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孤岛区域开采冲击与突出危险性耦合规律及其预测技术研究
答辩人:导师: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6月矿大(北京)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北京论文主要内容1绪论2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3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4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5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6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7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8结论与展望表1-11978-2003年老虎台矿冲击地压与突出统计
1.1~1.2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开采深度(水平)/m煤与瓦斯突出次数/次伴随冲击地压次数/次伴随冲击地压比例/%-580200-680300-7305120-7806233.3-8304375
随着煤矿井下开采深度和开采规模的日益扩大,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已成为矿山开采的主要障碍。但是,现有的冲击地压与突出机理、预测预报方法,绝大多数是针对其中之一而进行的研究,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特别是在进入深部开采后,许多矿井同时具有冲击地压与突出倾向,二者相互作用和诱发,可产生复合型灾害,对采矿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如表1.1所示。因此,高瓦斯、高地应力煤层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发生机理和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3~1.4国内外冲击地压与突出机理、预测技术研究现状国内外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国内外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现状
章梦涛等提出的冲击地压与突出统一失稳理论认为二者都是煤岩体内具有应变软化和非应变软化两种不同性质的介质组成的力学变形系统,在外界扰动下发生的动力破坏过程
。
卫修军等提出的复合矿井灾害理论认为在深部开采条件下,地应力和瓦斯吸附压力都很高,存在一种开挖卸载与瓦斯解吸膨胀耦合下的冲击地压,伴随瓦斯涌出和突出。
冲击地压与突出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5存在的问题及不足(1)冲击地压与突出是当前深部开采矿井面临的主要威胁,由于它们的机理仍然还是立足于试验基础上提出的各种假说,它们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2)原有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冲击地压或突出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能解决预测结果不确定性问题。(3)瓦斯涌出初速度法、钻屑法等单一的预测方法不可能解决复合型矿井灾害的预测问题。(4)井下煤岩(瓦斯)动力灾害预测指标的临界值受人的主观判断干扰,直接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1.6论文研究的内容(1)研究高地应力和高瓦斯条件下冲击地压与突出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冲击地压与突出的耦合力学模型,分析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的规律,找出有针对性的预测预报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煤体与顶底板组合的冲击倾向性,数值模拟孤岛区域应力场变化规律,对该区域冲击地压与突出的危险性进行区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划分重点监测区域。(3)研究瓦斯涌出初速度法、钻屑法与电磁辐射法预测冲击地压与突出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根据现场测定的数据得出预测临界指标值。(4)把上述研究结果用于现场生产实践,依此来验证本文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1.6论文主要创新点
(1)运用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了冲击地压与突出的耦合力学模型,揭示了冲击与突出耦合是以原岩应力为主,包括瓦斯作用力、构造应力和开采产生附加应力相互叠加诱发的煤岩体弹性能和瓦斯潜能共同参与的复合型矿井灾害。(2)将直接模糊信息集的关联测度理论和熵函数理论用于冲击地压、突出及二者耦合灾害区域预测,实现了对具有多预测指标和预测结果不确定的复杂矿井灾害的定量预测。(3)提出了复合型矿井灾害的综合预测法,并采用井下数据归纳统计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确定钻屑量、瓦斯涌出初速度、电磁辐射幅值与脉冲数指标的临界值,为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目录1绪论2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3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4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5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6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7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8结论与展望2.1开采深度开采深度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冲击地压发生与开采深度有关,开采深度越大,由于上部岩层自重增加导致煤体压缩,积蓄的弹性能相应增加,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
开采深度对突出的影响煤与瓦斯突出和开采深度有关,随着采深的逐渐增加,处于深部的煤与其顶底板组合体在较高的地应力作用下,孔隙和裂隙发育受到限制,煤岩体内的瓦斯大都处于吸附状态,不能向外有效释放,导致瓦斯压力升高。当井下从事采掘活动时,很容易在采掘区域附近形成较高的瓦斯压力梯度,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灾害。2.2~2.3煤层厚度和地质构造根据资料统计,厚度为4~8m的煤层比厚度为1~2m的煤层发生冲击地压的次数大6倍。在煤层厚度突然变薄或变厚处,支承压力将显著增高,同时,煤层厚度变化越剧烈,应力集中的程度越高,在这些区域容易发生冲击地压与突出。冲击矿压经常发生在向斜轴部,特别是构造变化区、断层附近、煤层倾角变化带、煤层皱曲、构造应力带。
根据平煤集团资料统计,在各种构造类型中,软分层变厚突出强度最大,煤层倾角变化排第二,然后是煤厚变化和断层,无构造的突出强度较小,构造突出强度是无构造的突出强度的4.1~4.7倍。
2.4工作面推进速度总体上来说,工作面推进速度越快,在推进过程中煤岩体的变形就会变小,从而煤岩体释放的能量就越小,煤岩体积聚的弹性能就会增加,冲击地压危险就会增加。
对于高瓦斯煤层来说,如果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工作面前方的应力集中区域来不及向煤体深部转移,使该区域煤体的孔隙、裂隙在高应力作用下闭合,透气性减弱,原岩应力区和应力集中区的瓦斯不能尽快释放,瓦斯压力将进一步升高。工作面附近煤体在地应力、瓦斯压力及采掘活动的破坏下,强度急剧降低,一旦原有平衡被打破,在煤岩体内积聚的弹性能和瓦斯潜能将迅速释放,形成冲击或突出。
2.5护巷煤柱沿空掘巷之前,岩层运动已经稳定的采空区附近,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下的煤体的残余支承压力分布如图2.7中的1曲线所示,沿空巷道破坏了原有平衡状态,支承压力向煤体深部转移,如图2.7中的2曲线所示。1——掘巷前的应力分布;2——掘巷后的应力分布;Ⅰ——破裂区;Ⅱ——塑性区;Ⅲ——弹性区应力增高部分;Ⅳ——原岩应力区图2.7 沿空掘巷引起煤帮应力重新分布
2.6~2.7瓦斯压力、煤体结构和顶底板岩层的性质
瓦斯压力一方面是突出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粉碎和抛出煤体提供能量;另一方面阻止煤体裂纹的闭合,加速其形成,同时,减弱了宏观裂缝面间的摩擦系数,降低了煤体强度。对煤的试样研究表明,煤试块的冲击性在其单向抗压强度RC>16Mpa时,试样表现为强冲击倾向性。煤的突出与否与煤的强度、瓦斯解吸和渗透能力、透气性等因素关系密切,而这些因素又是由煤的结构决定的。研究表明,顶板岩层结构,特别是煤层上方坚硬厚层砂岩顶板是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顶底板岩性对突出有控制作用,表现在对瓦斯的保存条件产生影响。2.8本章小结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开采深度、煤层厚度、地质构造、工作面推进速度、护巷煤柱、瓦斯压力、煤体结构和顶底板岩层的性质八个方面。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可能性随开采深度、煤层厚度、瓦斯压力的增加基本呈增大趋势。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工作面推进速度和护巷煤柱留设不合理均易诱发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煤体结构和顶底板岩层的性质是影响冲击与突出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煤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冲击地压有关,煤的坚固性系数和瓦斯放散指数与突出有关。坚硬厚层砂岩顶板易引发冲击地压,而顶底板岩层的透气性越差,越有利于突出。
目录1绪论2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3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4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5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6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7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8结论与展望3.1~3.2冲击地压与突出概述、耦合现象及结论
2005年6月29日,平煤集团十二矿回风下山掘进过程中由于放炮引发煤岩(瓦斯)动力灾害,伴随巨大声响且顶底板有较大震动掉渣。卫修军等将本次动力现象定义为:在高应力作用下,以冲击地压为主导,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型矿井动力现象。与单纯的动力现象相比,复合型矿井动力效应更强、更猛烈,如本次事故躲避硐室工人听到连续三次脆性声音,表明复合型矿井动力过程可连续演化数次,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八矿戊9.10-12160孤岛区域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复杂,与十二矿发生煤岩动力灾害的区域类似,因此,该区域在开采过程中有诱发复合型矿井灾害的可能性。
3.3孤岛区域应力场分布规律与灾害诱发形式分析戊9.10-12160孤岛面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原岩应力、构造应力及瓦斯解析压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易引发冲击矿压、煤与瓦斯突出及二者耦合的复合型矿井灾害。其诱发形式可分为如下几种。(1)固体能量诱发型在瓦斯能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条件下,冲击地压发生主要由煤体弹性能引起,属于固体能量诱发型。其单位体积能量大小为:戊9.10-12160孤岛面煤层瓦斯压力1.6MPa,瓦斯含量18m³/t,为突出煤层,其较高的瓦斯能量极易在开采扰动下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即气体能量诱发型。单位体积瓦斯膨胀释放的能量Ew为:(2)气体能量诱发型3.3孤岛区域应力场分布规律与灾害诱发形式分析戊9.10-12160孤岛面存在较高的原岩应力和瓦斯膨胀压力,在采煤或巷道掘进等的扰动下,其灾害的诱发形式有可能是固体与气体能量的复合,但两种能量形式不可能是简单的叠加,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包含了两种能量因素的综合模型,以此来揭示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的机理。(3)复合能量引起的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模型考虑原岩应力、采动应力和瓦斯作用力的力学模型顶板作用力瓦斯作用力含瓦斯煤层底板岩层根据左侧回采工作面力学模型图,结合尖点突变理论,系统的总势能函数可表示为: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可表示为:3.4孤岛面冲击与突出耦合模型及机理分析根据上面的势能函数和图3-4分析可以看出:灾害发生的能量释放大小与煤层厚度、煤层弹性模量、顶板刚度、弹性区刚度、煤层弹塑性区的宽度有关。因此,为了提高孤岛工作面开采的安全性,降低灾害损失,可以通过在工作面打卸压孔或瓦斯抽放孔,增加钻孔直径和长度,减少煤层弹塑性区的宽度,从而减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图3-4能量释放计算图
3.4孤岛面冲击与突出耦合模型及机理分析项目能量条件灾害类型预计采用的预测预报方法主要治理措施一Ew∝Em且E≥Umin+Wmin冲击地压1、综合指数法2、钻屑法3、电磁辐射法1、煤层注水2、钻孔卸压3、卸压爆破二Em∝Ew且Ew≥Umin+Wmin煤与瓦斯突出1、综合指标法2、钻屑法3、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4、电磁辐射法1、煤层瓦斯抽放2、煤层注水3、超前钻孔4、浅孔松动爆破三Ew≌Em
且Ef≥Umin+Wmin冲击与突出耦合的复合型灾害(一)和(二)结合(一)和(二)结合表3.1戊9.10-12160孤岛面灾害分类及对策表
3.4孤岛面冲击与突出耦合模型及机理分析图3.7冲击与突出耦合关系
采矿扰动煤体透气性瓦斯压力煤体强度瓦斯流动特征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地应力3.4孤岛面冲击与突出耦合模型及机理分析目录1绪论2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3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4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5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6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7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8结论与展望
4.1冲击倾向性原理
判别指标强冲击弱冲击无冲击动态破坏时间DT/ms≤5050~500>500冲击能指数Ks≥5.05.0~1.5<1.5弹性能量指数WET≥5.05.0~2.0<2.0表4-1煤岩的冲击倾向性判别指标
图4-1弹性能量指数计算图
图4-2冲击能量指数计算图
冲击矿压的发生不仅与外部条件有关,而且还与煤岩的物理性质有关,这种决定产生冲击矿压的能力的物理性质是煤岩体固有的属性,称为煤(岩)体的冲击倾向。
4.2煤岩的冲击倾向性试验图4.4控制试验机主机
图4-5试验过程照片
图4-6煤岩样冲击破坏后的照片图4-7BKZ1#试验结果
表4-3戊9.10-12160孤岛面纯煤样冲击倾向性参数
4.3
煤岩冲击倾向性确定表4-4戊9.10-12160孤岛面组合煤岩样冲击倾向性参数试样名称煤岩比例/%试样高度/mm试样直径/mm弹性模量/GPa冲击能指数/KE弹性能指数/WET抗压强度/MPa动态破坏时间/msBKZ3#30:7098.4349.092.972.187.2522.41452BKZ4#60:40101.2948.372.162.014.344.50310BKZ5#60:40103.1548.759.792.225.2119.00472BKZ6#30:70101.0048.583.362.106.0022.94480BKZ7#80:20103.5449.004.761.352.738.36262BKZ8#80:2096.2148.684.941.124.0713.45351平均值100.6048.754.661.834.9315.11388试样名称试样高度/mm试样直径/mm弹性模量/GPa冲击能指数/KE弹性能指数/WET抗压强度/MPa动态破坏时间/msBKM1#99.6948.271.571.512.1710.42335BKM2#101.3547.791.751.022.985.97156平均值100.5248.031.661.272.588.202464.3
煤岩冲击倾向性确定表4.5纯煤样和组合煤岩试样冲击倾向性参数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统计
试样种类动态破坏时间/ms冲击能指数/KE弹性能指数/WET抗压强度/MPa冲击倾向性纯煤样2461.272.588.20弱冲击组合煤岩样3881.834.9315.11弱冲击从表4.5可以看出,平八矿戊9.10-12160孤岛面的戊9.10煤样为弱冲击倾向,戊9.10煤与顶板泥岩组合煤岩样为弱冲击倾向。由此可见,平八矿戊9.10-12160孤岛面具有诱发冲击地压的可能性。
4.3
煤岩冲击倾向性确定图4.15顶板占组合煤岩样比例与弹性模量关系
图4.16顶板占组合煤岩样比例与冲击能指数关系
图4.17顶板占组合煤岩样比例与弹性能指数关系
图4.19顶板占组合煤岩样比例与动态破坏时间关系
结论:组合煤岩样平均冲击能指数、平均弹性能指数和平均抗压强度分别比纯煤样大69.4%、52.3%和54.3%,可见组合煤岩样中顶板岩样厚度越厚,则其冲击倾向性就越强。目录1绪论2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3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4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5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6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7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8结论与展望5.1~5.2矿井及戊9、10-112160孤岛区域概况戊9.10-12160机巷戊9.10-12160里风巷戊9.10-12160外风巷戊9.10-12160高位中间巷戊9.10-12160高位抽排巷戊9.10-12180高位抽排巷采空区采空区
戊9.10-12160采面属孤岛型煤柱开采,埋深620.5~736.2m。煤层平均厚度4.3m,平均倾角10°。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平均厚度6.5m,老顶为细砂岩,平均厚度8.2m,距煤层顶板3.4m~8.8m为戊8煤,直接底为泥岩及砂质泥岩。该区域共揭露断层13条,落差在0.4~3.8m。煤层瓦斯压力1.6MPa,瓦斯含量18m³/t。设计工作面长度里段191m,外段212m,采高4.3m。布置四条巷道,按标高从上至下依次布置风巷、高位抽排巷、高位中间巷、机巷,另戊9.10-12180外错尾巷赋存于机巷上方。5.3模型的建立和模拟内容
图5-4巷道围岩岩层分布图
表5-1计算模型中岩层和煤体的力学参数材料密度kg/m3剪切模量MPa体积模量MPa粘结力MPa内摩擦角
(°)抗拉强度MPa细砂岩244970002480015301.17砂质泥岩25821077915655202020细至中粒砂岩244970002480015301.17砂质泥岩25821077915655202020戊8煤层1400800020002.52290.60细砂岩粉砂岩244970002480015301.17戊9-10煤层1310950020580.9840.60.65泥岩258210779156552057.220戊11煤层1400850019503.5040.60.60图5-6采空区附近巷道开挖前铅垂应力分布曲线图
`01020304050600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距离采空区的距离/m垂直方向的应力分布/MPa原岩应力线应力降低区塑性区弹性区应力增高部分原岩应力区合理的煤柱留设区域采空区侧应力分布曲线如图5.6所示。可以看出,从采空区边缘到煤体深部,依次形成应力降低区、塑性区和弹性区应力增高部分、原岩应力区。应力降低区的宽度约4m左右,在6~12m范围应力达到最高,煤柱超过30m后应力显著降低。
5.3模型的建立和模拟内容
5.4数值模拟过程及结论
图5.9风巷里段巷道围岩铅垂应力分布
图5.13风巷外段巷道围岩铅垂应力分布
图5.17机巷外段巷道围岩铅垂应力分布图5.21机巷里段巷道围岩铅垂应力分布
通过风巷里外段巷道数值模拟可以看出,风巷不论里段与外段,在采空区一侧由于保留4m煤柱,煤柱承受的铅垂应力在刚开始较大,但在煤柱变形破坏压酥后,所承受应力减小,并降低到原岩应力以下,因此,在采空区保护煤柱一侧,发生冲击与突出的可能性较小;在实体煤一侧,风巷里段由于距离高位抽排巷较近,抽排巷有一定的卸压效果,与外段相比,发生冲击与突出的可能性较小,而风巷外段由于距离高位抽排巷较远,卸压效果不明显,与里段风巷相比,水平和铅垂应力均有明显增加,发生冲击地压与突出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机巷里外段巷道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在有戊9.10-12180抽排巷赋存的机巷外段,机巷由于抽排巷的卸压作用,原岩应力得到释放,地应力降低到原岩应力以下,冲击地压与突出的危险性较小。在无抽排巷赋存的机巷里段由于没有卸压作用,同时在开采设计中煤柱宽度维持不变,因此,地应力较高,冲击突出的危险性较大。
目录1绪论2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3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4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5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6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7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8结论与展望
6.1~6.2直觉模糊集的关联测度预测模型
直觉模糊集的概念:设X是一个非空集合,A为直觉模糊集,其中μA(x)和vA(x)为X中元素x属于A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直觉模糊集的关联测度:
ρ2(A1,A2)为直觉模糊集A1和A2的关联系数。其中为权重向量。
6.3熵函数预测模型
H(X)称为熵函数,它从平均意义上表示了信源的总体信息测度。H(X)具有两种含义:当信源输出前,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当信源输出后,每个符号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在煤矿开采前,煤岩与内部积存的瓦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熵值也保持一个定值。一旦井下进行采掘活动,煤岩(瓦斯)系统的稳定性将遭到破坏,其熵值将增加或减少。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煤岩(瓦斯)系统的安全性能是趋向恶化,还是趋向好转。
6.4戊9.10-12160孤岛开采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图6.1戊9.10-12160工作面冲击与突出预测分区
预测指标
现场数据煤层瓦含量A1/m3/t瓦斯涌出初速度A2/L/min构造复杂程度A3采空区影响指数A4开采深度A5/m煤层厚度A6/m软分层厚度A7/m煤的冲击能指数A8A区4.852.55116104.50.62.14B区8.063.64236304.30.62.14C区6.102.94126603.90.42.14D区5.242.45226904.20.72.14表6.3分区预测指标统计
预测指标等级划分煤层瓦斯含量A1/m3/t瓦斯涌出初速度A2/L/min构造复杂程度A3采空区影响指数A4开采深度A5/m煤层厚度A6/m软分层厚度A7/m煤的冲击能指数A8Ⅰ<5<211<500<2<0.2<1.5Ⅱ[5,8][2,3.5]22[500,700][2,4][0.2,0.5][1.5,5]Ⅲ>8>3.533>700>4>0.5>5表6.4矿井煤岩动力灾害分级标准
将戊9.10-12160孤岛工作面可能引发的灾害分为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及二者耦合的复合型矿井灾害三个类型,根据关联测度模型预测结果,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A区最大,煤与瓦斯突出或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型复合灾害B区可能性最大。
6.4戊9.10-12160孤岛开采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将戊9.10-12160孤岛工作面煤岩动力灾害分为3个等级,Ⅰ级为无危险,Ⅱ级为有威胁,Ⅲ级为危险,根据熵函数模型预测结果,A、B、C、D四个区危险等级都属于有威胁,且B区威胁最大,依次为D区、C区和A区。
目录1绪论2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3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4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5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6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7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8结论与展望7.1围岩变形和矿压观测预测
为了有效预测冲击地压,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进行了巷道变形观测,经计算,风巷实体煤段两帮移近速度0.222cm/d,顶底板移近速度0.278cm/d;风巷采空区段两帮移近速度0.185cm/d,顶底板移近速度0.259cm/d。与本矿其它巷道相比,巷道变形速度较快,但是处于较合理范围,表明观测期内应力变化较平缓,观察期内无冲击地压骤然显现特征。
图7-1巷道变形观测测点布置图7-11工作面支架载荷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回采工作面附近的冲击与突出多发生在顶板来压期间,据此通过支架载荷预测来压时间和来压步距,并根据来压情况预测冲击与突出危险性,这种方法被大多数国家的煤矿采用。依据工作面液压支架测力计数据,统计了10号、30号、60号、90号、120号液压支架观察期内支架载荷变化情况。支架载荷在观察期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根据载荷变化规律,推断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32m左右,来压期间加强了监测和措施执行力度,保证了回采安全。
7.1围岩变形和矿压观测预测
7.2电磁辐射法监测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发生前有明显的电磁辐射规律:工作面前方煤岩体处于高应力状态,煤岩体电磁辐射信号较强,或处于逐渐增强的变形破裂过程中,煤岩体电磁辐射信号逐渐增强。电磁辐射强度变化反映了煤体前方应力的集中程度和产生应力突变的程度。图7-12电磁辐射监测测点布置图7.2电磁辐射法监测(1)由图7-14可以得出,戊9.10-12160工作面在防突措施执行前电磁辐射强度值偏高,执行措施后电磁辐射强度总体上减弱,表明执行措施后使得煤体应力集中区向深部转移,使得其卸压带的范围加大,发挥了防冲减突作用。
图7-148月16日至8月17日执行措施前后电磁辐射值变化曲线图
图7-168月2日风巷里段和机巷电磁辐射幅值变化曲线图
图7-157月23日风巷里段和机巷电磁辐射幅值变化曲线图
7.2电磁辐射法监测(2)由图7-15和图7-16可以看出,戊9.10-12160工作面前方煤体内部0~8.0m范围内电磁辐射值较低,尽管有波动,但可初步判明此区为卸压带或应力松驰区;而8.0~17.0m范围内电磁辐射强度值偏高,为应力集中区;17.0m以外电磁辐射值又显著降低,初步判断为原岩应力区。7.3钻屑量、瓦斯涌出初速度监测
表7-7戊9.10-12160工作面钻屑量统计表单位:kg/m
测点位置日期7号支架处20号支架处33号支架处47号支架处60号支架处73号支架处87号支架处100号支架处113号支架处7月20日2.402.602.402.402.602.801.802.002.207月26日2.403.002.602.602.602.802.202.402.207月27日2.402.402.802.402.602.202.803.202.407月28日2.802.602.802.803.002.802.602.402.207月30日3.202.802.403.202.603.002.602.402.408月1日2.603.202.802.802.803.002.402.402.608月2日2.203.002.402.402.202.802.602.603.008月3日2.602.602.802.602.803.202.602.802.008月5日2.602.402.802.802.402.602.602.402.408月6日2.003.002.002.803.002.602.402.602.608月7日2.402.202.402.202.802.603.002.802.808月9日2.002.602.602.402.802.802.402.802.808月11日2.002.402.602.802.803.002.202.402.608月12日2.802.802.602.803.002.802.402.202.208月13日2.402.602.402.402.602.402.402.402.608月15日2.802.602.402.402.403.003.003.002.408月16日2.402.802.802.802.602.802.802.603.008月17日2.403.202.602.402.803.602.603.603.00
测点位置日期7号支架处20号支架处33号支架处47号支架处60号支架处73号支架处87号支架处100号支架处113号支架处7月20日0.290.460.380.370.370.480.420.420.327月26日0.260.260.260.390.490.490.240.370.247月27日0.280.280.280.480.480.480.260.360.267月28日2.660.482.660.280.560.560.360.260.267月30日2.280.260.261.720.830.832.660.240.488月1日0.470.260.632.660.420.420.230.320.438月2日0.170.430.430.320.320.320.360.470.438月3日0.320.420.540.320.320.240.240.550.248月5日0.240.480.550.660.420.660.470.470.478月6日0.780.170.780.710.370.710.320.420.328月7日0.170.170.170.440.660.520.250.650.398月9日0.240.370.240.430.230.320.320.320.738月11日0.240.481.740.320.420.320.260.360.268月12日0.980.260.260.420.960.420.820.550.558月13日0.230.910.430.260.430.470.430.240.248月15日0.260.260.260.230.320.590.420.960.328月16日0.321.052.230.360.360.480.370.370.488月17日0.320.960.320.910.320.590.260.941.05表7-8戊9.10-12160工作面瓦斯涌出初速度统计表单位:L/min
7.2钻屑量、瓦斯涌出初速度监测
7.4预测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图7-19工作面7号支架处电磁辐射幅值L、钻屑量S和瓦斯涌出初速度q变化曲线
根据井下观测数据统计,戊9.10-12160工作面电磁辐射幅值、钻屑量与瓦斯涌出初速度预测结果存在一致性,如图7-19所示。因此,在采用目前的钻屑量与瓦斯涌出初速度监测的同时结合电磁辐射监测,可以实现对戊9.10-12160工作面突出与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7.5钻屑量和瓦斯涌出初速度临界指标值
根据戊9.10-12160孤岛区域掘进期间钻屑量预测统计,观测到有煤岩(瓦斯)动力现象的钻屑量最小值为5.3kg/m,因此钻屑量临界值取5.3kg/m。依据表7.7和表7.8观测结果,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三次曲线和二次曲线拟合效果最好,当钻屑量取5.3kg/m,则瓦斯涌出初速度用上述曲线回归结果依次为4.2L/min、4.9L/min。从安全考虑,确定瓦斯涌出初速度的临界指标值取4.2L/min。
表7.9钻屑量与瓦斯涌出初速度函数模型汇总表
方程模型汇总参数估计值R方FDF1DF2Sig常数B1B2B3线性0.69422.6921100.001-0.8500.484对数0.63917.7001100.002-0.6971.163倒数0.57713.6471100.0041.459-2.708二次0.81019.1512100.0012.017-1.7990.447三次0.80418.4282100.0011.022-0.63500.056复合0.63917.7201100.0020.0183.173幂0.59814.8531100.0030.0252.797S0.54812.1001100.0061.517-6.561增长0.63917.7201100.002-4.0351.155指数0.63917.7201100.0020.0181.155Logistic0.63917.7201100.00256.5240.315自变量:钻屑量/kg/m,因变量:瓦斯涌出初速度/L/min7.5电磁辐射幅值和脉冲数预测指标临界值电磁辐射幅值预警值依据表7.2观测结果,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根据表7.10曲线回归分析,三次曲线和二次曲线拟合效果最好,当钻屑量取5.3kg/m,电磁辐射幅值的临界指标值为92mv。方程模型汇总参数估计值R方Fdf1df2Sig.常数b1b2b3线性0.61935.7161220-25.12620.112对数0.60934.2941220-22.94152.635倒数0.59632.480122079.891-136.114二次0.62617.595221026.809-19.2437.401三次0.62617.55922108.35700.8060.742复合0.62035.93612204.1352.046幂0.61635.28112204.4351.882S0.60834.08912205.175-4.888增长0.62035.93612201.4200.716指数0.62035.93612204.1350.716Logistic0.62035.93612200.2420.489自变量:钻屑量/kg/m,因变量:电磁辐射幅值/mV表7.10钻屑量与电磁辐射幅值函数模型汇总表
7.5电磁辐射幅值和脉冲数预测指标临界值根据观测期内电磁辐射脉冲数统计数据,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根据表7.11曲线回归分析,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拟合效果最好,电磁辐射幅值取92mv,则脉冲数的临界指标值为1526。
方程模型汇总参数估计值R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连锁超市转让协议书
- 车位租赁合同协议书
- 顺丰司机合同协议书
- 金融委托贷款协议书
- 造价咨询股东协议书
- Brand KPIs for second-hand apparel online shops IN LOVE AGAIN in Germany-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长期电力交易协议书
- 餐具货物配送协议书
- 闲置资金托管协议书
- 餐具专版定制协议书
- 《比亚迪品牌历史课件》课件
- 小学心理健康家长会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00160审计学答案含评分参考
- 购买木地板合同协议
- 严重开放性肢体创伤早期救治专家共识解读
- 2025年公共安全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速卖通开店考试最权威答案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课件
- 国企岗位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4年泉州实验中学初一新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
- 航模课程-飞翔的梦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