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声音处理问题研究(论文)》_第1页
《合唱声音处理问题研究(论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唱作品中各声部音色处理案例分析摘要:我国合唱艺术起步晚,从世界角度看,可以我说国的合唱艺术是音乐领域中的年轻家族。但即使经历年限不长,但在中国音乐领域依然被当作文化瑰宝,在各大国际声乐表演中加以传承和发展,在我国享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忆秦娥娄山关》的合唱作品编曲,它是一首四声部合唱作品,混声合唱是合唱形式中最为精彩丰富的一种,该首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声部间的音响平衡,音响平衡是合唱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各声部的音色与音区各不相同,加上力度与音乐情绪的影响,必须对其有恰当的处理,才能够达到作品的完整呈现。现如今合唱发展的主力军除了专业团体、艺术院校,还有很多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和非专业合唱爱好者,他们在组织合唱团体或参加合唱比赛时,缺少关于合唱的概念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不同作品中各声部音色的处理,声部间音响平衡,整体音效的和谐方面。所以通过对此论题的研究,对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及合唱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绪论《忆秦娥娄山关》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一首经典创作,后由著名作曲家田丰通过艺术手段进行了合唱作曲编排。这首合唱作曲在编排上充分融合了当时情形下的特定历史背景,特定现场环境以及激动人心的画面感,音唱饱满坚定,主次分明、复调感明显,堪称是合唱作曲的经典之作。音乐赋予了作品不一样的神奇魔力,能够让整个作品鲜活无比,通过对本论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重现历史画面的激动与豪放,也能够通过对这首代表作品的分析,深入探索合唱旋律的经典用法,为后续合唱作曲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二、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一)作品溯源《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的创造富有极强的历史意义,它来源于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创作。抗战期间,我军经历了残酷的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最终确定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娄山关战役就是在这之后打响的,它是我军在长征途中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在这次战役中,红军经娄知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在此危难之际,毛泽东同志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回到了遵义。为了继续完成长征,毛泽东同志率领众军,决定再次通过娄山关实现战略突围。但是在红花园遇到敌军阻击,但是我军战士依然夺冠关奋勇杀敌,最终赢得了本次战役的胜利,并且擒获了大量俘虏。因为本次战役的胜利,红军才能够顺利穿越重重设防,得以保存实力,继续前行。鉴于之前红军遭遇不断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所以,这场胜利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也无比心奋和喜悦,在战斗后不久写下了此诗。后来,著名作曲家田丰充分结合当时的情形对这首诗词进行谱曲,场合唱作曲结构严谨、旋律、节奏变化丰富、音域广阔、力度变化丰富,使这首诗词更加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魅力,因为该作曲在中国合唱表演中极具代表性,也被广泛运用于音乐领域的研究之中。(二)作品分析1、文学特色这首词慷慨激烈、雄浑壮阔。从词中可以感受到战场的凶险。伴随着猛烈的西风、凄厉的雁叫、长嘶的马鸣和悲咽的号角,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两军交战的悲惨。通过对当时环境的刻画:群山环绕、雾隐朦胧、夕阳西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战士们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悲壮。从词后高昂的词调,铿锵有力,感觉到毛泽东的英雄豪气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2、艺术特色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通常包括声音、强弱、快慢等方面。声音表现、力度表现、速度表现三个方面。合唱音响色彩和音乐风格的关系极为密切。《忆秦娥娄山关》在声音的表现从第一句“西风烈”就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作曲家在这里用双八度的写作手法来营造宽阔饱满的音响和激动人心的画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曲家采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用了四次模进把全曲推向高潮。合唱作品中力度的变化能给人以感情上的起伏,而《忆秦娥娄山关》在力度的表现上,从第二段中,节拍改变由第一段的两拍子变成了三拍子。从三拍子的律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者的信心,和革命者的步伐。整个曲子从曲首以深沉的气息用中弱力度有控制的演唱,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在力度的变化上呈现出弱―中强―强―很强的力量层次感,准确塑造了音乐形象。速度决定歌曲的性格,而《忆秦娥娄山关》在速度的表现上,因为原诗词段落多,速度变化也多,所以做了一定的速度处理,比如“喇叭声咽”的“声”字,在尾音处做了渐慢的处理,再加上一字一顿的写法,让作品充满了张力。三、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各声部音色处理的运用(一)戏曲风格中各声部的音色处理《忆秦娥娄山关》在写作手法上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简化“A部分”)主要写景,后半部分(简称“B部分”)主要抒情,由钢琴演奏引入。在速度上,由中板速度开始,打下基调,配合钢琴演奏,从开始就给人一种紧张感。并且,在A部分,通过号角式的节奏给人一种快马入敌场、慷慨激昂的兴奋感。我们可以首先分析一下第一句词“西风烈”的音乐表现,在声部上进行了一个拆分,分为了两个高声部和两个低声部,分别通过小二度的下行和大二度的级进来表现。深刻刻画了“西风”“清冷”“凄凉”的感觉,奠定了全曲悲凉的基调。后在第44-77小节用渐强的长音和和声效果写出了娄山关环境的恶劣的地势的险峻。总体来说,A部分主要描写当时娄山关的自然景观与战后战场上的客观环境,在表现手法上以G大调为主调性。为了丰富作品,提高饱满度,在声部上相隔了八度。就以第一句“西风烈”为例,它的表现不同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是从由四二拍直接进入的。在力度表现上直接从ff的力度双八度进入。为了更加清楚的分析这句诗词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进行逐字解析。首先来研究“西”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两个特色表现。一是在主调属音上,极具跳跃性。采用声部相隔八度的手法,在强收在下行三度音后,立即五度大跳至“风”字上,并快速收在“烈”上,表现了极强的跳跃性。二是它的创作手法上,充分借鉴了京剧中导板与唱腔的节拍特点,加上四个声部在ff的力度上齐唱,生动描绘出了娄山关战役当时的残酷环境以及战时的紧张程度。长音效果表现的也非常好,以“霜晨月”这句诗词的表现为例,设置了重复的表现形式。以男生部长音为主,存托女低音的旋律,这样的表达使得整体效果非常的饱满有说服力。这段的演奏,在情绪上更加柔和,也是在演绎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也借鉴了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手法,是合唱团各声部的结合更加的整体感和波动性,从侧面烘托出来战争即将到来的危险。在他的后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表现,在两小节的韵母演唱再次借鉴了戏曲元素使整个表演都铿锵有力。(二)复调中各声部的音色处理复调中各声部的音色处理最典型的就是B部分的歌词的处理上。B部分是这首词的下厥,描写的是战争后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并借景抒情。f乐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直接从四三拍进入,这样表现使曲调的流动性更强。主题与对题几经变化呈现松-紧-松的特点。第一次对题,从女低声部开始,最终由男高声部完成,第二次对题做了调整,男低声部、女低声部和男高声部共同完成。第三次对题又进行了变换,由男低声部完成。通过三种变换,将听者与唱着的情绪一层层的带动起来,并且叠加起来,将整体气氛推向一个高度,直到最后,节奏从三拍调整为四拍时,将重复句“从头越”推向顶峰。通过这种不断变化的表现手法,完美刻画了战时情绪和战时信心。还有一句诗词的音乐表现也极佳,就是“喇叭声咽。对于“咽”字的表达,充分把握了战时的情感,通过低沉、抑郁的声音来表达。所以在作曲上,进行了力度的调整,从pp调整为ff。通过这种大幅度渐强的节奏,将人们重新从宁静的心里意境带入到了激烈的抗战中,充分将中西方的音乐技术,融合到了我国古韵诗文之中,实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是作品不仅仅有了中国风韵,也有了外国流行作曲的特点。并且后面的诗词表现,也是通过震音演奏,配合力度的变化,,时而增强时而就减弱,表达了战时的激烈。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一个细节,就是在最后几个小节出现的“胜利号角”让人心头一喜,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了曲作者对战阵的信心,和对革命未来的期待。(三)其他的音色处理在其他音色的处理上,回看一下诗词中“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一句诗词的音乐表现,通过前后两个部分不同的乐曲表现力,描绘了当时战役的艰苦情形,也对演唱者的表演有着极高的要求。它的前半部分,利用女低音和男高音同一调度的音色互补,在处理方式上对男高音部分进行软化。可以重点关注一下“空”的和“雁叫”这两处的音乐表现手法。“空”字处的表达,巧妙的结合了钢琴伴奏的上行分解,完美的刻画出了深幽、空旷的客观环境。在力度的掌握方面,从f进行到pp,男高音也变换了唱法,从真声过渡到半身高位唱法。这一改变,非常巧妙的刻画出来依附大雁高飞的生动画面。在这一句诗词的表达上,还有一个关注的重点,就是在“霜晨月”这句诗词的音乐表达,在男生声部上做了调整,从前面的2个声部增加到了5个声部。并且在声部之间时而分离时而重合,在声音的表达上更加鲜明和丰富。并且运用了男声无伴奏合唱手法,并通过一字多音来表现,这些调整对合唱团来说不仅仅增加了难度,也拔高了表现的层次感,并且要求b乐句韵母发声与c扩充乐之间的过度要达到完美的结合,完美的通过音乐表达,变现出诗词当时的意境,是非常有难度的。总体来说这段通过巧妙的手法运用,完美的表达了诗句中呈现出的战后环境。此外,还有一些经典创作,比如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句的表达上,通过一字多音的表现手法,将整体的节奏拉宽,带领听众进入到一种群山环绕,夕阳黄昏的美景之中。这一部分主要是由女生声部表达的。而后,在j乐句加入男声声部进行主调式合唱。在重复该句时,变化唱法,不在使用主调式合唱,而是采用男女同声部演唱的方法突出主旋律。此时,也有男低音加入,这种融合变化的手法,使得演唱更加丰富,节奏更加饱满。“残阳如血”运用男高声部假交错的手法,加入另外两个声部对男高音色进行调和与补充,配合钢琴演奏,在情绪上逐步放缓,来描绘傍晚较为安静的环境。最后男高和男低音进行重合演唱,形成二度重叠的特殊效果,来描绘了夕阳红如血的环境,表示战士战争来之不易的复杂心情。在最后,合唱队力度逐渐减弱,演唱完血后,声音逐渐消失,至保留了伴奏“紧打慢唱”的戏曲风格,并反复出现E大调主和弦原位与转位的分解和弦,并使全曲终止在开放排列的主和弦上,一次表述革命信心。四、结语《忆秦娥·娄山关》在诗词领域是值得称赞的作品,它显示了我国抗战过程的艰辛,也展现了革命成功的迫切希望和信心。但田丰作曲的合唱作品,赋予了这首诗词,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作品,丰富了我国诗词合唱作曲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传统诗词歌赋诵读的表现手法。将中西方艺术表演就和起来,进行有机融合,促进了我国合唱艺术的进步。这首合唱曲通过不同声部的切换,不同力度的变化,完美的抒发了情感,充分融入战时环境,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勇猛形象和奉献精神,也描绘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的胸怀气魄与战略思想。参考文献:五、主要参考文献[1]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之一)[J].新湘评论,2019(15):2.[2]毛泽东,赵彦春.忆秦娥·娄山关[J].外语研究,2017,34(03):29.[3]包灵芝.合唱案头工作中排练计划的重要性——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J].北方音乐,2016,36(24):53.[4]李勇.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合唱伴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34(04):141-147.[5]王爱国,吕琳.田丰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合唱伴奏织体的艺术特色[J].枣庄学院学报,2014,31(06):106-111.[6]周箐.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声乐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