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信用管理与风险资本配置_第1页
第五章信用管理与风险资本配置_第2页
第五章信用管理与风险资本配置_第3页
第五章信用管理与风险资本配置_第4页
第五章信用管理与风险资本配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信用管理与风险资本配置第一节巴塞尔协议第二节内部信用评级第三节风险资本配置第一节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一、《巴塞尔协议Ⅰ》二、《巴塞尔协议Ⅱ》

三、《巴塞尔协议Ⅲ》

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1975年,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发起和支持下,“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议,讨论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督和管理问题,成立了常设监督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要职责:

交流金融监管信息建立各个领域能够认同的最低监管标准加强各国监管当局的国际合作和协调维护国际银行体系稳健运行1243巴塞尔协议就是由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等十国)的中央银行在瑞士巴塞尔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统称。其实质是为了完善与补充单个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不足,减轻银行倒闭的风险与代价,是对国际商业银行联合监管的最重要形式,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巴塞尔协议Ⅰ的产生金融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协议出台之目的必经之路导火索--三大国际性商业银行的倒闭德国赫斯德特银行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英国-以色列银行

它们的倒闭使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表现出:

(1)越来越脱离国内的银行管制,同时国际银行监管十分薄弱;(2)金融操作与金融工具的创新,使银行经营的资产超过银行资本几十倍,使风险增大;(3)国际债务危机影响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例如:1982年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4)国际银行业中的不平等竞争使得对国际银行的监管不能只靠各国各自为政、孤单作战,必须要在金融监管上进行国际协调。这也正是导致西方主要国家订立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原因协议出台之目的1将银行的监管从外围修补转移到内部调控。2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与其资产间的比例,订出计算方法和标准,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全性和稳定性。3逐步消除目前国际银行业不公平竞争的基础,统一各国银行监管的标准,建立公正的国际性银行管理体制。巴塞尔协议Ⅰ的内容巴塞尔协议非独立文件,而是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制定发布的一系列原则、协议、标准和建议的统称。巴塞尔协议Ⅰ,也就是《旧巴塞尔协议》的内容起于1975年颁布的《1975年协议》,止于1999年《新资本协议》修改稿的诞生。巴塞尔协议特指其中最著名的《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1988)。从广义来说从狭义来说1975年和1983年——《对银行国外机构监管的原则》该协定制定于1975年,被成为神圣条约,是第一个巴塞尔协定。这份协定最终于1983年5月经修改后确定下来,对海外银行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对清偿能力等监管内容都只提出了抽象的监管原则和职责分配,未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各国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都是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充分监管的原则也就无从体现。内容简介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东道国与母国监管当局对于银行的外国分支机构、子公司和合资机构分担监管责任评价1988年——《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通过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少各国规定的资本数量差异,加强对银行资本及风险资产的监管,消除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本协议分成三个部分内容简介资本的组成风险权重体系目标标准比率资本的组成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股本金和公开储备,是市场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基础,极大影像盈利和竞争能力,位于银行资本的第一级,比例至少占50%。附属资本(二级资本):(ⅰ)未公开储备,(ⅱ)重估储备,(ⅲ)普通储备金/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ⅳ)混合型债务资本工具,(ⅴ)次级定期债务。这一部分资本归为银行资本的第二级,各国当局可根据各自的会计和监管条例自行决定是否将各种成分都包括在内。将银行资本分为两类返回1988年协议的核心内容风险权重体系委员会根据资产负债表上各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按其相对风险程度进行加权,以计算资本充足率。此法有如下优点:1.为结构不同的银行体系之间进行国际比较提供公平基础

2.便于计算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的风险

3.不妨碍银行持有风险较低的流动和其他资产把不同资本的风险分为5级,使用0%、10%、20%、50%和100%5个权数,资产风险越小,使用权数越小。资本充足率风险分类目标标准比率根据征求意见的结果和对系统的初步检验,委员会同意应建立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这项标准应与长期保证所有国际银行拥有一个统一稳健的资本比率的目标相一致。委员会确定,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目标标准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成分至少为4%。这一协议被后人认为是加强国际银行统一监管的划时代的重要文件,有着实质性进步。这一协议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评价反映出报告制定者监管思想的根本转变监管视角从银行体外转向银行体内,从资本标准及资产风险两个方面对银行提出明确要求

注重资本金监管机制的建设,建立了资本与风险两位一体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

二、《巴塞尔协议Ⅱ》(一)新协议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在金融创新的不断推动下,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迅猛增长,银行业也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这些衍生交易中,金融市场的波动对银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国际环境来看,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几起震惊全球金融界的大案基本上都是由于市场风险管理失控而引发和导致的。为应对新的国际金融形势,委员会适时推出了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市场约束

MarketDiscipline监管检查SupervisoryReviewProcess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CapitalRequirementPillar1Pillar2Pillar3稳健安全的金融体系

SAFE&SOUNDFINANCIALSYSTEM第一支柱是对银行风险的内在约束,资本决定风险,风险决定业务;第二、三支柱是对银行风险外部约束。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二)三大支柱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标准在最低资本标准上,修订框架坚持1988年协议关于资本的定义和风险加权的计算,同时保留了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总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规定,但是对具体的计算方法做出了重要调整。(1)变更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增加了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和银行的操作风险,相应增加了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原来的: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变为:资本充足率=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2)修改了信用风险的计算修订框架对信用风险计算提出了两种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标准法:该方法把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的价格风险各自分为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然后按照给出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所需要的风险资本并予以汇总,得出整个市场价格风险所对应的资本要求。标准法下,银行信用风险被细分为5个档次:

AAA到AA-;A+到A-;BBB+到BBB-;

BB+到B-;低于B-内部评级法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规定,银行将银行账户中的风险划分为:公司业务风险、国家风险、同业风险、零售业务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和股权风险六大风险。然后,银行根据标准参数或内部估计确定其风险要素,并计算得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3)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范畴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日本大和银行【背景】日本《证券和交易法》严令禁止日本的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业务,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交易人员缺乏必要的素养和经验,交易机构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井口均英—日本的里森】1976年开始在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工作,3年后被提升为交易部主任,从此负责前台交易,后线结算和债券保管。1984年后利用职务之便篡改客户账目,把客户账上的债券出售,再造假账说明这些债券并未卖掉。大藏省、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及大和银行总行均未曾检查出问题,直到井口俊英自感难以为继才主动坦白。大和银行是一家至当年有77年历史,总资产1820亿美元,位居日本商业银行第13位,全球第19位的大银行【结局】1995年9月26日,日本大和银行行长藤田彬宣布,由于井口俊英在账外买卖美国债券,使该银行蒙受11亿美元的巨额损失。10月4日藤田彬为此引咎辞职。11月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联合发布命令,规定大和银行3年内不得在美国重新开展金融业务。由于家大业大,虽未倒闭,却信誉扫地,最后不得不走向同住友银行合并之路。大和银行事件实际上已宣告了自80年代以来日本向国际证券市场扩张的努力惨遭失败。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各大银行大面积亏损,纷纷为巨额呆账所困,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已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1993年出台了日本金融制度改革法,银行与证券业混合经营已成定局。但是,国际证券经营的风险仍是日本银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风险因素分析1、一人多权。井口俊英负责前台交易,后线结算和债券保管。2、审查不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每年实地监测,然而井口均英抓住监测官喜好喝酒这一特点,每次都将他灌得大醉。3、过度信任。直到1995年井口均英向行长藤田彬坦白自己的巨额亏损时,藤田彬还表示不可置信。29最低资本要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标准法StandardizedMeasurementMethod初级法高级法内部评级法

InternalRatings-BasedApproach资产证券化标准法StandardizedMeasurementMethod内部模型法InternalModelsApproach基本指標法

BasicIndicatorApproach标准法

StandardizedApproach高级计量法AdvancedMeasurementApproach(AMA)标准法内部评级法2、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监管当局不仅要保证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应对所面临的风险,而且也要促使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监管当局要有正确评估银行的风险与所需资本的能力。其它风险防范的方法包括强化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等。3、第三支柱—市场约束

委员会特别强调市场约束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稳健的潜在作用。该支柱的核心是要求银行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因为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向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帮助市场纪律发挥作用。三、《巴塞尔协议Ⅲ》(一)背景

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大量投行破产,股市、房市陷入长期低迷,并最终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对资本监管更为严格的《巴塞尔协议Ⅲ》,以加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一级资本重新定义最低资本金比率要求过渡期安排231

1、新的一级资本包括权益资本和留存收益规定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具备足够的损失吸收能力的非普通股资本工具才可纳入一级资本,有效的权益资本需占一级资本的50%以上。2、最低资本金比率的要求(1)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2)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到4.5%;

(3)银行还必须设立新的、单独的“资本防护缓冲金”,占资产的2.5%,使总的优质资本金要求达到7%。(4)协议还要求银行在信贷市场繁荣时设立单独的“逆周期资本缓冲金”,占总资产的0%—2.5%。巴塞尔协议Ⅲ最低资本要求框架(%)总资本一级资本普通股(资本扣减后)BaselⅢ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1、最低资本充足率2、超额留存缓冲资本3、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864.52.50-2.51+210.58.571+2+310.5-138.5-117-9.5BaselII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8423、过渡性安排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能力和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见巴塞尔协议Ⅲ最低资本要求框架执行时间表)(三)《巴塞尔协议Ⅲ》的改进

1、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使其经营更加稳健

《巴塞尔协议Ⅲ》在对一级资本的构成进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对原来巴塞尔协议Ⅱ中模糊不清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其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形势进行简化的同时,更加强化了对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监管。2、扩大了风险资产的覆盖面《巴塞尔协议Ⅲ》更加鼓励信用等级高的场内交易,减少场外交易,同时加大了对交易对手信贷风险资本要求的防范,还进一步引入了“杠杆率”的概念,通过对过度杠杆化的抑制,以防止商业银行在去杠杆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3、试图解决“顺周期性问题”

为了解决现今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问题,巴塞尔协议Ⅲ设置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通过强制性的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一定比例设置“逆周期资本缓冲金”,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4、稳健实现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框架的过度

对《巴塞尔协议Ⅲ》的全面实施,委员会设定了2011-2019年这9年的过渡期,以循序渐进的达到资本监管的要求。同时规定对商业银行6%的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和4.5%的核心一级资本要求从2015年起执行,在2013年必须达到3.5%,2014年必须达到4%。《巴塞尔协议Ⅲ》还要求商业银行在2016年-2019年须设立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在此过渡期结束后,资本留存缓冲须达到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2.5%,与此同时,各国的银行业监管层还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增加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总体来说,《巴塞尔协议Ⅲ》是针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的一项综合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协议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监管者对于本轮金融危机的反思,即在现有规约的基础上,不仅上调了针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比例要求,新增了资本缓冲要求,更注重银行资本的质量,并配合以流动性约束,其目的在于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而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并防范危机重演。风险加权资产二级资本(8%)一级资本(4%)ICCAP/SRP第二支柱一级资本(4%)二级资本(8%)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第三支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预防性结构化措施跨境跨业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动态拨备流动性比率杠杆率3%市场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操作风险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surcharge)逆周期资本(如果必要,0-2.5%)资本留存超额资本(2.5%)第二支柱ICCAP/SRP一级资本(6%)二级资本(8%)核心一级资本(4.5%)第三支柱BaselIBaselIII全面金融改革等等BaselII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制度的发展2004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建立以巴塞尔I为基础的审慎资本监管制度2007年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协议指导意见》,明确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总体思路、范围、路线图和工作措施(银监发[2007]24号)2008年-2010年发布了一系列实施新资本协议监管指引,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专业贷款、风险缓释、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管检查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等2011年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提出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的一整套审慎监管标准和制度安排(银监发[2011]44号)2012年6月8日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与巴塞尔III接轨的资本监管制度,将于2013年起实施,要求2018年底前达标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一)明确资本充足率计算规则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监管资本为分子,风险加权资产为分母。《办法》增加了所计算的资本扣减项,扩大了所计算分母的覆盖范围,并引入了操作风险,扩大了市场风险适用的银行范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减项)/RWA(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扣减项)/RWA(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扣减项)/RWA(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具体来说:一是依据巴塞尔协议Ⅲ中对新规定的监管资本定义,审慎的确了定监管资本的构成,使各类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得到提升。二是风险覆盖范围扩大,风险加权资产审慎计量。(二)《办法》将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监管四类银行第一层最低资本的监管要求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和资本充足率为8%;第二层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商业银行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为1%;第四层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办法》依据资本充足率水平不同,将商业银行划分为四大类,并规定了随着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的一整套监管措施。四类银行:(一)第一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附加资本要求与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之和;(二)第二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与附加资本要求之和,但未满足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三)第三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但未满足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与附加资本要求;(四)第四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任意一项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三)对各级商业银行达标的过渡性安排《办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达标过渡期安排如下:1.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原则上2013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9.5%,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1.5%;经银监会批准,最迟不得晚于2015年底达标。2.其他商业银行原则上2016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0.5%;经银监会批准,最迟不得晚于2018年底达标。3.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2018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0.5%。第二节内部信用评级

信用风险回顾信用风险定义借款人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如何度量这种可能性为度量这种损失引入违约概率的概念信用损失因客户到期不能还不付息而可能引起的损失如何在现在对未来的可能损失做出估计?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要任务——估计未来的信用损失信用风险度量的关键要素违约风险和违约概率

违约风险由违约概率度量。违约概率(PD,ProbabilityofDefault)是借款人到还款时间却未能还款的可能性,它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风险成因中的系统性因素和非系统性因素共同决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风险度量的关键要素清偿风险和违约损失率由于存在追偿的可能性,违约时的敞口并不一定全部成为损失,两者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贷款的特征,如有无担保、担保的种类(主要指抵/质押品及保证人),以及贷款合同中其它的协议条款。所谓违约损失率(LGDs,LossGivenDefaultRates),是指在一笔贷款有可能发生违约的情况下,银行采取了必要的补救措施后,这笔贷款将会损失的数额(这笔贷款不能被收回的部分)占违约风险暴露的比例。从概念上容易理解,违约损失率也就等于“1-清偿率(RecoveryRate)”。信用风险度量的关键要素敞口风险和违约风险暴露敞口风险通过违约风险暴露度量。违约风险暴露(EAD,ExposureAtDefault)被定义为,在违约而不考虑追偿措施的情况下,敞口的大小或处在风险中的贷款价值。信用风险度量的关键要素风险敞口的有效期限在PD、EAD和LGDs一定的情况下,风险敞口的有效期限(M,EffectiveMaturity)越长,波动的可能性、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风险就会越大。

信用风险度量的关键要素组合风险和相关系数从组合的角度看,任何一笔贷款的风险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而且也取决于它与其他贷款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举例来说,如果孤立的评价一笔贷款,可能认为它具有较大的风险;但如果从降低或限制组合风险的角度看,可能由于该笔贷款的收益与其他贷款之间具有负的相关性,而认为它具有相当的价值。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中,常用相关系数(CC,CorrelationCoefficient)来描述资产收益间的相关性。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损失在以随机变量分别对敞口风险、违约风险、清偿风险以及组合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对由它们共同构成的信用风险进行统计分析。度量信用风险的随机变量通常为预期信用风险损失(ECL)和非预期信用风险损失(UCL)或信用风险值(CreditVaR)。

客户评级债项评级违约概率PD预期损失率EL=PD*LGD10级20级五级分类12级分类组合评级预期损失率五级评级完整的内部评级体系客户风险评级细分非投资级投资级投机级客户评级工作基本流程基本面评级系统评级定量信息导入定性信息导入确认、调整或推翻PD模型审批部门审定资信调查CMIS系统信息导入客评报告最终评级债项评级债项评级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指标,根据违约损失率的分布,划设等级区间。违约损失指债务人发生违约时,债项(合同)所可能发生的损失。主要包含:本金损失;不良资产持有成本;清收费用等。债项风险理论及算法

LGD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债务人信用,即是否违约、违约程度等

2、交易产品类型,如贷款、承诺、信用证等

3、合同条款,主要指抵(质)押品情况

4、债权优先级

系统针对每笔债项合同进行LGD的计算。同一债务人的多笔债项合同很可能具有不同的LGD。债项风险计算方法抵质押品池

1、合格的金融抵押品包含人民币存单、国债、金融证券等。

2、合格的应收账款目前我行还未将应收账款作为抵质押品,但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系统将其纳入考虑。

3、商用房地产/居住用房地产

4、其他抵押品

5、保证人多个保证人分按份保证全额部分和连带保证全额部分,按份保证是指保证人依保证合同所确定的份额,就主合同债务对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连带保证是指各保证人单独或共同对全部债务承担担保责任。债项违约损失计算步骤债项风险评级计算预期损失率ELEL=LGD×PD根据EL所处区间确定债项初始等级结合定性因素对初始等级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债相等级对应五级分类

1-4级为正常、5-7级为关注、8-9级为次级、10-11级为可疑、12级为损失内部评级法的两个阶段数据IRB初级法IRB高级法违约概率(PD)银行提供的估计值银行提供的估计值违约损失率(LGDs)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银行提供的估计值违约风险暴露(EAD)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银行提供的估计值有效期限(M)委员会规定的监管指标或者由各国监管当局自己决定允许采用银行提供的估计值(但不包括某些风险暴露)银行提供的估计值(但不包括某些风险暴露)美国银行风险评级应用BUSINESSLINETREASURYFINANCERisk-BasedPricing&ProfitabilityRisk-BasedPricing&Profitability基于风险的定价和收益

Provisioning损失提列

EconomicCapitalAllocation经济资本分类

Risk-BasedLimits&Authorities基于风险管理的限额和权威部门

CreditProcess信贷过程

PortfolioOptimization资本投资最优化

Forecasting预测

Reporting报告

RiskRatingSystemOutput风险评级系统输出

RISKMANAGEMENTRiskRatingsarefoundationaltomanyofthecoreLOBCreditProcessesthroughouttheorganization.风险等级是整个组织许多主要LOB信用过程的基础

Asillustratedinthepicturetotheleft,theRiskRatingSystemoutputisalsoutilizedbymanyotherconstituenciesthroughoutthecompany.正如左图所示,风险评级系统输出也为整个公司许多其他人员所使用。(资料来源:美国银行)74第三节风险资本配置风险资本配置是指金融机构针对每项交易或者业务单元进行经济资本分配的过程。第76页90年代以后,西方银行业越来越多地从自身业务角度而非从被监管者角度来看待资本内部管理问题。资本不仅是吸收损失的缓冲装置,也是银行配置资源从而获取利润的工具,因此要从安全和盈利两个角度同时考虑,以确定最佳资本比率90年代一些国际活跃银行,为满足自身资本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以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为基础的风险价值方法(VaR),而非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的标准法,计算各产品线、业务线和资产组合实际承担的风险,并以经济资本的形式,即以吸收非预期损失所需的资本额,对业务和风险进行管理。巴塞尔委员会肯定了经济资本的风险量化方法,决定用于监管资本计算,形成了新资本协议。在此形势下,多数银行在2004-2005年开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起源第77页经济资本是银行在市场环境中用作覆盖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资本风险意味着损失从是否可以预见的角度讲,银行的潜在损失分为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经济资本——损失第78页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预期损失是预测的未来的平均损失,是银行可以预见的,一般通过计提损失准备金进行预防和弥补,直接进入银行成本,因此一般不认为是风险。异常损失是指战争、重大灾难袭击等异常情况导致的损失,发生概率极低,损失巨大,一般无法预见,因此银行无法抵御。第79页非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是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以一定的统计概率来计量,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需要银行以资本来预防和弥补。因此,经济资本实际上是为抵御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有”的资本,在数量上等于非预期损失。第80页三种损失的关系:举例从历史上看,银行的贷款平均每年有1.5%的损失。因而估计明年也可能损失1.5%,此为预期损失。银行应提取1.5%准备金备抵预期损失,并在贷款定价时加上这部分风险溢价以补偿准备金成本。第81页三种损失的关系:举例由于经济不景气,第二年实际出现了9.5%的损失,较预期多出8%,此部分损失为非预期损失,是事先未预见到的。银行应以资本金来备抵非预期损失。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损失可分为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经济资本=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操作风险资本+其他风险资本

预期损失是预计的平均损失,由准备金所覆盖,计入经营成本;异常损失发生概率较低,但损失巨大;而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之间,由银行经济资本所覆盖。第83页三种损失的关系:举例还有一种特殊的损失,如突发地震导致大量企业消亡,银行贷款的30%都损失了,此为异常损失,银行无法预见,也无法防范。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特殊方式弥补损失。第84页非预期损失与资本如果出现较坏的情况,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很大。为了避免非预期损失危及存款人和债权人利益,银行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本抵御非预期损失。这就是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具有充足资本的原因。银行账面拥有的符合监管部门资本定义的,代表银行的全部净价值以及债务资本——资本的财务视角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口径计算出的必须拥有的最低资本要求——资本的监管视角经济资本是银行在市场环境中用作覆盖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资本——资本的风险视角资本的分类

可用资本

监管资本

经济资本最低资本要求是一家金融机构已经持有的或是必须持有的金额,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者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计算方法定义特征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监管部门要求资本充足率至少为8%国内中小银行目前为10%监管资本用于抵御各种银行风险对各种风险量化基础上所计算出的用于抵御各种不可预见损失所需资本经济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的资本,是外部要求监管资本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资本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按照BASEL2建议,有三种方法:标准法初级IRB法高级IRB法市场要求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完全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内部风险模型法,主要包括:CreditRisk+(风险附加模型)Moody’s/KMV/CreditManagerVaR.(在险价值)

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区别

87风险资本配置方法银行资本分配的主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基于风险敞口分配、基于风险敞口乘以违约概率分配、基于风险敞口和违约概率变化分配、基于每个交易对手的损失分配、基于每笔资产的风险贡献度分配、基于模拟损失和增量资本混合法分配,在此我们分析其中的四个。88第一种:预期损失分配法,该方法根据当前及潜在敞口乘以违约概率的结果确定加权因子,根据不同因子来分配资本,即:其中EADi,PDi、W(i)、分别表示交易对手i的敞口、违约概率和加权因子。敞口应该是违约发生时的潜在损失,但潜在损失实际是未来一段时间后才发生,有时两种风险最大敞口一样,但对两个交易对手来说风险却明显不同。

89第二种:损失变化分配法,在经济资本配置时,应充分了解交易对手的风险,掌握敞口和违约概率的变化。衡量违约风险的一个方法是确定敞口变化和边际违约概率,它们分别为EAD(i,t)和PD(i,t),确定风险值REM(i),即:

这种方法适合于建立在盯市模型(MTM)基础上,这类银行的业务往往与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且数据积累比较充分,90第三种:根据模拟每个交易对手的损失后进行分配,通过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可以对企业的损失分布曲线进行模拟,这种模拟方法较好的衡量了损失分布。对复杂的资产组合而言,模拟法更有优势,模拟结果还避免了依据极值敞口加权衡量敞口的弊端。现实中,损失事件可能发生在敞口分布的任何阶段,而不仅仅是损失曲线的“尾部”。对交易对手进行损失分布的模拟,确定每个企业用来预防未预期损失的资本,该方法未考虑交易对手损失的相关性。如果每个企业未预期损失表示为,在分配资本时,可以按如下加权因子,即:91第四种:资本增量分配法,在掌握每个交易对手对总体风险的贡献程度,计算经济资本总量K;模拟除了交易对手i以外的总资本Ki;K-Ki意味着交易对手i对总资本的贡献;对所有交易对手重复上述过程;使用K-Ki作为加权因子的基础,即:这种做法对高度相关的交易对手来说往往偏差较大。当模拟每个交易对手的增量贡献时,第一个交易对手对资本的贡献是它的预期损失和与其他交易对手的相关性给资本造成的影响。第四节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931、传统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2、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评价体系3、经济附加值(EVA)评价体系传统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1、资产报酬率2、权益报酬率传统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这类指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很容易通过银行公开报表获得,但是其最大缺点是没有完全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即这类指标没有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在风险日益盛行并渐趋复杂的今天,这类指标未能对风险做出评估,因而是不完善的。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逐渐出现了新型的、以风险为核心的考核盈利指标RAROC。举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