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二框导学案_第1页
第六课第二框导学案_第2页
第六课第二框导学案_第3页
第六课第二框导学案_第4页
第六课第二框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回顾:10分钟1、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什么?其方法论要求2、真理是有条件的,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如何理解?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方法论要求3、人的认识的反复性(原因)、无限性(原因)、上升性,各自分别是指什么?其方法论要求?4、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设计哪些知识点?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概念、特点哲学原理、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概念、特点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3、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5、认识不断发展(认识具有上升性)哲学原理、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方法论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方法论(辩证法)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原理、方法论(辩证法)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关系原理、方法论(人和规律关系原理、方法论)(辩证法、认识论)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方法论6、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第二框1------5BDDBD6-----10DBCDB11-----15BBBC

1、真理是客观的——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自上世纪90年代,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GDP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但对GDP的崇拜,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会等现象。“十二五”规划降低了GDP增速指标,提高了居民收入指标,这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3、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真理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的认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对GDP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分)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总量,甚至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建设成就的唯一指标,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一些专家提出“绿色GDP”评价体系(从GDP总量中扣除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

从“唯GDP论”到“绿色GDP”的提出,反映了认识论中哪些道理?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绿色GDP”的评价体系就是在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3、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的认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对GDP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分)(2011福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鉴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状况,我国提出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口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已从短缺型转变为相对过剩型。同时,我国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较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延续老的发展思路。“又好又快”,“好”字优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最新要求。材料二:2006年12月5日到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材料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鉴于90年代发展落后,我们提出“又快又好”发展;面对新形势,“好”字优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最新要求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3分)②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现在“又好又快”发展的提法,正是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国家提出“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战略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3分)

方法归纳

单纯的考察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个知识点答全,并且展开,具体分析,扣题例如: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①②③④,分别展开分析,缺一不可

材料如何体现人的认识过程?

①②③

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⑴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⑵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A、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B、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C、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总结: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世代延续——不断发展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原因:

全球“海洋生物普查(COML)”策划指导委员会主席伊安·波因纳说:“尽管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包括至少75万种未发现的物种以及它们的作用,但我们现在对我们的朋友以及它们在这个地球上广阔的栖息地有了更多的了解。”怎样理解伊安·波因纳对海洋生物研究的信心?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见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而表现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对同一个对象可以多个真理并存。课堂探究(2)但不能由此得出“对同一个对象可以多种真理并存”的结论,因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2011年8月26日,为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我国最大的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平朔井工一矿永久避难硐室经过48小时载人试验,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暂行规定》的要求,顺利通过了山西煤监局组织的专家评审。据介绍,此次避难硐室载人试验共进行了48小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专家组全程鉴证了此次载人试验,平朔井工一矿的矿长、总工程师、机电副矿长、采掘矿工、医疗救护人员、产品技术开发人员等100人参加了试验。结合认识论知识分析我国最大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载人试验成功体现的哲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井下永久避难硐室的试验研究工作特别迫切。(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历经多次实验证明了我国建设避难硐室的技术日益成熟,硐室的生命综合保障能力也有大幅度提高。(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避难硐室的建设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在技术、理念上不断创新,最终才获得了成功。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16世纪,加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4)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和获取更多的生理资料,科学家们在描绘基因图谱和解剖基因。课堂探究:区分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来源标准动力动力目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学以致用不打不相识事实胜于雄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动力来源来源动力动力目的来源标准标准来源区分如下关键词:“为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借助新工具”“证明”“适应……的需要”当使用“实践决定认识”这一原理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其四个表现分析材料。

8月18日,2013年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为期一周的集体采访,广大青年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发现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国梦,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磨炼品质、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国梦。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磨炼品质、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检验并丰富自己对中国梦的认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含义及其特征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2011山东)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践调研获得了知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展调研工作,对于形成正确认识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②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