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1页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2页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3页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4页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六)人文与社会学院

第四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一节外国的宗教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一、外国教会的侵略活动鸦片斗争后,外国的传教士接连来到中国,到戊戌变法前后,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达3200人,建教区40多人,教会60多个,入会教徒80余万人,深化中国内地的教堂“几遍天下”,“无处无之”,“虽穷乡僻壤,皆有各国教士潜往传教”。二、反洋教斗争其次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义和团的源流、组织与口号1、源流义和团是民间隐私结社和公开结社组织的总汇合。2、组织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他们有的以八卦分团,主要在京津一带,如乾字团、坎字团等,有的不带卦名。它的基层单位称“坛”,又叫坛口、坛场(厂)、拳场(厂)。义和团信奉的神灵:1、神仙——玉皇大帝、八仙2、忠义之士——关羽、孔明3、除暴安良的侠客——黄天霸4、英勇的武将——项羽、托塔李天王5、民间教门特有的神灵——无生老母、张真人3、“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扶清”意味着保国家、保民族,“扶清“反映了义和团希望帮助清王朝抗拒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感。“灭洋”体现了义和团运动抗击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正义性质。义和团提出“灭洋”,触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但对洋人、洋教和外来事物的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1898年10月下旬,赵三多和阎书勤在山东冠县蒋家庄首举义旗。义和团在山东首先兴起并快速发展的缘由:1、山东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2、外国传教士在山东不断扩张势力。3、山东地区连年灾荒。4、山东等地民间各种组织、结社的存在,为斗争积蓄了雄厚的力气。三、义和团在直隶、京津地区的发展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壮大,由东南部、南部向中部、北部扩散,冀中地区成了斗争的中心。第三节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看法

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1900年6月10日,慈禧接受“招抚”义和团的主见,从而进一步欺瞒和限制义和团。八国联军大规模入侵中国后,慈禧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二、“东南互保”1900年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共同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包括《东南互疼惜约款》九条和《疼惜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疼惜,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疼惜,两不相扰”。参与“东南互保”的地区: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

第四节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斗争与义和团的运动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的侵略及义和团的英勇抗拒1900年5月20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向清政府发出照会,要求派兵去北京疼惜使馆。28日,驻北京的各国公使实行会议,确定以“疼惜使馆”为名,联合出兵北京。6月10日,八国组成的侵略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的率领下,在大沽登陆。7月联军攻占天津,成立“天津都统衙门”10月,占据北京.二、沙俄侵略东北及其暴行1900年7月,沙俄进攻东北10月,完全限制东北三省11月胁迫盛京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行条约》规定:俄军驻兵盛京及其各地,奉天省遣散军队,交出军火,拆毁炮台,沙俄在盛京设总管等.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②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疼惜,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拆毁大沽炮台,从北京到大沽沿途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队驻守;在天津四周20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④清廷向各国认错致歉,惩办“祸首”大臣。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巨额的赔款严峻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加剧了清廷财政危机,而且使列强得以限制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政来源;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拆除,军队的驻扎等,使列强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政治和军事限制。它又一次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峻的破坏,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主动意义及历史局限1、运动性质五种说法:①反帝爱国运动说——范文澜、翦伯赞、刘大年②反封建说——朱金甫、庄建平③不反封建说——史国瑞、李侃④具体分析说——陈振江、陈贵宗⑤义和团不是农夫斗争而是革命运动——陈业强2、历史意义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势力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原委的英雄气概,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傲岸企图,在确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②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在客观上有利于清末的社会改革。③义和团运动促使旧式农夫运动快速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和清王朝的崩溃。3、局限性①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呈现分散性。②义和团带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调,具有落后性。③义和团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带有确定性。④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应有的警惕,具有无趣性。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务、阅历和神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