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1.gif)
![2023年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2.gif)
![2023年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3.gif)
![2023年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4.gif)
![2023年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9b8f95719a780c1a7f15bb28a785745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畜牧微生物学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套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球、杆、螺旋2.微米(或μm),光学,油镜3.薄,肽聚糖,类脂A,脂多糖(或LPS)4.荚膜、鞭毛、纤毛(或菌毛、伞毛、柔毛)、芽孢5.光滑型(或S),粗糙型(或R)6.普通纤毛,性纤毛7.水、碳素、氮素、无机盐、生长因素8.自养菌,异养菌,光能菌,化能菌9.对数,稳定,二分裂10.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放线菌二、选择题1.D2.B3.A4.C5.B三、概念1微生物:微生物,是涉及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2芽胞:是指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干形成,其形成条件引菌种而异。有的要在需氧条件下形成(如炭疽芽胞杆菌),有的则相反(如破伤风杆菌);多数芽胞形成是在营养缺少时,但也有例外(如苏云金杆菌)。3光能异养菌:光能有机营养菌,又名光能异养菌。光能营养菌均产生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呈粉红、紫红、橙、褐、绿等色。这些细菌都是厌氧光合菌,多栖息于含硫化氢的厌氧水域中,运用硫化氢中的氢作为电子供体还原二氧化碳。4化能异养菌:是指不能以无机碳化合物作为惟一的碳源,必须运用有机碳化物的细菌。5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少数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细胞、孢子)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假如条件适宜,就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体形较大的子细胞群体。这种由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与菌落的概念不同,假如是许多细菌菌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后长成密集的、不规则的片(块)状的细胞群体,则称为菌苔。6细菌的双命名法:由卡尔·林奈创建
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例如:''Homosapiens''。假如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Homosapiens''缩写为''H.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成俗了。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coli''可以缩写成''E.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四、问答1微生物的概念及微生物的类型?(1)微生物的概念:个体难以用肉眼观测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涉及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2)微生物按核的类型和个体形态,微生物界划分为三大类型:微生物指的无非就是细菌,真菌与病毒等这几大类。蘑菇就是真菌呀。
微生物只是一个定义,一个叫法,的确有它不周的地方,这很正常,但“一般”两字我想你应当注意。并且根据定义,蘑菇其实看似个头大,像株植物,但事实上各个细胞之间不像植物细胞那样有分化并且有分工的有机结合起来,仍然是结构简朴的一类。除了蘑菇,其实很多霉菌,子囊菌,担子菌都可形成菌丝,子实体等大于1mm的组织。但终归脱离不了结构简朴的圈子。因此自然要归为微生物来研究。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提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限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限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2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重要奉献?(1)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2)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重要奉献:形态学阶段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朴显微镜(可放大160~260倍)观测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运动着的“微小动物”,并用文字和图画科学地记载了人类最早看见的“微小动物”——细菌的不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过了不久,意大利植物学家P.A米凯利也用简朴的显微镜观测了真菌的形态。1838年,德国动物学家C.G.埃伦贝格在《纤毛虫是真正的有机体》一书中,把纤毛虫纲分为22科,其中涉及3个细菌的科(他将细菌看作动物),并且创用bacteria(细菌)一词。1854年,德国植物学家F.J.科思发现杆状细菌的芽孢,他将细菌归属于植物界,拟定了此后百年间细菌的分类地位。生理学阶段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法国科学家L.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化学家出身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他论证酒和醋的酿造以及一些物质的腐败都是由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过程,并不是发酵或腐败产生微生物,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无可辩驳的证实了这一点[2]
;他认为发酵是微生物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变质则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结果;他进一步证明不同微生物种类各有独特的代谢机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条件并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变质的加热灭菌法,后来被人称为巴斯德灭菌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使新生产的葡萄酒和啤酒长期保存。科赫对新兴的医学微生物学作出了巨大奉献。科赫一方面论证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接着又发现结核病和霍乱的病原细菌,并提倡采用消毒和杀菌方法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他的学生们也陆续发现白喉、肺炎、破伤风、鼠疫等的病原细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人们对细菌给予高度的重视;他首创细菌的染色方法,采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培养基培养细菌和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他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环节,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则。1860年,英国外科医生J.利斯特应用药物杀菌,并创建了无菌的外科手术操作方法。192023,著名细菌学家和动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白细胞吞噬细菌的作用,对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奉献。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他论证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过程以及这些细菌的化能营养特性。他最先发现嫌气性的自生固氮细菌,并运用无机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以及富集培养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细菌各个生理类群的生命活动,揭示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的各种作用,为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1892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是比细菌还小的、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光学显微镜不能窥测的生物,称为过滤性病毒。1915~192023,F.W.特沃特和F.H.de埃雷尔观测细菌菌落上出现噬菌斑以及培养液中的溶菌现象,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的发现使人们对生物的概念从细胞形态扩大到了非细胞形态。在这一阶段中,微生物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创建是微生物学发展的特有标志。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1897年德国学者E.毕希纳发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同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从而结识了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G.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A.J.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运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运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1929年,A.弗莱明发现点青霉菌能克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发现了青霉素。1949年,S.A瓦克斯曼在他数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链霉素。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分子生物学阶段1941年,G.W.比德尔和E.L.塔特姆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陷型。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并且为分子遗传学打下了基础。1944年,O.T.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J.D.沃森和F.H.C.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保存复制学说。H.富兰克尔-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实验,证明核糖核酸(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机制、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DNA的体外组合和操纵。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进一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分支微生物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分化出大量的分支学科,据不完全记录(1990年),已达181门之多。根据其性质可以简朴归纳为下面6类:⑴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称普通微生物学(GeneralMicrobiology),分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⑵按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分如细菌学,真菌学(菌物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养菌生物学和厌氧菌生物学等。⑶按微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分如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和宇宙微生物学。⑷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总学科称应用微生物学(AppliedMicrobiology),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食品微生物学等。⑸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分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数值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⑹按实验方法、技术分如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研究方法等。3细菌的基本外形有哪几种?每种外形的细菌都有哪些排列?参考P5-P7回答重点(1)细菌的外形有三种P5:球状、杆状、螺旋状(2)各种外形的细菌排列方式:P5-P74细菌的基本结构涉及哪几部分?各自的功能?细菌的结构涉及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为都具有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为某些细菌才具有的特殊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1.细胞壁为包绕在细胞膜外的膜状结构,厚10~80纳米(nm)其组成较复杂,因不同细菌而异,重要组分为肽聚糖,重要功能为保持菌体固有形态和维持菌体内外的渗透压。
2.细胞膜为包裹细胞质的结构,厚约7.5nm,与真核细胞膜相比,不含胆固醇但均具有细胞内外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及呼吸功能。
3.细胞质位于菌体内部的原生质,内含核蛋白体、质粒等多种重要结构。
4.核质由细胞质内的细菌自身遗传物质DNA和RNA聚集而成,不具有完整的核结构,故亦称为拟核。5细菌的特殊结构涉及哪几部分?有何功能?1、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厚度不同,名称不同。
折光率低,负染法观测。
成分:90%以上为水,余为多糖(肽)。
功能:1)抵抗干燥;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4)贮存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flagellum: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直径20-25nm,长超过菌体若干倍。电镜或特殊染色法观测,悬滴法观测运动。
化学成分:重要是蛋白质。
结构:G+与G-区别;原核与真核区别
鞭毛着生位置与数目,可作为分类依据。
鞭毛着生状态决定运动特点。
趋性运动:栓菌实验
菌毛fimbria(pilus):许多G-特别是肠道菌,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数目多,短直硬的丝状体。
直径7-10nm,长2-3um。
性菌毛(F菌毛)
3、芽孢spore,endospore
某些菌生长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是对不良有抗性的休眠体。
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所以其没有繁殖功能。
形成芽孢属于细胞分化(形态发生)
Bacillus,clostridium,Spirillum,Vibrio,Sarcina
结构组成特点:含水量低(平均40%),壁致密,芽孢肽聚糖和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
芽孢有极强的抗热、辐射、化学药物和静水压的能力,休眠力惊人。
芽孢结构、形成、萌发
伴孢晶体
孢囊cyst,等等。6说明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解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8分)(1)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重要结构成分的差异:组成成分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基本结构),涉及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磷壁酸(特殊成份),涉及膜磷壁酸,壁磷壁酸
表面蛋白(特殊成分),涉及SPA,M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基本结构),涉及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外膜(特殊成分),涉及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2)革兰氏染色机理:革兰氏染色机制:
目前一般认为,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因素。通过初染和媒染操作后,在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且分子交联度紧密,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在加上它基本不含类脂,故乙醇解决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度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只类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时即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
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映。
第四步:沙黄复染,增长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未脱色菌。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存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以下革兰氏染色为原理:G—菌的细胞壁中具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并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长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解决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减少,因此细菌仍保存初染时的颜色。7培养真菌必须具有哪些条件?真菌的培养理论要保持无菌状态的培养皿内,但实际操作要加少量的抗菌素,其特性一般是呈条形分部的椭圆,颜色一般白黄色,尚有其他颜色,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是保持适合该细菌的生存条件达成最高8细菌细胞内外互换物质的方式及其特点?1,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重要合用于水,甘油,氧气,二氧化碳,苯,尿素等等小分子的运送
2,积极运送需要载体,且消耗能量,重要合用于无机盐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小分子的运送
3,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只是用于红细胞吸取葡萄糖
4,内吞与外排作用消耗能量,重要运用细胞膜的流动性,合用于蛋白质等等大分子的运送第二套复习题二、填空题1.细菌、真菌、抗生素2.支原体、细菌,立克次氏体3.细菌、病毒,二等分裂4.双命名,属,种5.《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6.无隔,有隔,营养、气生、繁殖7.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8.小分生孢子,扫帚,大分生孢子,球9.单核菌丝、双核菌丝、结实性双核菌丝,锁状联合二、填空题1.BFEDCA2.C3.D4.C5.D三、概念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涉及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重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体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3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重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4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解决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防止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防止白喉。其他的尚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5温和性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指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具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6病毒复制:病毒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涉及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初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环节。各步的细节因病毒而异。四、问答1为什么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下不能生长?所有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可转变极微量的氧的自由基(即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直接破坏菌体的细胞膜。好氧和耐氧微生物中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两种酶的作用下可时毒害性很强的超氧阴离子转变为无害的氧,保护细胞不受氧代谢的毒害作用。而厌氧微生物不具有上述酶类,不能分解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毒害作用,因此不能在有O2条件下生长。2细菌的生长曲线分哪几期?有何意义?各期有何特点?细菌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分为四个时期:
1延滞期:又叫调整期,细菌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以及其他细胞成分。
细胞往往不生长繁殖,其数目无明显增长。为后面做准备,相称于适应新环境。
2对生长数期: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
种内斗争),开始迅速繁殖,由于细菌以分裂方式繁殖,细胞数目呈几何级数增长。
3稳定期: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新增细胞数目与死亡细胞数目达成动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
累,形成芽孢(稳定期的细菌种内斗争最剧烈),繁殖速率逐渐下降。
4衰亡期:细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畸形细菌(衰亡期的细菌和无机环境的斗争最剧烈),营养耗
尽,大量死亡。它表达了细菌生长过程中各个过程的情况,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优势微生物。
你可以参照生长曲线,根据你的需要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来达成你需要的效果。3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用途?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
由于各种所需要的营养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据估计目前约有数千种不同的培养基,这些培养基可根据所含成分、物理状态、以及不同的使用目的等而提成若干类型。
1.按照培养基的成分来分
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三类。
(1)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完全是已知的各种化学物质。这种培养基的化学成分清楚,组成成分精确,反复性强,但价格较贵,并且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中生长较慢。如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察氏(Czapek)培养基等。
(2)天然培养基。由天然物质制成,如蒸熟的马铃薯和普通牛肉汤,前者用于培养霉菌,后者用于培养细菌。这类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很不恒定,也难以拟定,但配制方便,营养丰富,所以常被采用。
(3)半合成培养基。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培养霉菌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这类培养基能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2.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
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
(1)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有琼脂、明胶、硅胶等。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种保存等方面。
(2)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剂。这种培养基的成分均匀,微生物能充足接触和运用培养基中的养料,适于作生理等研究,由于发酵率高,操作方便,也常用于发酵工业。
(3)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而呈半固体状态。可用于观测细菌的运动、鉴定菌种和测定噬菌体的效价等方面。
3.按照微生物的种类分
培养基按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和霉菌培养基等四类。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常用的放线菌培养基为高氏1号培养基;常用的酵母菌培养基有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常用的霉菌培养基有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豆芽汁葡萄糖(或蔗糖)琼脂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等。
4.按照培养基用途分
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1)加富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血、血清、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用以培养规定比较苛刻的某些微生物。
(2)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规定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运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3)鉴别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4细菌是如何分类、命名的?(1)细菌分类:细菌的传统分类按细菌的表型进行,分类单元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以下为亚种、变种、型和菌株。世界公认的权威细菌鉴定分类系统是《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2)细菌命名:回答采用什么方法命名,如何表达,中外的差别。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细胞构造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有何异同?原核生物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器略有分化,只具有一种成形的细胞器,即核糖体;DNA上不含蛋白质成分;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不同,其细胞壁的重要成分是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脂蛋白及类脂;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其形态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细胞器的功能更为专一。真核细胞已发展出许多由膜包围着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更重要的是,它们已进化出有核膜包裹着的完整细胞核,形成了双链DNA与组蛋白密切结合的染色体。6酵母菌、霉菌和藻类的繁殖方式有哪些?酵母菌的繁殖方式:1.芽殖:说明芽殖的过程,2.横分裂,3.子囊孢子形成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涉及:芽殖,裂殖,芽裂。
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出芽繁殖: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方式。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限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有多边出芽、两端出芽、和三边出芽。
分裂生殖:少数种类的酵母菌与细菌同样,借细胞横分裂而繁殖。
芽裂:母细胞总在一端出芽,并在芽基处形成隔阂,子细胞呈瓶状。这种方式很少。
有性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接合子经减数分裂,双倍体核分裂为4~8个单倍体核,形成子囊孢子,包含在由酵母菌细胞壁演变来的子囊中。子囊孢子又可萌发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酵母可以通过出芽进行无性生殖,也可以通过形成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即在环境条件适合时,从母细胞上长出一个芽,逐渐长到成熟大小后才与母体分离。有性生殖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形成孢子(一般来说是四个),在条件适合时再萌发。一些酵母,如假丝酵母(或称念珠菌,Candida)不能进行有性繁殖。(2)霉菌的繁殖方式:霉菌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三种。
(1)营养繁殖。由菌丝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形成的休眠孢子,其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可抵抗高温与干燥等不良环境条件。待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菌丝体,如毛霉属中的总状毛霉(Mucorrecemosus)。
(2)无性繁殖。重要产生节孢子、分生孢子和孢囊孢子。
①节孢子。由菌丝断裂形成。如白地霉(GeotrichumCan-didum)。
②分生孢子。在菌丝顶端或分生孢子梗上,以类似出芽的方式形成单个或成簇的孢子。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木霉(Trichoderma)和交链孢霉(Alternaria)等大多数毒菌均靠分生孢子繁殖。
③孢囊孢子。由气生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并在下方生出横隔与菌丝分开形成孢子囊,在孢子囊内形成孢子。产生孢囊孢子的霉菌均属藻菌纲。
(3)有性繁殖。重要产生卵孢子、接合孢子和子囊孢子。
①卵孢子。菌丝分化成卵囊和精囊,由精子和卵配合形成了卵孢子。
②接合孢子。由两个相邻菌丝上的配子囊接合而成,如毛霉目(Mucorales)。
③子囊孢子。子囊菌纲的霉菌经有性配合后,形成子囊,在子囊内产生孢子。
霉菌的有性繁殖不象无性繁殖那样经常与普通,多发生于特定条件下,在一般培养基上不常出现。(3)藻类的繁殖方式:一般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生殖。营养繁殖是营养细胞直接繁殖成一株新植物;无性一般是孢子繁殖,部分营养细胞分化成孢子,产生孢子囊,然后释放出去。孢子有很多种。有性繁殖,就是减数分裂成配子,然后合成合子。
一般藻类有多种繁殖方式,尚有世代交替的差异7真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是什么?无性繁殖无性繁殖(asexualreproduction)是指营养体不通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它的基本特性是营养繁殖通常直接由菌丝分化产生无性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⑴游动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内。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⑵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内。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水生型有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⑶分生孢子(conidium)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孢子果重要有两种类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和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acervulus)。有性生殖真菌并没有整条的性染色体[1]
,只有一些DNA片段起着相同的作用。这种DNA片段被称为“交配型位点”(MAT)或“性别位点”(sexloci)。依照这一点,将真菌的性别分为正、负两种。无论正负性别,它们都有同一个基因来解码HMG蛋白的位点蛋白。HMG蛋白(high-mobilitygroupprotein)也即高迁移率蛋白,它可以通过一种未知途径来调控性别差异。这种基因和Y染色体上发现的重要调控基因“sry”蛋白极其类似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期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有性生殖是通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产生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形成有性孢子。其整个过程可分为质配(plasmogamy)、核配(karyogamy)和减数分裂(meiosis)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配,即通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第二阶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haploid)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第三阶段是减数分裂,双倍体(diploid)细胞核通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从而回到本来的单倍体阶段。通过有性生殖,真菌可产生四种类型的有性孢子。⑴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⑵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结合的方式融合成1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⑶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ascus)内。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子囊果一般有四种类型,即球状而无孔口的闭囊壳(cletothecium),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壳(perithecium),由于座溶解而成的、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盘状或杯状的子囊盘(9pothecium)。⑷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basidium)。在担子内的双核通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此外,有些低等真菌如根肿菌和壶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种由游动配子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孢子(restingspore)。8病毒与其它微生物比较,重要的的特性是什么?参考P47开始部分(1)~(5)回答重点:从病毒的形态、组成、核酸类型、分裂方式、繁殖方式、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回答,9叙述病毒的增殖过程?(1)病毒增殖概念:病毒体在细胞外是处在静止状态,基本上与无生命的物质相似,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2)病毒增殖的五个阶段:①吸附;②侵入(penetration);③脱壳;④病毒大分子的合成,涉及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⑤装配与释放。病毒的吸附、侵入和脱壳又称做病毒感染的起始。10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及用途?病毒研究的发展经常与病毒培养和检测方法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在脊椎动物病毒方面,小鼠和鸡胚接种、组织培养、超速离心、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和免疫测定等技术,对病毒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噬菌体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最为简朴。将噬菌体接种到易感细菌的肉汤培养物中,经18~24小时后,混浊的培养物重新透明,此时细菌被裂解,大量噬菌体被释放到肉汤中,再经除菌过滤,即为粗制噬菌体。为了测定其中噬菌体的数量,将粗制噬菌体稀释到每一接种量含100个左右,与过量的细菌混合,然后铺种于琼脂平皿上,在温箱中培养过夜,细菌繁殖成乳白色衬底,被噬菌体裂解的区域则在此衬底上表现为圆形的透明斑,称为噬斑。噬斑数代表该接种量中有活力的噬菌体数量。假如挑出单个噬斑来培养,就能获得由单个噬菌体所繁殖的后代,达成分离纯化的目的。
动物病毒(见脊椎动物病毒)的培养可在自然宿主、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进行,以死亡、发病或病变等作为病毒繁殖的直接指标,或以血细胞凝集、抗原测定等作为间接指标。收获发病动物的组织磨成悬液或有病变的细胞培养液,即为粗制病毒。测定活病毒数量可采用空斑法,其原理与噬斑法相同,但以易感的动物单层细胞代替细菌,在接种适当稀释的病毒后,用品有培养液和中性红的琼脂覆盖,使病毒感染局限在小面积内形成病变区,衬底的健康细胞被中性红染成红色,病变区不染色而显示为空斑。
至今植物病毒的培养和检测大都是在整株植物上进行的。从捣碎的病叶汁中制备病毒,常用枯斑法检测。用手指蘸上混有金刚砂的稀释病毒在植物叶片上轩轻摩擦,经一定期间后出现单个分开的圆形坏死或退绿斑点,称为枯斑。
除了运用病毒的致病性定量检测病毒外,还可应用物理方法,如在电子显微镜下计数病毒颗粒,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提纯病毒的蛋白和核酸量,这些方法所测得的数据涉及了有感染性和无感染性的病毒粒。
应用电子显微镜不仅能看清病毒粒的大小、形态,还可以分辨其表面的蛋白亚单位和内部的核壳等超微结构。11什么是病毒的干扰?是如何产生的?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在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受到克制。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如人工合成的双链聚肌胞,PolyI:C)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因此诱生的干扰素不久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上,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干扰素一方面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系统,该系统由神经节苷脂组成的结合位点和一个也许由糖蛋白组成的激活位点所组成。现已知Ⅰ型干扰素受体基因在人染色体G21长臂上,Ⅱ型干扰素受体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这就决定了IFN具有一定的程属特异性。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克制,转录并翻译出AVP,重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其中二种酶须经双股RNA及ATP激活,一为蛋白激酶,激活后可使合成蛋白质的起动因子2(eIF-2)同磷酸化而失活,克制蛋白质合成;另一种为2ˊ-5ˊA合成酶,活化后催化合成2ˊ-5ˊ寡腺苷酸,再激活潜在的核酸内切酶,使病毒mRNA降解,克制病毒蛋白合成。此外,磷酸二酯酶能降解2ˊ-5ˊA,又能除去tRNA的CCA末端,克制蛋白合成。干扰素在病毒学、免疫学、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均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干扰素制剂已用于治疗一些病毒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毒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如成骨肉瘤等),似都有一定疗效。在病毒感染时,干扰素的产生较特异性抗体早,因此,对于阻止病毒病的发生及病毒病患者的康复也许起重要作用。12什么是噬菌体及其分类,有何意义?(1)噬菌体
是在192023和192023分别由Twort和D,Herelle各自独立发现。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一方面发现。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噬菌体基因组具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运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2)噬菌体的分类:分为温和性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3)意义:从生物学的角度,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microbes)、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microbes)和病毒(Viruses)三类。而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原核细胞则没有。我们常说的细菌,由于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准确地说是拟核,所以说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在微生物界,同样存在类似动植物界的食物链同样的关系13什么是亚病毒,涉及哪些,各有何特点?(1)亚病毒:含核酸或蛋白质侵染因子的一类简朴病毒。涉及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2)每种亚病毒的特点:类病毒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病原时,观测到病原无病毒颗粒和抗原性、对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耐热(70℃~75℃)、对高速离心稳定(说明其低分子量)、对RNA酶敏感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表白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游离的小分子RNA。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类病毒(Viroid)。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由蛋白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单元综合测试卷(人教陕西版 2025年春)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四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九年级班主任下学期工作总结(5篇)
- 2025年个人装修合同参考样本(4篇)
- 2025年个人租房正规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个人无息借款合同参考模板(三篇)
- 2025年二年级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例文(二篇)
- 2025年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二篇)
- 游泳馆装修工程用工合同
- 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总结汇报
- 2025届高三听力技巧指导-预读、预测
- 8.1认识生命(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苏州市2025届高三期初阳光调研(零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 【万通地产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数据论文)11000字】
- 人教版PEP五年级英语下册单词表与单词字帖 手写体可打印
- 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数学试卷(真题+答案)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4版全套教学课件
- 标杆门店打造方案
- 2022-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
- 蔚来用户运营分析报告-数字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