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伦理学课后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1.gif)
![202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伦理学课后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2.gif)
![202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伦理学课后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3.gif)
![202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伦理学课后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4.gif)
![202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伦理学课后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f41889f271f456ae048cbb32a814c27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伦理学一、名词解释1、情感主义:(P504)是元伦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认为道德命题是不蕴含知识真假意义的命题,道德语言和道德命题的功能只在于表达情感态度或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艾耶乐和史蒂文森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史蒂文森认为语言在平常生活中的使用重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描述性的,重要用来记录,澄清或交流信息,二是能动性的,其目的在于发泄情感(如感慨句中),产生情绪(如在诗中)或促使人们行动或具有某种态度。(批注:道德语言的重要功能是情感性功能。)2、元伦理学:(P501)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摩尔以来所开创和形成的一种伦理学流派和方法,把对有关道德术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讨论,对道德概念的分析,对道德断言的逻辑特性,对道德论证的性质或善的构成物的分析认证,看作是“元伦理学”的任务,其中心问题之一就是对规范伦理学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即规范伦理学理论是否在逻辑上也许的问题。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及以规定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阶段。3、规范伦理学:(P496)它是伦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形态,不仅涉及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规范,还涉及社会制度意义上的规范,它是对人们的道德上的合法与错误,善与恶的规范和判断的研究,是对社会制度的伦理品性以及应当如何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确立人们行为的某种规范,提倡某种价值原则,其理论形式重要分为义务论和道义论伦理学和目的论伦理学。4、道德规范:(P527)德规范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风俗习惯等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道德规范与风俗习惯,政治规范等相比较,是一类特殊的行为规范。特殊性在于它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机构所制定,也不是靠强力的,威慑的手段去维护,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家们,往往也制定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但这与由政治的,行政的机构所制定的法规仍有不同,并且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由政治的,行政的机关来强制执行。平常生活中,道德规范对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约束力量,具有一定的他律性,同时,道德规范需要道德主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主体的自我立法,具有很强的自律性。5、道德义务:(P541)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义务或义务感,当我们把某种规范,原则所确立的责任转化为内心的认同时,这就是义务或道德义务。责任与义务的重要区别在于,义务偏重于强调外在的客观规定,而责任偏重于强调把这种外在的客观规定内化为主体的主观的道德自觉意识,一般认为,道德义务具有无偿性、与权利的非相应性等特点,但是,并不意味着尽道德义务的人没有权利,只是从主体内在的动机而言,道德主体不应当以此为条件。6、自然义务:(P543)罗尔斯把个人所负有的义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社会制度相关的义务,另一类是自然义务,这类义务并非起源于社会制度。罗尔斯指出,自然义务不与制度或制度性社会实践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内容一般不是由这些社会安排的规则拟定的,但是我们所负有的义务,自然义务尚有它的超历史性,即不管人们从属于什么社会制度而始终有效。自然义务又分为两类,一积极性的义务,一类是悲观性的义务。自然的义务是无需社会制度所规定的义务行为作为它的前提,而具有较基本和较普遍性的义务。7、显见的义务::(P544)显见的义务具有自明性,即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物,都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义务。当代义务论者的著名代表人物罗斯列出了六种显见的义务,诚实,守诺与偿还;感恩的回报;公正;行善助人;发展自己;不伤害别人,这最后一项不伤害别人最为优先,最具有强制力。8、良心:(P550)一般而言,道德良心是一种在长期的道德结识和道德情感生活中形成的义务感、责任心,是内心的道德法则。换言之,良心但是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通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则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道德自制能力。良心就其社会内容而言,具有社会性,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良心。道德良心一方面是一种能力,一种当下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所谓道德判断是指人们可以进行的对于行为的好与坏错与对进行区分,并的确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应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良心的调节作用重要在这样三个阶段上表现出来,第一阶段在道德行为前,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鼓励或严禁的作用,第二阶段是道德行为中,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的作用,第三阶段即在行为后,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庭审理”。9、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人们对于社会道德关系中所蕴含的道德规定的自我认同与内化。从责任与义务的联系来看,义务偏重于强调外在的客观规定,而责任偏重于强调把这种外在的客观规定内化为主体的主观的道德自觉意识。义务是责任的外在形成,责任是自觉意识到的义务。从责任与自由的联系来看,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以责任为结果;人们享有一定的道德自由,就必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10、公共生活规则:公共领域里道德规范可统称为公共生活规则或准则,也可称为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千百年年逐步积淀起来的,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须要的,最简朴,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范。它是整个社会的基础道德,是规范体系的基础部分。从内容上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公共交往中一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定。第二是公共场合中解决人群关系的道德规定。第三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道德规定。11、爱人民(P535):爱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爱人民,一方面,就体现在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政府的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应从各个方面关心、热爱全体人民,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之间也应互相关心、互相热爱、互相尊重。另一方面,爱人民体现在对人民的权利的保障与维护上。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足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利。第三,要同一切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一个热爱人民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要敢于为人民说话,敢于同各种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作斗争。12、爱劳动:(P536)劳动发明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爱劳动,一方面就要提倡诚实的劳动态度,以诚实的劳动态度,热情、积极的从事自己的职业工作,对待自己的职业劳动;要有道德责任感,充足发扬主人翁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毕自己的劳动生产任务。另一方面,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纪律是使劳动生产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的主线保证。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意志和共同利益的体现。13、爱科学:(P536)热爱科学是反迷信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定,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热爱科学有多方面的规定,第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道德动因。第二,热爱科学就要运用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办事讲科学,求效率。尊重科学也就是尊重规律。第三,热爱科学也就要同形形色色的反科学、伪科学真迷信进行斗争,维护科学的权威。14、功利原则:(P538)所谓功利,是指某种东西有助于实践主体、会给实践主体带来功效与利益。人作为物质需求的实践主体,具有人类(共同体)、人群共同体和个体这样三种形式。社会主义功利原则是在这种全面性的意义上反映了人的功利追求的伦理本性。社会主义功利原则所内涵的功利追求,涉及了三方面内容。一方面,我们仍抱有我们的社会抱负的承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所体现的乃是追求一种更符合人类完善抱负的社会构成形态,因而自身就是人类进步利益的体现。另一方面,从民族、国家、人民大众的群体实践主体的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的功利追求,就是邓小平精辟概括的“三个有助于”即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三,还表现为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普遍利益需求的满足。15、信用:(P538)现代市场经济是契约化的经济,契约则以诚信为基础。经济关系的契约化意味着信用原则在经济生活中将起基础性的作用。契约双方都是平等的主体,进行契约化的活动,就要尊重对方的权利,而对对方的尊重的最佳体现就是在交易中表现的诚信精神。信用原则比法的制裁更用效。由于,守信用从内心起着自觉维持契约履行的作用。16、公平原则:(P539)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其健康有序的运营需要内在的伦理的支持,作为市场动态运营的规则,就是公平原则。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给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通过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优胜劣败。假如没有市场的公平和公正,也就无从达成市场合有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率的社会作用。第二,机会平等。即任何进入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所得到的竞争机会、商业流动机会都是平等的。这两者可说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17、道德行为:(P554)是主体出于自觉自愿的意志,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的行为。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体现主体的自觉自愿。第二,体现主体的自我选择。第三,与别人及社会利益相联系。严格说来,从性质上来看,道德行为可以区分为道德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从量上来看,不管是道德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都有数量的多少、比例的大小、限度的高低、影响的强弱、作用的久暂、范围的广狭等差异。只有对道德行为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才干做出科学的道德价值判断。18、道德情感:(P547)道德情感是人的社会性情感,是人对别人和社会事物的爱、憎等感情,是人对社会关系中的各种可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事物的感情。道德情感是与一定的道德信念和抱负相联系的。(加入557页第二段的内容。)19、道德判断:(P552)是指人们可以进行的于行为的好与坏、错与对进行区分,并拟定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应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道德判断可以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指导。良心是人们所具有的这种判断的自明性。20、意志自由:(P582)意志自由是道德行为、道德选择的前提,而所谓“意志自由”,从悲观意义来看,就是先天的不拟定性,从积极意义来看,就是自主自决的能力。意志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具体的、现实的自由。意志自由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1、23善与恶:(P595)是人时们进行道德评价所运用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伦理学体系的最基本范畴。一般而言,在特定的行为主体那里,符合一定行为规范、标准、原则的行为即为善的行为,违反一定行为规范、标准原则的行为即为恶的行为。一个行为或事件的道德价值是借助于善恶范畴来表达的,所以善与恶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善与恶表征这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对道德行为的结识。善与恶这对范畴所表白的是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所谓善的行为,也就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对于合法的个人利益的维护,以及符合别人利益、社会利益或整体利益的行为。22、动机:(P556)欲望在意识活动中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动机,动机表达着一定的愿望目的,作为一种目的的意识已初步具有了人的自觉行为的特性。动机对人的道德行为作用是巨大的,动机体现行为所追求的东西,是人们行为产生的动因。在对人们道德行为评价的过程中,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善良的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是道德行为的充足条件。辩证的动机效果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评价的基本观点。24、历史合理性:(P597)历史主义的评价就是指以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联系、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这观照社会事件,指出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价值意义,即提出社会事件的历史合理性问题。一般而言,历史合理性问题是从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性发展的客观方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进行的历史总体的评价。25、道德合理性:(P597)道德主义的评价重要是在社会评价的意义上被使用。它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立场、道德学说和道德观念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社会评价的价值学说和评价主张,也就是站在一定人类社会的道德立场上,以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抱负来对社会事件进行道德评价,提出其道德合理性问题。重要是从道德领域,对社会生活及其变化进行道德的评价。26、明礼:(P540)是指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对公民的规定,其包含两个方面。从狭义方面讲,明礼就是讲起码的礼节、礼仪、礼貌。从广义方面讲,就是“讲文明”,言谈举止讲文明。27、公民:(541)现代公民的概念,应是一个政治概念,公民是承担权利与义务的主体,其权利应得到公共权力的保护,公民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批准。因此,公民的概念是相应于国家这一公共权力概念的。28、自律:(P530)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是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规范才从他律阶段转化到自律阶段。自律是对自我的约束和规定,是自己对自己的自我规定、或自我立法。只有在自我立法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规范成为了自己需要的内在准则。因此,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须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内在的德性,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29、他律:(P527)道德规范的直接内涵,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依赖于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一方面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的支配和节制。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这种外在的对于行为动机的力量与作用。他律性就体现在理性的约束与范导性上。30、金规:(P542)金规是一种最基本义务的典型,它是这样一条规则:你愿别人如何对待你,你也要如何对待别人。其出自于基督教的《圣经马太福音》,它类似于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四心说:(P546)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孟子的“四心说”是中国良心论先验论的代表说。所谓“四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孟子看来,这四心在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还只是四个端点,因此,还需要后天的自觉哺育才干不断扩充,才可形成人的道德良心。但道德良心的根源在于人的内心。32、客观责任(P549)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道德有一个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转化的阶段。这个转化发生的年龄是在10岁左右。所谓客观责任即多从行为的外在客观效果角度来进行判断和评价。33、主观责任(P549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道德有一个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转化的阶段。主观责任是对行为的判断、评价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意向。主观责任判断的确立,标志着主体内在责任感的形成,义务感、职责感都是责任感的表现。34、欲望(P556)欲望是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的。人的需要转化为主体价值意识的的第一种形式,就是欲望。一般来说,欲望总是发自个别性冲动。通过个别性冲动对外部世界的个别对象发生关系,因此具有自发性、即时性、多向性。假如单纯从欲望出发支配行为,就往往表现为低档的本能行为。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把欲望置于理性之下,用理性审阅并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使自己走向道德完善之路。35、动机(P556)欲望在意识活动中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动机,动机表达着一定的愿望目的,作为一种目的意识,已初步具有了人的自觉行为的特性。动机或愿望对人的道德行为的作用是巨大的。36、目的(P556)所谓“目的”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目的、最终所达之的。目的在没有达成之前,甚至在没有行动之前,存在于人类思维的意图或动机之中。目的使各种动机所希求的特殊方面与客观性、普遍性的规定相结合,构成规定着行为的内容。行为的目的是行为的灵魂,它给行为以价值规定,并贯穿行为的过程,与目的相比,行为的其他环节都是实现目的的手段。37、道德品质(P562)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个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道德品质不是人的个体生理特性,而是体现一定社会或某种理论所规定的道德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性。它涉及许多构成因素,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形成过程。人们只有不断提高道德结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干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38、公正(P565)公正即公道,公道意味着解决问题、待人接物,有着从原则、从理性出发而有的公平而不偏私的态度和精神。它在平常生活中的表现,也就是不讲亲疏贵贱,不管尊卑上下,一视同仁,努力做到无私秉公。39、同情(P565)同情是道德感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定,而丧失了同情心,也就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感。同情也就是关心、爱惜、帮助别人。我们的道德传统历来强调一切同志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惜。同情心也是仁爱感的最具体的体现。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同情意味着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尊重别人如同尊重自己、爱人如己、助人为乐。40、道德冲突(P574)所谓道德冲突就是行为主体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社会义务、职责、使命之间的冲突,是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规定在主体身上的矛盾冲突的体现,是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的不同规定之间的冲突,这种道德价值冲突把行为主体推向两难境地,逼迫人做出非此即彼的道德抉择。(道德冲突形式的概括内容。)二、论述题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P530)重要思绪:区别:第一、含义的不同。第二、依据不同。(2)联系:第一,道德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两者不可分,分则两伤,合则齐美。第二,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本条内容要概括简化)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是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规范才从他律阶段转化到自律阶段。因此他律的道德规范,都必须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内在的德性,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一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个体发生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他律阶段,儿童把成人的道德命令当作是外在于他的,是迫使他盲目就范的外在权威的命令,随着儿童的交互活动的开展,使他们逐渐意识到,道德规范并非完全是外在的,权威性的和不可更改的,而是与自己的意向相关的,与内在的动机相关的。这样,道德规范就从外在他律转化为自律,责任也就从外在的客观责任转化为内在的主观责任。二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历史发生过程。道德的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社会学的意义看,事实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无论是从个体发生还从种系发生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社会化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个体的道德发展和道德哺育,家庭,学校,社会,社会环境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P545)道德义务是在人的内心所具有的责任或责任感,使人们所认同的道德规范的规定。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不简朴的等同于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关系,不是简朴的相相应的关系。从结果上看,道德主体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通常也应当享有相应的道德权利,如尊重别人也应当受到别人的尊重,行善就应得福,反过来说,似乎如欲获得受别人尊重或获得幸福的道德权利,也同样要履行尊重别人的和行善的道德义务。前一种情况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对一个有德的人的合法的奖赏,是道德主体德性行为之外的东西,后一种情况则是起码的尊重道德的条件,是一种道德命令。从动机上看,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的确不以获得某种权利为前提,权利并不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假如说,人们是为了得到社会的奖赏而去履行某种崇高的行为,那行为者的动机的崇高性就值得怀疑。强调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强调道德义务的非权利动机性,并不意味着有德的人就无幸福可言,并不意味着尽义务的人没有权利可言,只是从主体内在的动机而言,并不应以此为条件;但是,从社会公正意义上看,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应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和非权利动机性,恰恰应当用道德主体的幸福欢乐来作为起码的酬报。此外,“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在语言用意上具有同一性。如“行善的权利”,“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权利”,事实上,这样一种道德权利意识,是高度责任感化的道德义务意识,这种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直接同一,可以看作是道德义务自身的表现形式。3、试述道德良心的功能(P551)一般而言,道德良心是一种在长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生活中形成的义务感、责任心,是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在道德主体的自律活动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作为主体的内心法则,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或裁定,从而在内心深处对于主体的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良心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道德义务,反映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秩序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规定。良心就其社会内容而言,在阶级社会是有不同阶级的良心的。道德良心一方面是一种能力,一种当下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所谓道德判断是指人们可以进行的对于行为的好与坏错与对进行区分,并的确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应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此,道德判断可以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指导,良心是人们所具有的这种判断的自明性。良心的调节作用重要在这样三个阶段上表现出来,第一阶段在道德行为前,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鼓励或严禁的作用,第二阶段是道德行为中,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的作用,第三阶段即在行为后,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庭审理”。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心“道德法庭”的良心,其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良心正是得力于这种内心道德法庭的作用,才促使每个有良心的人,都要在一切行为中受到这种似乎超然于自己的良心的约束。(附:课堂笔记: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4、实质义务论伦理学与形式义务论伦理学的区别(P499)义务论伦理学又可分为实质性义务论伦理学和形式义务伦理学。实质性义务论伦理学认为,行为合法性或责任性的标准在于行为自身或行为发生的背景条件。如遵守诺言,不偷盗,不杀人等等这样的行为,其自身就是合法的,履行它就是义务,这样的行为就是有责任去履行的行为。而在一种责任、命令、规定条件下的行为,也是一种义务行为,其行为的合法性来自于一定的背景条件而不是履行这个行为的后果。形式义务论伦理学强调行为合法的标准在于,履行行为时所依据的准则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一方面判断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一个人的前后行为在价值立场上不同,甚至体现相冲突的道德判断或道德义务,因而必然表现一个人在道德判断上的逻辑上前后矛盾,这样的行为,也就难说是合法的。形式义务论的伦理学力图解决义务论面临的多元价值面前的道德冲突,如讲真话的义务和不伤害别人的义务的冲突。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规定是什么(P53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时应遵守的最一般,最具体的道德规范。基本规定重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对普通人特别是需要社会关怀的人的关心与尊重。在人道主义精神看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作为成员而言,或者说就其成员资格或成员身份而言,其价值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因此,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坚决反对以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来评价人的价值的形形色色的错误的价值观。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广大劳动者即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人人需要劳动,需要发明社会财富;作为目的,劳动者享有社会财富,社会也要尽也许地去满足每个劳动者的利益。人们越是充足发挥作为手段的作用,为社会多做奉献,他们的目的和个人价值也就越能得更好的实现。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是统一的。6、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区别(P498)一般而言,规范伦理学可依据“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评价标准”这一中心问题划分为义务论(道义论)伦理学和目的论伦理学。这两种理论的重要区别在于:义务论的伦理学诉诸其自身为义务性的道德概念,而目的论的伦理学诉诸价值方面的考虑。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不同,可作如下进一步的区分:第一,义务论的伦理学主张人们应当依据道德原则或义务规范来履行某些行为,把道德行为的对的性看作是由于合科一定的准则规范,而目的论的伦理学则主张人们的行为合法与否应当重要从其后果来考虑,而不是考虑行为过程的合规范性。第二,义务论的伦理学总是提出绝对的责任,如康德的绝对命令,而目的论的伦理学则提出有条件的责任。第三,义务论的伦理学理论提出形式的或关系上的标准,例如平等或公正,而目的论的伦理学则提出实质性的标准,如快乐或幸福。7、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P500)在现代,功利主义又有“行动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之分。行动功利主义强调一个人在决定某一行动是否对的的时候,应直接考虑它的所有后果,而规则功利主义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对的与否,所根据的是已得到证明的有关道德规则,所谓得到证明了的道德规则,是指考虑到人们的行为在普遍遵守某规则时所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在不同的规则中进行选择。因此,一个人在决定是否为了自己方便应遵守诺言的问题上,行动的功利主义便会让你考虑遵守诺言是否能在总体上导致更善的后果,而规则功利主义则会让你考虑,遵守什么规则在总体上将产生更善的后果。在这里,是这样两种规则,一是假如人们普遍遵守了“只要对自己方便,就可以不守诺言”的规则,二是人们都普遍遵循“不管自己方便与否,都应遵守”的规则,也就是说,让你在这样两种规则之间在考虑到不同后果的意义上进行选择,就其逻辑后果而言,这两者是也许不同的,行动的功利主义将也许不遵守自己的诺言,而规则功利主义则将遵守自己的诺言。8、试述元伦理学的特性(P502)元伦理学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摩尔以来所开创和形成的一种伦理学流派和方法。元伦理学不像规范伦理学那样,要做出某种实质性的道德陈述,而是把对有关道德术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讨论,对道德概念的分析,对道德断言的逻辑特性,对道德论证的性质或善的构成物的分析论证,看作是“元伦理学”的任务。我们可从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的对照中看出伦理学的特性。一般而言,规范伦理学总是力图建立某种价值意义的伦理规范体系,或至少也是要说明某些基本的伦理规范的陈述是如何具有合理性,为某种伦理规范辩护。元伦理学则不同,他们总是在规范伦理学确立自己的陈述的地方,来分析和阐明规范伦理学的陈述。元伦理学所要从事的是,规范伦理学所提倡的那种道德究竟是什么?在元伦理学家看来,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是道德语言或道德术语,他们所能从事的就是对道德语言,概念进行逻辑分析或概念分析。元伦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在于对规范伦理学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即规范伦理学理论是否在逻辑上也许的问题。假如不也许,那就要在哲学上说明为什么它是不也许的。9、论规范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P497)规范伦理学是对人们的道德上的合法与错误,善与恶的规范和判断的研究,是对社会制度的伦理品性以及应当如何的研究。规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行为的善与恶?围绕这一问题,可以有如下三个相关的问题:德性问题,即什么样的品性在道德上表现为善,什么样的品性表现为恶?人们正是通过对一个人行为的观测和判断才可拟定一个人是否善,是否具有一定的德性。一个在道德上具有一定德性的人,也就是在道德行为方面具有合法行为的人,而他之所以可以如此,那是由于他一贯地具有履行这样行为的意志倾向。从规范伦理学的传统来看,别一个基本问题是关于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的伦理问题。一个社会应当如何组织,一个社会有着如何的风俗习惯,对人们的道德精神、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和他们的行为品德在主线上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只有考虑到应当培养人们什么样的行为和品性,才干提出应当有什么社会环境的问题。内在价值的问题。所谓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事物因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人们欲求,或一事物就其自身而言是善的,它作为目的而言是善的,换言之,任何事物,不是因其导致的后果,而是因其自身固有的性质而值得人类追求。10、试述元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P502)元伦理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以及情感主义衰退后,以规定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阶段。直觉主义的一般意义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观点:它认为道德的价值不能靠经验或理性的方法来把握,而只能凭直觉来把握。摩尔开创了语言分析哲学的直觉主义流派,摩尔的直觉观点是通过对善的这一概念的分析提出来的,善是伦理学中最基本的,不可分析,不可定义的单纯概念,但善的概念自身具有“自明性”。情感主义是元伦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它结识道德命题是不蕴含知识真假意义的命题,道德语言和道德命题的功能只在于表达情感态度或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从直觉主义发展到情感主义,具有伦理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黑尔是元伦理学发展史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黑尔的规定主义代表着元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语言分析阶段。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具有规定性和普遍性两个特性。道德语言的最重要用法在于道德的教导之中,它能以其特殊的语言功能来指导人们的行动。黑尔把这一特性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规定性;所以普遍性特性,也就是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的可普遍化特性。对于道德判断来说,可普遍化在于它是基于一定的逻辑规则而不是描述性而享有的合理性。11、试述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伦理学。(P505)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伦理学的语言分析是史蒂文森的伦理学的中心内容和探讨的主题之一。他认为语言在是常生活中重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描述性的。二是能动的用法,其目的在于发泄情感,产生情绪,或促使人们行动或具有上态度,伦理语言的使用就属于这种用法。同时他也认为这两种用法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他看来,道德语言的重要功能是情感性功能。道德判断的重要用途不是指出事实而是发明影响。道德判断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重要在于:第一,是道德语言的使用习惯,牟志辩证和辩证语汇或“善”等在情感场合中长期地、多次人地使用,使它们日益具有或褒或贬的情感意义。这种情感性意义也许一开始是偶尔的,后来则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再后为则为语言规则所巩固,而成为自然。第二,是使用语言的人所受到的语言训练而形成的心理习惯,从而使善恶、对的、错误这一类基本的伦理学概念特别适合于表达和激发情感。同时,他还认为,通过判断可以影响别人的道德态度与情感,使之改变或增强。但是,我们要看到,史蒂文森强调了道德术语所具有的情感功能,但他认为道德术语具有描述意义和情感意义二元特性。12、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P562)(1)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2)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习惯。(3)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是密切的。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又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所铸成。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也就不也许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第二,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在道德主体那里,是内外统一的。第三,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更突出地体现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之中。(框架很好,要点全面。内容单薄些。每条下的具体内容要再丰富一点。)如何结识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P560)本题要点:第一,知。第二,行。第三,知是行的前提,无知必无德行。第四,知行在实践上统一,有知未必有德行。道德行为中的“知”重要是指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应然性的知识,即“应当如何”的知识。道德的行为就是出于“应当”的行为,所谓出于“应当”,就是按照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特殊行为,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使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具有社会道德价值。对“应当”的结识,是道德行为的主观条件,没有对“应当如何”的结识,对自己应当如何行为无知或半无知,就不能产生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有了对道德应当的认知,并不一定产生道德的行为,有不少人是知而不行,就是说知并非与行合一。这里的关键在于处我的选择,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由想到做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动力就是行为者自己的选择。假如有了对的的认知,只是在内心自赏而不实行,那么这种认知再对的,再崇高也没有实际意义。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的统一。真理性认知作为目的而成为行为的动机动力,决定着行为的成败,价值意识作为目的成为行为的动机动力,决定着主体行为的活力和命运。14、论道德品质的形成。(P562)(1)道德品质是一个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它的开成在于结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2)道德结识是社会的道德规定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整修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道德结识可以划分为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从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是道德意识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积极作用,它与道德结识相结合,从一般的心理体验形成高层次的道德情感,从而构成良心的情感层面,强化着良心对主体行为的约束力。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的上升过程,是理性结识和道德情感互相作用、互相融合的过程。(3)道德品质的形成又不公是与结识过程有关,并且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这主体现在意志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道德主体的道德意志对于道德行为的选择、控制与连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并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正是道德意志体现出来的坚定性、稳定性的道德行为,表现了道德品质的特性。(4)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主观意识范畴,并且也是一个实践范畴,是知行的统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不仅表现为从道德生活体验到开成道德意识的奔腾,更重要的表现为从道德意识到道德实践的奔腾。只有在道德实践中,道德品质才可以真正形成并得以巩固下去。15、论道德冲突。(P574)(1)所谓道德冲突就是行为主体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社会义务、职责、使命之间的冲突,是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规定在主体身上的矛盾冲突的体现,是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的不同规定之间的冲突,这种道德价值冲突把行为主体的推向两难境地,逼迫人做出非此即彼的道德抉择。(2)主体内道德冲突的形式。道德冲突表现在个体行为主体身上,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由于社会或别人对同一角色的期待和规定不一致时,所引起的该角色内心的矛盾。第二,由于个人改变角色而开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第三,多种责任义务在一个主体身上的冲突。一个行为主体往往兼有多种社会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社会义务往往发生冲突。而究竟如何作出选择,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并且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思想水平。(3)同一价值体系内的道德冲突。社会价值冲突还体现在一个价值体系内部,不同的道德规定之间的冲突。一个道德价值体系内部,往往存在着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规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普遍性的道德规定与特殊性的道德规定也往往发生矛盾和冲突。对于同一个价值体系内的道德规定的冲突,做出对的的选择,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培养和提高选择主体的选择能力。二是要确立选择的标准。三是要认清选择所要达成的社会目的和最高社会目的。(4)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也存在着价值冲突。所谓不的价值体系,是指其基本原则或核心主线不同,因而是有着实质性区别的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都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价值学说。16、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P581)(1)意志自由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它使人们在多种也许性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信念和抱负进行选择。在一定期期,社会所提供的外在的自由限度是拟定的,但在这些拟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独特的选择。(2)意志自由的定义。意志自由是道德行为、道德选择的前提,而所谓“意志自由”,从悲观意义来看就是先天的不拟定性,从积极意义来看,就是自主自决的能力。意志自由是具体的现实的自由。(3)意志自由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意志作为个人的意志,是特殊性,意志的出发点是特殊的、个人的需要。自由代表着意志中的普遍规定性,反映着普遍的规律。意志和自由的结合就是特殊与普遍的结合。意志自由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志的活动在于扬弃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而使它的目的由主观性变为客观性。这种主体对象化的意志活动是意志自由的最基本的特性。但是只有那些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规定才干转化为客观的规律。(4)意志自由与道德生活。意志自由的上述特性充足表现在人在面临多种活动的也许性时,出于责任、义务和良心而作出自由选择的活动上。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一方面表现为主体的结识能力。在道德生活领域,必然性蕴藏于个人与别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对的结识这种关系中包含的客观必然性,就为道德选择的自由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自由是以对必然性的结识为前提的,而意志自由又表现为主体的选择和决定能力。当然,道德结识并不能代替主体的选择。要克服道德领域里的知行脱节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自觉性,把道德行为看得高于特殊利益需要。17、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P506)黑尔是元伦理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黑尔的规定主义代表着元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具有规定性和普遍性两个特性。在他看来,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最重要的用法在于道德的教导之中,它能以其特殊的语言功能来指导人们的行动。黑尔把这一特性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规定性。道德语言作为一种规定性语言是通过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体现出来的。道德判断具有规定性和描述性的双重意义。道德判断调节行为的重要功能不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而在于它具有的规定性或命令力量。同时,黑尔认为,道德判断对于行为要起到调节作用,还必须具有自身普遍化的特性。否则,它不也许发挥它的规定性功能。只有普遍化的规则才是绝对命令的规则。所谓普遍性特性,也就是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可普遍化特性。从普遍化意义上来讲,描述意义是将要的但并不是不存在。在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里,道德判断是普遍性与规定性的统一,它即区别于纯粹的事实描述,又兼有一定的描述意义。道德判断的规定性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可普遍化的和形式化的而道德判断的规定性只有通过普遍性特性才干发挥其调节和行为的功能。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表白了元伦理学的质的突破。它从元伦理学的途径得出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普遍性命令的结论,从而使他的伦理学具有传统规范伦理学回归的特性。18、论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及其统一。(P590)(1)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体系或标准,对于别人或自身的道德行为或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评价。(2)道德评价一般有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形式。社会评价重要是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等形式发挥的作用。道德的自我评价是道德评价的一个基本方面。自我评价就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行为所作的一种善恶上的自我结识,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自身行为所作出的道德评估。(3)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人微言轻道德评价的不同形式,各具特点。社会评价重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力量,因此对行为者主体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作用于被评价的对象,自我评价重要借助于内心信念或良心的作用来结识、评价和调节自身的行为,因而是内在力量的作用。因此,强有力的良心较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更具有道德评价的威力。就其也许达成的深度而言,自我评价可以进一步到人的内心深处,考察人的欲望、动机、意图、观念等等,并对此作出评价。社会评价却没有内在评价这样直接。社会评价必须通过行为者的一系列行为及行为整体来的把握。在广度方面,自我评价优越于社会评价的地方,就在于当个体独处,无人在场时,也能发生作用。这是社会评价所无可比拟的。从另一方面看,自我评价不能脱离社会评价而存在,自我据以进行评价的准则和标准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化,这种内化正是借助于社会评价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个体对自身的内在评价也反映着社会的评价。19、论道德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P595)(1)道德评价的最基本的范畴即善恶。一般而言,在特定的行为主体那里,符合一定行为规范、标准或原则的行为即为善的行为,违反一定行为规范、标准或原则的行为即恶的行为。(2)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善与恶这对范畴所表白的是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善的即是道德的,恶的即是不道德的。善恶标准在主线上可以说就是利益标准。善恶标准的一般性内涵的存在根据,在于人类社会既是个体所组成的,更是以一种社会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任何时候,维护合法的个人利益以及最一般意义的全人类利益或共同利益都是道德上有着正直意义的行为。(3)善恶标准的相对性。善恶概念不公具有一般性的内涵,同时也具有历史性的内涵。人们判断行为的善与恶,重要是以所属的集团或阶级的利益为标准的,他们把凡是符合本阶级利益的行为或品质说成是善的,把违反本阶级利益的行为或品质说成是恶的。利益标准在道德领域内又具体体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而在具体的道德评价中,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来判断善恶。利益标准是善恶标准的最终根源,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与善恶标准的这种关系,经常使善恶标准表现出某种相对性与不拟定性。(4)相对性是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性总是和一般性相对而言的。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和一般性表现在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得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品质当作是善,而把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当作是恶。20、论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关系。(P597)对于社会历史事件的评价,存在着道德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的相关性问题。或者说,就具体的历史领域里的社会现象的评价而言,存在着善恶标准与历史进步标准的背反与统一的问题。历史主义的评价就是指以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联系、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来观照社会事件,指出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价值或意义。道德主义的评价重要是在社会评价的意义上被使用,它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立场、道德学说和道德观念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社会评价的价值学说和评价主张。一般而言,历史合理性问题是从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性发展的客观方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进行的历史总体的评价,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宏观作用。道德合理性则重要是从道德领域,对社会生活及其变化进行道德的评价。前者侧重于社会宏观总体的层面,后者则侧重于一种特殊的价值层面、价值眼界。(1)从总体来看,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都是人类结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实践精神的体现。两者所依据的是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一内在尺度,人类能过这样两种评价,将这一内在价值尺度提高到意识层面,来观照历史、改造现实,使世界成为“为我”所需的世界。对于两类评价共同指向的社会历史领域的评价自身,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看,应当是一致的,是没有主线冲突的。(2)然而,就某个具体的社会历史时期而言,从历史主义出发看待的社会历史的进步与从道德主义出发看待的道德进步,却呈现背反的情况。对于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背反,人们常以恩格斯如下话语作为经典依据:“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依赖,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连续不断的证明。”恩格斯这里的意思涉及两个有关“恶”的命题:第一,恶是社会发展的辩证否认环节,从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体系立场上,把社会进步当作是“恶”。第二。恶是道德生活内部的否认因素,就它作为恶而言,它既也许与一定期期的被压迫阶级的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也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共同生活的起码标准不相符合。然而,它长期以来就是时代历史进步的杠杆。21、康德动机论及其评价:(P601)在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康德是动机论的最著名的代表,在动机与效果的问题上,他明确主张,对一个行为评价的根据,只能是他的“善良意志”。在他看来,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以善良意志为指导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不管是否可以达成他的目的,也不管其是否产生效果,都不能使他的道德价值受到影响。康德认为,人们所具有的这种出于善良意志的行为,表现为一种高度自觉的义务结识或道德责任感。康德强调要把出于责任的善良意志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的确看到了道德价值的特殊本质,结识到了道德评价与一般评价的区别,他既强调善良动机的出于责任,又强调为实现这种动机的行为努力。但是,康德没有回答如何检查这种善良意志的问题。他认为,不管其行为结果如何,只要是从善良动机出发的行为,就都是善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人们善恶判断,实质上会导致康德不愿看到的结果,这就是谁说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善良意志的,谁的行为也就是善的。这当然不是康德的愿望,但却是他的善良意志在道德评价问题上的致命弱点。康德的动机论,在道德评价的积极意义在于,一切不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不管其效果如何,都不能认为是善的。为了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在强调善良意志的同时,康德提出要克服那些与善良意志相违反的、从个人私利出发的爱好和私欲,从而保持自己动机的纯正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只有在自己的行为中,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充足发挥理性的作用,进行自我约束和克制,并使自己的行为可以完全从责任出发时,他才可以真正达成一种身心愉悦的崇高境界。康德并不一般地反对幸福,但他把幸福从属于善良意志,并认为,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和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之后,人们感到的那种欣慰才是真正的幸福。22、论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观(P605)动机与效果,是一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结果两个方面。动机是个体在行为前的欲望、意图、情感、信念与抱负的综合,是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因。任何一个道德行为,都必然有其特殊的动机。效果(或后果),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它重要指一个道德行为在特定场合下所导致的后果,指由动机出发达成的一种对当事人以及对别人或社会有益或有害的客观事实。动机是属于主观方面的范畴,效果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及其结果。效果的存在,自身就是动机的外化、现实化。从这个意义看,任何一个道德行为,都必然要有效果。单纯动机论和单纯效果论各有其片面性。我们主张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论。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动机论与效果论割裂了两者的统一。从统一的行为过程来看,它们是对立的统一,动机与效果既互为条件,又互相渗透。一般来说,好的动机,经常引出好的结果,坏的动机,经常引出坏的结果。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在发展中要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制约,有些时候,好的动机会引出坏的结果,坏的动机会引出好的结果。这种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情况,无论是动机论者还是效果论者,由于坚持自己的片面性,无法做出对的的评价。在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下,要进行对的的道德评价:第一用充足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行为者的实践在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中对行为的检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善良的动机,并不是根据他是否取得预想的结果来证明,而由他的一连串的行为来证明的,由个人的实践来证明的。第二要特别强调,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成好的效果。第三,一切从恶的动机出发的行为,涉及所谓歪打正着的行为,都不是道德的行为。23、什么是应用伦理学(P508)应用伦理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伦理学研究新领域。是研究诸如生命医学、经济、生态、科技、政治等不同领域里的现实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的学问的一个总称。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涌现的紧迫的伦理道德问题,从现存的各自立场出发,通过理论性的话语或交谈,以期达成一种理论的共识或最终无可争辩的基本原则。24、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P509)我们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还是那些被保护对象的自身就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赞成前一种观点的人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我们之所以保护环境,无非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其哲学依据在于认为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而自然万物都只有为人类需要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25、试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513)总的说来,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两类基本的社会规范,但他们起作用的形成方面与其作用的手段则不同样。两者的区别:=1\*GB3①从形成的方面看,道德规范与风俗同样,是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一般无需专门的机构与人员来制定,而法律规范则不同,它必须有专门的立法机构和立法人员,用严格的文字把法律规范制定出来。=2\*GB3②从起作用的手段看,道德规范重要是靠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来起作用,靠别人或自我的褒贬,靠纯粹精神力量来起作用,而法律规范则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量,靠奖惩,靠精神力量更靠物质力量。=3\*GB3③法律重要是确认和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虽然道德也可以起这种作用,但道德对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既可以表达赞同也可以表达批判和谴责。并且,道德往往还可以表现为对过去时代的某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依恋和尊重(道德传统),也可以表现为对未来的某种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如道德抱负)。两者的联系: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又是内在一致的。一般而言,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1\*GB3①两者共同维持着社会生活的运营和统治阶级的利益。=2\*GB3②法律规范从法的权威意义上,对于社会道德起着支持的作用。=3\*GB3③法律规范的实质合理性来自于相应的道德权威性。法律的道德权威性是法律规范存在的实质合理性的依据还在于,法律可以创设特定的义务,却无从创设服从法律的一般义务。26、试述道德与政治的关系(P513)=1\*GB2⑴人类的道德生活总是处在某种风俗习惯以及制度的背景环境之下,社会政治对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在最终社会背景的意义上起着制约和规定性的作用。政治制度对于人们的道德品性具有塑性的作用。=2\*GB2⑵政治内在的具有某种目的或目的。政治的目的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至善。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也不仅仅是锁定在社会秩序的稳定上,其所致力也是某种善或至善。道德是要引导人向善或引导社会向善,两者之间有着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3\*GB2⑶政治与道德并不是不可进行区分的两者,政治制度性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仍是有着相对区分的规范。一般而言,制度性规范、原则的规定具有强制性,它类似于法律规范,而道德规范则在于内心自愿的服从。从强制的角度看,行政制度性规范处在从法律规范到道德规范的中间带。27、试述道德与宗教的关系(P515)宗教一般是以超自然的力量来征服人心。然而,假如宗教没有世俗的道德作为基础,宗教就会失去世俗的根基,宗教的教义或教规中,包含着大量的伦理观念。所谓的宗教道德,不仅涉及世俗性的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有着与世俗道德相区别的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具有自己宗教特色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这些世俗性的道德观念与宗教自身的道德观念,与宗教的世界观、形而上学以及价值观一起,构成一种宗教理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宗教的宇宙观以一种伦理精神把相区分的世界统一起来,也就是因果报应的精神观念。因而对人心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威慑力量,是世俗的道德与法律所不能及的。宗教对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以一外在的超越性力量来强化道德,但道德的维系与宗教并不具有必然的紧密联系,宗教虽不是道德维系的必需基础,但宗教对道德具有支持作用。28、试论道德的客观多样性与相对性(P517)彼彻姆在《哲学的伦理学》中,以实际的例子说明,不仅远古时代有着文明时代的人所不能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并且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别,表现出道德现象的多元性。所以,规范的行为信念,在一定的文化中,总是同诸如语言和基本的政治制度等其他文化特性紧密联系相连的。一种道德信念假如离开了具体的文化背景条件,则是不可理解的。所有的社会都具有什么是道德的或什么是不道德的一般性知识,但是受到赞扬或谴责的具体的行为或动机,在一种文化中与另一种文化中也许是极不相同的。换言之,道德知识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具体的道德观念则也许是极不相同的。这就是道德的客观多样性与相对性。29、试论道德的起源与发展(P518)人类道德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联合起来,所以从原始人那里就培养起协调性和进取性的道德,所谓协调性,也就是只有团结一致、互相协调才干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取得胜利,这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人类从原始野蛮初期道德到文明时代的道德发展,一方面,体现在逐渐从其野蛮而非人性的原始遗风中走出。另一方面从原始社会的道德到文明时代的道德,则“是从原始的淳朴的道德高峰”的跌落,即私有观念的形成。由于私有观念的形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道德传统是几千年来不同民族国家各自在自己的地区从早年的风俗习惯中发展而来的。东西方国家都是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自己的道德传统,由于东西方的历史经历以及文化的差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道德传统。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价值(宗教价值)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寻求一个人类的道德共识和全球普遍伦理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交往的紧迫任务。30、如何看待道德进步?人类从原始野蛮初期道德到文明时代的道德发展,一方面,体现在逐渐从其野蛮而非人性的原始遗风中走出。表现了对人性结识的扩展,人类的不同社会是逐步地把人,那不是同类的人,与自己没有关系的别人以及比自己的地位低下的别人都当作是人的,即把人当人看,使人享有生命权、人的尊严。我们把人类这一过程当作是道德的真正进步,社会道德进步的差异性是上述道德客观多样性、相对性的一个根源。另一方面从原始社会的道德到文明时代的道德,则“是从原始的淳朴的道德高峰”(恩格斯语)的跌落,即私有观念的形成。由于私有观念的形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道德传统是几千年来不同民族国家各自在自己的地区从早年的风俗习惯中发展而来的。东西方国家都是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自己的道德传统,由于东西方的历史经历以及文化的差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道德传统。31、界说“道德”的四条标准。(P521-523)彼彻姆在《哲学的伦理学》中提出对道德的界说的四种标准。第一,艾伦吉尔斯从对个体行为的意义上,提出道德“意味着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制定种种规定,它们优先于任何其他的行为指导模式,甚至优先于行为所涉及的个人的自我利益”。这里所说的是,假如对人们的行为有多种指导模式,如政治的、法律的或道德的,那么,体现道德规定的指导模式具有优先选择性。另一方面,道德规定作为对人们的行为规定,体现在人们解决个人利益与别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对后者的考虑优先于前者。第二,从对道德的陈述形式特性看,道德陈述句是命令形式的陈述句。但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句式都是道德性质的,法律的、政治的陈述同样具有命令句形式。此外,并非所有的道德陈述都采用命令句形式。涉及义务、道德规定方面的内容,道德语句通常可采用这种命令句的形式特性,或者转化为这样的命令句形式。第三,道德判断、道德原则的可普遍化。所谓“可普遍化”是受到历史文化限定的普遍化,这种相对可普遍性可看做一个道德的标准。第四,所谓“道德的”必然包含着直接或间接的别人或社会福利的内容。把这四条标准或它们的组合作为判断道德与不道德现象的标准,就需要注意到,这四条标准没有一条明显合用于一切道德判断,因而没有一条可称为道德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我们可以把这四条标准或四条标准的组合当作是评判行为道德或不道德的标准。符合这四条标准的行为,可看作是属于道德的范围,假如不符合的,则处在不道德或非道德的范围。32、道德规范的普遍性。(P524)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规范。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规范可说是一种规则、规矩或准则。规范的相应物是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任何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而历史则是为人的活动所导致的。人的活动在涉及与别人关系、与社会关系时,都与规范分不开。在这个意义上,规范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构成性因素。一个社会不也许没有规范,没有规范不也许有社会生活。这是由于,任何人的社会行为、任何生活方式、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规范形式下进行的,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意义(正值或副值意义)。规范自身确立了一个行为的维度,人们的行为也许符合或者违反这一维度,符合,即正值意义,也就是善、合理、适中或合法,而违反,也就是恶、不合理或不合法。社会生活不也许没有规范,因而可以说,社会存在是一种规范性存在。一般而言,规范是在社会的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形成的,社会的风俗习惯通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以上的演化,成为文明社会的社会规范。文明社会以来,最普遍的规范有两类,一是法律规范,二是道德规范。由于道德自身并非像物理、化学或政治那样,是一个有边界性的活动领域,道德问题是所有行为实践领域里的问题,因而道德规范是所有人类的行为实践领域的问题,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活动、两性生活(家庭等)以及文化生活各个层面,都有着相应的人类行为实践的规范规定,因而规范现象是普遍性社会现象。33、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及其内在联系。(P539-541)《公民道德建设实行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句话:“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是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发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言简意赅,易懂易记。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生活对公民的道德规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合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别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有互相联系的共同功能。大体可以这样来结识:“爱国”重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重要是“爱国”的延伸,把“守法”作为公民对爱国的道德责任的“底线”;“明礼”重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规范公共关系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团结”重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亲善关系;“勤俭”重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的道德规定,“勤俭”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奉献”重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别人的道德责任。在实际的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是互相渗透和交叉进行的。34、罗尔斯的自然义务观。(P543-544)罗尔斯把个人所负有的义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社会制度相关的义务,另一类是自然义务,这类义务并非起源于社会制度。罗尔斯指出,它不与制度或制度性社会实践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内容一般不是由这些社会安排的规则拟定的,但是我们所负有的义务。自然义务尚有它的超历史性,即不管人们从属于什么社会制度而始终有效。这种义务有两类,一类是积极性的义务,一类是悲观性的义务。所谓积极性的义务,如互相援助的义务、关怀帮助别人的义务;悲观性的义务,如不伤害别人的义务,在罗尔斯看来,悲观性的义务比积极性的义务更重要。罗尔斯所说的这些自然义务,特别是悲观性的自然义务,就是那些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生活准则。这些准则对于所有人类的共同生活或交往时间都是需要的,都是起码的规定。罗尔斯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的义务是无需社会制度所规定的义务行为作为它的前提,而具有较基本和较普遍性的义务。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进一步指出,应当把在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中履行自己的职责,当作是像自然义务同样的义务。也就是说,只要这个制度是正义的制度,不管是否人们明确地或默认地批准过,换言之,不管人们是否自愿,都应把这种责任当作是一种自然义务。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履行某种正义的制度内的职责也就具有一种自然义务的性质,即无条件性。罗尔斯认为,最重要的自然义务也就是支持和发展正义制度的义务。在罗尔斯看来,当正义制度存在并合用于我们时,我们必须服从正义制度并在正义制度中尽我们的一份职责,当正义制度不存在时,我们必须帮助建立正义制度。在罗尔斯看来,公民都受到正义的义务的约束,正义的自然义务可以解释各种职责,由于当一个人运用一种已建立的制度时,这一制度的规则就合用于他,正义的义务就开始生效。这与不正义的制度不同,不正义的社会安排是一种强制,甚至是一种暴力,因而对它的批准不具有约束力。假如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那么每个人都有一种去做规定他做的事情的自然义务。对于罗尔斯的自然义务观,我们可以追溯到康德。在康德看来,“道德的第一个命题是:只有出于责任(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而道德的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在康德看来,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的价值。35、试述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及良心的形成。(P547-549)道德情感是道德良心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情感是人的社会性情感,是人对别人和社会事物的爱、憎等感情,是人对社会关系中的各种可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事物的感情。产生道德情感与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评价有一定联系,但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并不以评价判断的形式进行。道德情感的产生,是以人对外界道德事物的感受为基础的。这种感受,一是以感性的、直观的形式进行的,二是以理性的、抽象的形式进行的。理性形式的感受包含了判断评价,包含了理解和结识,所以理性形式的感受比感性的感受形式深刻得多,理性感受所产生的道德情感也深刻得多。然而,只要人们具有了这两种感受能力,就是以这两种感受能力同时去感受具有道德意义的事物。人的感受能力有一个从直观感受(体验)到抽象感受(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情感深化的过程。这个深化过程是人从童年到青年期所经历的。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道德有一个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转化的阶段。这个转化发生的年龄是10岁左右。一般而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理解能力的增强,在青少年阶段,儿童的道德情感进一步丰富,义务感、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其最终就是良心的出现。人类个体发展史上所经历的这一漫长过程,与人类初期道德意识的出现和良心的出现有着逻辑的一致性。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通过了一个相称长的历史时期,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最初人类个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在很大限度上是出于惧怕“天意”或“神力”的处罚,服从于群体生活的规定和部落风俗的统治。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推移,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逐步显出一定的差别并日益被人所意识,这种意识的结果是个体自我的确认,由此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在群体或部落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自我与别人、与种种社会群体的关系,在内心心里形成应当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依据客观规定评价自己行为对的或不对的的能力,于是最初那种惧怕和服从的意识就被自觉的道德意识所代替,人的内在责任感逐渐深化,就形成人的所谓道德良心。36、试述良心的基本内涵。(P550-551)良心是人的道德发展特别是道德情感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的义务感发展或深化的结果,道德良心具有情感的成分也具有理性的成分。我们认为,良心是以道德情感为基调的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性中有情感,情感中有理性。一般而言,道德良心是一种在长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生活中形成的义务感、责任心,是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在道德主体的自律活动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作为主体的内心法则,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或裁定,从而在内心深处对于主体的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良心的社会本质可以从道德义务的角度来理解。换言之,良心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通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则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道德自制能力。良心是自我以内在法则的形式体现的道德义务,是把道德义务内心化。良心将外在道德义务化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职责、使命。因此,良心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道德义务,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秩序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规定。良心就其社会内容而言,在阶级社会是有不同阶级的良心的。总是来说,良心作为义务的内化形式,其内容是客观的社会化的,但其形式与发挥作用的机制,却又是纯主观的、个性化的。良心作为人类具有的一种义务心,内在道德的法则,从其机制来看,是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良心又包含着意志,是人的意志力成习惯、下意识和最强劲的表现;良心还包含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直觉、本能与信念等。因而良心的心理机制不单纯是理智、情感,理性与非理性,而是这一切在主体内心的综合统一。37、论道德选择中的知、情、意的作用。(P571-572)道德选择作为个体行为主体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所以能进行并发挥作用,因素之一就在于它是一种自觉的、自主的、自控性的活动,在于它具有相应的意识结构和基础,我们称之为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道德选择一方面来自于结识的选择性,结识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选择能力,也是道德选择的基本心理依据。结识是结识主体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结识和概念、判断和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温湿度气候试验箱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光学有机硅胶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电子母猪喂料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熟食冷藏展示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房屋地基买卖合同
- 2025合同模板出国劳务合同范本
- 2025房屋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北京市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模板
- 剪辑师聘用合同资讯
- 提升残疾人的信息获取与沟通能力
- 电力储能用集装箱技术规范
- 小学生雪豹课件
- 基础护理常规制度
-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
-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培训
- 设备日常维护及保养培训
- 2024年安全生产月主题2024年学校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 2024年广东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招聘61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级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固定资产培训课件共-51张
-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预测+考前模拟题+高分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