝试写作小论文。1.学习目标与内容(1)根据个人的阅读兴趣和平时积累、思维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学术著作深入研讨,撰写研讨笔记。(2)将研读学术著作过程中生成的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等进行梳理概括,形成专题,深入研讨;或围绕相关学术话题,组织研讨活动。(3)整理提炼专著研读或专题研讨的成果,借鉴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相互交流。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学术著作选读为22课时,学术专题研讨为8课时,学术性小论文写作为6课时。(1)学术著作选读,应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进行,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选读的学术著作篇目,可由教师充分考虑各类学术著作的特质,参照本地、本校的图书、网络等资源向学生推荐;学生也可依据自身阅读兴趣、发展方向,自主选择。(2)学术专题研讨在研读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由参与这项学习的学生各自报告阅读心得,交流研讨;也可以围绕与所读学术著作相关或相近的话题组织研讨。学术专题研讨倡导平等对话、学术自由,坚持学术规范;表达观点有理有据,符合逻辑。(3)学术性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其写作的重点在表达研究成果,可参阅学术论著的基本格式和语言表达。理论推导、数据引用等应坚持学术规范,不作假,不抄裘,不强词夺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文末应注明参考书目。第三处是课标的“实施建议”的“评价建议”部分 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四个学习任务群,它们贯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两类课程中有不同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评价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二)课标梳理由课标的规定可以得出以下信息:1.阅读的必要性当前碎片化阅读盛行,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整本阅读”单元就是为了强化经典阅读,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起到“厚底子”“磨性子”之用。作为社会学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承载着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所以才从国家层面强调整本书阅读。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阅读内容: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学术著作——《红楼梦》《乡土中国》3.阅读时间:必修阶段,每个学期一部,其它阶段在合适的任务群里隐性进行整本书阅读;课内外时间。4.阅读方式:(1)学生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读—写—研)(2)教师提出专题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平等参与交流、研讨、解惑,善于发现学生经验和见解。(提出目标—设计活动—引导交流—参与研讨—发现经验)(三)阅读目标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1.内容介绍《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也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书收录了14篇论文,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曾在当时的《世纪评论》分期连载。本书代表了费孝通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是进行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著作。内容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并提出和论证了“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2.选书理由《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虽是学术著作,但是用语通俗自然阐述深入浅出,符合高一学生初步接触学术著作、并以此为范形成学术著作阅读经验的要求。同时阅读本书,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具有深远意义,可以具体、全面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可以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进而来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人”找到“中华魂”。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学生在必修阶段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任务,本书目前已纳入教育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五单元。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概念、又在具体事物里核实”的探索精神,在中西对比、古今比较中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讲故事、打比方等生动形象的说理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增强科学研究意识、掌握研究方法等,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单元构成要素分析单元导语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专题阐释重点阐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专题阐释重点阐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本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内容介绍介绍这本书是写的是农村的基层生活,而且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据此,可以帮助学生整体了解书的内容。内容介绍介绍这本书是写的是农村的基层生活,而且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据此,可以帮助学生整体了解书的内容。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目标引领既有技能目标,也有价值目标。目标引领既有技能目标,也有价值目标。导入语《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介绍本书的性质及成书经过。“讲稿”说明阅读的难度不大。介绍本书的性质及成书经过。“讲稿”说明阅读的难度不大。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本书阅读的重心。”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本书意义及主要内容。;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本书语言特点,这点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因为这既是文章阅读的一个切入点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本书阅读的重心。本书意义及主要内容。本书语言特点,这点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因为这既是文章阅读的一个切入点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第二段重点从内容、价值及行文方面对本书进行了介绍。)阅读指导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学术著作大多追求的是在相关领域或者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造,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学术著作的一般阅读要求、行文结构特点,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本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思路。学术著作的一般阅读要求、行文结构特点,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本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思路。下面的一些策略,可以为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著作提供帮助。以下的这些策略与后面的“学习任务以下的这些策略与后面的“学习任务”是有一定的对应的。1.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等。无论带着哪种预期来阅读,目标明确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预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技能方法的,更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当然第三个的要求最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基于前二者的。但“可能”这个预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技能方法的,更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当然第三个的要求最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基于前二者的。但“可能”一词的运用说明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爱好、阅读能力、生活经历来确定自己的预期,这也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2.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后记”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各篇文章,可以先读篇章标题,预测推想;再读各段,筛选重要的概念或语句,了解各段的内容;最后观照全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粗适合于了解整体框架,可以对应“任务2粗适合于了解整体框架,可以对应“任务2”;“细”是对文本的品读。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学术著作往往会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阐释。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抓住并理解核心概念,就掌握了阅读学术著作的钥匙。这个方法是细读的关键,一定要找好核心概念,并做好阐释。这个方法是细读的关键,一定要找好核心概念,并做好阐释。4.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査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这是对以上三个动词的具体阐释,也点明了常见的逻辑方法,所以可以适当的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与“任务3”这是对以上三个动词的具体阐释,也点明了常见的逻辑方法,所以可以适当的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与“任务3”相联系。5.反复阅读,积极思考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通过每次一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这在驱动任务的设置上需要下功夫,就学生来说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相关,这也第四单元的内容相呼应。,还可以参阅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可以与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通过每次一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这在驱动任务的设置上需要下功夫,就学生来说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相关,这也第四单元的内容相呼应。可以与“任务4”直接联系。学习任务以下任务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设计任务。前三个任务可以在前两种课型中均有体现。最后一个任务是汇报性质的,所以一般在最后一个课时完成。前三个任务可以在前两种课型中均有体现。最后一个任务是汇报性质的,所以一般在最后一个课时完成。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序言中说:“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差序格局”就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作者在解释这个抽象概念时,运用了比喻等方法。分小组讨论,谈谈你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之后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结合作者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任务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个篇章共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知识体系,比如《乡土中国》中的14篇文章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试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报告。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如制作手抄报、举行演讲、开展辩论、设计网页等,与同学交流。任务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费孝通不仅在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成就卓著,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查找资料,了解其生平这种拓展是一种解释性拓展,可以在阅读的开始即进行,有利于对整本书的理解;也可以在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拓展,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最后的拓展则应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拓展。,并拓展阅读他编著的其他作品,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全面地认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这种拓展是一种解释性拓展,可以在阅读的开始即进行,有利于对整本书的理解;也可以在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拓展,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最后的拓展则应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拓展。单元构成要素总结1.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能围绕关键概念在文中划出关键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概念的含义,能结合现实解读概念;能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出全书的逻辑思路,能找出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说出其论证思路及语言上的特点。借这本书知道一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文化特性,学习作者观察、透视社会的方法、说理的严谨与生动特点。2.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略读、速读、浏览、精读等阅读方法;能学习和运用先粗后细读书法、带着阅读预期、关注核心概念和研究思路、结合个人经验与相关资料等方法阅读学术类著作,学习举一反三。(序目读书法、思维导图读书法、批注读书法、质疑读书法、资料读书法等)如何具体实施这一任务群做好课程规划阅读课程建设涉及学时问题,坦率的说,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大量阅读,目前的课堂学时是难以实现的,这会涉及国家课程学时计划、教师日常工作评价等一系列上位问题。这里不妨将引导学生形成读书习惯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结合课外的作业布置、班会时间、早读时间、校本课程等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时安排课型任务引领任务评价1课时阅读起领课阅读内容:序、后记、第一章通过猜读、浏览、略读等方式,让学生找到阅读本书的目的,体验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一般方法。方式:教师的观察与理答重点关注:猜读时思维的广度、集中度、深刻度,浏览的速度,略读中圈画关键信息的全面度、简洁度,提炼信息时表述的清晰度、简练度。0.5周)自读课自主阅读第二、三章运用略读方式,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尝试用三四句话概括这两章的内容,并思考前三章之间的关系。方式:师生口头交流阅读体验,检查学生有无圈画、归纳,同学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交流阅读收获。1课时过程研讨课班级交流二三章的概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对概念进行阐释;运用思维导图方式梳理前三章之间的关系。精读指导其中一章(学习阅读中的联想与批注)。方式:教师的观察与理答;书面批注和交流;思维导图展示。重点关注:学生概述的准确度,小组展示时思维导图的合理度,阅读联想时的开阔度和准确性。课下或阅览课(1周)自主阅读第四至八章1.运用略读方式,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尝试用三四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并思考这几章之间的关系,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2.选择其中一章进行精读,圈划重要概念及文本观点,概括文本引用的材料,批注不同材料的作用。方式: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与学生口头交流阅读体验,检查学生的概括与批注;同学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交流阅读收获。1课时过程研讨课小组交流这几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对概念进行阐释;运用思维导图方式梳理这几章之间的关系。班级交流:不同材料的作用,观点与现实的联系。方式:教师的观察与理答;书面批注和交流;思维导图展示。重点关注:小组交流的参与度、表现力,班级合作中的参与度(表达、倾听、质疑、说服、反思、完善)1周自主阅读第九至十四章1.运用略读方式,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尝试用三四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并思考这几章之间的关系,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2.选择其中一章进行精读,圈划重要概念及文本观点,概括文本引用的材料,批注不同材料的作用;从语言的角度思考文本的语言特征,并思考这种语言的作用,结合具体例子加以阐述。方式: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与学生口头交流阅读体验,检查学生的概括与批注;同学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交流阅读收获。1课时过程研讨课阶段性交流课小组交流这几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对概念进行阐释;展示思维导图并讲解,在合作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班级交流:合作探究学术类作品中语言的多种可能特征及作用。方式:教师的观察与理答;书面批注和交流;思维导图展示。重点关注:小组交流的参与度、表现力,班级合作中的参与度(表达、倾听、质疑、说服、反思、完善)1周整体梳理或部分重读,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完成下面其中一项任务。1.完成教材中的任务1、2,最终以思维导图或小论文(800字)形式呈现学习成果。2.完成教材中的任务3,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3.请结合相关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探究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是如何在无强制力作用下服膺于礼治秩序的,写成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4.课下选择阅读另外一本学术著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结合《乡土中国》的阅读经验,为同学们展示学术著作阅读的方法与建议,并全面的评价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和成就。5.借鉴费孝通先生在“乡下人比城里人愚”这个话题上的思维方式,解读重庆公交车事件,完成一份思维报告。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口头评价与量表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小组合作过程性层面:角色分工的合理性、材料收集的全面性、合作过程中解决突发问题的应对力。项目呈现形式层面:1.小论文:观点的逻辑合理性、表述语言的简练性,论文结构的规范与内容的逻辑性,论文语言的简洁性与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论据的真实、合理与逻辑性。2.思维导图:思维层级的清晰直观度,语言的简练概括度,内容的广度与深刻度。3.调查报告:调查对象的全面性与代表性,调查内容中心明确,调查内容设计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调查结论的逻辑合理度、思维的全面性,调查内容的意义价值。1课时成果汇报课成果汇报或检测课班级成果展示,提炼完成项目活动的经验与方法。梳理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上好三种课型阅读起领课1.把学生带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到这种阅读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而这也是现在高考的一个方向。如: 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2.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让学生的阅读细下去深下去如:序目读书法——了解概要粗读浏览法——圈画关键词细读批注法——联系生活思维导图法——梳理思路问题引领法——带入思考批注法示例:思维导图法示例:《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作用。此章17段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适合用思维导图呈现过程研讨课目标:陪伴阅读,引领深入方法:1.用任务去带动——提前布置评价任务2.用问题去激发——在质疑答疑中深入3.用生活去注释——联系文学或生活4.用理性去梳理——学习论述逻辑和方法1.用任务去带动——提前布置评价任务这个任务不仅仅是阅读范围的,还有前面的阅读方法的提示,以及具体的达成任务。如:一个概要、一次展览、一个演讲、一场辩论、一个调研报告2.用问题去激发——在质疑答疑中深入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础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主题)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主要观点)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质疑与判断)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现实价值)——[美]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具体每次的章节阅读任务也要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思考。除了这些规律性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将要阅读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3.用生活去注释——联系文学或生活这和第一种课型的第一个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4.用理性去梳理——学习论述逻辑和方法这可以结合课本的“任务2”来进行成果汇报课目标:分享成果,点拨提升方法:1.给学生组织和评价的机会为了达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的目的,可以采用组内展示小组初评,然后班内展示,同学评价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更多的起到点拨引导提升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2.确定好不同内容的量规量规,是针对不同的展示方式及展示内容来制定的,从制定的主体来说,应以学生为主体来制定,至少也是老师引导下学生制定,这样才贴近学生的实际,评价时才更真实,更实用;从制定的内容来说,既要考虑展示方式方面的,也要体现内容的深度广度等,包括语言的逻辑性、生动性等也要考虑到。3.展示的方式要根据内容多样化可以有内容概要、阅读展览、演讲、辩论、调研报告等,总之既要根据学生及内容的实际,又要契合新课标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高考的需要。总之,以上三种课型,整体上是按时间的轴线来进行的,但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后两种课型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特别是第三种课型,在过程中也必需有体现。单元教学设计示例授之以渔,开启阅读盛宴——《乡土中国》起领课设计设课背景:对高一学生而言,阅读学术类整本书,一方面缺乏阅读经验,学生对文学类作品接触较多而对学术类著作接触很少,缺少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经验,存在阅读障碍;另一方面缺乏生活经验,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乡村深度缺乏感性体验,而生活在乡村的学生,所处的乡村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缺少关注与思考,对于“乡土”只有粗浅模糊的认识,对书中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及所写内容不熟悉,理解有难度。而《乡土中国》固然是社会科学里一部相对浅显的学术类作品,作者的语言相对通俗简洁,举例贴近生活,但于学生而言仍然存在语言及思维的诸多陌生化领域,所以本课的设计,一方面期望用多种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概念和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并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为接下来的整本书阅读提供方法指导。学习目标:1.通过猜读,利用序言、后记、目录等,确定《乡土中国》的阅读目的,学习初步了解一本书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2.通过跳读、浏览,提炼关键词、核心概念,体验并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人崇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跟你住在城里的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没有表达过想回老家的想法?你自己有没有这种愿望?过年回老家去串门走亲戚,差不多要给整个村子的人拜年;而你在城市中生活很久,是不是还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排队的时候你是不是总对来插队的陌生人嗤之以鼻,却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朋友叫到身边而且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老人思乡心切而你却无所谓,为什么对多年不见乡亲如此熟悉却对城市中天天碰面的邻居如此陌生,为什么会对插队的人区别对待?今天,我们来共同阅读一本书——《乡土中国》,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二、任务设计:大致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目的。任务一:合理猜读问:看到《乡土中国》这个题目,你觉得这是一本什么类型书?书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本书中会写到哪些内容?请把你想到的关键词写到笔记本上。设计意图: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了解本部书的类型,以便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内容。预设:1.可能回答有社会学学术著作、散文集等。2.乡是农村、乡村,土是土地、田地、庄稼;“乡土中国”就是中国传统农村的中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乡风乡情。3.有可能写到人与土的关系形成演变的过程;也有可能写到“乡土”及其文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任务二:浏览序言、后记、目录,圈画重要信息,验证猜想。问:快速浏览(6分钟)“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看看能否答复你的猜想,圈画相关内容。同时在这前后两篇文章及目录里,你还能捕捉到哪些信息?你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也一并标注出来。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快速浏览和抓取主要信息能力。预设:1.对书名“乡土中国”的解答: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2.有关写作背景、成书目的的介绍:(1)他开始讲“乡村社会学”课时,由于国内没有教材,采用美国的教材作参考,觉得不很惬意:给中国学生讲乡村社会学谈论美国乡村社会情况,当然有点不伦不类。(2)之前的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等领域有交叉混淆的现象,这会干扰甚至破坏社会学的发展与研究。(3)列举社会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对社会学趋势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自己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及方法。(4)想借“乡村社会学”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一边探索一边讲授一边与青年学生讨论修改。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设计适合中国国情、大学生学情、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教材、论著。3.书的类型及学术范围:社会学学术著作4.写作特色:不是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出的概念。整本书的风格是随笔性的,把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感想表达出来,但文章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书中有很多新的概念、关系。5.目录呈现的大多是比较生僻的概念。了解概念含义应该是阅读本章的重点;同时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也有待阅读中的进一步了解。6.阅读本书的目的:可以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学习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理解生活中大部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文化心理,寻找解决当今农村问题的答案。(追问: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呢?)小结:想尽快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可以从猜读入手,借助序言(或前言)、后记、目录等,可以获知书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特色等信息。如果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不要停滞于此,可以先画出来但跳过去,以把握文章大致内容为第一要务,记住:通观和了解是第一步。每次阅读,带着一两个目的或问题读书,阅读印象和效果会更深更好。知识补充: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后记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bá)或书后。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任务三:略读第一章《乡土本色》,尝试解答第一个概念。问:本书正文共14章,每章题目即概念。我们从第一章入手,采取略读的方式(6分钟),通过圈画重点句子、提取关键词或者自己概述等方式解答概念:什么是“乡土本色”。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略读(限定时间内把握材料大意)的能力,学习通过圈画重点句子、提取关键词或者自己概述等方式解答概念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后面的自读中能养成“读一章,概述一章内容”的阅读习惯。课堂交流:8分钟预设:乡土本色——土气不流动隔膜孤立聚居熟悉分享《乡土中国》整体阅读规划见前文“阅读过程规划图”,此处略设计意图:让学生事先了解阅读过程及评价方式,便于其自主管理和督促自己的阅读行为,形成阅读习惯,建构阅读经验。五、课堂总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阅读学术著作的一般方法?用猜读引领阅读深入,猜想著作题目的含义,及著作的主要内容、阅读价值;浏览读,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