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美术3 第二章 第三节_第1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3 第二章 第三节_第2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3 第二章 第三节_第3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3 第二章 第三节_第4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3 第二章 第三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美术第三节秦汉时期的美术交流一、秦汉帝国与外部世界的美术交流二、鄂尔多斯与欧亚北大陆美术的互动三、滇与周边美术的联系第三节秦汉时期的美术交流中土与域外的文化和技术交流在秦汉时期第一次走向了高峰。特别是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张骞“凿通”西域之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变得更加顺畅。中国境内出土的美术文物表明,陆地交通和海上贸易从不同方向浸染着秦汉帝国本土的物质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原王朝热情并开放地寻求和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思想和工艺。在北部和西南等地区,游牧民族和滇国等政权与汉文化圈进行着紧密的接触和碰撞,跨地域的美术互动随之发生。1.金银器临淄齐王墓、广州南越王墓、盱眙江都王墓和安徽巢湖汉墓等西汉墓葬中均发现了裂瓣纹银盒。上述银器的主体部分均采用捶揲法制成,这种工艺是西方金银器的主流生产方法。裂瓣纹最早见于亚述时期,后来盛行于波斯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裂瓣银盒战国—西汉高12厘米腹径14.9厘米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一秦汉帝国与外部世界的美术交流2.玻璃器玻璃制品起源于西亚,汉代文献有时将玻璃称为“琉璃”或“璧流离”。南方海上交通的繁忙将域外生产的玻璃器皿持续输送到中国。根据成分推测,扬州甘泉山2号墓的绞胎玻璃碎片很有可能来自罗马帝国,广西合浦文昌塔70号汉墓和贵县(今贵港)汉墓的玻璃杯则可能产自印度。弦纹玻璃杯东汉高5厘米口径5.9厘米广西贵港城郊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秦汉帝国与外部世界的美术交流3.美术样式的传播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只有别于传统玉器造型的玉角杯与西亚和地中海地带流行的“来通”(Rhyton)形状相似。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白底蓝花棉布在一角印有带有头光,赤裸上身并手持丰饶角(Cornucopia)的女性半身像。对其身份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是贵霜王国丰收女神阿尔多克洒(Ardochsho),另一种看法是希腊神话中的丰收女神德墨忒尔(Demeter)。毛织物是西方的特产,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的山普拉古墓出土了带有图案的缂毛。画面上部织出了吹奏竖笛的人头马身神像,下部描绘了持握长矛的武士的面部,人物形象带有晕染特征,题材也有可能来自希腊。一秦汉帝国与外部世界的美术交流蓝花白地棉布(局部)东汉残长88厘米宽47厘米

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一秦汉帝国与外部世界的美术交流4.石质建筑与图像汉代人对石材的青睐和开发受到了外部习俗的推动。石结构建筑因为材质的缘故而获得永恒和不朽的意味。北京石景山出土的秦君墓表、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半圆形拱门、山东嘉祥武氏家族墓神道石狮子皆表现出异于本土雕刻的造型特征,可能与西方建筑、雕刻存在一定联系。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带头光的神明形象以及四川乐山麻浩崖墓浮雕佛像的出现,表明了佛教美术的传入。一秦汉帝国与外部世界的美术交流一秦汉帝国与外部世界的美术交流秦君墓表北京石景山的秦君墓表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多棱石柱,柱身造型并非汉地所固有,与波斯、希腊和罗马以及印度的柱式有共通之处。秦君墓表东汉高225厘米北京石景山永定河故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二鄂尔多斯与欧亚北大陆美术的互动20世纪以来,蒙古高原地区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一带发现了大量风格独特的青铜器,在时代上以战国至西汉为主,多属匈奴部族的遗物,其中最可观的是镂空的饰物和兽首柄的刀剑等。被命名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这类器物在我国北部地区屡见出土,与横贯黑海北岸、南西伯利亚及阿尔泰地区的斯基泰文明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前沿一度成为连接中原的枢纽,在此发生的美术互动的背后甚至能够构建起直通西亚乃至欧洲的漫长而复杂的图像脉络关系。游牧民族热衷于生产和使用小件金属器具,如带扣、牌饰、车马饰件和刀剑,多采用动物纹装饰。西汉时期的辽宁西丰西岔沟墓地兼有匈奴、乌桓和汉族等文化因素,该地点发现的铜牌饰中有较多近于对称的动物图案,如双马、双驼、双牛等。另一类牌饰常常设计出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动物纹样,母题多为动物撕咬、搏斗,其灵感应来源于草原生活中常见的弱肉强食现象。二鄂尔多斯与欧亚北大陆美术的互动双牛铜扣饰西汉高14.8厘米宽7厘米辽宁西丰西岔沟墓地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二鄂尔多斯与欧亚北大陆美术的互动动物纹金带扣汉朝的疆域内也生产和使用带有草原文化影响的器物。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四件金扣饰系铸造而成,均表现了虎、熊噬咬马形神兽的图像。神兽身体扭转,空隙处填以勾喙鸟首,符合草原美术的题材和形式。二鄂尔多斯与欧亚北大陆美术的互动金带扣西汉长13.2厘米宽6.2厘米厚0.12~0.3厘米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三滇与周边美术的联系战国到西汉时期,西南边地的少数民族诸部被统称为“西南夷”,建立于滇池附近的滇国是其中较强大的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了大量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的青铜器,由于金质“滇王之印”的发现,我们得以辨明这两处地点是滇国王室、贵族的墓葬区。上述两墓地历年来出土了包括工具、兵器、扣饰、贮贝器、铜鼓等大量青铜器具,其中人物、动物母题装饰发达,器物造型和装饰极具地域特点。考古遗存还表明,滇国与巴蜀、南越以及中原汉帝国有着密切交流。贮贝器贮贝器是滇国青铜器中的一类特殊器物,常在器盖上塑造人物众多的活动场景,包括祭祀、战争、狩猎、畜牧、纺织、农作、宴饮和舞蹈等内容。石寨山的一件贮贝器出土时还存放着300余枚贝币,它的盖子用圆雕的手法上表现了100多人的大型祭祀场面。铜贮贝器公元前2至前1世纪通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三滇与周边美术的联系扣饰滇国扣饰没有束缚造型的边框,形象追求写实,题材上与北方游牧民族青铜饰件较为接近,多表现动物噬咬或战斗、献俘、舞蹈等人物情景。鎏金铜扣饰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高9厘米宽1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三滇与周边美术的联系第二章:结语秦汉美术接三代余绪,通南北风气,创时代格局。规整的城市、绵延的长城、壮丽的宫阙、奇伟的景观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帝国的强盛辉煌。物质文化与时俱进,兴旺发达,青铜、陶瓷、玉器、漆器、织绣、金银器工艺在战国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文字巨变时代,小篆尊享正统,隶书独领风骚,成就一代书体。丰碑大碣遍布林立,流芳千古,示范后代。墓葬美术繁荣昌盛,开创格局,充分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陵墓大型雕塑开后世之先河,墓室壁画启未来之风气,画像砖石树时代之楷模。秦汉美术气魄深沉雄大,富于力量和气势,以其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