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的逻辑结构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认识的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本质论过程论目的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教学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023/2/64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023/2/65一、(一)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6二、(一)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实践”概念的词源:西方:源于希腊文,是“活动的、积极的”意思中国:实践=实际+践履,意思是“实际的践履”从词源上说,实践就是人的实际行动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进入了哲学家的视野。二、
(一)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
(1)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古希腊哲学家门所讨论的实践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中探讨了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问题,阐述了实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8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苏格拉底二、(一)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
(1)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康德:首先把“实践”概念引入到哲学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强调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头上星空,胸中道德”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力或功能。
二、(一)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2)实践人们“拷问自然”的科学实验活动罗吉尔·培根: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弗兰西斯·培根:自然现象的本质是通过实验活动取得的,实验是扩大知识的源泉和手段。狄德罗:科学实验是证实认识真伪的主要方法二、(一)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3)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理性活动)以黑格尔为代表劳动是一种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去改造外部现实,使外部现实与目的相统一的活动。实践具有目的性和使用手段的功能。实践高于理论:实践具有创造性,它的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谓实践只是“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运动二、(一)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4)实践是一种感性活动(生活实践)以费尔巴哈为代表实践是与理论、思维、书本、学问等相对立的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生活、实践高于理论。“比渊博的征引更加有用到无数倍的,却是实践,却是生活”。“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不是“社会实践”,而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实践”。二、(一)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
以上种种对实践的理解,只是抓住了实践的某一特征,忽略了从整体上把握实践的各方面,因而是不科学的。13二、(一)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14二、(一)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劳动”就是对象化活动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强调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强调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二、(一)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二,实践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黑格尔:纯粹精神的人费尔巴哈:生物学意义的人马克思: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但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二、(一)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活动。《费尔巴哈提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物质生产实践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人类社会本质的钥匙。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物质过程一、(一)1.基本概念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体能、脑力2023/2/619一、(一)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P64、682023/2/620主体中介客体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主体客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过程一、(一)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本质上)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本质上)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2023/2/621一、(一)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确立目的和方案实际地作用: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2023/2/622飞机模型飞机制造飞机升空失事改进二、(一)3、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感性,对象性)实践的要素实践的结果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的要素原始人劳动收割返回提纲二、(一)3(1)物质性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时空条件实践结果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返回提纲二、(一)3、(1)客观物质性理论意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强调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强调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6二(一)3、
(2)自觉能动性愚公移山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表现:一是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二是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发展二、(一)3、(2)自觉能动性二、(一)3、(2)自觉能动性Thephilosophershaveonlyinterpretedtheworldinvariousways—thepointhoweveristochangeit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199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选集》57页29二(一)3(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二、(一)4、实践的基本形式毛泽东:三大社会实践生产实践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的形式二、(一)4、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3)科学文化实践含义: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活动,在此主要指具有客观行动和对事物起变革作用的科学文化活动(3)科学文化实践特点: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和社会调查等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二、(一)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人类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本身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二、(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费尔巴哈提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人类社会本质的钥匙。二、(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在实践过程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023/2/646实践决定认识的来源动力正误目的一(二)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一、(二)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翻页一(二)1(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023/2/649实践需要认识游牧和农耕了解气候天文学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精确计算数学建筑、工业和战争合理用力力学政治统治管理民众政治学返回提纲一(二)1(2)为认识的形成提供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直接地、现实地联结主体和客体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使客观事物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的来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列宁2023/2/650对“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人的生理素质只是进行实践和认识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实践和认识本身起决定性作用的:后天的社会实践2023/2/651马克思论“后天的社会实践对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作用”亚当·斯密比蒲鲁东先生所想象的要看得远些。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1995:《哲学的贫困》,《选集》第1卷2023/2/652对“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其次,并不否定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2023/2/653李时珍《本草纲目》余秋雨《文化苦旅》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2)实践为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2023/2/654一(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2023/2/655一(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为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2023/2/656结绳记事一(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恩格斯
2023/2/657一、(二)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199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选集》第1卷55页2023/2/658大地是球形吗?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实践一(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2023/2/659(二)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海王星太阳太阳系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摄动(有一颗海王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唯物主义路线(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路线(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2023/2/662物感觉思想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二、㈠2.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2023/2/663二、㈠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2023/2/664孟子主张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回忆”。二、㈡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二、㈡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两个严重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023/2/667二、㈡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优点:实践观点: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辩证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023/2/668二、㈡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核心观点: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中介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23/2/669能动性体现分析和选择运用和组合建构和虚拟摹写性创造性性状和关系本质和规律水稻基因图发表与超级杂交水稻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㈠由实践到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感性直观理性思维三、㈠由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1)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三、㈠由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2)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硬!红!甜!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三、㈠由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2)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知觉:对客观事物感性形象的整体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三、㈠由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2)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知觉三、㈠由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2)特点:直接性——人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的局限:对事物的反映还不深刻2023/2/675三、㈠由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1)定义: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及其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023/2/676F=GM1M2/R2三、㈠由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2)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2023/2/677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三、㈠由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2)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判断: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三、㈠由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2)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三、㈠由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3)特点:间接性、抽象性理性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飞跃中的最高认识成果,是这次飞跃的高级阶段三、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第谷(
1546-1601)与开普勒(1571—1630)三、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三、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黑格尔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三、㈠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具体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洛克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而轻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而轻视感性认识培根笛卡尔三、㈠5.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和方法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农业大学生要把科研做在乡间地头三、㈠6.非理性认识的作用(1)认识中的两种因素意识认知情感意志逻辑因素非逻辑因素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三、㈠6(1)认识中的两种因素理性因素:认识主体对思维形式、科学知识及价值观念等的逻辑认知能力,是认识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三、㈠6(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作用: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两面性)表现一:动力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三、㈠6(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表现二:诱导作用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列宁表现三:激发作用导致直觉和灵感,激发人的创造力三、㈠6(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启示: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三、㈡由认识到实践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毛泽东:《实践论》三、㈡由认识到实践
实践
认识
实践第一次能动飞跃: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前提和基础)第二次能动飞跃: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目的和归宿)认识过程两次能动飞跃的关系三、㈡由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从实践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从认识角度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三、㈡由认识到实践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反事例:量体裁衣;按图索骥)(2)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物质条件)(3)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三、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三、㈢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定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脑基因社会海啸太空三、㈢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三、㈢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原因:第二、具体的认识过程可能完成,但人类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获得所谓的“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食漫画课程设计案例
- 2025年度古董艺术品买卖双方合作发展合同3篇
- 2024建设项目居间合同书
- 2024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合同
- 简单邮件课程设计
- 2025年度大型体育赛事赞助合同补充协议2篇
- 2025版网络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开发协议合同3篇
- 2024年绿色生态石材项目承包施工及后期维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模具加工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合同3篇
- 2024年融资租赁合同中的租赁物维护责任界定与执行2篇
- 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开票指引)
- 智能婴儿床的设计与实现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 《胆囊结石的护理》PPT
- 安徽云帆药业有限公司原料药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药品质量受权人管理规程
- 校本课程之《红楼梦诗词曲赏析》教案
- 热动复习题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课程教案
- GB/T 38058-2019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试验方法
- GB/T 30902-2014无机化工产品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