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章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知识结构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2节肢动物的分类9.2.1螯肢亚门(蜘蛛等)9.2.2甲壳亚门(虾蟹等)9.2.3六足亚门(昆虫等)9.3节肢动物研究进展9.3.1节肢动物附肢发育的相关基因研究9.3.2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1异律分节9.1.2体壁9.1.3生长与蜕皮9.1.4附肢及其进化9.1.5支持与运动9.1.6摄食与消化系统9.1.7循环与气体交换9.1.8排泄与渗透调节9.1.9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9.1.10生殖与发育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1异律分节:因体节发生不同程度的愈合,躯体形成体区。促使机体各部分在机能上发生进一步的分化。如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昆虫身体分区:头(摄食和感觉)、胸(运动和支持)、腹(营养和生殖)。意义:体节分化、组合,增强运动等生理机能,提高了适应能力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2体壁:外骨骼(角皮、角质膜)发生:上皮分泌形成。结构:上角皮:上角质膜。原角皮:外角皮(外角质膜)和内角皮(内角质膜)。成分:几丁质(甲壳质)、蛋白质。组成:背板1块、腹板1块、侧板2块(各体节通常包被4块外骨骼)。功能:防止水分蒸发、保护、肌肉附着点。9.1.3生长和蜕皮蜕皮概念: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虫动物等的体表具有保护身体的角质层,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必须脱去旧的角质层长出新的角质层的现象称为蜕皮。龄期:节肢动物2次蜕皮之间的时期。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蜕皮的必要性:外骨骼限制了虫体生长过程:上皮脱离旧外骨骼,并开始产生新外骨骼分泌蜕皮液(内含几丁酶和蛋白酶)于新旧外骨骼之间,分解、吸收旧外骨骼;旧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而变薄,并破裂动物体钻出,新外骨骼比旧外骨骼宽大旧外骨骼脱去,新外骨骼扩张,身体生长新外骨骼增厚变硬,生长停止前肠和后肠的旧外骨骼也一起蜕下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激素与蜕皮,以昆虫为例:胸腺:分泌蜕皮激素,昆虫成虫胸腺萎缩,不再蜕皮。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抑制蜕皮。神经分泌细胞对胸腺的调控:分泌激素活化胸腺,促进蜕皮激素分泌。泌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4附肢及其进化分节的附肢(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几乎每体节一对,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并且本身也分节;各节称为肢节。作用:增强运动能力。节肢的灵活性和运动力都远远超过疣足。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原肢节肢的类型双枝型:较为原始,如虾的游泳足等。包括:原肢、内肢和外肢。原肢的内侧和外侧分别有内叶和外叶。单枝型:由双枝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例如昆虫的3对步足。原肢外叶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疣足与节肢的比较疣足节肢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形态单一形态多样与身体之间无关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不分节附肢分节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9.1.5支持与运动横纹肌发达,两端附着在外骨骼上,成对排列,相互拮抗。包括躯干肌和附肢肌。形成肌肉束,不再是皮肌囊。运动方式多样化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6摄食与消化系统完整消化道:前肠:摄食、储存食物,附肢形成口器中肠:食物消化、营养吸收部位消化盲囊(甲壳动物等具有,也称肝脏、中肠腺)围食膜:包裹在中肠内壁的通透性膜,消化液、营养物质和水可以自由通过,保护中肠后肠:水分吸收、粪便形成及储存直肠垫:陆生节肢动物后肠上重吸收水分的结构马氏管: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细管,排出代谢废物入消化道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7循环与气体交换混合体腔:也称作血腔,组织器官浸于其中。从结构上看指的是组织器官间充满血液或血淋巴液的窦隙;从来源上看,是残余囊胚腔与退化的真生体腔的混合。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开管式(开放式)循环系统血液循环途径血液经心脏→动脉→血腔→心孔→心脏。肌肉质心脏能自主搏动,血流有一定方向。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
呼吸系统简单(局限于身体某一部分),循环系统复杂,如虾用鳃呼吸血管发达。呼吸系统复杂(分散在全身各部分),循环系统简单,如昆虫用气管呼吸,血管简单。用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消失或仅有心脏,如水蚤。血色素在血液中。呼吸器官小型节肢动物没有专门呼吸器官。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鳃和书鳃),为体表突出物。陆栖节肢动物:气管和书肺,为体表内陷物。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气管:内陷的体壁发生连续分支而形成的管状结构(呼吸树),其内壁具有支持管壁的角质层,布满全身,以气孔与外界相通。在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作用:直接进行气体交换,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5um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8排泄与渗透调节具有内端封闭的高效排泄器官囊状,一端有管与外界相通;例如甲壳动物的触角腺和小颚腺,蛛形纲的基节腺。马氏管:盲管状,游离在血腔中收集代谢产物,排入消化道(中、后肠之间),再经肠道重吸收(如后肠的直肠垫等部位),由肛门排出体外。如蛛形类、六足类和多足类。9.1.9神经感觉链状神经系统:脑、食道下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围咽神经、腹神经索等。脑的分化:前脑(视觉等)、中脑(触觉等)、后脑(下唇、消化道等)感官:触觉器(体表刚毛、触角、接收空气震动的表皮窗)、化感器(触角、下唇须等)和视觉器(单眼、复眼)。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10生殖和发育雌雄异体具有生殖腺、生殖导管、外生殖器(附肢演化)陆生种类通常体内受精,水生种类多体外受精生活史复杂9.2节肢动物门的分类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门,共有110~120万现存种,占动物总种数的4/5。现存种类分为下列4亚门:螯肢亚门、甲壳亚门、六足亚门、多足亚门螯肢亚门1螯肢亚门的分类肢口纲蛛形纲海蜘蛛纲2螯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1)丝腺、蛛丝与蛛网(2)运动(3)摄食与消化(4)循环与气体交换(5)排泄与渗透压调节(6)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7)生殖与发育3螯肢动物的起源与系统发生螯肢亚门9.2.1螯肢亚门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部(前体部)与腹部(后体部)。无触角。头胸部:6体节,第1对附肢为螯肢,第2对附肢为触肢或脚须;第3-6体节各有1对步足。螯肢亚门1.螯枝亚门分类肢口纲蛛形纲海蜘蛛纲
蛛形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6对附肢,即一对螯肢、一对脚须和4对步足。腹肢几乎完全退化。用书肺和气管呼吸。如各种蜘蛛、蝎、疥、螨等。螯肢亚门螯肢亚门海蜘蛛纲常见的小型海产动物,体型类似蜘蛛。具有4对细长的步足,头部前端向前伸出—圆柱形的吻。2.螯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丝腺、蛛丝与蛛网
丝腺:位于蜘腹部,由基节腺转变而成。蛛丝:丝腺分泌的丝心蛋白通过纺器抽出形成。纺器:是高度特化的后体部附肢,用以纺丝,位于腹部腹面后端或中部,通常共3对,分别称为前、中、后纺器。以纺管连接体内丝腺导管。筛器:由纺器转变成的中央板,具有细小的纺管,能够纺出极细的丝纤维螯肢亚门螯肢亚门蛛丝:主要成分是丝心蛋白(由甘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组成)。由丝腺分泌,在纺器中由水溶性液体转变成纤维。细而弹性和韧性好。圆网(见课本)纺丝织网为蜘蛛重要的生物学特性,适应陆上生活。所有蜘蛛都产丝,但并非都能织网。螯肢亚门螯肢亚门摄食与消化食肉性,蜘蛛在夜间捕食,狩猎方式:结网捕食、游猎捕食。蜘蛛毒液(内有消化酶,从螯肢流出)。蜘蛛前肠包括口、食管和吸胃。吸吮胃:蜘蛛前肠后端的膨大,其背面和左右两侧面均着生强大的肌肉束,为蜘蛛特有结构,功能:吮吸液汁。蜘蛛中肠十分发达,有盲管、侧盲管和发达的消化腺,储存食物。气体交换肢口纲:书鳃。蛛形纲:书肺和气管。书肺为蜘蛛所特有,为体表的内陷物,由多个扁平突起构成。气体交换场所。螯肢亚门螯肢亚门排泄与水平衡排泄器官:基节腺(后肾管特化)和马氏管。行为与渗透压调节通过夜行性、埋在沙土中、身体抬高等方式防止水分蒸发。生殖与发育蜘蛛交配:雄蛛性成熟较早;先织成小网,称为精网,再排出精液,精网上,然后用脚须器吸入网上的精液。接着接近雌蛛,并抱住雌蛛的腹部进行交配,将脚须器插入雌蛛的纳精囊孔或生殖孔内,传递精子,交配完毕,雄蛛迅即离去,否则常被雌蛛吃掉。蝎为卵胎生或胎生螯肢亚门螯肢亚门种类多样性螯肢亚门螯肢亚门蝎的取食螯肢亚门螯肢亚门螯肢亚门黑寡妇蜘蛛(简称黑寡妇)具强烈神经毒素。螯肢亚门捕鸟蛛:是最大型的蜘蛛,最大的有25厘米长。原产自亚马逊雨林区,生活在树洞里,喜欢吃麻雀的幼仔。螯肢亚门蜱螨目体小,不分节,头胸部与腹部愈合间接发育常见种类:棉红蜘蛛;羌螨;人疥螨;硬蜱9.2.2甲壳亚门节肢动物门中体制比较原始的种类身体由较多的体节构成附肢也特别多,几乎每个体节都有一对附肢附肢大部分都是双枝型绝大多数甲壳动物水生,用鳃呼吸海洋中“海洋昆虫”甲壳亚门1.甲壳亚门的分类(1)桨足纲(2)头虾纲(3)鳃足纲(4)颚足纲(5)软甲纲(6)十足目2.甲壳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1)外部形态(2)生理机能(3)代表动物3.甲壳动物的系统发生甲壳亚门1.甲壳亚门的分类桨足纲头虾纲鳃足纲颚足纲软甲纲甲壳亚门桨足纲稀有类群,我国未发现。桨足动物于1981年在巴哈马的一个洞穴中被首次发现,其后在加勒比海、印度洋、澳洲等地区的与海相连的洞穴中发现了12种桨足动物。这些洞穴中的水与众不同,是分层的,淡水位于海水的上层,桨足动物就生活在其中。桨足动物的幼体至今仍未被发现。甲壳亚门头虾纲稀有种类,我国未曾发现过。甲壳亚门鳃足纲卤虫枝角类,如大型溞甲壳亚门颚足纲如藤壶桡足类,如剑水蚤甲壳亚门软甲纲体节数恒定,19或20体节(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6-7节),具尾节头胸甲一般发达甲壳亚门软甲纲分类口足目:如虾蛄等足目:如鼠妇和海蟑螂端足目:如钩虾磷虾目:如磷虾十足目:如对虾、日本沼虾、龙虾、克氏原螯虾、寄居蟹、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华溪蟹等。甲壳亚门2.甲壳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1)外部形态由较多的体节构成,体节数目因种类不同而异原始种类体节数较多高等的软甲纲节数恒定,共19或20节,计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6或7节。在进化过程中明显存在着躯干部不断缩短、身体分部不断明显等趋势。甲壳亚门身体分部头部:5个体节:两个触角节,一个大颚节和两个小颚节。胸部:如日本沼虾:头部与8个胸节全部愈合,身体就只有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部。腹部:发达或退化;如日本沼虾,腹部6节。尾节:腹部最后一体节的末端,肛节,不是真正的体节。对比蜘蛛蜘蛛头胸部除螯肢和脚须外有步足4对,腹部无附肢。甲壳亚门甲壳:体表外骨骼,其主要成分是几丁质,但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比较坚硬,背甲、腹甲侧甲(2),功能:保护身体,抵抗水环境中的压力。头胸甲:覆盖在甲壳动物头胸部的甲壳,它是由头部后缘发出并向后延伸的皮肤皱褶所形成。功能:保护身体。额剑:头胸甲的前端一个尖的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甲壳亚门附肢(以日本沼虾为例)头部:1.第一触角(2个),小触角,结构:外鞭、内鞭、副鞭;作用:具有嗅毛、化感。2.第二触角(2),大触角,外肢扁平呈鳞片状,与升降有关;作用:具有触毛、触觉。3.大颚(2),坚硬、具门齿突和臼齿突。4.第一小颚(2),扁平呈叶片状。5.第二小颚(2),呼吸板,颚舟叶,外肢发达,用以扇动鳃腔内水流,以利呼吸。甲壳亚门胸部:6-8.第一至第三颚足(2)口器:由大颚、第一和二小颚、第一至三颚足形成。9和10.第一和第二步足(2),末端呈钳状。11-13.第一至第三步足(2),雌性生殖导管开口于第3步足末端,雄性开口于第5步足末端。甲壳亚门腹部:
14-18.第一至第五游泳足(2),典型双肢型,结构:原肢、外肢、内肢、内附肢。雄性第2对游泳足内肢内侧内附肢背面有1个雄性附肢,细小棒状。19.尾肢(2),内外肢宽大,与尾节共同组成的尾扇,增强运动。甲壳亚门(2)甲壳动物的生理机能消化消化道: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食道、胃等,胃(磨胃),囊状,外骨骼增厚成板和齿等坚硬结构(胃磨),用来磨碎食物,可分贲门胃、幽门胃。中肠长短因种类而异。中肠突出物——盲肠,借以增大消化和吸收面积,一些虾蟹类,盲肠融合形成消化腺(肝脏)。后肠,末端的开孔就是肛门,位于肛节(尾节)的腹面。甲壳亚门循环小型种类无真正的循环系统大型种类如软甲纲,具典型的开管型循环系统具有心脏和血管。心脏位于围心窦中。血液中含有多种细胞,运载氧气的血色素在血浆中,常具有血蓝蛋白。甲壳亚门呼吸少数小型种类,以整个身体的表面进行呼吸多数用鳃呼吸:叶鳃、丝鳃和枝鳃。一些种类第二小颚的外肢称为颚舟叶或呼吸板。叶鳃丝鳃枝鳃甲壳亚门排泄触角腺或绿腺(第二触角内);小颚腺或壳腺(第二小颚内),成体常具其1,如日本沼虾的触角腺。排氨型代谢的动物。肾口已次生性的封闭:末端囊与排泄管。排泄管末端部分常膨大成膀胱。排泄管前端膨大成肾迷路。鳃除呼吸外,兼有排泄。甲壳亚门神经和感官中枢神经系统:脑、食道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脑和食道下神经节由多对神经节愈合形成。感官触觉:体表触毛、平衡囊(第一触角的第一柄节内)、触角。化学觉:触角、口器。视觉:单眼和复眼。甲壳亚门生殖多雌雄异体。生殖腺1对常愈合。软甲类的雌雄生殖孔位置基本恒定,雌性生殖孔在第六胸节(第3步足),而雄性生殖孔在第八胸节(第5不足)。多数种类有抱卵习性。少数种类,如卤虫等行孤雌生殖。甲壳动物的个体发育常需经过多个幼体阶段。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大眼幼体、糠虾幼体等。甲壳亚门(3)代表动物:中国明对虾中国明对虾是我国重要的海产资源之一,经济价值高。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过去常成对出售,因而称为对虾。甲壳亚门虾蟹体色变化:色素由类胡萝卜素同蛋白质互相结合而构成,在高温下或与无机酸、酒精等相遇,蛋白质沉淀,虾红素显出,因此煮熟的虾蟹类都呈红色。甲壳亚门对虾的洄游:规律性的迁游,因越冬场所、食物丰富度和繁殖场所等需要改变对虾分布: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越冬场所:朝鲜半岛南端济州岛西南方,黄海北部海区。生殖洄游:从黄海向山东半岛的南部或环渤海海区迁移,是为春季洄游,在各大河口附近的浅海处产卵。初孵小虾9、10月成长为成虾,交配后迁回越冬区。甲壳亚门中华绒螯蟹大闸蟹,重要食用蟹。洄游:中华绒螯蟹是在淡水和海水之间。幼小时的溯河洄游:蟹苗由河口逆江而上,进入湖泊等淡水水体育肥。成熟后的降河洄游:完成生长育肥后,从淡水洄游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域中去繁殖后代。六足亚门9.2.3六足亚门(广义上的昆虫纲)内口纲昆虫纲高度适应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特点: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六足亚门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外部形态(2)内部结构(3)生殖(4)发育与变态2.昆虫纲的分类无翅亚纲有翅亚纲3.昆虫的生态4.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六足亚门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外部形态头部、胸部、腹部、体壁及其衍生物、体色(2)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3)生殖(4)发育与变态六足亚门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外部形态异律分节:体节相互愈合成头(感觉摄食中心)、胸(支持运动中心)、腹(营养繁殖中心)。头部6节:触角、口器、单眼和复眼。对比蜘蛛和沼虾六足亚门3类常见的节肢动物外形区分:沼虾:头胸部和腹部,背侧被有发达的头胸甲,头胸部具多对附肢,触角、大颚、小颚、颚足,胸部有5对步足,腹部具有游泳足和尾肢。蜘蛛:头胸部除螯肢和脚须外有步足4对,腹部无运动附肢。蝗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具触角1对、部分附肢形成口器、胸部具3对步足,一般具2对翅,腹部一般除尾须和外生殖器外,无附肢。六足亚门触角:触觉和嗅觉的功能,形态多样。刚毛状、丝状、念珠状、棍棒状、锤状、锯齿状、栉齿状、羽毛状、膝状、环毛状、具芒状、鳃片状3部分:柄节、梗节、鞭节(多个)。六足亚门复眼和单眼复眼由小眼组成,可成像,复眼越大,小眼的数目越多,成像也越清晰。单眼,只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而不能成像。对光线有趋光性和避光性六足亚门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位于头部的下方或前端食性和取食方式也不同,口器的构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多种口器六足亚门咀嚼式口器:原始,其他类型的口器都是由咀嚼式口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取食固体食物,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如螳螂目、直翅目、鞘翅目、脉翅目、鳞翅目的幼虫、膜翅目的大部分种类等。六足亚门刺吸式口器:下唇延长成一条喙管,喙管中藏有上颚和下颚形成的2对口针,吸取液体食物。取食时,上、下颚口针交替刺入寄主组织内,首先注入唾液、初步分解再吸收,如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的蚊类等。六足亚门虹吸式口器:鳞翅目昆虫所特有。下颚的外颚叶特化,嵌合成一个管状的喙,可卷曲或伸开,吸食花蜜、露水等。六足亚门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六足亚门舐吸式口器:为双翅目的蝇类所特有。下唇末端形成唇瓣,抽吸液体或半流体食物。六足亚门嚼吸式口器:为蜜蜂类昆虫所特有。上颚似咀嚼式口器,下颚和下唇组成吮吸用的喙,咀嚼花粉、吸食花蜜。六足亚门胸部胸部: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各着生1对足:前足、中足和后足六足亚门多在中、后胸各着生1对翅前胸背板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如直翅目的蝗虫呈马鞍形;鞘翅目的独角仙和同翅目的角蝉呈角状前胸腹板不发达,叩头虫特化成突起,嵌入中胸腹板的凹陷中六足亚门足的基本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足的演化:步行足(蚂蚁等)、跳跃足(蝗虫等)、捕捉足(螳螂)、开掘足(蝼蛄)、游泳足(龙虱)、抱握足(雄性龙虱)、携粉足(蜜蜂)、攀缘足(虱)六足亚门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由胸部背板向两侧扩展成3缘(前缘、后缘、外缘)、3角(肩角、顶角、臀角)、3褶(基褶、轭褶、翅扇褶)、4区(臀区、肘区、轭区、臀前区)翅脉:气管的部位加厚形成的,支撑翅,常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脉相:翅脉在翅面上分布排列的形式称为脉相
六足亚门翅的类型膜翅,如蝉、蜜蜂、蜻蜓覆翅,如蝗虫鞘翅,如金龟子、天牛的前翅半鞘翅,如蝽象的前翅鳞翅,如蛾、蝶类缨翅,如蓟马毛翅,如石蛾平衡棒:后翅特化成棍棒状的构造,飞行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如蚊类和蝇类的后翅六足亚门前、后翅的连锁翅轭型:如蝙蝠蛾;翅缰型,如大多数蛾类;翅钩列型:膜翅目昆虫的后翅前缘有一列向上弯的小钩,称为翅钩列,可钩在前翅后缘向下卷曲的卷褶内,使两翅连接,如蜂;卷褶型,如蝉;翅抱型如凤蝶。六足亚门腹部只有背板和腹板,没有侧板。11节的附肢形成1对尾须。外生殖器:由腹部第8-9节的附肢特化而成,不同种类的昆虫其外生殖器有显著的不同,特别是雄性外生殖器,是分种的重要依据。雌性外生殖器又称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又称为交配器或交尾器。六足亚门体壁及其衍生物体壁体色保护色,隐蔽行为六足亚门(2)内部结构体腔充满血液的血腔背血窦,又称围心窦。腹血窦,又称围神经窦。围脏窦,包括消化、排泄、呼吸和生殖系统等。六足亚门消化系统消化道前肠: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食物储藏、研磨等;中肠(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前端常有胃盲囊(增加消化和吸收面积)。后肠:储藏、排出食物残渣,回收水分和无机盐。消化腺:唾液腺六足亚门呼吸系统气管:体壁内陷形成的管道,以气门开口体外。气管干、支气管、微气管等,伸入到细胞组织间,细胞通过气管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内膜呈螺旋状加厚。气门一般10对,即中、后胸各1对,腹部1-8节各1对。六足亚门循环系统开放(管)式循环系统。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背血管(前段部分为大动脉、后段部分为心脏)心脏位于背部,由具有肌肉的心室组成,可搏动。血液,不负责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而主要运输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等。六足亚门排泄系统马氏管:一端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与肠道相通,另一端为盲管,游离在在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入后肠,从肛门排出。马氏管的数目因虫而异,多则200多条(蝗虫),少则2条(蚧壳虫)。六足亚门生殖系统多数进行有性生殖,雌雄异体。生殖系统发达。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受精囊(贮存精液)、附腺(粘附卵块)、阴道(生殖腔)等。雄性生殖系统: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附腺等。六足亚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咽下神经节位于食道下方,由围咽神经与脑相连。周缘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六足亚门感官:感触器:体表触毛。听觉器:鼓膜听器,如蝗虫的听器位于第1腹节;螽斯、蟋蟀的位于前足胫节。感化器:嗅觉器和味觉器,位于触角、下颚须、下唇须、足、尾须等。视觉器:单眼和复眼。六足亚门内分泌系统内激素:脑激素(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活化前胸腺(胸腺)蜕皮激素(前胸腺):促使昆虫蜕皮、变态保幼激素(咽侧体):抑制蜕皮、变态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在脑激素的控制下,保持一定的比例,维持个体发育六足亚门外激素(信息素)分泌于体外,用于种内个体间传递信息性外激素(性信息素):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多由雌虫放出引诱雄虫。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示踪外激素:社会性昆虫的示踪外激素。告警外激素:群集外激素:蜜蜂的蜂王与工蜂联系六足亚门(3)生殖两性生殖:绝大多数昆虫孤雌生殖:永久性孤雌生殖:同翅目介壳虫的一些种类至今尚未发现雄性个体,所产的卵都发育为雌性个体。偶发性孤雌生殖:一般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有时也有孤雌生殖的现象,如白粉虱、家蚕等周期性孤雌生殖(季节性孤雌生殖),如蚜虫的世代交替:在春、夏季孤雌生殖,秋末两性生殖。六足亚门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出小幼虫后再产出,如蚜虫类。多胚生殖: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一个胚胎可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如一些跳小蜂,类似同卵多胞胎。幼体生殖:幼虫期间就进行孤雌生殖,如某些瘿蚊,也是卵胎生的一种。六足亚门(4)发育与变态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是从卵孵化开始至性成熟为止。昆虫的胚后发育:变态:从幼虫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才能变为成虫。六足亚门变态类型:不全变态: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相似,只是翅和性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渐变态:幼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都和成虫相似,幼虫称为“若虫”,如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半变态:幼虫水生,成虫陆生,幼虫的形态和成虫相差甚远,其幼虫称为“稚虫”,如蜻蜓目、襀翅目昆虫。六足亚门过渐变态:若虫与成虫均陆生,形态相似,但末龄若虫不吃不动(类似于全变态的蛹),如缨翅目、同翅目中的粉虱科等。口器退化的足100X20X螺旋粉虱的过渐变态时的末龄幼虫(初期、中期和后期)20X六足亚门全变态(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具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不仅形态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如蝴蝶,幼虫为咀嚼式口器,成虫具虹吸式口器。在蛹期形成成虫的结构。白伞弄蝶六足亚门2.昆虫纲的分类通常分2个亚纲、34个目,常见各目如下:无翅亚纲(1)原尾目(2)弹尾目(3)双尾目(4)缨尾目有翅亚纲(5)蜉蝣目(6)蜻蜓目(7)蜚蠊目(8)螳螂目(9)等翅目(10)直翅目(11)竹节虫目(12)革翅目(13)半翅目(14)同翅目(15)虱目(16)缨翅目(17)鞘翅目(18)脉翅目(19)鳞翅目(20)双翅目(21)蚤目(22)膜翅目六足亚门(1)无翅亚纲:原始,体细小,原生无翅,腹部除生殖肢及尾须外,多具其他腹肢或有附肢的痕迹。原尾目:蚖弹尾目,如长角长跳双尾目:如伟铗叭缨尾目:如衣鱼衣鱼跳虫六足亚门(2)有翅亚纲:较高等,原生有翅,可次生无翅,成虫腹部除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他附器。蜉蝣目:触角刚毛状,口器咀嚼式;翅薄而柔弱,膜质,翅脉多,前翅大,后翅小;尾须长丝状,常有中尾丝。原变态(具有亚成虫期),亚成虫和成虫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稚虫水生,如蜉蝣。六足亚门蜻蜓目:咀嚼式口器,触角短小刚毛状,复眼大;翅两对,膜质多脉,前翅前缘端有一翅痣;腹部细长;半变态。如蜻蜓和豆娘。六足亚门直翅目:大或中型昆虫。头属下口式;口器标准的咀嚼式;前翅狭长,革质;后翅宽大、膜质,能折叠藏于前翅之下;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腹部常具尾须及产卵器;发音器及听器发达;发音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内侧刮擦前翅而成;渐变态。蝗虫、蝼蛄、油葫芦和中华蚱蜢等。六足亚门蜚蠊目: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很大,向前延伸盖住头部。翅2对,也有不具翅的,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只适于疾走(行走足),渐变态。如各种蜚蠊和地鳖虫。六足亚门螳螂目:体细长,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胸发达,长于中胸和后胸之后;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前足为捕捉足;渐变态。如螳螂。六足亚门竹节虫目:大型。体多呈棒状,少数种类扁平似叶。触角细长多节。复眼较小。口器咀嚼式。翅退化或完全消失。尾须短,仅一节。雄虫稀少,常行孤雌生殖。雌虫产卵器不明显;卵单产,散落地面。行动迂拙。以拟态著称。不完全变态。六足亚门等翅目:体乳白色或灰白色,触角短小,呈念珠状。咀嚼式口器;翅膜质,很长,常超出腹未端,前后翅相似且等长,故名。渐变态。本目是多态性、营群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5种类型成员:长翅型雌雄繁殖蚁、短翅或无翅型的辅助繁殖蚁、不孕性的工蚁和兵蚁。如各种白蚁,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方的主要害虫。六足亚门虱目:体小而扁平,刺吸式口器,胸部各节愈合不分,足为攀缘式,渐变态。为人畜的体外寄生虫,吸食血液并传播疾病,如体虱。六足亚门缨翅目:体微小;口器锉吸式;翅狭长,边缘生有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缨翅)。害虫。通称为蓟马。六足亚门半翅目:体略扁平;多具翅,前翅为半鞘翅;口器刺吸式,通常4节,着生在头部的前端;触角4或5节;具复眼。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为其明显的标志;身体腹面有臭腺开口,能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又名蝽橡。渐变态。如茶翅蝽、梨蝽、稻蛛缘蝽、三点盲蝽、绿盲蝽、猎蝽、臭虫、悬铃木方翅网蝽。六足亚门同翅目:口器刺吸式,下唇变成的缘,着生于头的后方。成虫大都具翅,休息时置于背上,呈屋脊状。触角短小,刚毛状或丝状。体部常有分泌腺,能分泌蜡质的粉未或其他物质,可保护虫体。渐变态。如蝉、叶蝉、飞虱、吹棉介壳虫、蚜虫等。目前,多数昆虫学者支持将本目并入半翅目。六足亚门脉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丝状、念珠状、栉状或棒状;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和形状相似,脉纹网状。全变态,卵常具柄。如中华草岭、大草蛉等。六足亚门鳞翅目:体表及膜质翅上都有鳞片及毛,口器虹吸式;复眼发达。完全变态,幼虫为毛虫型。该目常分为两个亚目:蝶亚目:触角末端膨大,棒状;休息时两翅竖立在背上;翅颜色艳丽,白天活动。如凤蝶,蛱蝶,粉蝶,弄蝶,灰碟,眼蝶等。蛾亚目:触角形式多样,丝状、栉状、羽状等;休息时翅叠在背上呈屋脊状;多夜间活动。如粘虫、二化螟、家蚕、蓖麻蚕、柞蚕、谷蛾、尺蠖(尺蛾科)等。六足亚门鞘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形式变化极大,丝状、锯齿状、膝状、鳃片状等。前翅角质,无明显翅脉,厚而坚硬,停息时在背上左右相接成一直线。后翅膜质,常折叠藏于前翅下,脉纹稀少。中胸小盾片小,三角形,露于体表。完全变态。如金龟子、天牛、叩头虫、黄守瓜、瓢虫等。甲虫,蜣螂六足亚门蚤目:身体左右侧扁;刺吸式口器;无翅,后足为跳跃足。完全变态。寄生于鸟类及哺乳动物体外,并传播疾病。如人蚤,多寄生于人、狗、猫、猪、羊等动物身上。六足亚门膜翅目:体微小至中型,体壁坚硬;头能活动;触角丝状、锤状或膝状;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仅蜜蜂科为嚼吸式;前翅大、后翅小,皆为膜翅,透明或半透明,后翅前缘有1列小钩,可与前翅相互连结(翅钩列)。前翅前缘有一加厚的翅痣。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第2节多缩小成腰状的腹柄;末端数节常缩入,仅可见6~7节。产卵器发达,多呈针状,有蛰刺能力。完全变态。如姬蜂、赤眼蜂、叶蜂、蜜蜂、胡蜂、蚂蚁等。六足亚门双翅目:只有1对发达的前翅,膜质,脉相简单;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复眼大;触角丝状、念珠状、具芒状;口器刺吸式、舔吸式。完全变态,幼虫蛆形。如蚊、蝇、虻等。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按蚊是疟疾的主要传播者,伊蚊则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六足亚门3.昆虫的生态影响昆虫个体发育和种群数量的因素:气候因素:温度:昆虫发育的有效积温法则:一定温度范围内,昆虫完成某发育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是一个常数,可预测昆虫的发生期,从而指导防治。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昆虫常被其他动物或微生物取食或寄生,使昆虫种群数量下降,这些动物或微生物称为昆虫的天敌。如致病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食虫动物(捕食和寄生)等,这些天敌对昆虫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六足亚门寄生蜂及其应用主要种类为膜翅目小蜂总科常见如金小蜂利用寄生蜂等天敌对害虫的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使用天敌,可以长期将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害虫综合治理的趋势。六足亚门4.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方面农林害虫和病害:蝗灾、白蚁…农药与昆虫抗药性卫生害虫:六足亚门(2)有益方面工业原料,如蚕丝、白蜡、五倍子、紫胶、洋红等紫胶:紫胶虫吸取寄主树树液后分泌出的紫色天然树脂,具有粘着力强,光泽好,对紫外线稳定,电绝缘性能良好等特点,广泛用于国防、电气、涂料、食品等工业部门。六足亚门五倍子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重要中药,具有止泻、止血等作用。六足亚门白蜡虫昆虫纲、同翅目、蚧亚目、蚧总科、蜡蚧科、白蜡蚧属、白蜡虫白蜡是由白蜡虫雄虫分泌的蜡质、经加工而成的它具有熔点高(81-85℃)性能稳定、不溶于水、能防潮、防腐、防锈、润滑、着光等特点,是国防工业、机械制造、纺织印染、造纸、医药和文化用品等方面的重要原料,也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颇有声誉。六足亚门胭脂虫同翅目(Homoptera)胭蚧科(Dactylopiidae)胭蚧属(Dactylopius)昆虫一类珍贵的经济资源昆虫,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寄主为仙人掌类植物。成熟的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洋红酸,大约占干虫体重的19%-24%。洋红酸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作为理想的天然染料,其优点是抗氧化,遇光也不分解。胭脂红已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行业。目前世界上天然胭脂红色素需求激增,价格日高,促使胭脂虫业再度兴起。六足亚门虫媒传粉:蜂类、蝇类、蛾类和蝶类等。天敌昆虫:捕食性和寄生性种类,能将害虫数量自然控制在一定水平。以虫制虫。入药,如冬虫夏草、蝉蜕、蚂蚁等。冬虫夏草:真菌(麦角菌科)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菌和幼虫尸体形成的复合体。为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与天然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品。维持生态平衡:腐食性昆虫,如屎壳郎等,地球的“清洁工”。科研材料:如果蝇。饲用、食用:如家蝇、黄粉虫、蝉、蝗虫、柞蚕蛹等。文化:如蝴蝶、蜻蜓等。六足亚门昆虫在自然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车车位合同范本
- 个体铺面出租合同范本
- 冷冻肉购销合同范本
- 咸阳市1号桥施工方案
- 低价转让房子合同范本
- 出口英文合同范本
- 买卖诉讼合同范本
- 劳务扎钢筋合同范本
- 农村耕地长期转让合同范本
- 保定劳务合同范本
- 物业小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表
- 【体能大循环】聚焦体能循环-探索运动奥秘-幼儿园探究体能大循环有效开展策略课件
- 《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 华为云DevSecOps质量效能白皮书
- 师德师风承诺书师德师风个人档案表
- TSN 解决方案白皮书
- 学生公寓服务培训课件
- 完整2024年开工第一课课件
- 2024年单招计算机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16-2023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电力预防性试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