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俄罗斯概况第三课18世纪的俄国----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内容提要18世纪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彼得一世的改革把俄罗斯封建制度推向了鼎盛。彼得之后,俄罗斯经历了“宫廷政变”时代。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一代女皇。19世纪初拿破仑对俄国不宣而战,俄国军民分期抗战,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时,俄国出现了十二月党人的运动和起义,尼古拉一世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统治俄国30年,成为专制制度的顶峰。19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国内出现了马克思小组,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后,俄国出现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结束了长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但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并存的政权----工人和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与临时政府。1917年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8世纪的俄罗斯1645年罗曼诺夫王朝首位沙皇去世,其子阿列克谢继位。阿列克谢有3个儿子,体弱多病的长子费尔多、弱智的次子伊凡和同父异母的小儿子彼得。1676年阿列克谢死后长子费尔多成为新沙皇,仅仅过了6年费尔多便早逝,10岁的彼得继位,但权力欲极强的姐姐索菲亚发动政变,立自己的胞弟弱智的伊凡为第一沙皇,自己摄政,并将彼得及其母亲流放。远离宫廷的自由空间使得彼得可以同各阶层人交往。没受到良好教育的彼得聪明机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喜欢一切新鲜事物,酷爱造船和军事活动。彼得的成长使得索菲亚很不安,为了消除隐患,索菲亚在1689年决定发动政变除掉彼得,但得到消息的彼得躲到了修道院,忠于彼得的军队来到了修道院保卫彼得,越来越多的领主、贵族、神职人员占到了彼得一方。索菲亚众叛亲离,被拘禁在莫斯科新圣母修道院里直至1704年去世。1696年伊凡死后彼得成为真正的彼得一世沙皇。1721年,莫斯科大公国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是这个帝国的第一代皇帝。彼得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对内进行了改革,对外扩张领土,他在俄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彼得一世的对外扩张彼得登基后,紧迫地感到争夺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条件。他于1695年、1696年两次攻打土耳其(1290-1922年称奥斯曼帝国),将亚速海划归俄国,但黑海的出海口仍被土军控制,夺取出海口的欲望仍未实现。于是,彼得化名米哈伊尔,以下士身份,随大使团赴西欧考察。他不仅学到了不少的先进科学技术,还与丹麦、波兰结盟,准备集中对付瑞典,解除其对波罗的海的控制。1700年9月,俄军向瑞典宣战,揭开了北方战争的序幕。彼得一世为表明俄国决心侵占波罗的海,1703年5月下令在注人芬兰湾的涅瓦河两岸兴建彼得堡,1712年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北方战争战争共持续21年,最后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占领了芬兰湾、里加湾一带和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北方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沙皇梦寐以求的愿望,夺取了出海口,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列强之一。1722-1723年,对波斯交战,夺得里海西岸地区。彼得一世接着向高加索和西伯利亚进军。18世纪初占领了堪察加半岛,1721年占领千岛群岛。在他执政期间,俄国版图由1457.5万k㎡扩大到1511.5万k㎡。彼得一世穷兵黩武,募兵苛税,大兴土木,激起人民的反抗和起义。但起义都被得残酷地镇压了彼得大帝心高气傲,从不服输,多年的征战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健康,1725年2月28日正值壮年的彼得大帝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彼得一世的对内改革1.改革中夹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废除大贵族杜马,建立参政院,下设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财政等事务。中央设立监察总署,各省设监察官。他还改革了地方行政机构,将全国分为8个省,下设50个地区。彼得一世还把教会置于沙皇的权利之下。至此,中央和地方、行政和宗教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彼得一人身上。沙皇专制空前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日臻完善。2.改组陆军,建立海军。彼得效法西欧改组陆军,实行招募制,组成正规军团;积极创办造船厂,建造军舰,组建波罗的海舰队。3.发展工商业。彼得实行重商政策,鼓励商人向工矿投资,开办手工工厂、冶金工厂、矿山等。聘请外国专家,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彼得一世期间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改革加强了俄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并使之迅速发展为高度集权的军事帝国;另一方面,改革的结果深化了封建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标志着沙俄封建帝国由鼎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落。4.兴办教育,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彼得一世认识到国家盛衰与教育密切相关,俄国长期落后,主要是教育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所致。因此,他致力于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聘请外国教师。此外还简化了俄文字母,组织翻译了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出版了大批历史著作。废除了旧历法,采用了欧洲通用历法。1703年,在莫斯科创办了俄国第一份俄文报纸《新闻报》。1725年他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彼得一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对俄国工业的兴盛、军事实力的增强,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彼得一世的改革打开了通往西欧的门户,欧洲的文明(文化、科学、教育)开始传入俄国。但扩充军队,建立海军,兴办军需工业需要巨额资金,所以对百姓征收“人丁税”及其他的苛捐杂税,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另外,为了推动改革而大开杀戒,镇压了一大批敢于反对改革的贵族、僧侣,其中包括自己的妻子和皇太子。彼得一世期间自上而下强制性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改革加强了俄国封建剥削制度,使其迅速的发展为高度集权的军事帝国;另一方面,改革的结果深化了封建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标志着沙俄封建帝国从鼎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落。“宫廷政变”或“女人当政”时代彼得一世去世后,他的第二个妻子叶卡捷琳娜当上了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一世”,她原本是立陶宛人,在战争中被俘献给了彼得一世。她为彼得生了12个孩子,但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女儿安娜和伊丽莎白。两年之后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病逝,彼得一世之孙彼得继任沙皇,史称彼得二世,宣传自己是彼得一世改革的反对者,并将首都从彼得堡迁回莫斯科。然而仅仅过了3年,彼得二世在宣布结婚的当天死去。经贵族上层的商榷,决定邀请彼得一世的侄女,孀居在德国的安娜·伊万诺夫那来继位。她在位10年,耽于娱乐,不问国事,大权掌握住宠臣比伦手中,这一时期被称为“比伦执政时期”。随后,年仅3个月的伊凡六世继位,1年以后被推翻,彼得一世的小女儿伊丽莎白继位,史称伊丽莎白女皇。她在位20年,对贵族阶层来说这是一段相当稳定的时期。1755年她批准了罗蒙诺索夫倡议创办莫斯科大学的呈文。伊丽莎白结束了皇位混乱,率先开始了“开明君主专制”的统治。1761年伊丽莎白死后彼得一世之外孙彼得三世继位。彼得三世智力低下,性格怪癖,他推行的是违背俄国利益的不明智的政策,引起了社会普遍的不满。1762年其妻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将彼得三世逼出皇宫并在6天之后将其杀死,这样,叶卡捷琳娜二世就登上了俄国的皇位。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1762一1796)叶卡捷琳娜二世扩大贵族特权,赐给大批农奴和土地。18世纪末期,农奴制在俄国全境普遍建立。因此,在俄国历史上把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称为“黄金时代”,即封建农奴制的鼎盛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标榜“开明专制”,实际上她格外残酷专制。“开明专制”,事实上并没有维持多久,在普加乔夫起义爆发后即告结束。镇压农民起义后,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加强对城市和边疆的管理,密切监视人民的反抗动向,对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她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州下设县,两三个州设一个总督。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皇权简况系统。建成了完善的全国警察和司法系统。第三,进一步强化个人独裁专制体制。强化沙皇的直接控制作用。第四,进一步在民族地区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消除各民族间在传统习俗、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第五,进一步扩充中央集权的支柱----军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对外扩张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外扩张的野心和规模都很大。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1768-1774,1787-1791),夺取了黑海沿岸北部地区、克里木和北高加索,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1772年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入侵波兰,瓜分了30%的领土。1793年,波兰再次遭受俄、普的肢解。1795年俄、普、奥三国再次勾结,第三次瓜分波兰。在三次瓜分中,沙俄侵吞了波兰62%的领土,包括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共46.22万k㎡。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叶卡捷琳娜二世也不放过,她征服了西伯利亚的北部地区,对中国的东北和北部边境不断骚扰。18世纪末还越过白令海峡,占领了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1867年沙皇政府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1762-1772年间,俄国国内矛盾尖锐,满腔怒火的农奴纷纷起来反抗。1773年9月,叶梅利扬·普加乔夫领导贫苦的哥萨克在乌拉尔河沿岸地区发动起义。普加乔夫自称彼得三世,提出“土地与自由”的口号,下令废除农奴制,10月包围了重镇奥伦堡。1774年2月占领车里雅宾斯克。起义之火一直蔓延到伏尔加河流域及乌拉尔地区。声势浩大的起义军。震惊了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挽救局势,她急忙与土耳其堵和,调集大批政府军开赴喀山镇压起义军。1774年7月,起义军在喀山附近战败,伤亡惨重。1774年9月14日,普加乔夫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775年1月.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了普加乔夫。成千上万起义者遭到残酷的镇压。普加乔夫牺牲后,人们编写了很多歌曲来怀念他。著名作家普希金写了《普加乔夫史》。在他的名著《上尉的女儿》一书中,还真实地描写了普加乔夫起义。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农民战争。起义有一定的组织和较为明确的口号。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却震撼了沙皇的统治,加速了俄罗斯农奴制的崩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局限性;革命的自发性和不彻底性;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开明专制”是从18世纪风行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潮,欧洲许多宫廷都曾标新立异,宣布实行“开明专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行“开明专制”,既是受欧洲宫廷的政治风气影响,也是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所致。在实行“开明专制”期间,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对贸易的限制,鼓励向国外出口柏油、亚麻籽、蜡、油脂、铁矿石、大麻、黑鱼子酱和钾碱。建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监督流通于国外市场的货币铸造。政府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殖民以增加农业生产。国家对私人财产给予新的保障,并允许地主自由处理从他们土地上开采的矿产。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俄国的工商业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俄国的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而且提高了俄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叶卡捷琳娜二世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她拨巨款发展俄国科学院,改建冬宫内著名的爱尔米达什博物馆。她鼓励兴办各类学校,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俄国涌现了大量的本民族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发明家,他们的活动对俄国的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开明专制”实质上强化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两大沙皇的改革俄罗斯的强大始于沙皇时期,而在历代沙皇中,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无疑是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位。在俄国的发展史上,彼得大帝已经成为一个坐标,一个研究近现代俄罗斯历史的原点。正是彼得大帝,认识到了庞大的俄罗斯与西欧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并致力于缩小这种差距。为了深入了解西方的强国,彼得大帝曾乔装打扮深入了荷兰、英国等国家,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叶卡捷琳娜二世深入精神层面,打牢了俄罗斯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基础。正如后人的评价,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国的躯体,叶卡捷琳娜女皇则塑造了俄国的灵魂。而列宁对革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重任。十九世纪的俄罗斯1812年卫国战争
1812年,法国拿破仑的势力几乎遍及整个西欧,东欧则被沙皇俄国的势力控制着。拿破仑为称霸欧洲、扫除障碍,决心进攻俄国。经过充分准备.于1812年6月12日对俄国不宣而战。拿破仑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俄国。法军人侵后,俄军被迫向腹地撤退,但仍进行了斯摩棱斯克等战役,阻击法军。当拿破仑的军队逼近莫斯科时,8月8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任命富有指挥才能的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俄军军心大振。9月2日库图佐夫主动放弃莫斯科,甩掉法军,突然回师西进,插人法军侧翼。库图佐夫赢得了时间,调集了后备军,使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库图佐夫开展运动战,迫使法军于10月6日撤离莫斯科。俄军和游击队乘胜追击,12月14日把法军赶出了国境。1812年卫国战争击破了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推动了欧洲的解放斗争。俄国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促进了民族觉醒,并对十二月党人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影响。十二月党人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革命。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开始。十二月党人主要是俄国贵族中一小批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年轻的军官。这些人思想比较敏锐,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认清了俄国社会的深刻矛盾及封建农奴制的反动实质。他们中间不少人曾在莫斯科大学或军官学校学习过,具有追求新鲜事物、改造社会的进步思想。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年轻的军官们与劳苦大众一起浴血奋战,彼此之间有了接触和了解。他们看到,战后人民的生活仍然困苦,战斗中的勇士们仍在受欺压和剥削。这一切激起了他们的愤慨。爱国热情与对农奴的同情交织在一起,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发誓为砸碎反动的农奴制度而斗争。鉴于沙皇血腥镇压革命,十二月党人被迫采用秘密方式行动。1816年年轻的亚历山大·穆拉维约夫上校等创立了第一个秘密团体“救国协会”,核心人物有巴维尔·彼斯捷尔等,成员约30人,共同为反沙皇而斗争。后因一部分人主张刺杀沙皇,另一部分人不同意而瓦解。1818年他们组织了约有200人的“幸福协会”,成员有商人、僧侣、小市民和自由农民等不同阶层的人。“幸福协会”制定了武装暴动、推翻沙皇的新策略。1821年“幸福协会”改组为两个组织—“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南方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是帕维尔·彼斯捷尔,1822年在彼得堡组成的“北方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是尼基塔·穆拉维约夫。他改变了拥护共和制的主张,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两个组织尽管有分歧,但是对革命的认识还是一致的,即推翻沙皇,消灭封建农奴制。两个组织经常联系,共同为起义作准备。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825年12月14日(俄历)“北方协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北方协会”组织了约3000名陆海军军官和士兵,排成战斗方阵,集合在参政院广场上,准备在尼古拉一世宣誓的时候,要求立宪,发动起义。可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总指挥特鲁别茨科伊临阵脱逃,起义队伍暴露在广场上。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让卫队、炮兵向起义军开火。军官和士兵英勇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被镇压。12月19日(俄历)“南方协会”在乌克兰组织了契尔尼戈夫军团起义,亦被镇压。起义失败后,彼斯捷尔等5个主要领导人被处绞刑,许多起义者被皮鞭毒打而死,大批起义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起义者在参政院广场上的血没有白流,十二月党人起义成为俄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次起义是俄国革命者的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反沙皇制度的武装行动。起义的教训是:起来反抗的是少数没有人民支持的软弱贵族,他们脱离人民群众,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他们的革命活动和鲜血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尼古拉一世的反动时期尼古拉一世是在镇压十二月党人的过程中上台的,故被称为“军棍沙皇”。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以后,尼古拉实行黑暗统治30年,史学上称这一时期为“专制制度的顶峰”。1825年,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尼古拉对其采取严厉镇压措施。此后他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厅。尼古拉一世为了俄国贵族革命和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杜绝十二月党人起义事件的重演,竭力控制学校教育,炮制出独特的意识形态,他授意教育大臣乌瓦洛夫发表了“东正教、专制制度、人民性”三位一体的“正统民族性论”,宣传东正教是社会幸福和家庭幸福的保证,专制制度是国家的“奠基石”,而俄罗斯的民族性则表现为“虔诚”和“温顺”。虽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对落后的农奴制度实施改革,但却把改革限制在不与贵族利益发生冲突的范围内。实施了币制改革、法典编纂事业和国有农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对外继续推行神圣同盟的宗旨,和梅特涅合作,镇压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1849年镇压匈牙利民族运动。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与英、法、土耳其发生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国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国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国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国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国认为这是它将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国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国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国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英法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战争过程: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和意义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动了普奥战争,打败了奥地利,将其排除在德意志之外,之后又发动了普法战争,普鲁士获胜,主导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给俄国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战争显示出欧洲列强在武器装备、交通、供应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一向陶醉于虚幻的“强国”之中的尼古拉一世对这一事实难以接受,1855年2月突然去世,(有传闻说,因为尼古拉一世看到克里米亚战争的灾难性后果,自己服毒自杀了。)俄国社会陷入动荡时期,改革势在必行。是农奴制度使俄国敌不过欧洲列强。因此,克里米亚战争敲响了俄国农奴制的丧钟。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原因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不断扩大,农奴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性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占据统治地位的农奴制却严重地束缚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由于地主不断加强对农奴的剥削,农奴不堪忍受,纷纷起来反抗。在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工人起义也相继爆发。声势浩大的工人起义和农民暴动,使农奴制难以继续维持下去。3.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农村经济更加衰落,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革命形势逐渐形成。沙皇贵族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则担心革命风暴的到来,决定对农奴制度作适当的改良,借以缓和阶级矛盾。(二)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8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的特别诏书,自上而下实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从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可获得人身自由权,可以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的事务,地主不能把农民作为商品买卖、典押或转让;承认农民拥有财产、担任公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权利等。2.保留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农民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赎买从地主手中分得的份地。赎回之前,他们仍是临时义务农民,并向地主缴纳代役租或摇役租。3.改革后把农民组织在由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里,实行“连保”制度,监督农民按时完成各种义务。法令公布后,在划定地界时,地主剥夺农民原种土地的1/5到2/5(“割地”),并把贫瘠土地划给农民。这一改革引起大规模的农民骚动。(三)改革的性质及意义尽管1861年自上而下的改革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它仍然是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它使农奴从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此俄国步入了资本主义发展轨道。改革大大的改变了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部分政治生活,朝着各阶层平等,建立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国家的方向迈了一步。但改革很不彻底,它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贵族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生产力的发展依然受到阻碍。改革促使阶级斗争进一步尖锐化。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打断了此前的改革进程。此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未能实行有效的改革措施,俄罗斯的各种隐患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37年之后,俄罗斯帝国灭亡了。亚历山大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861年改革,终于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最大的瓶颈,俄国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管不彻底,但终被证明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亚历山大二世创立了国家杜马制度,国家杜马制度到今天的俄罗斯仍然存在。19世纪后半期俄目的对外扩张19世纪中叶,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被打败,向欧洲扩张受挫。19世纪后半期,沙俄加紧了向亚洲的扩张。1858年和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西境的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强行划归俄国。此后,沙俄又依据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1881年)和以后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1892年,沙俄又违约强占了帕米尔地区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沙俄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外,沙俄还将哈萨克斯坦(1865)和中亚大部(1865一1881)并人俄国版图。187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再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次年土耳其将巴统、阿尔达汉、卡尔斯及周围地区割让给俄国。到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领土己膨胀到2240万平方公里。1914年,其领土为228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帝国的版图最终形成。19世纪俄国的社会革命运动民粹派运动。民粹派是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民粹派。他们以“到民间去”感染和发动群众为己任,认为可以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由村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俄国传统的村社包含着社会主义的萌芽,应该发动和依靠广大的农民来推翻专制制度。1879年民粹派分裂成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黑分社”,继续坚持把土地分给农民的思想,反对恐怖暴力活动。其他成员成立了“民意党”,坚持恐怖主义策略,认为暴力变革是改变现行不合理制度的唯一方法。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民粹派蜕变为自由民粹派,主张同沙皇妥协,以改良方法修补现行社会制度。这时期自由民粹派的活动已经不代表民粹派运动的主流了。1902年一些具有民粹派思想倾向的小组和团体组成了社会革命党。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杀,其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他心胸狭隘,思想保守,拒绝任何改革,竭力想把俄国拉回到改革前的状态。亚历山大三世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针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因此,学者们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作“反动时期”或“反改革”时期。亚历山大的反动措施并没有把人们吓倒,反而导致了社会冲突的加剧。同时,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使得一部分民粹派成员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第一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是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主要人物是弗·伊·乌里扬诺夫(列宁)。1898年在俄国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倡议下,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的代表在明斯克开会,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它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期间,俄罗斯在总体上持续了繁荣和高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各项具有划时代意义改革政策的余荫。亚历山大三世没能把此前的各项经济、行政和司法制度改革推行到底,面对庞大的贵族官僚集团,被迫采取妥协态度,单方面加强集权统治,最终导致社会隐患不断大。成为俄罗斯帝国崩溃的深层原因。亚历山大三世逝世后,其子尼古拉二世继位。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1905年革命,是从俄历1905年1月9日(公历1月22日)圣彼得堡流血事件开始的。20世纪初,俄国的工业危机使工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空前尖锐。俄历1905年1月3日(公历1月16日)圣彼得堡工人开始罢工。罢工是由普梯洛夫工厂开除工人引起的。市内各大小工厂纷纷响应。沙皇政府惊恐万状,部署镇压。布尔什维克在工人中宣传请愿:不能获得自由,要进行武装斗争。但是,许多工人幻想沙皇会回心转意。俄历l月9日清晨,许多工人和家属抬着沙皇的画像请愿,遭到沙皇军队的突然袭击,1000多人被打死,2000多人受伤。这个日子被称为“流血星期日”。血的教训使工人明白了: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获得权利。全国工人阶级、全国人民群起抗议沙皇的暴行。布尔什维克的口号“打倒专制制度!”“武装起来!”成了千百万群众的口号。“流血星期日”标志着俄国革命的开始。俄历1905年12月5日,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代表会议,决定12月7日举行总罢工并发动武装起义。12月9日,武装起义正式开始,莫斯科的无产者筑起街垒,约6000工人战斗队队员同反动势力展开了武装斗争。沙皇尼古拉二世调集大批军队。军队用大炮轰击起义者,许多起义战士壮烈牺牲,上万人被捕。12月18日起义失败。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和基洛夫等人被流放。列宁也再度旅居国外。莫斯科起义成为全国十二月武装起义的信号。继莫斯科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顿河畔罗斯托夫、哈尔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许多城市都举行武装起义,但均被沙皇军队镇压。十二月武装起义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高潮。革命的意义1.1905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布尔什维克党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获得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后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与1905年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分不开的。列宁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2.1905年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民革命。在社会内容上,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按斗争方式和手段,是无产阶级革命。3.1905年革命结束了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时期,开辟了帝国主义时期西方无产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 机器操作人员安全装备指南
- 岩土工程设计服务费用协议
- 水上救援车辆使用规范
- 人民银行职员聘用合同
- 煤炭纪念馆煤仓施工合同
- 活动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11月联考试题及答案
- 供应链合同施工承诺书
- 动物园兽医实习生招聘协议
- 食品代加工合同书
- 网课智慧树知道《英美文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南师苏校)小升初数学试题文本空白卷附详细答案
- 专题 常考的规律探究问题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 学礼以立大国范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生物信息学(上海海洋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海洋大学
- 大国工匠徐立平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23版》
- 下丘脑疾病课件
- 慢阻肺患者随访记录表(参考样表)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