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比较·探究_第1页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比较·探究_第2页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比较·探究_第3页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比较·探究_第4页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比较·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样芙蓉荷塘韵,梦牵风荷入江南——《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课前预习】熟练朗读三首诗词,了解作者。【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1.读准读顺,有感情地诵读与背诵,继续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2.吟诵想象,探讨理解,赏析诗词所展现的意境美。3.合作探究,揣摩分析,品析诗词的艺术,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教学重点】1.读准读顺,有感情地诵读与背诵,继续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2.吟诵想象,探讨理解,赏析诗词所展现的意境美。【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揣摩分析,品析诗词的艺术,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评价任务】1.反复诵读,读准、读顺作品,体会诗词的内容。2.吟诵想象,揣摩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诗词的意境。3.品读感受,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采莲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2.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2.吟诵想象,理解诗意,赏析美景。【教学难点】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用多媒体投示几幅荷花的优美画面,学生赏析。2.教师引导:自古以来,荷花就是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比如我们刚刚学完的《爱莲说》、《芙蕖》,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文?学生争先恐后背诵诗歌。学生展示略。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关于荷花的诗句不少。下边我们就来鉴赏两首写荷花的诗句:王昌龄的《采莲曲》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板书诗题)二、把握节拍,读准读顺,初步感受诵读指导:诗歌诵读一定要把握住节奏,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一、二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三、四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自己划一划古诗的节奏,注意读准生字。学生边读边划分节奏,教师指名展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正音,把握好节奏。★学生1: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学生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师:这两位同学划的很准确!现在,我们来朗诵这两首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2.学生大声朗读,教师请一个学困生展示,再请其他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教师及时评价,或表扬或提出建议。3.在4分钟时间内,学生诵读至熟练,最好会背。小组长检查本组诵读情况,教师巡视统计过关情况。三、吟诵想象,理解诗意,赏析美景引导过渡:在诵读环节,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们来理解诗歌的意思(内容)。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并结合注释,大声说出诗歌的意思,看谁说的好。学生诵读,翻译,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及时了解学情。学生展示,教师引导明确。★学生1:我说《采莲曲》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学生2:我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意思: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美丽动人的景色!请同学们再诵读诗歌,同时把这美丽的景色在大脑中展现出来,欣赏这两首诗给我们展现的美丽景色!学生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边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美景。四、品读探究,感受意境,领悟诗情教师引导过渡:学习古诗,仅仅理解诗意还不够,我们只有感受了意境,领悟了诗情,才能说真正懂了诗歌。请同学们品读揣摩诗歌,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领悟诗人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品读探究,感受意境。第一步:品读探究,感受意境(一)《采莲曲》教师指导:主要从写法上品读出诗歌的意境。学生品读诗歌,揣摩理解;教师巡视引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及时给学生点拨,明确。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联有何特色?★学生1:这两句诗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罗裙和荷叶融为一体,脸庞与荷花相互照应,人花难辨!★学生2:采莲女孩,就是美丽荷塘的一部分!(教师板书关键词:美丽)★学生3:这一描写既具有真实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学生4:“芙蓉向脸两边开”,此句明写莲花,实则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写出了采莲女孩的娇媚!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有人说“乱”字用得传神,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1:乱入,争先恐后地进入之意,尽显一群采莲姑娘的活泼可爱,极具青春活力!(教师板书关键词:活泼青春活力)★学生2:一个“乱”字,使静态的画面顿时有了活力!教师引导启发:这些美丽可爱的采莲姑娘应该是十分显眼的,怎么会看不见呢?★学生: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然而,正当诗人为自己看花了眼而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老师引导启发: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样写有何好处?★学生: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尽显江南的恬淡美,使全诗具有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老师:同学们理解很到位。哪位同学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我认为:第四句是写的另一种美------歌声,听觉的、看不见的美。这种听觉之美比之视觉之美,更富于想像性。美丽的荷塘,有美丽的荷叶、荷花,还荡漾着悠扬甜美的歌声!更能表现江南风景特有的韵美!老师:说的很在理!(并大加表扬该同学独特的阅读理解)。下边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作者-----王昌龄!感谢他给我们奉献了这么一首优美的诗歌!那么你们熟悉他吗?★学生:他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学生再次诵读全诗,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学生背诵诗歌。(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引导:六月的一个早晨,诗人在净慈寺送别去外地做官的好友林子方。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一幅西湖美景: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于是赞不绝口,挥笔写下了一首七绝。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老师指导:请从“毕竟”的意思和表达方法的运用层面来揣摩赏析。学生品读思考,教师引导探究。★学生1:“毕竟”是“到底”的意思,诗人的惊喜溢于言表,表达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学生2:这两句从表达方式上是议论抒情,开篇就赞叹不已,可见美景的独特!教师:那么西湖此时的风景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接着赏析下联。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师指导:从对词语的品味揣摩入手来理解。学生默读揣摩,组内交流探究,教师引导展示明确。★学生1:一“碧”一“红”,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写出了荷叶荷花的色彩对人产生的美感冲击。★学生2:“接天”“无穷碧”突出了荷叶无边无际,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景象,气势宏大。★学生3:“映日”与“荷花”相互映衬“别样红”,使得荷花更加的娇艳,使整幅画面灿烂生动。(教师板书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教师总结: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这种美丽壮阔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第二步:诵读揣摩,领悟诗情教师启发:“诗以言志”,这两首诗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仔细揣摩理解。学生品读揣摩,小组内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明确:★学生1:《采莲曲》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优美,写出了采莲姑娘的美丽和青春活力。★学生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六月的景色特点,色彩鲜明,对比分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老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哪位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学生:我认为:《采莲曲》主要表达的是对江南荷塘的和谐恬淡之美的赞美!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因为在诗人的眼中,绿色的荷叶、艳丽的荷花、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的采莲女、悠扬的歌声,这些美好的事物,和谐组成了江南荷塘的特有的恬淡之美!老师:说的太好了,我赞成你这种看法。★学生:我认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借西湖的美好景色,来赞美好友林子方的。杨万里写莲花、赞美莲花,就是赞美林子方的。老师:这种看法很独到,新颖!说说理由。★学生: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林子方是他的挚友。据说,林子方“才高而守正,吏事号强明”,正直、为官清明,交友甚多,具有极好的人格魅力。因此他很受杨万里的赞崇,这么一个即将离别外任的品德兼优的好友,离别时,杨万里写的,不可能只为了送别时看到的美景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舍,我认为杨万里写莲花,颂莲花,实际是借此赞美林子方的美好品质的。老师:你的见解很独特!我赞同你的说法!也希望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一样,积极思考,有自己的创新思考!谢谢你,给我们以新的启发!五、课堂总结《采莲曲》构思精巧,意境优美,写出了采莲姑娘的美丽和魅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六月的景色特点,色彩鲜明,对比分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过的感情。六、作业布置1.熟练地背诵诗歌,加深理解诗歌的意境,作者所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2.预习《苏幕遮》:读准读顺,了解作者。附板书设计:采莲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昌龄杨万里美丽无穷碧采莲女西湖美景活泼、有青春活力别样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苏幕遮》1.能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背诵。2.通过诵读揣摩,引导学生理解意象,领悟思乡之情。3.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探究,比较阅读,理解三首诗词异同之处。【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背诵。2.通过诵读揣摩,引导学生理解意象,领悟思乡之情。【教学难点】1.鉴赏名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2.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探究,比较阅读,理解三首诗词异同之处。【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认识周邦彦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关于周邦彦的信息。★学生1: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学生2:周邦彦的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学生3: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二、把握节拍,读准读顺,初步感受第一步:读准读顺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并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扫清文字障碍——包括难读、难写的字、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字音提示:“溽”读“rù”;“窥”读“kuī”;“楫”读“jí”;“浦”读“pǔ”;2.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老师点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读通诗句。组内互助,小组长听读,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读准字音,正确停顿。第二步:读出韵律教师指导: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那么,这首词,应该怎样来读?学生小组交流,尝试着读,教师引导明确:燎沉香,消溽暑。(稍慢、低沉)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欢快、声音清脆情绪饱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欣喜、语势连贯、中音中速)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伤愁、放慢速度、慢速)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怅然、喃喃自语、缓慢而深情)1.学生按照要求,揣摩着朗读。2.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读、跟读,感受并把握这首词的韵律。3.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这首词读通、读出韵律。4.教师点读(学生3人,三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感受这首词的音韵美。三、诵读揣摩,理解意象,领悟情感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下面我们进入“诵读揣摩,理解意象,领悟情感”环节。教师启发: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学生思考展示。★学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教师引导: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诵读,揣摩,教师引导展示。★学生:思乡之情。(一)赏析上片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学生诵读,思考: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学生诵读,思考,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展示明确。★学生1: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学生2: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学生3:嗅觉:燎沉香,消溽暑。★学生4:听觉: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学生5:视觉: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教师小结并过渡:上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画面,同时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生活的清闲。当时,周邦彦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不被重用,整天无所事事,生活极其悠闲,这首词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正是这种无所作为的生活,使他不免产生了思乡之情。下边我们一起来赏析下片,看看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乡情的?(二)赏析下片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学生诵读,思考,交流探究: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师引导学生踊跃展示。★学生: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教师引导启发: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学生吟咏揣摩,组内交流,探究,教师引导明确。★学生1: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此时家乡的西子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教师板书关键词:风荷)★学生2:荷花是江南风物的象征,自然易勾起客居京师的作者的乡思。★学生3: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回去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如何理解“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学生探究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明确。★学生1: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学生2: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教师板书关键词:芙蓉浦)(三)领悟诗情教师过渡启发思考:这首词,作者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的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的表达了思乡之情。(教师板书关键词:思乡)教师启发思考: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学生揣摩,交流探究,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明确。★学生: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学生再次朗读全词,加深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教师总结过渡:同学们品的真好,把作者的心都看透了。下边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名句。四、品读揣摩,探究交流,赏析佳句名句一:“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学生诵读,细细品味它妙在何处;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名明确。★学生1: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学生2: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只一个“举”字,作者便以清新之笔,刻画出荷花的动态。★学生3:荷花是江南风物的象征,自然易勾起客居京师的作者的乡思。同时下片结尾处的“梦入芙蓉浦”也是对上片风荷的巧妙呼应。名句二:“五月渔郎相忆否?”学生品读,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名明确。★学生1: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代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对《月夜》的赏析是:“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2:作者思念家乡之人,又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五、诵读探究,比较阅读【探究一】你觉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采莲曲》所抒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学生比较阅读,组内讨论探究,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展示明确。★学生1:两首诗歌,核心意象都集中在莲花荷叶上面,但是王昌龄的《采莲曲》是借荷花莲叶衬托人之美,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却单纯是写景色之美好。★学生2:王昌龄的《采莲曲》,在感觉、情绪上有多重曲折,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却单纯得多。【探究二】《苏幕遮》所写的也是莲塘景象,也是以莲叶和莲花为核心意象的。它跟王昌龄《采莲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什么不同?学生合作探究,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