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单元课堂同步配套课件23_第1页
高二语文上册单元课堂同步配套课件23_第2页
高二语文上册单元课堂同步配套课件23_第3页
高二语文上册单元课堂同步配套课件23_第4页
高二语文上册单元课堂同步配套课件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八游褒禅山记名句品读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2.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5.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宋史·王安石列传》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经典美文赏读十八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梳理文本预习必知文本解读探究高考真题演练知能优化训练文本预习必知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王安石在文坛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写作背景公元1051~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他辞职回家,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这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了这篇说理散文。当时作者34岁,在此前后他一直在地方任职,每到一处都很注意调查社会、人情、山川、地理等方面的情况。文中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山的经过及所见过的景物,并以此为喻,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时,要“深思而慎取”。知识链接1.“记”的特点和分类记: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或说明,不拘一体,不便归类,于是称“记”,实为杂记。一般说来,唐代及以前的杂记大多以叙事为主,到宋代,抒情、议论及至考证的成分日渐增多。唐代及以后的“记”大体分三类:①亭台楼阁多胜记,多记建筑物或名胜的地理位置、修建过程及景观特点,又常借题发挥谈作者的感慨。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②山水游记,往往是按作者的游踪依次写山水风光。如《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③杂物书画记。如《核舟记》。2.关于褒禅山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城东北7500米处,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1000米,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3.苏轼、王安石改诗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有写完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大学士苏轼看后心想: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诗中岂不乱道!于是便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他在黄州亲眼看见落瓣之菊才知道自己改错了。而王安石一次见南方诗人写了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心想: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犬也不能睡在花心呀!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殊不知王安石也改错了。“明月”不是指天空中的月亮,而是作者家乡的一种鸟,白天在空中飞来飞去,时而鸣叫;“黄犬”是一种虫,采完蜜后常卧在花心里,也不是家庭所养的黄狗。苏王二位按照以往客观认识来看待眼前事物,因而违背了客观事实。基础知识梳理甫文本解读探究内容剖析一、辨识主题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阐述要实现宏伟目标,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1.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分析:第一段对褒禅山名字的来源、禅院、仆碑作了一番介绍,让我们对褒禅山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进入下面文章的游览路程。其中对碑文的描写,似乎无关紧要,实际上是为下面的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分析: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3.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分析:从三个方面: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4.怎样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分析:本文在第三段中强调了“志”的作用,表达了“尽吾志”的思想。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以山为喻,分四层,层层深入地发挥: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在强调“志”之后,这两句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③“然力足以至焉(火尚足以明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说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作者借游山,抒发“尽吾志”的思想,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是一致的。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坚强的意志,这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5.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分析:①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末尾一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咎其欲出者”;“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四、创新思维问题:成功需要哪些条件?课文观点:无论治学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发散角度1:成大事者贵有志。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立志复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挥师灭吴;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领袖。所以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发散角度2:成大事者贵有恒。毛泽东有言:“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可见恒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牛顿也说:“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的。”清代解剖学家王清任42年画了一张解剖图,这是有恒心的体现;晋代王羲之临池学书,每天洗笔砚,使一池清水变成“墨池”,终成一代大书法家。所以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恒心。五、拓展延伸本文是如何明确“志、力、物”三者关系的?理解这些对于我们有何现实意义?【思路点拨】作者记叙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经历,据此得出深刻的启示,即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点,常常在艰难、险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然而只有矢志不渝的决心,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也不能至。既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强调和申述,强调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技法归纳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伏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从详,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的经过从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从略,后洞从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从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从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从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又议“志”从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多余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文中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高考真题演练知能优化训练经典美文赏读沧浪亭记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