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史料价值专项训练(带答案)一、选择题(25小题,共75分)1.(2023·福建卷·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题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C。题干是文学史料,富含情感因素,展现了关公临危不惧、只身虎穴的英雄气概。A项正确,从材料中直接可以看出。B项正确,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凭吊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实。C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题干展现关公的英雄气概,选项谈揭露社会黑暗,题干与选项所指不同。D项正确,豪放派的特征就是气势雄浑、大气豪迈,这一特色在唱词中有较为充分的体现。故选C。2.《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蔡伦()A.是纸的最早发明者B.因造纸有功被西汉皇帝封侯C.扩大了纸的用途D.降低了造纸的成本D。命题材料是文字史料,也是原始史料,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A项错误,要得出该结论,题干材料是不充分的。题干材料只能说明蔡伦用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但不能说明蔡伦之前无人会造纸。事实上,考古资料表明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B项错误,违背了很时兴,蔡伦是东汉人,因而不可能被西汉皇帝封侯。C项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讲蔡伦造纸,题支讲蔡伦扩大了纸的使用范围,所指不同。D项正确,蔡伦造纸所用的原材料丰富易得,甚至变废为宝,因而能够降低造纸的成本。故选D。3.《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表明()A.政府彻底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工商业者控制了政权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改变C。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群。唐朝设市籍,不允许商人入仕,而北宋时期,商贾之家不少放弃原来的职业而入仕。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改变了对工商业者的歧视政策。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抑商程度减轻并不意味着传统政策的废弛。B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度;C项正确;D项属于偷换论题,工商之家积极从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即从歧视商人到容忍商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已经高度重视工商业。故选C。4.《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材料简译为:登州府民众纺织土布以满足自身需要,穷乡僻壤,男女均可以从事纺织;满足家用后的余布也会拿到集市上去出售,经商人卖到城市。材料可以概括为:登州府的民众纺织方面自给自足,偶有剩余产品卖到市场。A项错误,材料能证明的是自然经济的顽强,“纺织花布,以自衣被”。B项正确,家庭手工业发展,出现余布,于是与市场联系起来了。C、D项错误,经济区域分工表述缺乏信息支持,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谈民众自给自足,偶尔出售剩余产品;选项谈经济区域分工,文不对题。故选B。5.A.反映了东汉时期冶炼工艺的高超水平B.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C.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环保意识D.说明当时扬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本题通过出土文物,让学生合理解读。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的制作工艺反映了东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并不是冶炼工艺,故A项错误;如此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应属于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用品,普通百姓难以使用,故B项错误;它以耕牛作为底座,可见农耕文化对手工业的影响,“烟炱即可溶于水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从一件手工艺品无法推测扬州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D项错误。故选C。6.下图是文物拍卖市场上展出的某时期的钞票,从中反映出的信息是()A.中共领导工农革命的开始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D.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开展B。通过钞票这一文物,提取解题相关信息。钞票面额为伍角,由浏阳工农兵银行发行,发行时间为1931年,有宣传词“发展工农资本,流通社会金融”等字样。根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的史实判断,钞票是为了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发行的。故选B。7.下图是反映近代上海面貌的图片。图片反映当时上海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西方科技文化逐步传入B.已经全面实现资本主义C.具有明显的殖民化特征D.传统文明现代文明交织D。本照片是上海街头真实一景。观察之,发现街道上出现汽车、自行车和黄包车,有西式建筑,这些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进入,人们穿着长衫、旗袍,又具有中华文明的要素。这是上海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物质文明方面,中西方文明交织在一起。故选D。8.右图是1985年拍摄于云南的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对这张照片合理的解读是()A.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人力缝纫机成为家庭最重要财产C.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额供应D.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D。本照片拍摄于1985年,地点是云南。可以看出,当地老百姓在观看、购买缝纫机制作的针织品,缝纫机为家庭使用,属于个人的小生产,个体经营出现在集市上,故选D。9.福建省银行于1935年10月在福州成立,其银行行歌中写道:“开发资源,促进生产,建国建省,舍此末由。调节荣枯,平衡盈绌,备用财富,欲其畅流。鼓起服务精神,抛却利润观念,惟桑梓繁荣是问,惟大众福利是谋……”由此可见当时福建() A.通货膨胀严重B.银行以营利为目的 C.开始有近代金融机构D.政府鼓励发展实业D。银行行歌,被当时的人们传唱,属于口述史料中的俗谚。银行行歌概括起来,其主旨是银行开办的目的不是追求银行发财,而是为大众谋福利。A项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矛盾。C项错误,违背了充分性原则,即材料信息能证明近代金融机构的的建立,但是不能证明它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金融机构。D项正确,该银行属于省属银行,是国家设立,体现了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意图。故选D。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D。本题材料来自于英国女工的回忆录。女工的收入有所增加,伙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无论是女工本人,还是其他人,都对女工的身份很瞧不起,这都体现了社会对女工的歧视,充满偏见。故选D。11.富有时代韵味和乡土气息的《凤阳花鼓》唱道:“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一年一个新面貌。”“大包干”()A.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B.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公有化的程度C.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A。凤阳花鼓属于俗谚。“大包干”属于特定的流行词。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在安徽以及四川率先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样,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12.河北某法院墙上写着古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可以看出罗马法的特点()A.强调诉讼是必须环节B.强调审判的实用有效性C.强调遵循法律程序D.强调判决以证据为准D。谚语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罗马法强调在判案过程中,证据起到决定性作用。故选D。13.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C。材料是一个带有传说性质的史料。商人的聪明与智慧被看做成奸滑,正是社会歧视的表现。A项错误,违背了全面性原则,选项只能涵盖第一个分句,但是未能体现第二个分句的意思。B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C项正确,抑商政策的导向对民间歧视商人的心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D项错误,与题干所指不同,属于偷换论题,故选C。1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D。清明节扫墓是我国重要风俗习惯。受拜祭的人是逝去的父系血缘亲族中的人,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就是以父系血缘的亲疏为依据,进行分封。故选D。15.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D。《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文明大量涌入上海,至中华民国成立,已经有70年了,上海人的衣着、服饰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引领时尚之人衣着前卫。然而,也有对此持反对意见者,本题作者对妇女衣着过于暴露而愤恨,体现了相对保守的态度。故选D。1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D。A项是宗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周王室统治。B项正确,谱牒就是家族历史的记录,是血缘关系的直接证据。C项正确,父子、兄弟都是血缘关系的直接体现。D项符合题干要求,强调才能而非血缘关系,故选D。17.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A.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B.主张向西方学习C.闭目塞听,愚昧无知D.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A。奏折是原始史料,是第一手史料,真实性强。A项正确,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而林则徐“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个看法说明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不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本质说明”,C、D项属于偷换论题,题干讲林则徐分析中英战争打不起来,选项所指与题干不同。故选A。18.《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B.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晶C。本题使用史料为间接史料,从语法角度看属于并列关系的复句。“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A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失业人口增加。B项C项正确;A项缓解失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错误,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是灾难的表现之一。C项正确,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和劳动力条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项是真真切切的灾难,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19.英国《泰晤士报》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写道:“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本题使用的是间接史料。材料呈现的关键信息:“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拥有近5亿人民”的中国“政府”,可知题干报道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选B。20.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代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C。本题对汉代画像石出土分布做了统计,属于间接史料。A项错误,违背了充分性原则,牛耕画像石出土地点多,能说明陕西采用牛耕可能较多,但是不能得出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要得出该项结论,需要提供其他省份牛耕情况和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B项错误,理由同A。C项正确,分布点在五个省份,能说明牛耕范围较广。D项错误,属于偷换概念,放大了概念的外延。故选C。21.(2023·福建卷·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镇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D。命题采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来揭示景德镇成为名镇的原因。这体现了史料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则:全面地、多途径地收集史料。《景德镇陶录》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所著,后由其门人郑廷桂辑补的一本瓷器专著,可靠性强。《江西通志》是明朝时期由江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谢旻等监修而成的志书,信度较高。两则史料相互参证,生动、详实地给我们提供了景德镇之所以声名远播的原因,其一是原料丰富,其二是善于宣传。A项错误,偷换概念,材料讲的是“昌南镇瓷”而非景德镇瓷。B 项错误,陶玉是以镇民的身份,应该是私营手工业者。C项属于偷换概念,概念在推理中外延扩大,陶玉在都城附近兜售瓷器,而非畅销海内外。D项正确,陶玉善于宣传,将瓷器称之为假玉器,无疑提升了瓷器的身份,并且以贡品的噱头宣传,自然品质非同一般,很容易激发买家购买的欲望。故选D。22.(2023·江苏卷·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C。中国的领土何时西涉流沙、东有大海,秦琅邪石刻和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记述不同。据相关史实记载,秦琅邪石刻记述更能得到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的证实;而《淮南子》则带有传说性质,可信度不是很高。A项错误,四说并存,并无贬抑秦始皇之说。B项错误,秦琅邪石刻是同时代人的记载,可信度高,而西汉学者编撰的《淮南子》一书则由于举例三皇五帝时期的年代久远而带有传说性质,因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复杂,年代久远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带有臆说性质。C项正确,对于文献史料上的不同记载首先要辨别真伪,这是历史学科科学性的基石。D项错误,琅邪石刻与《淮南子》文献记载相互矛盾,不能构成证据链。故选C。23.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A项正确,符合史实。B项错误,水排是我国汉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是手工业产品。C项错误,玉米是明清时期从外国传入。D项错误,曲辕犁出现在唐代,与题目中的“北魏”时间不符。故选A。2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一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A.秦简的记载B.史学家的学术观点C.民间的传说D.《史记》中的记载A。本题考查对史料真伪的辨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最客观的史料最可信。选项中秦简是第一手资料,有权威,秦简的记载真实客观。一般说来,其它记载没有秦简可信度高。故选A。25.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者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作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作出一定的阐释。”该学者认为历史的主要任务是()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C.在正确的史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C。由材料中“作出一定的判断”“作出一定的阐释”,可知A、B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信息相符合。D项错在“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考生容易错D项,主要原因是历史研究总是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史家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判断进行阐述。故选C。二、非选择题(1小题,共25分)(2023·福建卷·38)(25分)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据梁启超《李鸿章传》材料二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市国内旅游合同(7篇)
- 财务管理2025年度工作计划
- 2025年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复习同步练习题单
- 中学教师招聘-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历试卷1
- 中国注油器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橱柜销售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微型专题一核外电子排布表示方法的判断与书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课时作业1什么是抛体运动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
- 长宁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十章热力学定律1+2热和内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3
- 农村建房的邻居协议书模板
- 《积极心理学(第3版)》 课件 01开篇 相对富裕的社会呼唤积极心理学
- 人教版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 反比例函数函数K的几何意义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职业技术学校《电力拖动与PLC》课程标准
- DL∕T 1094-2018 电力变压器用绝缘油选用导则
-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及完善策略12000字(论文)】
- DL-T-5115-2016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节《设计文创作品》教学设计
- 危货押运员考试答案(题库版)
- QCT267-2023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