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_第1页
文学理论复习_第2页
文学理论复习_第3页
文学理论复习_第4页
文学理论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 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叫做“诗学”“诗论”2) 文艺学: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3) 文艺学的一般分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文学理论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 对象: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创造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3)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作家,作品,读者,世界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并为其所检验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二、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理论多样化的依据:1)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 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一一文学作品一一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一一作品价值生成一一文学消费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 文学哲学2) 文学心理学3) 文学符号学4) 文学信息学5) 文学社会学6) 文学价值学7) 文学文化学(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艺术活动论;艺术交往论;艺术生产论;艺术反应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人民文学论*6(三):文学作为活动:一、 活动与文学活动: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创作,阅读,批评的总称人类活动的性质: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有着社会性和实践性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的地位二、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作者: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品(核心要素):作者与读者间联系的纽带文学本体论(兰赛姆):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读者读者:作品的意义由读者创造隐含的读者(伊瑟尔):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推动文学向着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三、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发展:根本力量:生产劳动(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 文学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广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狭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与非文学:文学具有不确定与变化的特点(《便条》)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基本属性在于“意识形态的形式”;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1) 无功力(直接)与功利(间接):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文学功利性的功能(教育,认识,社会交往)必须依靠无功力性的审美实现。文学的无功力行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性:作为作家和读者的话语活动{2}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2) 形象与理性:文学以形象这一形态存在;在直觉中蕴含理性,正是审美形象的一个特征;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3) 情感与认识: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三、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最根本特性)文学与话语: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前者指的是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的是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应当被理解成一种以“审美意识形态”方式运行的社会实践文学与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五)社会主义文学(六)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1) 相互联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精神生产总是受着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 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具有着相对独立性:[1]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2]能对物质生产起到反作用(3)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2] 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 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二、 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生产,也是人与世界即主客体间的特定关系的反应文学创造的客体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艺术模仿自然”: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合理:自然为一切的依托/不合理:忽略了“人”客体即“情感”说:合理:关注到作品作者间的直接相关性不合理:割断了与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有其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主体:{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模仿者”与“创造者”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与“移情者”3)文学创造的主指的就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马克思)小结:文学创造主体始终属于精神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也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本质上:一种审美价值关系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作主体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1)内容: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主体的能动体现:[1]选择[2]加工[3]渗透(客体主体化)创作主体的能动创造首先都是按照作家“内在的尺度”(内在审美、行为价值判断)进行的客体在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中始终处于非主导、被动的地位,但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总之,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七)文学创作过程一、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材料(信息)储备定义:作家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作的材料途径: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一无意获取:主要途径之一有意获取:作家出于某种愿望,-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_作人物,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按照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艺术发现定义: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表现:[1]从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成分或新特征[2]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于其下的非凡意蕴[3]从极平凡、极平淡的旧形式之间寻找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心理特征:[1]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醒悟[2]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食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 艺术发现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创造物地位和作用:[1]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2]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作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造不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创作动机: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可变性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一作家心理失衡一形成易感点一与外部刺激相迎合一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一支配整个创作过程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二、 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一一神经兴奋模式一一短期记忆一一长期记忆因子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定义: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类型:(1)回忆与沉思:回忆: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沉思: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心理功能: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2)想像与联想想像:含义: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种类:再现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联想:含义: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分类: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3)灵感与直觉灵感: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直觉: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作用:[1]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2]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4) 理智与情感理智: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5) 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二者关系: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构思方式定义: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方式:(1)综合含义: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特征: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2)突出和简化突出:含义: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简化:含义: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区别:简化的目的是突出共同点:都是为了形象或意念更传神、更富于特点;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更能抓住读者(3)变形与陌生化变形:含义: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方法: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事陌生化:定义:对阅读造成一点障碍去咀嚼回味文章调整,阅读节奏二者关系: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定义: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1)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含义: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过程:“转化”;“操作”复杂性: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常见问题:[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2)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语词提炼:含义: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范围: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意义:既能准确、鲜明、生动地物化形象和意念,也有助于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和风格的和谐技巧运用:含义: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运用原则: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规定性)服务;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3、即兴与推敲即兴:含义: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条件: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要有气氛和契机;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推敲:含义: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范围: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即兴和推敲的结合:更加有利于物化的实现(八)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一、 求真的文学文学中的求真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定义: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文化层;哲学意味层;假定的真实:定义: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真实的发掘与表现:(1)从个别到一般(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二、 善的判断与人的情感对善的追求:认识与情感: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善与“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定义: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内涵:[1]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1)高尚的品格2)功利的取向[2]善与情感表现方式1) 诚挚的情态2) 艺术的呈示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1] 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2] 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三、 美的创造(形式)审美理想的烛照文学形式的升华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内容形式化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所说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形式内容化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文学创造之初,形式创造已经开始。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曾说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小结:形式创造: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形式美问题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九)文章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1、 文学作品的类型:(1)现实性文学:再现性(最基本)、逼真性(2) 理想型文学:表现性、虚幻性(3) 象征型文学:暗示性、朦胧性2、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 文学作品中的文本层次1) 文本定义: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从来指由作者写成的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2)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语言系统。文学语言的特征: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藉性、阻拒性。•文学形象层:是指读者在这种文学语言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里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假定和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意蕴层: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2、 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赋予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1) 文学典型特征性: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2)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首先,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魅力,更是一张来自它显示的灵魂的深度。3) 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3、 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景交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二) 虚实相生“实境”与“虚境”(三) 韵味无穷: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意境的典型性1、 意境要有典型的审美情思2、 客观景物要有高度的特征性,形神兼备,激发读者想象3、 深广的艺术意蕴4、 文学意象一、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二、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求解性与多义性三、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一哲理或观念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1) 抽象型符号式意象: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化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2) 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意象。附: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1、象征手法的特征广义的象征,即“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抽象观念的代表”。狭义的象征,作为文艺创作的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的表现。象征手法的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 象征构成的二元机制:2) 象征功能的双重指向:3) 象征世界的互为感应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第一,寓意性A、寄寓主观意蕴第二,暗示性A、 通过象征方法表现寓意B、 暗示:寻找“客观对应物”C、 暗示形象的假定性:惊异感转化为对寓意的理解第三,朦胧性A、 暗示造成隐晦朦胧B、 审美想象的广阔空间:“情绪类推”与“现场意义”(十一):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一、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1) 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2)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2、 叙事学的起源意识形态叙事研究、“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3、 叙事学的发展二、 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涵义:文学的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三、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四、 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第二节叙述内容故事:事件:涵义: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推动情节的事件、塑造形象的事件情节:涵义: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人物: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场景:涵义: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结构: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化为叙述句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行动:三段式序列:可能性一变为现实一取得结果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一、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时序:顺叙•倒叙•插叙时距:叙述的步速:匀速•变快•变慢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二、 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四节叙述动作一、 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二、 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三、 叙述者与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十二):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一、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二、 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三、 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四、 抒情与宣泄:1) 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2) 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3) 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1)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2) 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一、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二、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声与情1) 诗与乐同源2) 声调与情调:平仄关系、押韵、格律3)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景与情1) 诗与画相通2) 情景关系3)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4) 真与幻第三节抒情方式一、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二、 抒情角色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和代言抒情(十三)文学风格一、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1、 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2、 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3、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二、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内在根据一一创作个性基本条件一一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外部特征一一文体和语言组织(1)、风格与创作个性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I 创作实践 外化日常个性 创作个性 文学风格(人格结构)审美升华(艺术人格)形式化(艺术独创性)(2)、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文体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风格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1、风格类型的划分我国古代风格分类理论十分丰富,独具特色。简分法:刚柔二分繁分法: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2、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四、文学风格与文化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学风格与流派(十四)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性质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狭义:近代商品经济与印刷出版媒介充分发展,文学成为特殊商品之后的欣赏与阅读。文学消费是整个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高雅文学(纯文学)和大众文学(俗文学)的分化与互渗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学生产(狭义),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文学消费指读者的阅读在现代技术社会的大众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文学消费也同样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一) 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二) 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一)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侧重于读者接受机制这一独特视角。(二)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文学消费 文学接受 文学欣赏I(基础阶段) 文学阅读 (高级阶段)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认识社会现实、认识人类自我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一) 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二) 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的诸方面:民俗学价值、人类学价值、历史学价值、宗教学价值、哲学价值等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文学交流的自由性、虚构性、符号性、想象性、情感性决定了文学作为审美交流的独特价值及其限度。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的表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作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十五)文学接受过程文学接受的发生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文体期待: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读者对于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形成因素: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个人性(普通读者)期待视野和集体性(专业读者)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接受心境:欣悦,抑郁,虚静(冲淡平和、清静自然)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文学接受的发展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具体阅读阶段。填空、对话与兴味(一)填空、对话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兴味兴:孔子“诗可以兴”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还原与异变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异变作品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理解与误解正解与误解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相应: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