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研究(论文)》_第1页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研究(论文)》_第2页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研究(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报告TOC\o"1-3"\h\u16704前言 124429一、乡土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126184(一)乡土文学的内涵 17038(二)乡土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25302二、乡土文学的特点 315350(一)乡土文学作品特点 313618(二)乡土文学出现的意义 417780三、乡土文学代表作家 41528(一)沈从文——故乡是用来怀念的 4255(二)鲁迅——不存在的故乡 526847(三)莫言——不存在的故乡 614931四、结语 712013参考文献 818862致谢 9摘要:“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概念最早是在五四时期提出和界定的,周作人,茅盾,刘绍棠等人对“乡土文学”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积极提倡“乡土文学”,将其定义为乡土色彩,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三者的结合。在三十年代中期,茅盾评价乡土文学为“对于命运的挣扎”,刘绍棠在八十年代,对乡土文学进行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十六字概括。本文就鲁迅、沈从文以及莫言的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代表,来研究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关键词:乡土文学现当代比较研究前言: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从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故乡》,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再到路遥的《人生》,莫言的《丰乳肥臀》文学中的乡土中国跟随着动荡的社会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乡土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一)乡土文学的内涵当代学者金宏达则表示,“乡土文学”是指作家对自己熟悉的地方(主要是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的人物和环境进行描绘,且将风俗和心理的特异性的渲染作为一个重点放在环境描写之中,将地方色彩和氛围烘托得极为浓厚,借此将地方生活风貌展现在其作品之中。他还指出乡土文学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多用客观写实的写作手法,二是对地方特色和风俗的着重刻画。要强调的一点是,乡土文学的文化层面的内涵,民族乡土所表达的精神层次和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性。文章所提及的乡土文学概念主要是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完全植根于乡土文化传统且内隐着中华民族乡土精神的文学作品。民族乡土精神性透过这些乡土文学作品,被人们熟知,也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同都市文学呈对立关系,伴随着都市文学的兴起和文明的发展逐步清晰,这也使其与启蒙主义、理性主义、自由民主、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现当代性因素紧密联系,互相包含。(二)乡土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欧美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发展以来,一些思想家和文学家提倡人生自由,面对现实,正式人生。他们在文学作品上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状况,对人民大众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人道主义同情,由此衍生"为人生"的主张,而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组织并提倡文学应该反应社会与服务人生。而乡土文学正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影响下发展出现的。二、乡土文学的特点(一)乡土文学作品特点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①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Q型、祥林嫂型、“看客”型。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作者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②鲜明的地域特色。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③“真气”中的乡愁。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乡土文学”作家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深”。他们试图在对乡情乡音的精细描绘中展示真诚的乡思乡愁,进而在对乡思下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因此,“乡土文学”作家虽然所写的地域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悲剧品格。乡土文学出现的意义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在文学史上有巨大的意义。①题材上:它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较为广泛地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们的目光从自身转到了下层劳动者,主要是农民群众身上,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加紧密。②创作方法:题材的变化又影响了创作方法的变化,“乡土小说”的作家们一般运用的都是客观写实手法,作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弥漫着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因此,“乡土小说”的出现,促使作家的艺术表现由主观抒情转向客观写实,由情绪展示转向性格刻画和环境描写,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③艺术上: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紧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三、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一)沈从文——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1934年,三十二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从北平返回湘西。阔别十八年的家乡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美好纯粹的样子,湘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灵感发源地,是遗世独立、平静祥和的家园,是中国古代对于乌托邦最早的想象。

重回故土的沈从文,却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写道:“这里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马尔克斯在成名多年之后,陪伴母亲回到他出身的小镇阿拉卡塔卡(也就是《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他惊讶地写道:我的故乡仍是个尘土飞扬的村庄,到处弥漫着死人的寂寞。昔日不可一世的上校们只好窝在自己的后院悄无声息地死去,唯有最后一棵香蕉树为之作证。还有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处女,用下午两点的酷热浸湿她们汗迹斑斑的遮羞布……沈从文的失望亦如是,故乡的堕落是土地的堕落,是温情脉脉的儒家理想社会秩序的堕落。长达二十年的对外抗敌和内战,让农民的命运如浮萍般无助,性格灵魂也随之被压迫,战争动乱让他们失掉了平和正直的性格本质,而城市的浮华奢侈又让他们有了崇尚成功的价值观。沈从文失望地写道:

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沈从文敏锐地察觉到,表面的巨大进步中蕴含的是堕落的趋势。家乡人的品德性格被一种“大力”所扭曲。这种“大力”,就是现代性的大潮大浪,它不可抗逆地席卷了黄土地与黑土地,改变了数以千年的乡村形态。

从家乡回到北平之后,沈从文开始动笔写《边城》,写一条溪、一个女孩、一条狗、一个漫长的梦。《边城》的写作是一种对于似水年华的追忆,对于美好时代的挽歌,对于乡愁的自怨自艾。沈从文知道乡村的失落不可避免也不可溯回,因此他在文学中,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过去。

(二)鲁迅——不存在的故乡1920年,鲁迅最早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作者)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乡土文学发源于乡愁,而鲁迅也是其最早的践行者。《故乡》表现的也是一个归人的乡愁,重返故乡后,乡愁反而更愁。记忆中的质朴,是如今的贫困;记忆中的天真,是如今的无知;记忆中的生机,是如今的野蛮;记忆中的平和,是如今的麻木。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归人并没有什么留恋,只觉得失落和悲哀。

鲁迅的《故乡》写于1921年,那时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阴霾渐渐开始笼罩乡土,鸡犬相闻的小国寡民幻想已经破灭,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尚看不清未来与前路。待到1930年代,沈从文重拾乡土文学的命脉时,乡村的厄运已经异常清晰:旧的江山与皇帝被推倒,新的统治更加可怖。沈从文写道: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时代一变化,‘朝廷’改称‘政府’,当地统治人民方式更加残酷,这个小地方毙人时常是十个八个,全用枪毙代替斩首。

面对让人万分痛苦的新旧交替,鲁迅和沈从文采取了同样的应对方式:他们在记忆里重塑故乡,追忆那些美好淳朴的人或事,把今朝和往昔穿插混淆,营造出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氛围,让真实与虚构、记忆和现实变得无法界定。

而作家自己,则变得像一个故乡的导游,他们对于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熟悉,对于一人一物都深知来龙去脉,但同时他们又是隔离的——他们不是乡村的一部分,而是向外来者和观光客介绍乡村的人。故乡在他们笔下显得熟悉又陌生,亲切而疏离。(三)莫言——不存在的故乡跟随鲁迅先生开创现代乡土小说的步伐,乡土小说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愈发浓郁,但却也有所不同。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是浓郁的批判意味,而沈从文、废名和赵树理笔下则是过度溢出的褒扬态度,而莫言表达的则是更大程度上植根于乡土而异常强烈而真实的情感。虽此类小说选材相同,但鲁迅多是童年回忆中怀念的乡土以及后来借以强烈批判现实情感的乡土,总是与乡土的事实有所出入;沈从文则是以赞扬为主,抒发情怀的乡土;赵树理则掺杂了太多的世俗变的不那么单纯;作为当代文坛的代表,莫言主动绕开传统写作纷杂,以鲜明的立场和浓厚的眷恋之情作为作品的根本,用其作品逐步构建起风格鲜明的独具特色的的“高密东北乡”这块旖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乡土大地。莫言小说大多以土地以及民风为背景,其以“高密东北乡”为舞台,诉说这故事。“高密东北乡”首次出现在《白狗秋千架》中,此后。这一文学形象便越来越丰满。莫言的故乡高密县是东北高密乡的原型,在创作期间,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莫言笔下,虽然有些东西是虚拟的,但所有的小说情节也都是在故乡经历的,并通过作家的同化来突破原来地理家乡的限制,所以对乡土有更普遍的感觉,增强了读者的认同感。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故乡让人又爱又恨,有肥沃的黑土地和“灿烂的”,“激烈的”红高粱和红高粱酒生长在黑土地上,有“成群结队”的“马蹄大小”的“喜食新鲜牛粪”的螃蟹和“肥的象肉棍子”的白蟮鱼,牛,马,羊在土路和草地上奔跑,也有血腥和自然的生活人群,充满欢乐和乐观的世界,但同时也有苦难,是一个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民俗气息的乡土世界,站在民间立场上,做出来的文章,使他的乡土小说更具特色。莫言小说的地方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民间立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民间是一个相对于国家的概念,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空间在城市和农村,它是底层社会群众创造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体现了真实生动的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就方法论而言,民间是一种视角、一种工具、一种价值地位或价值态度、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根据这种方法,产生了具有民间特殊性的判断和价值权衡。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