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创新问题研究【论文】》_第1页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问题研究【论文】》_第2页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问题研究【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歌谣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创新运用TOC\o"1-3"\h\u2833引言 引言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河池市、柳州市等地区长期流传的少数民族的山歌的总称。刘三姐歌谣的内容大致由七个要素组成:生活、感情、风俗仪式、生产、故事、古代歌曲和谜语。刘三姐歌谣具有鲜明的古代特色、民间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等,具有完整的文化传承和卓越的诗歌思维。刘三姐歌谣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繁多,传播广泛,影响深远。2006年6月,刘三姐正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关心、理解、重视当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表现方式,形成良好的传统地域文化价值观,真诚地热爱艺术。笔者结合学院开展《地方戏曲》课程来论述地方高校在传承刘三姐文化的使命与意义,用教育理念对刘三姐歌谣进行传承、拓展和创新,使刘三姐歌谣更接近广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提升他们的艺术教育和休闲生活。一、刘三姐歌谣的文化涵义(一)刘三姐歌谣蕴含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电影《刘三姐》将近三十年的热播,使刘三姐和刘三姐歌谣成为那时人们心中传奇的艺术形象。改革开放后,对刘三姐的研究和宣传得到了拓展、延伸和深入。刘三姐文化从宜州不断地向外拓展,扩展范围非常的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刘三姐的彩调剧;故事和传说;当地的历史记载和风俗习惯;电影和电视剧的文学主题;文物古迹;以刘三姐为主题的商品和纪念品等等。群众推崇刘三姐、刘三姐歌谣和刘三姐文化,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象征着自由、平等、热爱生产劳动、追求幸福、崇尚真善美、爱憎分明的价值观[1]。也因如此,大众对刘三姐、刘三姐歌谣和刘三姐文化的热爱可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言传,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当今青年很少地受到刘三姐、刘三姐歌谣和刘三姐文化的影响,使广西河池学院大学生感受到它的文化魅力,对它进行全面深入地传承、拓展和创新。(二)刘三姐文化的传统表现形式刘三姐,又名刘三妹或刘三太,是广西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仙歌神。刘三姐聪慧乖巧,温柔善良,勇敢坚强。刘三姐是唱山歌的高手,尤其擅长用充满趣味的山歌赞美生产劳动和爱情,生动地体现出勤劳质朴、乐观旷达,将对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愤懑和鄙夷融入美妙的歌声之中,深刻地表达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不屑,充满了勇于反抗、善于反抗、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等崇高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2]。因此,她的歌声优美动人,余音绕梁,深受群众的热爱。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山歌之乡,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各民族自古以来都喜爱山歌,各种各样的山歌活动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发展的热门。电影《刘三姐》中的一句话“三姐从小爱唱歌,唱歌就是姐的命”,足可见山歌对广西壮族人民来说,就像穿衣吃饭一样重要。广西壮族人民通过山歌描述现实生活,颂扬生产劳动,表达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甚至将山歌作为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二、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运用刘三姐歌谣的意义(一)传播地域文化,凸显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地域风情和乡土文化之中也可见一斑。后者使中华文化具有各色各样、丰富多彩的内涵和形式,具有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精神和气质,能够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教师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艺术教育,凸显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文化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变得愈发立体丰满。教学过程呈现的不仅是宏观抽象的理论知识,还有来自于身边现实生活的乡土气息。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补充学生对中华文化既有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刘三姐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当地独特深厚的文化魅力,具有重大的地域文化传播价值,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中熠熠闪光的明珠,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教师将刘三姐歌谣引入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加深学生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热爱。(二)激发学生兴趣,做好文化传承用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重要的改革内容。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得到增强、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情感,教学就能够实现事半功倍。学生对教师具有强烈的选择倾向,这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内心是否愿意接受教师所说所做以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热爱教育、尊重学生、和蔼可亲的教师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可以使用创设主题情景、利用艺术理论将故事改编为剧本、指导学生编写剧本以及扮演角色等“沉浸式”情景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体会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在教学完成后及时给予正向激励,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感和幸福感,产生出激情,树立起自信,建立起积极学习的良性循环,巩固、提升教学过程中培养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学生对于刘三姐歌谣有了兴趣之后,他们就会对这种原本一直存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更为感兴趣,想去深入了解。当他们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这种文化艺术的魅力,以及当前刘三姐歌谣所面临的处境,激发他们想要去传承的使命感。(三)丰富的艺术形态促进学生课堂教学文化和娱乐是分不开的。情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当地人特有的交流方式与乡土文化紧密联结,又因为乡土文化的熏染而变得更具独特性,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是地域文化,比如:刘三姐山歌对唱。因摄入地域文化而显现出的教学特色,会成为学生学习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教学内容、继而传承、革新和推广的重中之重。刘三姐传说随着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得到更深远更广泛的扩散和传播,时至今日,刘三姐传说已经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记录刘三姐传说的风俗志、风物志、地方志、笔记、话本等史籍文献,描绘刘三姐传说的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叙述刘三姐传说的小说、散文、戏剧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都是刘三姐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的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刘三姐文化博物馆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的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等,都成为当地独特的刘三姐文化符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刘三姐文化印迹也有很多,最具有鲜明特色的是桂林市桃花江畔的刘三姐大观园。刘三姐大观园以刘三姐的名字命名,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主题,集观赏游览功能和娱乐休闲功能于一身,堪称桂林市旅游度假文化中灿烂辉煌的宝石。众多的表现形式都可以被引用到广西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之中,丰富学生们的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三、刘三姐歌谣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兴趣较低刘三姐歌谣多年来主要是用实景戏剧、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剧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宣传效果。随着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网络文学、网络短视频、网络剧等新媒体日益发展壮大,传统媒体不断地受到普遍化的传播方式和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越来越传播内容固定化、传播方式有限化、传播方向单向化,使得刘三姐歌谣的传播面越来越小,受众越来越少,市场份额越来越衰弱。人的一生往往更热衷于他们10-30岁时的流行文化。刘三姐歌谣的传唱者和欣赏者基本上都是四十五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日益老龄化,他们年老体弱、精力有限、传承力度不足。由于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年轻人深受新媒体娱乐平台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已经逐渐地改变,不再专注于某一种古老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对那些文化没有的概念,更没有太多兴趣和意愿去了解,而是更喜欢流行的、多元的、快餐式的文化。高校大学生对刘三姐歌谣的兴趣逐渐冷淡,不愿意传承刘三姐歌谣。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倾向于探索、创作、传唱当今流行音乐,真正喜欢刘三姐歌谣或者愿意对刘三姐歌谣进行研究改编、传唱的人逐渐地减少,即使是广西壮族人民传统盛大民歌节“三月三”,年轻人也很少参与山歌活动,参与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因此,刘三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出现很尴尬的局面,教学的教师认为这种文化十分具有艺术性,想要学生们好好学习,将其传承下去。可学生们觉得这种文化过于老套,不愿意去学,两者之间形成了“知识断层”的局面。(二)专业人才匮乏上述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于刘三姐文化的兴趣逐渐减低,因此,自然而然就导致了专业人才的匮乏。这里说的专业人才既是指大学生,也是指教师。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既然选择学习艺术,自然是要学习可以带给自己价值的,比如流行乐,而不会去选择这种被认为过时的艺术。此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地方高校艺术表演类及其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紧缺。另外,桂山饭店、文化饭店、帝苑饭店等四五星级饭店也需要艺术表演类管理人才。因此,他们会为了市场而选择艺术表演,市场上并不要求刘三姐艺术,因此就不会去学习,导致刘三姐歌谣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寸步难行。对于教师而言,随着教师的逐渐退休,能够精通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教师越来越少,这也是一种人才的缺乏,使得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不够,专业歌谣制作团队、专业演员和新一代专业继承人严重缺乏,最终导致刘三姐歌谣濒临失传。(三)教学模式具有局限性对于歌谣的教学,高校中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种类的歌曲,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对于流行音乐而言,高校目前已经有着一套系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设备,学校可以提供类似于录音棚一样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良好的学习。但是,对于刘三姐歌谣而言,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不能局限于录音棚之中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歌唱,还有动作、表情、神态等等,简单来讲,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情景,在情景之中进行歌唱,表达出歌曲之中的情感。然而,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之中,教师依旧是采用简单地教学模式,缺乏了其他因素,学生在演唱时难以进入状态,教师在教学时也难以有效。四、刘三姐歌谣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创新运用(一)拓展传播媒介,推动高校传播刘三姐歌谣主要是桂柳话的山歌,表演形式比较古老、单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刘三姐歌谣不太适应时下大学生对歌曲的需要,甚至脱节。因此,刘三姐歌谣的发展要在保留广西壮族自治区原生态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近些年来的流行音乐元素和新科技元素,全面深入地进行创新,以适应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使歌谣贴合于时代大众,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审美需求,推动在高校中的传播。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翁葵教授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市的哈僚乐队将原生态的壮族僚歌和时下的流行音乐元素成功地合二为一,哈僚乐队的创新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根植在原生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僚歌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刘三姐歌谣富有浓厚的岭南文化和壮族文化,与国外的现代乐器、动感的演奏形式、流行的演唱风格等时下的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使刘三姐歌谣既具有独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风情,又具有浓郁的流行音乐风格,从而使刘三姐歌谣满足当今大众的艺术需要[4]。高校作为思想与艺术的汇聚地,在文化的传承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刘三姐歌谣的传承和发展中融入新科技元素以创新刘三姐歌谣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突破“一面舞台三面墙”的传统演出方式,使歌谣的表现更生动、更形象、更鲜活、更立体、更感动观众。拓展了传播媒介后,刘三姐文化在高校之间传播,会让大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也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12月21日晚,大型歌舞会《寻梦·刘三姐》赋予刘三姐歌谣文化强劲的表现力,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人群。(二)依托宜州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传统的刘三姐歌谣主要以唱歌为自然载体,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数年轻人外出工作以寻求更广的发展空间,对于长期在外务工和求学的年轻一代来说,除了春节、国庆节等长假回家才能感受到家乡文化气息外,其余时间基本无法接触到家乡的传统文化,因此,不利于歌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电子产品陆续诞生,比如:影碟机、摄像机、手机、电脑等等。加之,网络通信己在城乡普及,这些高科技给歌谣的传播带来了新的转机,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也在与时俱进。近几年,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以及投年轻人爱上网的喜好,刘三姐歌谣己通过互联网传至千万家,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全国各地及至全球观看,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山歌受时空限制的不足。在广西,有些政府网站或山歌爱好者还建立了网络山歌,吸引了一大批山歌爱好者,尤其是中青年,他们通过山歌论坛、QQ群、微信群等现代交流平台,交流山歌创作、对歌和传歌,网络歌曲的兴起与发展,为山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构筑了一个新的文化交流平台[5]。2004年,来自广西各地的网络山歌手还利用河池论谈网络平台举办了“网络山歌艺术节”,2011年,在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又举办了第二届网络山歌大赛,同年,开展宜州市第二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时,还邀请了山歌手和网络歌手同台竞技。据统计,目前在广西较活跃的山歌网络QQ群有30多个[6]。网络山歌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刘三姐歌谣与时俱进的表现,它对传承和保护刘三姐歌谣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也可以借鉴宜州市所采用的活动形式,在高校内部也举行类似的刘三姐歌谣活动。考虑到仅仅某个学校的资源有限,可以进行高校的联合,此外还可以加入企业来给予支持,形成联动。(三)立足文化资源,开设创新课程地方高校艺术表演类专业建设要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大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艺术表演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演唱、舞蹈、演奏、表演、策划晚会、编排节目、主持节目等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听和说一门以上的外语,艺术表演类专业学生需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高超的文化艺术修养。河池学院目前开设了有关刘三姐的课程,主要有《宜州彩调与桂西北山歌演唱》、《桂西北音乐舞蹈赏析》、《桂西北舞蹈编导》,这些课程从歌唱、舞蹈、戏曲等方面详细地讲述了刘三姐的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同时,这些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刘三姐原有的文化,更有着创新,将刘三姐文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从教学的结果来看,学生们在经过课程学习之后,对于刘三姐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将刘三姐文化融入到其他的艺术形态之中。此外,河池学院还会定期开展校园文化,将刘三姐文化引入校园,比如举行刘三姐彩调剧巡演、创办刘三姐文化艺术团等。通过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化多样化,创新活动形式,来吸引和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五、结语长期以来,壮族和其他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文化在相互交流中融合发展,他们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刘三姐歌谣在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传承、发展和革新中,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增进了民族的情感,打开了广西经济对外发展的窗口,成为新时代宣传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武器,同时也是中华各民族从古至今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有力见证。高校作为重要教育基地,在文化传承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刘三姐歌谣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展开,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刘三姐文化的了解与传承感。

参考文献:[1]杨宁宁.刘三姐文化的内涵阐释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72-77[2]翁葵.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尝试—以平果壮族嘹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成功融合为例[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