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商代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二、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三、商代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
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各个部落处于从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的阶段,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仍然在形成过程中。
▼首先,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说:“随着野蛮时代的到来,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这时两大陆的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就有了意义。”恩格斯所说的自然条件差异,指的便是地理环境的差异。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农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与这种原始性的农业生产相适应,社会的生产单位往往是以家族组织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集体劳动组合。中国早期的国家形式就是在这种地理环境和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次,家长制家庭。●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发达的海上贸易,氏族部落时期的家长制家庭公社并没有像雅典那样逐渐分解为个体家庭,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保留下来。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并不是因为家长制家庭解体和个体家庭与私有财产的充分发展,而是由家长制家庭直接进入国家。●家族组织是中国早期国家的重要支柱。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经历了“从家到国”的过程,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再次,部落征服。●战争成为部落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氏族组织向国家转化的动力。中国早期国家正是在部落征服的过程中形成的。●尧、舜、禹的时候,曾经发生过多次部落战争。征服战争扩大了部落联盟的统治范围,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家长权力也日益超出了部落的界限,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长制家庭公社,逐渐具备了地域组织的性质。综上所述,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和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夏、商、周三代对本部落成员和被征服者实行分治政策,这种政策至西周时期进一步完善发展为“国野”制度。
●第二,土地公有。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社内部原有的土地公有制度被保留下来。
●第三,君主制度。早期国家形成以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家长的绝对权力演变为君主权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没有形成秦汉以后那种严格的隶属关系,权力高度集中的过程也没有完成,夏、商、西周时期的君主制与秦以后不同。二、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
随着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到西周初年,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制度。包括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井田制。▼宗法制度
在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过程中,原有的氏族部落内部的家族结构不仅没有被打破,反而成为早期国家的基础,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天子、诸侯的诸子中,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或君位,其余的庶子(亦称公子)另立宗族为该宗族的始祖。公子的嫡长子依例继承其父亲的权力,为宗族的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分封制度
西周初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和人民。
分封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把同姓兄弟、子侄、姻亲以及在灭商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代表王室管理这些地区。分封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井田制井田制是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父系家族公社时期的共耕制度,经夏、商两代的发展,在西周初年演变为在个体农户中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
井田制度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每一个体农户需要向国家交纳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负担国家的劳役或兵役。村社农民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居则为农,战则为兵。这种兵农合一的村社组织,主要是通过井田制度维系的。
三、商代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方面:商代、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首先是农作物品种增多,黍、稷、禾、麦、麻、菽、豆等在中原地区都有广泛种植。其次,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再次,商代、西周时期的农田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畜牧业方面:
商代、西周时期的畜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从殷墟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马、牛、羊、猪等家畜在当时都已经大量饲养。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关于杀牲的记载,表明这一时期的家畜饲养业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手工业方面:商代、西周时期青铜器广泛使用,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商代、西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食器、兵器、乐器和生产工具等,一些青铜器不仅器型硕大、铸造精美,而且刻有铭文和精致花纹,充分体现了当时手工工匠的技艺水平和审美水平。商代西周青铜器展示四、商代西周时期文化发展状况文字方面: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的文字之一,西周时期的文字系统在继承商代文字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从出土的西周铜器上的铭文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更加丰富而准确,已经成为人们思想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神灵观念的发展:
原始的神灵观念在商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甲骨卜辞记载的商王室卜问对象,有帝、风神、雨神、雷神以及山川诸神,这表明商代后期人们的观念中,各种自然现象都被认为是神意的体现。另外,从甲骨卜辞也可以看出,商代后期人们所崇拜的神灵中,“帝”具有最高地位,主宰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已经成为人们观念中的至上神。商代、西周时期,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们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为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第二节商代的祖先崇拜与王权观念一、商代占卜活动及其政治意义二、甲骨卜辞中的商代神灵观念三、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观念《礼记·
表记》借孔子之口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这句话较为符合殷商时期的历史实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绝大部分是商代统治者从事占卜活动的记录。从甲骨卜辞的内容可以看出,商代人们大体上是每事必卜,而且所卜问的事情大多与生产、生活以及军事活动有关。一、商代占卜活动及其意义可见,在商代的政治活动中,占卜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首先,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为理解和把握必然性所做的努力。其次,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是统治者向臣民宣示其权力神圣性与合理性的手段。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商人的神灵观念大体上处于多神崇拜的阶段,风、雨、雷、雹等自然现象以及方、社都各有神灵。甲骨文中多有向这些神灵卜问的记载。如:“其又燎亳土,又(有)雨。”“甲寅卜,其帝方,一羌、一牛、九犬。”二、甲骨卜辞中的商代神灵观念商时期的人们在崇拜神灵的同时,也形成了祖先崇拜观念,并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祭祀仪式。殷墟甲骨文的记载表明,愈是后来,卜问先公先王的现象愈是频繁。如上,商代人观念中的神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帝”为核心的、主宰各种自然现象的神灵,另一类是商王的祖先。这两种类型的神都是商王进行统治的合理性来源,也是他们进行政治决策的依据。随着君权不断强化,祖先崇拜观念逐渐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观念。三、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观念《尚书·盘庚》三篇是商王盘庚在迁殷过程中的训话,集中反映了当时日益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商王盘庚在对臣民的训诫中,屡次强调先王与臣民的祖先之间的关系,其用意是为了说明,商王之所以统治着臣民,是因为先王统治着臣民的祖先。也即是说,今王对于臣民的统治合法,是因为先王早已统治着臣民的祖先。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尚书·盘庚中》载商王盘庚训诫臣民时说:“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从商代后期王权至上的观念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已经用“所有”的观念理解国家了。在商代的统治者看来,国家是商王的所有物,而民众则只能是商王的统治对象。商代后期的王权至上观念,是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雏形,虽然在内容上尚不完整,但却体现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之初人们对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基本理解。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国家观。第三节西周初期的“敬天保民”思想一、商周王朝更替对西周政治思想的影响二、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从《诗经》、《尚书》保留的西周初年的文献来看,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议论,主要是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如何解释周人取代商王朝统治的合理性。商周之际的沧桑巨变在客观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说商王朝的统治曾经获得了神灵保佑的话,那么,商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天命、神灵的保佑还可靠吗?周人取代商王朝统治是否合理?西周初年的统治者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一、商周王朝更替对西周政治思想的影响二是如何吸取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总结经验,巩固自己的统治。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和统治的暴虐,使其最终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西周初年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殷鉴不远”,应时刻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同时深切体验到民众在商周王朝更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约束统治集团自身的行为,实行顺应民心的政治统治,也成为西周初年的统治者所关心的问题。商周之际的历史巨变,使得西周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某种变化。首先,“天”、“天命”成为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天”的概念在商代后期即已出现,商王盘庚在对臣民的训话中,也有商王代表天意统治民众的内容。西周初年人们所说的“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自然的“天”,是人们所感觉到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二是必然意义的“天”,它代表着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万物所由来的本原。这种自然的“天”与必然的“天”混同的情况,在后世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存在。在西周初年人们的观念中,“天”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天”决定着现实的政治生活。西周初年,与“天”相联系的概念是“天命”。在西周初年的文献中,有时天命也被表述为“上帝命”,本意是“上天授命”。有《诗经·商颂·玄鸟》所说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西周初年人们所谈论的“天”,在主导方面是必然意义的“天”。战国时期孟子曾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这里所说的“天命”,其政治意义有二:第一,“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第二,“天命”是绝对的权威,主宰人类社会的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法则。其次,统治者对于民众政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尚书·盘庚》篇有“重我民”、“畜民”等说法,殷墟甲骨文中也有许多有关商王是否“丧众”的卜辞。商周之际的历史巨变,充分体现了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如何慎重对待民众力量成为西周初年政治家和思想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西周初年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于民众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开启了中国古代“重民”的思想传统,春秋战国以后儒家“民本”思想实际上就是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周公是西周初年“敬天保民”思想的代表人物。周公是西周初年最有见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政治思想。二、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1.“惟命不于常”与天佑有德周人“天”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周公阐发的。周公认为,夏王朝被商王朝取代的原因是夏统治者失德,因此失去了“天”的佑助。“有夏不适逸”,上天“厥惟废元命,降致罚”。周公在枟酒诰枠中说:“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在周公看来,周灭商实际上是“天”使之然。既然周代商是“天”的意志,周人也就不敢放弃“天”的保佑,“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文王,兴我小邦周”。周公用“天命”解释了商周王朝的兴替,而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惟命不于常”。意思是说,“天”对某个王朝的保佑不是固定不变的。2.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在周公的观念中,“天命”是不可违背的绝对权威,统治者如欲求得“天”的保佑,就必须顺应天命,去除恶政。周公在告诫康叔封时说:“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敬天保民”重在保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认为,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统治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汲取商王朝灭亡的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周公提出“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商产品销售合同
- 婚庆服务承揽合同
- 房地产自由经纪人分销合同
- 外汇担保合同合同协议
- 建筑施工合同与施工总承包合同
- Java程序设计基础 课件 第12章 JavaFX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
- 购房合同范本备案章子
- 钢板租赁合同范本wps
- 挂扣协议合同范本
- 外墙工程供货合同范本
-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课件
- DB52∕T 1559-2021 朱砂 工艺品-行业标准
-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升本)学士学位考试复习题
- 精神障碍检查与诊断试题
- 《功能材料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2018年12月
- 【原创】《“备-教-学-评”目标一致性的实施策略》讲座PPT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数的认识》(1)
-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 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巡检维护
- 换流站控制保护软件Accel简介
- 动、静平衡原理及平衡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