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宏观调控_第1页
第八章宏观调控_第2页
第八章宏观调控_第3页
第八章宏观调控_第4页
第八章宏观调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一、社会总产出与社会总供给二、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三、社会总供求的非均衡成因分析和平衡条件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政府监管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

一、社会总产出

(一)社会总产出及其内涵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出的存在形式社会总产出可以从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实物形式表现为社会总产品,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社会总产品物质产品服务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物质性服务非物质性服务衡量经济总量的价值指标社会总产出通常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总规模。而要反映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出的价值形式,并需要确定一系列衡量经济总量的价值指标。由于国民经济的两大核算体系已统一为一种SNA体系,我们就实现了用国际通用语言来衡量国民经济规模的价值指标。这些价值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背景资料:SNA体系SNA体系又称“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或“国民核算体系”。西方国家从威廉配第时代就开始探索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问题。成熟的SNA可以追溯到1953年联合国统计处委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通领导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有关表式的联合国标准体系》,被称为“旧SNA”。1968年,联合国又公布了在原体系基础上经过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称为“新SNA”。1993年再次修订,被称为“1993年SNA”。这部SNA作为联合国推行实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吸收了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以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一般来说就是社会总产出的价值,在SNA体系中称之为Grossoutput,译为总产出。产品价值包括劳务在内,均由三大要素C、V和M构成。其中C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劳动手段的折旧价值,用C1表示;二是劳动对象的耗费价值,用C2表示。借用马克思有关方法,可以把社会总产值用公式表示为:C1+C2+V+M。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社会总产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和服务部门的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凡发生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生产活动,不论由谁经营,归谁所有,都需计入本国的产值。反之,超过本国的领土范围,即便为本国所有,都不予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具有最完整的物质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供消耗及使用的经济实力,因而它在SNA中占有中心的地位。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年通过的SNA修订稿指出:“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在1953年的SNA中被称之为国民生产总值,它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不是一个增加值概念,并且表现为原始收入”。这里着重强调了国民生产总值为收入指标。其内容构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联系与区别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在开放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一国可用积于累和消费的所有收入,有一部分收入会流向国外(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同样也有一部分收入从国外流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因而产生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互联系,可通过下列公式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式中“国外净要素收入”指本国投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与外国投在本国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差额)由于国外净要素收入的数额通常较小,故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相差甚微,二者常常互相替代用作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净值的总和。其公式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入(NI)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劳力、土地和资本所有者,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总和。国民收入和国内净产值不同,它不按国土原则计算,而是按国民原则计算,但一般相差不大。其公式为:国民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津贴=国民净收入-间接税+津贴。在社会总产出的诸多价值指标中,以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为内容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作为代表性指标的。因为最终产品具有最终而完整的物质内容,而服务总是一次性消费,不能转移,这比我国过去用总产值,后来用净产值为代表性指标,显然要科学和完善得多。二、社会总产出结构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概念社会总产出的结构,指社会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社会生产门类的划分,形成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换句话说,它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产业结构的分类(1)两大部类结构。它是指按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它还可进一步分为中间产品生产、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三个门类。

(2)农轻重结构。它是指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由三大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具体化了。我国在1978年以前,长期采用的是这种划分方法。

(3)三次产业结构。它是指在产业部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顺序,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结构。

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为了提高社会生产的宏观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要,不仅要求各个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且要求社会总产出在地域、空间上的布局合理化,使产业结构在全国各个地区之间保持协调的发展关系,并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是社会总生产的必然要求。地区布局合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要求。

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取决于生产诸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因而不能不受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各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同类资源自然丰度的地区差异,以及各地区现有发展水平和生产集中化、专业化所产生的不同效益,构成地区分工的经济基础。

12.1.3社会总供给及影响因素

社会总供给的内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一国的生产是一国的供给的来源,但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或一国的生产并非全部形成一国的供给。凡是能够提供本国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不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生产,都是社会总供给的构成内容;而本国享用不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使是本国生产的,也不包括在社会总供给之内。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差额。

社会总供给的分类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社会总供给和狭义社会总供给:广义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它反映一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既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又包括中间产品的供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广义社会总供给除取决于总产出的价值外,还应加上进口值减去出口值(下同);狭义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来代表。它反映一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因素

第一,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第二,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价格的变动。

第四,产业结构。

第五,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

第六,对外贸易。

12.2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12.2.1社会总需求的内涵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

社会总需求国内需求国外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社会总投资

从构成上看可划分为从资金来源上看可划分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流动资产的投资重置投资新增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是指如增加各种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等的投资。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新增加投资,又称净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基本建设投资,其中又包括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新建企业和进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非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如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进行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两类;另一部分用于新增流动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增加企业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社会总消费从消费形式来看可划分为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社会公共消费需求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物质生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个人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和军队等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等);二是物质生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用而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社会总需求分为广义社会总需求和狭义社会总需求。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是狭义的社会总需求。它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最终产品(包括服务)的需求。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必然间接地引起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包括对中间产品需求在内的社会总需求,即广义的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内的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品)的需求。国外需求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的出口总值(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外需求将不断增长。当然,一国社会总需求的主体乃是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国外需求最终仍可归结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因此,以下分析社会总需求时也包括着国外需求。另外,由于社会对生产的需求集中表现在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上,而且一定时期的最终产品价值中,已经包括了它们在生产中所耗用的本期生产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所以,以下分析社会总需求最重要的部分仍在于分析狭义的社会总需求。12.2.2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社会总需求是通过货币资金支出形成的。货币资金的来源有两条渠道:一是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和再分配;二是来自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资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需求首先,形成社会总需求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金,是这一时期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销售值。假定这一时期最终产品能够全部销售出去,这个销售值就等于这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两种资金和两种需求:投资资金和投资需求、消费资金和消费需求。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投资资金和投资需求的构成(1)从社会产品生产和销售形成的资金中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2)税收和利润中用于投资的部分。(3)农民所得的纯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4)居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社会再生产过程形成的投资资金公式表示投资资金=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缴利润转化的国家投资资金企业留存利润转化的企业投资资金农民纯收入中的投资资金居民个人收入转化的投资资金++++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和消费需求构成(1)职工工资中用于消费的部分。(2)税收和利润中用于消费的部分。(3)农民纯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4)居民其他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公式表示=+消费资金个人消费资金公共消费资金=企业与国家职工工资收入及各种奖金农民纯收入中的消费资金居民的其他收入+企业的公共消费资金事业单位机关的公共消费资金形成社会总需求的资金还来自再生产过程之外。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用赤字性拨款进行国家投资或用做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开支;二是银行在集中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和城乡居民储蓄之外扩张信用,贷款给企业进行投资。这两种资金来源于再生产过程形成的资金之外,是用增发超过正常增长需求的货币来提供的。因而,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企业生产潜力较大的条件下,这种资金的注入可以带来经济总量的扩大;但在生产要素供应紧张或企业生产潜力很小的情况下,这种资金的注入就可能引起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失调,产生不利的后果。12.2.3社会总需求结构

由于社会总需求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构成的,因而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就分解为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投资结构是指在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影响投资结构的因素一般来说,投资结构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状况。第二,科学教育水平。第三,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此外,体制因素特别是投资体制,也是影响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全面调整投资结构,才能实现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又分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由于消费需求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与之相联系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变动。一定时期的消费结构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第一,居民收入水平。这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第二,居民收入结构。第三,价格因素。第四,商品因素。第五,消费者个人因素。第六,社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此外,人口的构成(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教育水准、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等)、消费传统和外部消费文化等,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最后,消费结构还直接受到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影响。一定时期的消费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的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决定的。随着生产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动,它反过来又会对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12.2.4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由于社会总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的,因而,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从影响投资需求和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来分别考察。即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因素就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并且,从全社会看,分析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分析一定时期内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第一,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及其增长率。第二,消费率与投资率。第三,社会在一定时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第四,投资效益的高低。第五,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此外,物价水平、政府政策、技术创新等,也是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影响投资需求的前两个因素对消费需求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外,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还有:(1)居民收入水平。(2)利率水平。(3)物价水平及其预期。12.3

社会总供求的非均衡成因分析和平衡条件

12.3.1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总供给与总需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动大体上包括两类:一是数量上的变动;二是结构上的变动。数量上的变动有两种结果:第一,总供给数量与总需求数量大体相等;第二,总供给数量大于或小于总需求数量。结构上的变动也有两种结果:第一,总供给品种与总需求品种大体一致;第二,总供给品种与总需求品种不相一致。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数量上的大体相等被称为总量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大体一致被称为结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并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或宏观经济均衡,否则,即为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或宏观经济失衡(或非均衡)。宏观经济失衡的内涵与表现内涵宏观经济失衡是指社会总供求在数量上不相等,在结构上不成比例。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平衡以及总量与结构都不平衡。表现如果只注重总量上的平衡而结构上不平衡,就会导致某些商品和劳务供不应求,形成短缺,另一些商品和劳务则供过于求,形成积压。与此相对应,某些部门发展过快,另一些部门发展缓慢,会造成宏观经济局部失衡。如果连总量平衡也达不到,就是宏观经济整体失衡了。总量失衡的两种类型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称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二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称为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这两种类型的总量失衡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者会引起资本、商品、劳动力过剩,社会资源闲置浪费,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后者会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市场秩序混乱,经济发展不稳。结构失衡的类型结构失衡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各部门的供给均大于需求的“同向过剩”性的失衡;二是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的“同向短缺”性的失衡;三是有些部门供过于求、有些部门供小于求、有些部门供求平衡的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异向结构”性的失衡。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就是异向结构失衡。在我国,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处处可见。总量失衡的原因分析导致总量失衡的可能性因素: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可能性,源于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生产交换,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的媒介之后,商品生产者不再为使用价值生产,而是为价值而生产,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其价值。但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往往不能立即转化为商品,卖出商品的货币持有者并不立刻购进商品。于是,便会发生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与流通的分离,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的失衡就具备了可能性。(275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导致总量失衡的现实性因素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发展为现实性,要有一系列的关系。要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要求经济主体行为与国民经济运行目标相适应,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在经济主体行为上,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分散的,决策是按各自利益独自进行的,不可能同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同实际需要货币量很难完全适应。同时,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使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及时性以及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实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尤其社会不能有效地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则现实中出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严重失衡,包括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难以避免的.12.3.2

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条件为使社会总供求平衡条件的分析简明起见,我们暂先舍掉政府、银行及国际贸易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当得出总供求平衡的一般条件后,再逐项把其他因素加进去,研究不同状态下的总供求平衡条件。只考虑企业和居民两个主体的总供求平衡条件

首先,在封闭条件下,假定全社会只有企业和居民两个经济主体,国民生产总值就是这两个主体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是社会的总供给,包括社会消费供给和社会储蓄投资供给。若用Ys代表社会总供给,C代表社会消费供给,S代表社会储蓄投资供给,则:Ys=C+S(1)社会总需求包括社会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若用Yd代表社会总需求,I代表社会投资需求,C代表社会消费需求,则:Yd=I+C(2)若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就必须使Ys=Yd,即C+S=I+C,由(1)、(2)得出:S=I在上述理论假设中,社会总供给与国内生产总值相等。社会总供给中只包括消费供给和储蓄投资供给,总需求中只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储蓄投资供给等于投资需求,因为社会消费供给等于社会消费需求。所以,储蓄投资供给等于投资需求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条件。这个平衡条件要求国内必须有能使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的健全机制,投资和消费必须有物质保障。这种最一般的平衡条件,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它的出现是极少见的。因为现实经济生活比这种理论抽象要丰富、复杂得多。比如消费储蓄转化为投资,有没有相应的投资物质条件,社会消费供给会不会出现过剩等。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总供给完全等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是极其偶然的。一般情况下,只要供求差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保持在±5%左右,应当看作为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

加进政府主体的总供求平衡条件

其次,若把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主体扩展到政府,由两个主体变成三个主体,政府的财政收支就是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的财政收入包括企业上缴的利润和事业费收入、税收收入、统一集中使用的折旧基金,政府借的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若用Gi代表政府的财政收入,则Gi=Gi1+Gi2+Gi3……Gin。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国家物资储备、文教科研卫生事业费开支、行政办公费用、国防费用开支和其他支出。若用Gp代表政府的财政支出,则Gp=Gp1+Gp2+Gp3……Gpn。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以表示为:S+C+Gi=C+I+Gp这就是说,如果S=I,则Gi=Gp,即政府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基本条件。如果S≷I,就是说,S+Gi≷Gp+I,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用Gi与Gp的差额来加以弥补,即国家政府通过扩张或紧缩财政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考虑银行经济活动的总供求平衡条件再次,将银行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考虑进来。银行作为信贷中心,其资金的来源无非是吸收居民、企业存款和财政余额存款,而银行的贷款对象也是居民、企业和政府,所以银行的供求行为已经包含在前面的供求平衡公式中。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不经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即进行所谓的“体外循环”,而且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又有较大的影响,这就必须加以分析,把上述平衡的公式修改为:(C+S)+Sq=(C+I)+St在平衡公式中,SQ代表信贷存款,St代表信贷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若把上述平衡式移项整理,就得出:(C+S)=(C+I)+(St-Sq)公式中的(St-Sq)表示在银行参与下新形成的社会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上述平衡公式的含义是,原有的社会总供给等于原有的社会总需求加上经过信贷收支相抵后新形成的社会需求。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若是正值,说明原来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需要通过信贷扩张手段,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若是负值,说明原来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需要通过信贷收缩手段,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从这里可以看出,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综合考虑企业、居民、政府、银行经济行为的总供求平衡条件复次,在分析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般条件时,我们把国际贸易、政府、银行的经济行为都抽去了,现在把政府、银行的活动一同加进来进行分析,则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条件公式是:C+S+Gi+SQ=C+I+Gp+St将上述公式移项整理后可得出:[(C+I)-(C+S)]+(Gp-Gi)+(St-Sq)=0这个公式表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既可以通过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来调节,也可以通过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来调节。但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的平衡条件都是研究总量平衡的,不管用哪一种手段,都必须以实物总量供求比例合理和结构合理为前提。如果物品的总量和结构不能与价值总量平衡相一致,仅仅求得价值量的供求总平衡,仍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考虑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因素的总供求平衡条件最后,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在封闭条件下,分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关系,对加入国际进出口贸易同样是实用的。如果国际间的经济往来长时期存在着较大数量的顺差和逆差,也会影响到国内总供求的平衡关系。我们以X代表出口量,以IM代表进口量,则社会总供求平衡条件的公式为:C+S+Gi+Sq+IM=C+I+Gp+St+X将公式移项整理可得出:X-IM=(C+S+Gi+Sq)-(C+I+Gp+St)这个平衡式的含义是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差额等于国内总供求的差额。再看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若以KI代表资本输入,KX代表资本流出。则社会总供求平衡条件的公式是:C+S+Gi+SQ+IM+KX=C+I+Gp+St+X+KI将该公式移项整理后得出:(X–IM)+(KI–KX)=(C+S+Gi+SQ)-(C+I+Gp+St)这个等式的含义是国际收支的差额等于国内总供求的差额。在这个等式中可能出现:X–IM=0KI–KX=0(X–IM)+(KI–KX)=(X+KI)-(IM+KX)=0这个平衡关系的含义是,进出口贸易平衡,资本流出流入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内总供求也平衡。如果在较长时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的总供求平衡也会受到破坏。当然,也不排除出现:(X–IM)+(KI–KX)>0(X–IM)+(KI–KX)<0如果国际收支是顺差,国内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用国际顺差弥补国内的供求差,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如果是逆差,国内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用国际逆差来弥补国内的供求差,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这种情况短时期内是可能的,也是允许的,但长期靠国际收支的差额来调节国内的社会总供求是靠不住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社会总供求平衡必须立足于国内。因此,扩大进出口贸易和经济交流,必须坚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则,通过进出口来调节国内总供求平衡的结构。以上各种供求平衡条件的理论分析,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总供求平衡确定一个理想的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第四节国家宏观经济

调控与政府监管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所谓宏观经济调控,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要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预测、计划、干预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第一,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第二,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第三,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第四,为了维护公正分配和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政府的一般经济职能第一,建立市场经济运行基本框架。第二,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第三,稳定经济。第四,维护竞争,反对垄断。第五,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教育。第六,切实提供社会保障。二、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目标概念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宏观调控目标是由若干具体目标形成的一个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是由各类目标组成的,主要有:一般目标和具体任务。宏观调控目标内容

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或基本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实现社会公平。在现实生活中,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具体表现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②充分就业;

③稳定物价;④平衡国际收支。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中共十六大也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与以往的宏观调控目标比,这是考虑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要求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情况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目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二是经济均衡增长。经济持续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国经济要永远保持一个不变的或越来越高的增长速度。实际上,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差别,增长速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经济持续增长,实际上是指保持一个与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含常规波动的可持续的、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均衡增长要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在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失业。失业有四种类型:一是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季节性失业;二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变换而引起的摩擦性失业;三是由于经济中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升级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四是周期性失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慎重掌握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通过促进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发落后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通常用价格指数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指数是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物价水平。通常以基期的价格指数为100,然后确定各时期的价格指数。

稳定物价作为一个政策目标,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指数绝对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稳定物价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平衡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收大于支为顺差;支大于收为逆差。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即是指既不发生逆差,又不发生较大幅度的顺差。一般来说,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必然对其国内经济形成冲击、影响。三、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一)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

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计划手段是指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也都有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的计划管理,有的国家政府还专设有计划部门。他们的计划特点:计划的形成是经过社会各阶层代表反复协商后产生的,具有明显的集思广益的特点;计划的作用是指导性计划,对市场主体没有强制约束力;计划的实施要借助其他的经济变量和参数,具有较强的预测性。

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计划手段的长处,避免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计划调控的主要功能是从宏观总体上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1、价格杠杆

价格杠杆:价格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调节商品流通和消费结构,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及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价格作为核算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工具,借助价格可以考核经济效益的高低,可以检验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的多少,并可通过价格核算监督企业节约劳动。当然,价格杠杆的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税收杠杆税收杠杆:税收杠杆直接影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最终可以起到调节生产和流通、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调节进出口贸易关系等作用。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税收的固定性使之难以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对于需要增加供给、减少需求的商品,靠税收的调节也难以奏效。3、信贷杠杆信贷杠杆:信贷杠杆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能够把闲散的资金动员起来加以利用,支持经济的发展;能够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能够控制货币流通量,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能够促使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信贷杠杆的调节功能比较弱,比如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沉积所形成的银企债务问题,很难使信贷杠杆作用正常发挥。4、工资杠杆工资杠杆:工资杠杆的调节作用表现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资形式,确定合理的工资等级差距,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还可通过确定工资总水平,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几种经济杠杆各有长处和局限性,每种经济杠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向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单独运用某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关键是综合利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行政手段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由于经济手段较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所以,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手段,发挥各种调节手段总体功能,以便有效地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

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还需要运用经济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