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句子含义不清(解析版)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句子含义不清(解析版)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句子含义不清(解析版)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句子含义不清(解析版)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句子含义不清(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04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句子含义不清【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工尺谱与五线谱、简谱一样,都是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很复杂的工程,这些乐谱都是伟大的创造。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他们的十个谱字都是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D.《中国工尺谱集成》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构成和来源。B.文章指出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使用甚广,并且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的例证。C.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D.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在介绍后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不小的冲击和影响。C.21世纪以来,曾经被明令禁用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的事物,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D.工尺谱的流传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就不易传播了。【答案】1.A2.A3.C【解析】1.B项,“工尺谱同简谱一样,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他们的十个谱字都是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说法错误。“工尺谱”常见的谱字是十个,简谱并不是。C项,“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说法错误。“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错。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录“古代歌曲”,选项偷换概念。D项,“《中国工尺谱集成》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法错误。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选项未然变已然。故选A。2.A项,“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构成和来源”说法错误。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故选A。3.C项,“21世纪以来,曾经被明令禁用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的事物,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选项夸大事实。故选C。【易错点快攻】【易错点】重点句子含义不清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较含蓄的句子。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对策】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询;(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还要抓住相关语句。作者要表达一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

三、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

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四、要进行语法和修辞分析

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有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总体来说,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是否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是否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是,“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在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要把儒家君子观的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儒家的君子观从根本上说是要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特性有一种精神自觉,明确人类自身存在的义务,从而以正确的方式建构人类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它的基本精神是对“义”的坚守,“君子喻于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儒家这里,它集中表现为人在维护天地宇宙生态系统和谐运行的道义担当上。“君子之道,天之道也”,而“天道之大在生物”,故“君子协进生物之功,可以配天。”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要继承和弘扬儒家君子观蕴含的积极因素,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观念,儒家的君子观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促使人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追求完美人格的教化思想和仁者爱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因而科学对待儒家君子观,应当对儒家君子观中蕴含的这些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并努力将这些积极因素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如此儒家君子理念才能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3日,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君子观当今在诸多方面之所以仍会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因其在古代有影响力。B.儒家眼中的君子可是在位者也可是非在位者,但都必须具备德智美等多种属性。C.今天,传承实践儒家君子观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与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是相同的。D.当代文化建设如自觉融进儒家君子观的积极因素,儒家君子理念就会重显活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紧扣标题提出的论题,从多个方面简要指出儒家君子观在当今有着现实意义。B.文章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逻辑顺序,分三个阶段来论述了“君子”一词的演变过程。C.文章有多处引用,既彰显了儒家君子观的内容,又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与权威性。D.文章末段论述了在当今传承实践儒家君子观的方法后明确指出了传承实践的好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的指代原本比较狭窄,在经过孔子及后世儒家的转化后,才由最初的单一概念转化成复合概念。B.儒家对君子的评价标准是全方位,但从某种特定角度看,更侧重于对“德”的要求,即对道德水准的要求。C.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深潜三十年,为国铸重器,他符合儒家评判君子的基本标准。D.儒家君子观注重对“义”的自觉坚守,懂得应该把其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的道理。【答案】1.C2.D3.D【解析】1.A项,“之所以仍会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因其在古代有影响力”强加因果,结合原文“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知。B项,“儒家眼中的君子可是在位者也可是非在位者”错,由原文“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可知“也可是非在位者”错误。D项,“如自觉融进儒家君子观的积极因素,儒家君子理念就会重显活力”错,由原文“科学对待儒家君子观,应当对儒家君子观中蕴含的这些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并努力将这些积极因素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如此儒家君子理念才能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可知,“自觉融进儒家君子观的积极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选项以偏概全。故选C。2.D项,“明确指出了传承实践的好处”错,文章末段主要论述传承实践儒家君子观的做法。故选D。3.D项,“儒家君子观……懂得应该把其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的道理”错,原文“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要把儒家君子观的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说的是“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而不是“儒家君子观”,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烈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精神和坚韧品格。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夫妇关系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选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庭为人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重要的精神生活环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只要大家都担负起这些责任,就能使家庭和谐。C.传统的孝强调从孝顺父母开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D.男尊女卑的现象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开始出现、宋明时最严重。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C.文章论证孝道对家庭关系的重要作用时,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D.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提出要进行合理扬弃。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对维护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B.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且不协调,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C.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高洁品格并积极进取,是家族、民族发展兴旺的重要基础。D.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而传统的夫妇之道则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答案】4.C5.B6.D【解析】4.A项,“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说法绝对,原文有“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B项,“只要大家都担负起这些责任,就能使家庭和谐”错误,原文有“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意思是每个人都担负起责任,然后相互配合。D项,“汉唐时开始出现、宋明时最严重”错误,原文有“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意思是汉唐时不明显,但不能推断男尊女卑的现象就是在汉唐时出现的;同时,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不能说宋明时是最严重的。故选C。5.B项,“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错误,文章第三段探讨了“父慈子孝”对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用,主要讨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过多讨论“父慈”问题。故选B。6.D项,“传统的夫妇之道则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错,原文为“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传统的夫妇之道需要进行“合理扬弃”。故选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B.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C.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论述“国学”一词含义的演变,引用《周礼•春官•乐师》中的话是引证,列举章太炎的《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是例证。B.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应该注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激活中国固有文化,汉代尤其是唐代的大开放就是典型例证。C.文章第四段论证弘扬国学必须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的观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D.文章从“国学”的含义谈起,接着指出国学热的现实,进而论述弘扬国学应该注意的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进行。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答案】7.C8.C9.D【解析】7.A项,指代有误,原文第一段为“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国故学讨论集》并不是章太炎的著作;B项,因果倒置,原文第三段为“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绕不开国学”是原因和前提;D项,“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价值心态”错误,原文是说“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故选C。8.本题C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错,第四段主要在讲道理,运用的是理论论证。故选C。9.D项,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表达“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原文是说“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故选D。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返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B.孔子的正乐是提倡雅乐精神,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C.对待音乐孔子强调了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并指出精神决定音乐形式。D.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文化功能的高度重视。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使用对比手法解说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B.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表现,接着总括乐坏的本质并论证孔子的文化使命。C.在论证正礼时,文章先列举周代典章制度的损坏,然后分析正礼的重要意义。D.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音乐的审美功能然后分析乐的文化功能。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B.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乐只注重哪个方面都不对。C.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D.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强词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答案】10.D11.C12.A【解析】10.A项,“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片面,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对周礼的研究”“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的认识”“丰富的艺术实践”等都是其原因。B项,“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意思是孔子规范整理《诗》的乐章和音律,使之符合周礼,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周礼,不是全部,而孔子的正乐是让整个社会回归到周礼。C项,“强调了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精神决定音乐形式”错误,原文有“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意思是音乐不仅仅体现礼仪还是其内在精神,但没有说精神决定形式。故选D。11.C项,“周代典章制度的损坏”错误,根据原文“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可知文中说的是“以仪辨等”用乐秩序混乱,不是周朝整个典章制度的损坏。故选C。12.A项,“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可知第一段开头说孔子爱好的是高雅音乐,与道家、墨家对音乐的态度、作用有所不同,但列举事例的目的是证明孔子把音乐当做了生活的常态。故选A。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