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教学提纲_第1页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教学提纲_第2页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教学提纲_第3页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教学提纲_第4页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教学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二)词类和划分词类的目的和标准

1、为什么要划分词类?

理论上:是阐述语法规则的出发点,使词法和句法的叙述成为可能。

美丽——很美丽|美丽的海湾|风景美丽可悲——很可悲|可悲的命运|下场可悲好看——很好看|好看的电影|这个款式好看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作定语、谓语。

实践上:避免词性误用,从根本上说明一些病句的原因。

*他服了镇静药后,一连睡眠12小时。“主要是为了讲语句结构:不同类的词或短语在语句结构里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503页)

吕先生针对词类的划分指明了两个问题:划分词类同句法分析密切相关;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是不同类的词在语句结构中不同的活动方式。2、划分词类的标准语法具有民族性,不同语言划分词类的标准不可能完全一样,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应该依据什么标准?

词类问题经过长期研究,又经过三次大讨论之后,有些理论问题已经逐步接近解决。但是在一些很基本

的问题上仍存在不同认识。(三)从《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

看早期的词类划分《马氏文通》的词类及其词类观1、马建忠建立了一个严整而完备的词类系统:

2、马建忠对划分词类的目的有正确认识:“是书本诣,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文通》“例言”

3、《文通》划分词类的主要问题是它所持的意义标准:“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对具体词类的划分,《文通》说:“字有各义……。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尔。”由此而得到的进一步结论是“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之义何如尔。”

——《文通》“正名卷之一”马建忠在给词分类时,同时还注意到了功能:“凡字之有数义者,未能拘于一类,必须相其句中所处之位,乃可类尔。”“所处之位”的本质就是把词类和成分相对应。

4、为了解决字类跟“所处之位”相矛盾的问题,马氏采用了“字类假借”说,即先确定某类字经常充任某一成分,一旦其他类别的字来充任该成分时,便是假借他类字来作该类字。如“天下密如”:“‘密如’本状字也,……今假为内动。”

——《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新著国语文法》1、黎錦熙“五类九品”的词类系统:

1、名词实体词

2、代名词

3、动词——述说词

4、形容词区别词

5、副词

6、介词关系词

7、连词

8、助词情态词

9、叹词

2、《新著国语文法》划分词类的根据仍然是意义:“就语词在言语的组织上所表示的各种观念,分为若干种类,叫作‘词类’。”“词类是分别观念自身在言语中的类和性质。”(5页)3、具体给词定性时,《新著国语文法》采用了功能标准:“必须看他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一个词是属于何种词类。”(6页)

黎錦熙说的“职务”,指的就是一个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

4、结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29页)5、采用了活用、转类的办法来解决划类和定性的矛盾:“平民的生活”,因为“平民”作定语,所以“转成了纯粹的形容词”(63页);“绚烂之极,归于平谈”,其中的“绚烂”“平淡”由形容词转成名词(110页);“唱得更好听”,其中的“听”由动词转成副词,“好”由形容词转成副词(170页)。

根据“字无定类”“离句无品”推论下去,势必得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的结论。

(三)汉语词类问题的大讨论

1、汉语词类问题的第一次论争陈望道发表《谈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上海《语文周刊》15期,1938年10月19日),发起了一场历时四年半的文法革新讨论。(1)陈望道提出了“会同关系”和“配置关系”:“语部”(词类)研究语言的纵的关系即“会同关系”,“析句”(句法)研究语言的横的关系即“配置关系”,纵横两方面都有详尽研究,才能彻底了解词的经常性质和临时职务的关系。他指出,相同位置上的词形成的关系就是会同关系,主张根据功能划分词类。如“孟子见齐宣王”,“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与“梁惠王”属会同关系。(2)方光焘提出了“广义形态”说:“从词与词的互相关系上,词与词的结合上(结合不必一定是句子)也可以认清词的性质。”他举例说“墨”与“铁”都可以同“一块”结合,因此,可以归入同一语法范畴。这种词与词的相互关系、词与词的结合,就是一种广义的形态。(参见方光焘《体系与方法》,辑入《中国文法革新论丛》,47-52页。)

陈望道的“功能说”、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都已触及分布分析的原理。

2、汉语词类问题的第二次论争

1953年10月,高名凯在《中国语文》上发表《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一文,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