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资源短缺第一节水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能源第四节矿产资源本章重点
1.水资源短缺国家.
2.中国缺水现状.
3.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4.中国的能源问题.
5.中国的矿产资源特点.第一节水资源
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水是人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不加爱惜,肆意浪费。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警觉到,水资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很多地区出现的水荒已经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1997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题,并警造:“地区性的水微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机的到来”。地球上水的总量并不小,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由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储量为400km3左右,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3%,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陆地上淡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由于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如埃及、沙特阿拉伯等)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因此径流量很小,人均及单位面积土地的淡水占有量都极少;相反,冰岛,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等国,以每公顷土地计的径流量比贫水国高出1000倍以上。1998年3月19-21日,84个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团和许多非政府组织汇集法国巴黎,认真探讨了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会议指出,对水资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已经与可利用的水资源储量不相符。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认为,全世界有26个国家的2.32亿人口已经面临缺水的威胁,另有4亿人口用水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速度,世界上约有1/5人口得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淡水。世界银行认为,占世界40%的80多个国家在供应清洁水方面有困难。其他研究单位的报告也不能令人乐观,他们预计,在20--30a内,淡水拥有量不足的人口数将达15亿。水的短缺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产量,还直接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值得提出的是,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常会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匮乏就是中东、非洲等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下游国家常可能因为水量或水质而发生争执。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石油矿藏,但淡水资源奇缺,从河流湖泊得分布看,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约旦、以色列等国基本上没有大流量的江河湖泊。从地下水资源看,上述国家的地下水均属不可再生型。从降雨分布看,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年降雨量不足160mm,其中2/3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mm以下。不仅如此,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水源有66%来自邻国,很多国家的水资源受制于人。因此,埋下了国际冲突的种子。阿拉伯各国素以兄弟相称,但生命攸关的水资源之争却会使他们反目成仇。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居住着8800万人口,两河一直为各国共享。但自1983年以来,土耳其开始实施庞大的“安拉托里亚水利综合工程”,其主要工程内容为在截取两河源头地带的水源,修建集蓄洪、航运、灌溉、发电等功能为一体的22座水坝河17座电站。1990年初,该工程的主要项目——阿它图克水库开始截流储水,结果使下游水量因此减少90%。为此,叙利亚、伊拉克曾多次向土耳其提出强烈抗议。阿拉伯的主权问题,曾引发了伊朗河伊拉克之间长达8a之久的战争;围绕约旦河水的分配,约旦贝都因人对以色列人的仇恨与日俱增;;在如何分配尼罗河水的问题上,埃及与苏丹、埃塞阿比亚等国之间也是争执不断;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与水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以色列水资源奇缺,境内无大河流,南部全是沙漠,持续大量移民和经济发展,使其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改国除了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会用以外,也把希望寄托在从巴嫩南部的哈斯巴尼河截取水源,以及利用分布于约旦河西岸西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以色列据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决议的真正原因,就在与该处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近年来,中东地区的人口一直以3%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用水量也急剧增加,据估计,到2010年中定地区22个国家的人口将从现在的2.2亿增加到4.2亿,加上连年干旱,用水不当和水质污染,该地区的水危机必将进一步加剧。曾有专家发出预言:如果该地区国家近期不能共同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中东地区的水战终将难免,该地区也将变成一个干旱和饥饿的地区。非洲是地球上另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在世界上缺水的26个国家中,有11个都位于非洲。近30年来,非洲的人口增长率为3%,而粮食增长率却只有2%,水资源的匮乏使粮食生产不能满足要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到2000年,非洲北部的5个地中海国家,即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也将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一样,面临缺水问题。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大,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除了水资源不足外,中国水资源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分布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相差十分悬殊。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片河西南诸河四个流域片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59%,但水资源占有量却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2.2倍;而北方的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四个流域片耕地很多,人口密度也不低,但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总量的1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9%,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5%。因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和城市缺水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季际变化也很大,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汛期四个月左右的径流量占据了全国降雨量的60%~80%,集中程度超过欧美大陆,于印度相似。这就导致了年内的分布不均,甚至出现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形,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的短缺问题更加严重。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为0.481亿hm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2%,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其中位于北方的无灌溉耕地约占72%。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缺水最多;西北地区缺水量也不少,而且,区内大部分地区为黄土高原,人烟稀少,改善灌溉系统的难度较大。宁夏、内蒙古的沿黄灌区以及汉中盆地、河西走廊一带,则急需扩大灌溉面积。城市是人口密集和工业、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城市缺水在中国表现得十分尖锐。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已达300余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个。表4-1列出了全国重点城市水资源供需和缺水量的数据。由表可见,缺水量并不完全决定于供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而是与需水量和供水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发展经济和建设城市时,必须对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进行周到的规划,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以尽可能环节城市的水危机。还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在使用水过程中的浪费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开源节流这两种战略中,节流比开源所需的资金一般要少,而且通过节流,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量,减轻水污染,更可切实保护水资源,可谓一举夺得,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的。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中国自1949年以来大力建设人工草场,但抵不过草地退化面积的增加,全国沙漠面积已从13.7km2增加到17.6km2,还有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8km2.此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水库及河道水面日益缩小,甚至干枯,消亡而沦为沙漠。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世界土地资源概况二.世界耕地需求的未来趋势三.中国的耕地资源一.世界土地资源概况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它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众所周知,在全球51000×10km2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占14940×10km2
,占29.2%,其中海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土地。因此,全球无冰雪覆盖的陆地面积仅为13300×10km2
。对于全世界居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颇为巨大的数字。1990年世界人口约为16亿,平均每人占有的陆地面积约为10hm²,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大约占有3hm²,当前世界人口约为60亿,人均占有2.5hm²,这个数字从任何意义上说都能算小。然而,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属性,则这些数字必须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所谓土地的质量,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包括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考虑到上述因素,则陆地面子中大约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属于干旱区,20%为陡坡地,还有10%的土地岩石裸漏,缺少土壤和植被。以上4项,共占陆地面积的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因素”二.世界耕地需求的未来趋势耕地是土地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直至20世纪出,世界可耕地面积基本保持恒定。但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该水平线从1990年以后开始缓缓下降,而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20世纪中非农用地的急剧增加,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按现有生产水平世界耕地面积需求将不断增长。虽然过去二三百年来全球对耕地的需求增长速度较慢,在1950年以后世界耕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上述两个相反的趋势必然是两条曲线相交,届时世界可耕地将全部开垦完毕。这个交点将出现在2000年以前,人类面临着土地缺乏的前景。要使世界可耕地面积维持恒定,就意味着必须开垦条件较差的处女地,以抵偿可耕地被占用作非农用地的损失,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样,上升曲线与水平虚线的交点将延长至2010年前后。假如由于农用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投资大量增加,农民由可能使用更多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灌溉设施,从而使农业产量得以翻一番乃至翻两番,则土地匮乏出现的时间又有可能后延。然而,上述两点假定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难以实现,首先,开垦处女地的成本较高,经济上不甚可行。其次,农业生产上有一条“费用递增率”,即产量的每次翻番都比上一次耗费高昂。人们对粮食增产还寄希望与扩大灌溉面积和绿色革命等技术进步。固然,灌溉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事实上,世界灌溉面积经历过从1950年至197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从1980年起增长正在减缓,世界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呈现负增长,以每10年8%的速率减少。绿色革命在取得令人兴奋的初步成功以后,并未能在彻底解决世界粮食供应方面取得更大的奇迹。
上述分析向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清晰的信息:人类将在几十年内面临土地匮乏的问题。尽管对这一天到来的时间仍有争论,但如果人类社会在控制人口增长和制止耕地损失两方面缺乏有力的措施,则这一天的到来必定为时不远。三.中国的耕地资源中国的内陆资源土地面积为9.6百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第三位。中国的土地资源中耕地大约占世界耕地的7%。
(一)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
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hm²的有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hm²,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组织提出的人均0.05hm²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2.分布不均匀
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
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并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使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二)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
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均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第三节能源
一.能源的分类二.世界能源消耗三.中国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四.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一.能源的分类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能源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分类,如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等等。通常,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成初级能源;二次能源是指经过加工,转换成另外一种形态的能源.常规能源是指当前被广泛应用的一次能源,新能源是指目前尚未被广泛利用,而正在积极研究以便推广利用的一次能源;可再生的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的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但他们又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均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但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除化石燃料外,还有很多可再生的非化石燃料能源,如核变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自太阳,化石能源也是一种过去储存下来的太阳能。二.世界能源消耗
当前世界能源消耗的特点如下:
(一)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
全世界目前已探明的剩余可开采储量有限,石油尚可开采40年,煤炭可开采200多年,天然气可开采40年。近年来一次能源消耗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既由以石油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耗,转变为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并且天然气的消耗比重明显上升。我国煤储量为世界第三,开采量为世界第一,在能源结构中一直以煤为主。
(二)能源消耗水平差异甚大
占世界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世界能源的3/4。其中,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却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三)世界能耗在继续增长虽然,自1972年以来工业化国家的能耗强度(指能源消耗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发展中国家能耗的需求,世界平均能耗强度仍在继续上升。能源消耗指数从1980到19889年增长了17.8%,达103.3亿吨标准煤。三.中国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一)中国能源的发展
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很快,保障了近20年来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中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13.26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期,中国发电总量达到10800亿kW*h,已超过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力生产大国。近年来,能源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有了明显的缓解。
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很快,保障了近20年来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中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13.26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期,中国发电总量达到10800亿kW*h,已超过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力生产大国。近年来,能源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有了明显的缓解。(二)中国的能源问题
1.人均能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开采人均耗能水平很低,1996年人均一次商品能源消耗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是工业发达国家的1/5左右。2.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中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地则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将长期存在,造成能源输送损失和过大的输送建设投资。3.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至煤占有主要地位。煤炭在我国目前一次能源中占70%以上。全国直接燃烧煤碳占总耗煤量的84%,与世界能源构成相比,我国煤炭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占有很大的比重1985年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占全国总能耗量的59.8%,商业和民用消费能源的比重为23.8%,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消费的能源比重较小,分别为5%和7%。与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工业部门耗能比重很高,而交通运输和商业民用的能耗较低。我国的能耗比例关系反映了我国工业生产中的工艺设备落后,能源管理水平低。5.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据农业部统计,中国农村生活用能2/3依靠薪材和秸秆,煤炭供应不足,优质油、气能源的供应严重短缺。1996年全国8亿多农村人口生活用煤炭仅1×108t,至今还有7000万人用不上电。四.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诸多的能源中以不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和显著,它们在开采、运输、加工、利用等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他们给环境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大气污染
一次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多种芳烃化合物,已对一些国家的城市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不仅导致对生态的破坏,而且损害人体健康。(二)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
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预计到下世纪中期和末期,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将上升1.5--3°C,极地温度可能上升6—8°C。这样的温度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20--140cm。将对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三)酸雨
如同温室效应一样,酸雨也是一个全球的重大区域性问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通过大气传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大面积酸雨,改变酸雨覆盖区的土壤性质,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改变湖泊水库的酸度,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腐蚀材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四)核废料问题
发展核能技术,尽管在反应堆方面已有了安全保障,但在世界范围内的民用核能计划的实施,已产生了上千吨废料。这些核废料的最终处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数百万年里仍将保持有强的放射性。一.矿产资源及其特点
二.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三.中国的矿产资源第四节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点矿产资源是地壳形成后,经过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形成,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与其他的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为:1.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作用工程中形成的,人类社会相对于这样的地质过程而言,可以说是极为短暂的。因此,矿产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又想的耗竭性自然资源。2.区域性分布不平衡
矿产资源具有显著的低于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属材料采购协议
- 解除土地合同协议应注意的问题
- 公共场所监控系统招标
- 创新型供货合作协议
- 塑料采购合同的格式
- 郑州西亚斯学院《构成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招标文件相关附件解析指南详解
- 劳务分包合同的详细样本
- 招标文件方案指南
- 学习纪律保证书自我反思
- CPK与CP详细讲解资料(课堂PPT)
- 建筑公司合规性评价报告
- 促销策略课件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
- 2023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勘察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
- 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
- 架桥机安全教育培训试卷
- 临时工用工协议书简单版(7篇)
- 国家电网公司施工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2021年版)线路工程分册
- 马克·夏加尔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