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带你系统做一套试卷,看高考答题要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国人心里,总有一个温暖的位置留给粥。这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诞生的食物,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②粥是如何诞生的?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③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常食用的几种谷物分别为黍、稷、粟、稻。无论何种谷物,脱壳以后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而粥的做法属于第三种,同样也是火上加热,但要置于容器里加水,使其软化——也就是《古史考》里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这一过程中,水与米的比例决定了最终的成品是饭还是粥。正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给粥下的定义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于是顺带把粥的发明也归功于他。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戽”“规”等。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锅,恰好是“粥”的繁体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两旁的“弓”,则描绘了煮米时袅袅上升的蒸汽。④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民间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进食大麦粥:“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⑤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月令》里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⑥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凡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无论是唐代的《食医心鉴》、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钦膳正要》,乃至明代的《本草纲目》和《遵生八笺》,以及清代的《粥谱》和《养生随笔》,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总结出粥的优点在于“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意提到如何喝粥喝出健康:“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对于文人来说,喝粥也是他们淡泊明志、明月清风的养生良品。陆游是一个爱喝粥的文人,曾写下过著名的《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种饮食之妙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延续至今,无数家庭现在仍延续着早起喝粥的习惯。(节选自《粥,最能抚慰中国胃的食物》,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经过查证史料,认为“粥”的诞生功绩应该记在黄帝身上,如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B.在古代,粥在祭祀和礼仪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C.供粥给长者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D.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解析: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作者经过查证史料,认为‘粥’的诞生功绩应该记在黄帝身上”错误,无中生有,第二段“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第三段“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从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阐述,并未明确提出观点。C项,“……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错误,第五段“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月令》里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养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可知选项“供粥给长者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强加因果。D项,“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错误,第四段“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选项范围扩大。故选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B.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例如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同时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C.文章列举《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D.文章末段列举了历朝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证明,早起喝粥的习惯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解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末段列举了历朝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证明,早起喝粥的习惯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错误,对论据的概括分析是错的,原文只是列举了唐宋元明清,不能说是“历朝”。论据与观点的关系错误,证明的是“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故选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而顺带把粥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对于这一说法作者并不认同。B.之所以说粥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是因为粥已经由它的诞生衍生出粥文化,并引申出相应的礼仪与习俗及养生功能。C.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到了北宋有了理论依据。D.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D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错误,第六段“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可知“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的是粥的专著《粥谱》,其他的没有。故选D。杨树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抗疫过程中,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在看似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这决不是嘴把式,而是下了真功夫:他们中有身怀六甲仍“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有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休息的的士司机,有为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的宾馆业主,有2周内修好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还有无数为抗疫捐款的不具名的普通人。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国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疫情挑事儿,全国人民在互联网上自发形成了爱国方阵,相互鼓励,提高警惕,五星红旗定将由14亿护旗手用一生去爱护、去捍卫。积累每个人的小爱就能汇聚对党国和民族的大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危难关头彰显赤子本色。(摘自《环球网:一场疫情,压不垮“硬核”中国!》)此次疫情,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轰鸣中,在10天之间便建成投入使用;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企业、政府、银行等诸多部门单位迅速“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救治患者,确保应收尽收、精准救治;集中力量外防输入,确保交通检疫“滴水不漏”;集中力量内防扩散,确保社区防线织牢织密……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到社会秩序维护,从城市社区、乡村网格化管理,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发动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等被调动起来,动力澎湃。难怪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作出这样的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疫情下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最硬核的展现。(摘自《南方日报:疫情大考更显中国制度优势》)材料二:统计截至2020-03-0717:30:59更新于3小时9分钟前
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一)
图(二)材料三:“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分享在中国观察到的细节,打开了一个真切感知中国的视角: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全力以赴,非常疲惫,有工作人员在同考察组谈话间隙困得睡着了;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在他看来,正是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世卫组织专家于细微处捕捉到的中国人的面貌,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摘自《凝聚共同战斗的精神力量
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当地时间25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刚刚结束中国考察行程的世卫组织专家考察组代表向各国媒体记者介绍相关情况。会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而北美国家等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这样的管理队伍。谈及此次中国考察之行,布鲁斯·艾尔沃德指出,他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应对疫情,展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虽然武汉街道空荡荡的,也看不见摩天大楼里的人们,但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摘自《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制度优势
感谢中国人民付出》)4.下列不属于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的一项是(
)A.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B.海外华夏赤子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C.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轰鸣中,在10天之间便建成投入使用。D.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解析: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海外华夏赤子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不属于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因为自发动员行为,是一种情怀,与中国制度优势没关系。故选B。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出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纷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B.世界卫生组织总于事谭德塞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C.图表(一)(二)显示新增确诊和疑似人数都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疫情防治效果非常好。D.布鲁斯·艾尔沃德认为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都肩负起了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解析: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他们纷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错误,材料一“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可知选项“全球各地”范围扩大。B项,“谭德塞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错误,谭德塞的话,显示的是中国制度优势。C项,“图表(一)(二)显示新增确诊和疑似人数都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错误,图(一)无法显示疑似病例人数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图一看不到过去疑似病例的数据,只显示现存人数和增加人数,没有对比,看不出下降趋势,不能把已知的材料外的认知代入对材料的客观解读中。故选D。6.中国成功阻击疫情传播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1)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或者“紧密团结、凝聚力、责任感、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坚韧”中的任意两点)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2)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3)中国的制度优势使得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4)积极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在抗疫过程中,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在看似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这决不是嘴把式,而是下了真功夫”“积累每个人的小爱就能汇聚对党国和民族的大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危难关头彰显赤子本色”,可知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可知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到社会秩序维护,从城市社区、乡村网格化管理,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发动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等被调动起来,动力澎湃”,可知中国的制度优势使得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当地时间25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刚刚结束中国考察行程的世卫组织专家考察组代表向各国媒体记者介绍相关情况。会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而北美国家等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这样的管理队伍”,可知积极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杨树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跷能手孙犁干校的组织系统,我不太详细知道。具体到我们这个棚子,则上有“群众专政室”,由一个造反组织的小头头负责。有棚长,也属于牛鬼蛇神,但是被造反组织谅解和信任的人。一任此职,离“解放”也就不远了。日常是率领全棚人劳动,有的分菜时掌勺,视亲近疏远,上下其手。棚是由一个柴草棚和车棚改造的,里面放了三排铺板,共住三十多个人。每人的铺位一尺有余,翻身是困难的。好在是冬天,大家挤着暖和一些。我睡在一个角落里,一边是机关的民校教师,据说出身是“大海盗”;另一边是一个老头,是刻字工人。因为字模刻得好,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因此现在成了“资本家”。他姓李名槐,会刻字模,却不大会写字。有一次签字画押,竟把槐字的木旁丢掉,因此,人们又叫他李鬼。他既是工人出身,造反的工人们,对他还是有个情面的。但因为他又是由工人变成的“资本家”,为了教育工人阶级,对他进行的批判,次数也最多。每次批判,他总是重复那几句话:“开了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赚了三百元钱,就解放了。这就是罪,这就是罪……”大家也都听烦了。但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到过日本,见过天皇。这问题就严重了:里通外国。他有多年的心脏病,不久就病倒了,不能起床。最初,棚长还强制他起来,后来也就任他一个人躺着去了。夜晚,牛棚里有两个一百度的无罩大灯泡,通宵不灭;两只大洋铁桶,放在门口处,大家你来我往,撒尿声也是通宵不断。本来可以叫人们到棚外小便去,并不是怕你感冒,而是担心你逃走。每夜,总有几个“牛鬼蛇神”,坐在被窝口上看小说,不睡觉,那也是奉命值夜的,这些人都和造反者接近,也可以说是“改造”得比较好的。李槐有病,夜里总是翻身、坐起,哼咳叹气,我劳动一天,疲劳得很,不得安睡,只好掉头到里面,顶着墙睡去。而墙上正好又有一个洞,对着我的头顶,不断地往里吹风,我只好团了一个空烟盒,把它塞住。李槐总是安静不下来,他坐起来,乱摸他身下铺的稻草,这使我恐怖。我听老人说过,人之将死,总是要摸炕席和衣边的。“你觉得怎样?心里难过吗?”我爬起来,小声问他。他不说话,忽然举起一根草棍,在我眼前一晃,说:“你说这是什么草?”他这种举动,真正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我也病了,发高烧。经医生验实,棚长允许我休息一天,还交给我一个任务:照顾李槐。这一天,天气很好,没有风。阳光从南窗照进来,落到靠南墙的那一排铺上。虽然照射不到我们这一排,看一看也是很舒服的。我给李槐倒了一杯水,放在他的头前。我说:“人们都去劳动了,屋里就是我们两个。你给我说说,你是哪一年到日本去的?”“就是日本人占着天津那些年。”李槐慢慢坐了起来,“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过去我常和人们念叨。我从小好踩高跷,学徒的时候,天津春节有花会,我那时年轻,好耍把,很出了点名。日本天皇过生日,要调花会去献艺,就把我找去了。”“你看见天皇了吗?”“看见了。不过离得很远,天皇穿的是黑衣服,天皇还赏给我们每人一身新衣服。”他说着兴奋起来,眼睛也睁开了。“我们扮的是水漫金山,我演老渔翁。是和扮青蛇的那个小媳妇耍,我一个跟斗……”他说着就往铺下面爬,我忙说:“你干什么?你的病好了吗?”“没关系。”他说着下到地上,两排铺板之间,有一尺多宽,只容一个人走路,他站在那里拿好了一个姿势,他说:“我在青蛇面前,一个跟斗过去,踩着三尺高跷呀,再翻过来,随手抱起一条大鲤鱼,干净利索,面不改色,日本人一片喝彩声!”他在那里直直站着,圆睁着两只眼睛,望着前面。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我怕他真的要翻跟斗,赶紧把他扶到铺上去。过了不到两天,他就死去了。芸斋主人①曰:当时所谓罪名,多夸张不实之词,兹不论。文化交流,当在和平共处两国平等互惠之时。国破家亡,远洋奔赴,献艺敌酋,乃可耻之行也。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可为崇洋媚外者戒。及其重病垂危之时,偶一念及艺事,竟如此奋发蹈厉,至不顾身命,岂其好艺之心至死未衰耶。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注:①芸斋主人:即孙犁。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与重病中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精神特别兴奋,可以看出李槐很自豪自己的那段生活经历。B.作者从正面详细地回顾了“高跷能手”李槐的遭际,严肃地剖析、展现了其性格扭曲的过程。C.与《荷花淀》(孙犁)清新、婉丽的语言相比,本文的语言显得更为朴实、自然而简约。D.文末加上一段文言的“芸斋主人曰”,乃脱胎于司马迁的《史记》,是借鉴“太史公曰”的论赞方式评人论事。解析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作者从正面详细地回顾了‘高跷能手’李槐的遭际”错误,作者并非从正面详细地回顾……,而是巧妙地运用一种仿佛是不解世事的困惑者视角,一步一步的,试探地走进并学仿李槐彼时彼地不为人知的真实状态,妥帖自然地展现出其性格扭曲的过程。故选B。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持一种怎样的态度?答案:(1)含意:①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②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他找到了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2)态度:同情与藐视并存的复杂态度。
解析: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第一问是考查句子的含意,对于句子的含意,最常用的方法是:①结合语境法。理解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②抓关键词法。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③联系主旨思考法。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是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揭示主旨的句子。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分析句子位置法、剖析句子结构法和技巧句子还原法等。以本句为例,我们需要通读全文,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来理解其含意。“高跷能手”李槐原为刻字工人,开过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便被扣上资本家的罪名,关入牛棚。后来又被揭发,天津沦陷期间,曾以踩高跷绝技被派赴日为日本天皇献艺,因此添了里通外国的大罪,引发心脏旧疾。文中“我”与奄奄一息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谈着谈着竟坐起身来,兴奋地讲述踩着三尺高跷翻跟斗的情景,“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由此可见: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于生命终点酣然回顾,没有悔恨,不存悲怨,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年少的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让他找到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这一问,难度并不大。第二问,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难度稍大一些。一般考生都能够看出作者对李槐持“同情”的态度。如果仅仅回答出这一点,还是不够全面,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需要结合整个文本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结合全文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作者对李槐的态度除了“同情”之外,还应该有“"藐视”的一面:“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可为崇洋媚外者戒。”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李槐性格扭曲的一面,身陷可笑境地却不自知。9.这篇散文具有小说文体的特征,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其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①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②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③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④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解析: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也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生在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孙犁散文的“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那么回答本题时就要从“小说”入手而不能从散文入手。小说(特征)是什么?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写什么—“人物”“情节”“环境”,②为什么写—“主题”,③怎样写—“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为此,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表达技巧等方面组织答案。“另一边是一个老头,是刻字工人。因为字模刻得好,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因此现在成了‘资本家’。他姓李名槐,会刻字模,却不大会写字”“我怕他真的要翻跟斗,赶紧把他扶到铺上去。过了不到两天,他就死去了”,可知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开了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赚了三百元钱,就解放了。这就是罪,这就是罪……”“但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到过日本,见过天皇。这问题就严重了:里通外国。他有多年的心脏病,不久就病倒了,不能起床。最初,棚长还强制他起来,后来也就任他一个人躺着去了”,可知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等;“我在青蛇面前,一个跟斗过去,踩着三尺高跷呀,再翻过来,随手抱起一条大鲤鱼,干净利索,面不改色,日本人一片喝彩声!”可知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另外,对于孙犁这个作家,考生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孙犁的小说写得像散文,而散文写得又像小说。大量融进小说的笔法,构成了他散文(晚年)的一大特征。杨树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B.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C.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D.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解析: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尝言郡县吏贪浊”,说的内容“郡县吏贪浊”和“言”之间不断开,排除BD;“巡按御史察廉能者”中,“巡按御史”是名词,做的是“察廉能者”,之后是打比方,之间断开,排除A。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B.北狩,指的是狩猎,比喻将敌人比作猎物。这里指向北进军。C.宫保,是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明代习惯上尊称太子太保为宫保,清代则用以称太子少保。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解析: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B项,“这里指向北进军”错误,这里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指英宗被俘。故选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B.金濂善于筹划,政绩突出。他上书请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并建议激发当地人们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C.金濂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时,捉拿了他兄长的儿子邓伯孙。D.金濂理财有方,深受重用。景帝初年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没有遵旨照办,受到调查,核实后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D项,“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错误,原文“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意思是“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故选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2)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答案:(1)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2)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解析: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旌,表彰;额,数目;储,储备。(2)敛怨,招惹怨恨;讦,揭发;阴事,丑事、隐私;于是,在这时候。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宣德初年,做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调任江西、浙江巡按。逮捕大盗没有抓获,因此获罪被免职。盗贼被擒获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正统元年(1436),他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助边,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八年秋天升为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贼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不胜。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瑄已大破贼人,邓茂七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便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江贼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捕获的其余贼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当时四方用兵,粮饷需要紧迫,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传檄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皇上想宽恕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于是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金濂上疏自述,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东宫太子建立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不久他又提出节减军匠和僧道人员过滥的食粮等十项建议上奏。五年,他在任上去世。以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荣襄。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但对待属下多暴怒。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到他任户部尚书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短缺,颇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时间词为标识,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B.颔联中写樱桃形体“万颗匀圆”,令人惊讶,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C.颈联“沾”“擎”二字用得精妙,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形象生动。D.这首咏物诗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用语总体平易。解析: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这首咏物诗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错误,不是以昔衬今,而是今昔对比的手法。故选D。15.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忧伤时世;伤感乱世;伤感飘零生活。若理解成洒脱之情,自圆其说也可以)。④“转蓬”比喻自己像蓬草一样遇风旋转,到处飘零。解析: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野人送朱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后,接着以“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论证用心浮躁的危害。(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佛狸祠下
(4).一片神鸦社鼓
(5).持节云中
(6).何日遣冯唐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蟹”“螯”“蛇鳝”“佛狸祠”“遣”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①一位朋友家的小区墙白了、下水通了,②曾经堆满杂物的楼下广场整洁有序,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③改造之后的小区,“颜值”直线上升,“价值”也节节攀高。然而,碰上这么好的事,朋友高兴之余也有一些
。为啥?原来是小区没有物业管,“恐怕这白墙新瓦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从前”。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老旧”绝非“破败”,前者是岁月的痕迹,后者则缘于无人维护。刚刚
一新的老旧小区,如果不久后仍因种种原因处于失管、弃管状态,只怕改造的努力会
,再高的“颜值”也会衰减,百姓也得不到长久的实惠。当前,不少地方都在
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经过初步摸查,各地上报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17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在实施过程中,从修灯杆、换管道到重新硬化路面,很多老旧小区的设施得到了提升。这项民生工程既惠民又暖心,百姓对此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而设施改造只是个开始,④如何让老旧小区“好看”又“宜居”,成为摆在治理者面前的新课题。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隐忧
整顿
前功尽弃
大张旗鼓B.担忧
整饬
前功尽弃
大张旗鼓C.隐忧
整顿
付诸东流
紧锣密鼓D.担忧
整饬
付诸东流
紧锣密鼓解析: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隐忧:不可言状的忧虑。担忧:发愁,忧虑。根据语境“朋友高兴之余也有一些”,填入“担忧”。第二组,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抽象的,组织、纪律、作风等)。整饬:使有条理;整顿(多侧重指客观存在的)。根据语境“一新的老旧小区”,填入“整饬”。第三组,付诸东流:仍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付诸东流”的词义包含“前功尽弃”,故此处用“付诸东流”。第四组,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根据语境“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填入“紧锣密鼓”。故选D。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B.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C.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D.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解析: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画线句“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中,“不仅……也”是递进关系,但内容刚好颠倒,“城市的新气象”,按人们的惯常认识,“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这里进一步指出,“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所以需调整过来。另外,两个分句的句式为保持一致性,需统一为动补的短语形式,改为“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AC项,“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错误,语序不当。D项,“不仅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错误,句式不一致。故选B。19.标有序号的四句话,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句是(
)A.①一位朋友家的小区墙白了、下水通了,B.②曾经堆满杂物的楼下广场整洁有序,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C.③改造之后的小区,“颜值”直线上升,“价值”也节节攀高。D.④如何让老旧小区“好看”又“宜居”,成为摆在治理者面前的新课题。解析: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B项,“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错误,省略号不能和“等”共用故选B。杨树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站在美育视域下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美与欣赏美。在日常的教学中,①______,尤其是歌唱习惯,包括收腹、抬头、身体放松与双眼注视前方等习惯,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其次,教师要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耳朵与眼睛,②______,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会与感受。另外,运用形体律动可以训练学生音乐细胞。然而要想积极开展音乐形体律动活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由于诸多学生比较紧张害羞,没有及时按照教师示范动作加以学习,存在肢体僵硬的状态。因此,③______,以动态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答案:(1)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3)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形体律动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对应“尤其是歌唱习惯,包括收腹、抬头、身体放松与双眼注视前方等习惯,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可知填入概括的语句,即“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个空对应“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耳朵与眼睛”,填入递进的句子,即“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三个空对应“由于诸多学生比较紧张害羞,没有及时按照教师示范动作加以学习,存在肢体僵硬的状态”和“以动态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填入教师怎么做,即“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形体律动”。注意字数限制。杨树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21.下面是介绍“元宵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答案:①正月十五②别称(他称,又名)③习俗(风俗)④吃元宵(汤圆)⑤影响(地位、意义)解析: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第一处是常识,元宵节的时间,“正月十五”;第二处根据“上元节”“元夕”“灯节”,可知是元宵节的其他名字,即“别称”;第三个空对应“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可知是概括这几项的词语,即“习俗”;地四处和“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并列关系,是元宵节的活动,即“吃元宵”;第五处根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入“影响”。四、写作(60分)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无题遥远的1942,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难解的1942,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人引流课程设计
- 直接电机课程设计
- 滑雪课课程设计思路
- 组合机床的电气课程设计
- 白描花卉线稿课程设计
- 2025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综合性课程设计语文古诗
- 2024年石料场经营权转手契约3篇
- 安卓商城课程设计
- 直流升压变换器课程设计
- 新能源船舶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
- 幼儿园办学理念范文
- 小学奥数题库《几何》-直线型-一半模型-3星题(含解析)全国通用版
- Lesson-1.-spring-festival(双语课件-春节)
- 汽车项目创业计划书
- 销售人员工作销售目标的设定与跟踪评估优化报告
- 2024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
-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2023年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范文
-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解读
- 《积极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