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钟村中学2021年高二物理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2所示,正对的平行板电容器充电结束后保持与电源连接,电源电压恒为U,板长为,带电油滴在极板间0止。现设法先使油滴保持不动,上极板固定,将下极板水平向右平移1/4后再由静止释放油滴,则A.油滴将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减小C.极板间的场强变大D.带电油滴电势能将减少参考答案:B2.(单选)关于磁通量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感应强度越大,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也越大B.磁感应强度越大,线圈面积越大,则磁通量也越大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但磁感应强度不一定为零D.磁通量发生变化,一定是磁场发生变化引起的参考答案:C3.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双缝中一个缝用黑纸挡住,则:(
)A.屏上出现一条与缝一样的亮线
B.干涉条纹与原来一样,只是亮度减弱C.屏幕上模糊一片
D.屏幕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但与原来不一样参考答案:4.(多选)如图所示,挂在弹簧下端的条形磁铁在闭合线圈内振动,如果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铁的振幅不变B.磁铁做阻尼振动C.线圈中产生方向不变的电流D.线圈中产生方向变化的电流参考答案:BD5.(多选)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I随所加电压U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P为图线上一点,PN为图线过P点的切线,PQ为U轴的垂线,PM为I轴的垂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增大D.对应P点,小灯泡的功率为图中矩形PQOM所围的“面积”参考答案:ABD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法国学者_______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设,这个假设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它使我们认识到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参考答案:安培,电流7.如图所示在通电螺丝管内部中间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右端,则电源的c端为电源________极,(填“正”或“负”)螺线管的a端为等效磁极的_________极。(填“N”或“S”)参考答案:正极
S极
8.在大量的摩擦起电实验中,人们发现:电荷有两种,_______和___________。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____,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__________。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正电荷,负电荷,正电荷,负电荷,排斥,吸引9.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利用方格坐标纸测定半圆形玻璃砖折射率实验的记录情况,虚线为半径与玻璃砖相同的圆,在没有其它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只需由坐标纸即可测出玻璃砖的折射率.则玻璃砖所在位置为图中的
(填“上半圆”或“下半圆”),由此计算出玻璃砖的折射率为
.参考答案:上半圆(3分)
1.5(3分)10.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一圆盘上,过其圆心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OA上,垂直盘面插下两枚大头针P1、P2并保持P1、P2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下半部分竖直进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得液面与直径BC相平,EF作为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P1、P2的像,并在圆周上插上大头针P3,使P3正好挡住P1、P2的像,同学们通过计算,预先在圆周EC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3所插的位置,就可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的值,则:(1)若∠AOF=30°,OP3与OC的夹角为30°,则P3处所对应的折射率的值为________。(2)图中P3、P4两位置中________(填“P3”或“P4”)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大。(3)作AO的延长线交圆周于K,K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应为________。(4)若保持∠AOF=30°不变,用该装置能测量的最大折射率的值不超过________。参考答案:(1)(2)P4(3)1(4)211.一个带正电的粒子在垂直于匀强磁场的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忽略重力),当磁场方向不变、大小突然从B1增加到B2时,粒子的动能将
(增大、不变、减小)参考答案:
增加12.把一个满偏电流I=1mA、线圈电阻R=1k的小量程电流表,改装成量程U=10V的电压表,需
▲
联的分压电阻为
▲
;改装成量程10mA的电流表,需
▲
联的分流电阻为
▲
。参考答案:.串联
9k
并联
111.11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参考答案:被创造
,被消灭
,保持不变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14.两位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测定定值电阻R0、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某一方向移动时,一个同学记录了电流表A和电压表V1的测量数据,另一同学记录的是电流表A和电压表V2的测量数据.并根据数据描绘了如图(b)所示的两条U—I直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两位同学描绘的直线,可知图线
▲(填
“甲”或“乙”)是根据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数据
所描绘的。(2)根据图(b),可以求出定值电阻R0=▲Ω,电源电动势E=▲V,内电阻r=▲Ω.参考答案:(1)甲;
(2)2
1.5
1
22、(1)小灯泡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某同学为研究这一现象,用实验得到它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a)所示(I和U分别表示电阻的电流和电压)。要求小灯泡两端电压从零逐渐增大到额定电压以上。①、可用的器材有:电压表、电流表、滑线变阻器(变化范围:0—10Ω)、电源、电阻、电键、导线若干.)他们应选用下图(a)中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②、根据实验测得数据描绘出如下图所示U-I图象,由图分析可知,小灯泡电阻R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是T越高R越
(填“大”或“小)。(2)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泡标有1.5V字样,请你根据实验结果求出小灯泡在1.5V电压下的实际功率是W。参考答案: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16.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A、B、P和Q是介质中的四个质点:t=0时刻波刚好传播到B点,质点A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求:(1)该波的传播速度;(2)从t=0到t=1.6s,质点P通过的路程;(3)经过多长时间质点Q第二次到达波谷。参考答案::①该波的传播速度是25m/s②从t=0到t=1.6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16m③经过3.8s时间质点Q第二次到达波谷试题分析:本题要在乙图上读出A质点在t=0时刻的速度方向,在甲图上判断出波的传播度方向;由甲图读出波长,由乙图读出周期,即求出波速和频率,根据简谐运动的特点:一个周期内质点路程为4A,分析△t是几倍的周期,可以确定1.6s内的路程.根据PQ之间的距离可以求出第二次到达波谷的时间.解:(1)由乙图知,质点的振动周期为T=0.8s,由甲图知,波长λ=20m,则波速为:v==m/s.(2)振幅为2cm;则由t=0到1.6s时,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s=2×4A=16m;(3)质点P、Q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为:L=85﹣10=75m;由L=vt,解得:t=3s即经过3s时间质点Q第一次到达波谷,经过3.8s时间质点第二次到达波谷;答:①该波的传播速度是25m/s②从t=0到t=1.6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16m③经过3.8s时间质点Q第二次到达波谷17.如果把带电量为C的点电荷从无穷远移至电场中的A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J。试求:q在A点的电势能和在A点的电势(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参考答案:—W=0-EPA
(3分)
EPA=1.2×10-4J
(1分)
EPA=qA
(3分)
A
=1.2×104V18.如题15图所示,有一倾角的足够长粗糙斜面,底端与一个光滑的圆弧平滑连接,圆弧底端切线水平.一个质量为m=1kg的滑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某点A(图中未画出)由静止开始滑下,经过斜面底端B点后恰好到达圆弧最高点C,又从圆弧滑回,恰好能上升到斜面上的D点,再由D点沿斜面下滑至B点后沿圆弧上升,再滑回,这样往复运动,最后停在B点.已知圆弧半径,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g=10m/s2,,,假设滑块经过斜面与圆弧平滑连接处速率不变.求:(1)滑块第1次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及对圆弧轨道的压力(2)图中BD两点的距离(3)滑块从开始运动到第5次经过B点的过程中与斜面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参考答案:(1)滑块从B到C的过程,机械能守恒
(2分)
代入数据可得
(2分)所以在B点,对滑块有
(2分)代入数据得N=30N
(1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滑块对圆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