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全国一等奖)_第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全国一等奖)_第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全国一等奖)_第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全国一等奖)_第4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与群落(1)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4.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I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D.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8.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9.右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10.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1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12.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1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14.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下图所示。试回答:(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15.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种群群落(2)1.北京南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景观恢复等现已建成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湿地中的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C.垃圾无害化处理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D.湿地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2.槲寄生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它的根特化导管直接与其他植物如榆杨的导管相连从榆杨身上获得水和无机盐它还能分泌一些物质引起榆杨顶枝枯死叶片早落使自己有机会接触到充足阳光棕头鸦雀以槲寄生果实为食同时为槲寄生传播种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榆树(杨树)槲寄生棕头鸦雀是一条食物链B.槲寄生和榆、杨也存在竞争关系C.槲寄生从榆、杨身上获得营养,是消费者D.槲寄生的分泌物是具有调节功能的植物激素3. 下列有关生物研究中调查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B.调查社会对转基因商品的态度,可以采用访谈法或问卷法等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可以利用某白化病家族的系谱进行分析4.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5.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相同C.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6.右图为在一密封环境中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T1后持续通入无菌空气,酵母菌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

B.

T2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为该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C.

T2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与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有关

D.此实验结果证明酶母菌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产生CO2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8.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9.某科研小组对某群落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调查样地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使调查数据尽可能接近真实值,并兼顾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则所选用样方的

应达到适宜,同时还应做到随机取样;若要调查该样地木本植物的丰富度,需要调查该样地群落中木本植物的

。(2)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植物20232023202320232023ABCD00(3)科研小组对该样地4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可能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生态系统(1)1.下列生态学概念包括的范畴,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B.个体→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种群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群落→种群→个体→生物圈→生态系统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移动的方向,单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利用图中A的所有能量B.辐射的太阳能中仅有1%左右的能量被生产者利用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和被分解者利用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4.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5.下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减少B.蝇蛆和蚯蚓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可促进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C.合理使用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6.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 B.c>b>aC.c=b>a D.a>c=b7.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8.根据下面生态系统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③为________。(2)碳在生态系统④⑤⑥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3)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通过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的________作用。(4)生物④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5)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机制是________。9.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作用。(3)若上图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kJ。(4)碳循环等物质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__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10.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解。请回答有关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农作物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属于_____________,蘑菇、蚯蚓及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各种生物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3)设计该农业生态系统时,从生物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角度看,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________,除此外还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2)1.右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缺少类群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3.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种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B.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4.下面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示意图。据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营养级之间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6.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系统结构或功能失衡。这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是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整体性原理7.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_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环境阻力实现。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增强。8.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危害物种,2023年华南地区也陆续出现蚁情。(1)入侵华南某地后,短期内红火蚁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从种群特征角度考虑,决定其增长的因素是。(2)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为测定其对不同虫态红火蚁的致死剂量,将原药溶于丙酮中配置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药剂点于红火蚁胸部,记录24h死亡虫数并计算LC50(杀死50%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结果如下:虫态小工蚁兵蚁有翅雄蚁有翅雌蚁蚁后LC50(μg/ml)①本实验中辛硫磷药液的浓度范围要根据的实验结果来确定;每个药剂浓度的处理均设多次重复,目的是排除,从而减少误差;本实验的对照组应设置为。②实验中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能/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3)有机磷农药进入土壤后,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微生物体内最初的降解酶基因是由产生的,从的环境中易分离到这类微生物。生态系统(3)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C.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D.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2.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kcal/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根据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4.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寄生生物的存在会影响被寄生生物的生存,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B.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C.森林植物分层分布,下层光照较弱,生长于下层的植物定向变异为喜阴植物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既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5.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6.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