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new_第1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new_第2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new_第3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new_第4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名名词解释部分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2、国家:是最基本、最活跃、最普遍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过程,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3、国家利益: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4、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5、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它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综合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6、世界经济: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7、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家国际贷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其主要内容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使美元成为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贷币,可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从而确立了美元在战后世界贷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控制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8、关贸总协定: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主要目的是使各国努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和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其性质是一个多边性的国际贸易协定。它一直起着一个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对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9、布雷顿森林体制:关贸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10、马歇尔计划: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扶植政策。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11、军事安全网:指建立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多边或双边的共同军事安全条约体系,美国向西欧国家和日本提供“核保护伞”。12、经济安全网:指美国向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美元和自由汇兑制度,提供开放的市场和贸易制度,以及提供廉价的石油稳定供应制度。13、欧盟:即欧洲联盟(EU)。它是目前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施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成为经济集团化的最高层次。1995年1月1日欧盟扩大到15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8%,是美国的2.4倍,日本的4.3倍。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欧盟从1999年起实行单一市场,即“欧元”(Euro),并制定了实施的具体时间表。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2004年至今欧盟成员扩大至25国,这必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14、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1992年10月,三国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经三国国会批准扣已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1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由澳大利亚提议,1989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1993年6月,亚太各国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并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非正式首脑会晤。该组织通过共同参与、自主、自愿、协调一致和承诺机制来推动成员国的合作。但它的多样性也有负面影响。16、东南亚国家联盟:由1995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南方共同市场和扩大为10个成员国组成。该联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近年表现活跃,地位有所上升。17、经济全球化: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18、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世界各国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19、区域集团化: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20、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也被称为“知识经济”。21、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一般由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组成,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22、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强调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应将环保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是要经济高速增长,越要加强环境保护,以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能力。23、雅尔塔体制: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24、冷战:相对热战而言,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诸多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遏制等。25、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政治、军事因素,如军备竞赛、军事威慑,战争,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边界领土纠纷等。26、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走私贩毒、武器扩散、海盗、洗钱等等。27、恐怖主义: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者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者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28、新干涉主义: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新干涉主义”,变本加厉地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使用武力。29、“参与和扩展”战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其目标和核心内容是:以振兴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和扩展民主为支柱,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30、霸权主义: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军事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31、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32、国际秩序: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规章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总和。33、新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中巩固其主导地位,美国掀起了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以信息通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将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结合起来的经济被称为“新经济”,其核心是信息产业。“新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34、和平演变:指西方国家通过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文化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集团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受挫后,改用和平手段推翻共产党、颠覆社会主义的战略。35、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指东欧国家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36、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工业为基础,联合其他的西欧国家的煤钢企业,建立一个超国家的行业联合体,对煤钢进行了统一管理,此设想被称为“舒曼计划”。据此,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它使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国家通过把部分权力委托给某一超国家机构来开展国家间合作的范例;使法德关系的改善出现转机,标志着作为西欧联合先决条件的法德和解的开始。37、马约: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简称。1991年12月9日、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城进行,会议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约》。1992年2月与会各国正式签字仪式,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欧共体的发展进入了欧洲联盟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是:确定了加紧实现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和步骤;在政治一体化方面基本确定了政治联盟的目标和内容;确定加强司法和内政方面合作。《马约》表明西欧一体化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堪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38、1955年体制:二战后经过一系列改革,日本确立了政党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1955年11月,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连续执政长达38年。社会党、共产党等革新势力和公明党等中间势力则长期处于在野地位,多党制形同虚设。自民党所代表的保守政治体系与社会党所代表的革新政治体系之间的对立,成为战后日本政治的基本问题。日美安保体制问题、改宪与护宪问题,自卫队与重新发展军备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等是双方斗争的焦点。这种局面被称作“1955年体制”。39、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指日本经济模式,主要是政府干预经济,一方面,维护和鼓励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保护和扶植,如对重点产业在税收、信贷、政府采购、津贴、资源分配、贸易保护方面给予优惠待遇。40、《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日美两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地留驻日本,并且可以出兵镇压日本的“内乱”,日本实际上仍处于被美国半占领的状态。41、新《日美安全条约》:即1960年1月,日美签订的《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该条约删去了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等不平等条款。新条约使日本政府基本上恢复了对国家的统治权,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42、新经济体制: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把经济放在首位,先后三次进行完善经济体制的工作,包括:(1)重新改地方管理为中央部门管理,但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2)在经济改革中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和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3)建立包括生产、科技在内的联合公司等。此被称为“新经济体制”改革。43、8.19事件: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危机,传统派再度向戈尔巴乔夫发难。1991年8月19日,当时的副总统亚纳耶夫发表声明说,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职务,根据宪法,即日起由他本人行使总统职权。他同时宣布,成立由他等八人组成的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呼吁公民支持该委员会力图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努力。这就是“8.19”44、十月事件:1991年12月俄罗斯独立后,总统和议会之间围绕建立总统制国家还是议会制国家以及私有化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形势非常严峻。总理叶利钦于1993年10月动用武力打议会所在——白宫,死伤数百人,逮捕了以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反对派人士,解散了各级苏维埃,禁止反对派政党和组织的活动,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结束了“双重政权”并存的局面。这就是著名的“十月事件”。45、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俄罗斯从1992年1月2日起实施“休克疗法”。主要措施有:(1)紧缩财政和信贷,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2)实行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转换整个经济运行机制;(3)对所有制进一步到位的大规模私有化改造,完成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由于“休克疗法”46、《独联体宪章》:俄罗斯强调把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放在优先地位。在俄罗斯的积极推动下,1993年1月,第8次独联体首脑会议通过了《独联体宪章》,明确规定了独联体的作用、职能和活动准则,以及各成员国主权平等和进一步加强睦邻友好、族际和谐,信任、谅解及互利合作的关系原则。《独联体宪章》还在集体安全和军事合作、防御和保卫外部边界、防止冲突和争端以及经济、社会合作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使独联体在组织上加强了制度化、法规化。47、第三世界:该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之时。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无权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南方国家。48、万隆会议: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危险。他们迫切要求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印度、缅甸等五国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并于1955年4月18日—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会议公报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发展为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起点,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49、不结盟运动:由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来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5国出席大会。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主要活动方式是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首脑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诞生后,在反帝、反殖、反对集团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50、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其主要活动方式是在每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协调立场,研究对策,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做准备。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为加强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作用不可低估。51、南北关系: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关系。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各种关系的综合,而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则是南北关系的两条主线。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为中国首创。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谈判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作为处理我国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准则,扩展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准则。53、国际组织:按照一般的看法,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称为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国际组织既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包括由民间团体和个人组成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狭义上的国际组织仅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而设立的政府间机构,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54、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英、法等战胜国为了解决善后问题并保证公认的国际义务的实施,避免战争再次发生,以和平名义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倡议成立国联的国家,但其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一直未正式加入。国联的领导权一直把持在英法手中。二战爆发后,国际关系急剧变化,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召开最后一届大会,正式宣告解散。55、联合国:联合国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的。1944年秋,美苏英中等国家在华盛顿郊区召开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起草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基本规划出了这一新国际组织的蓝图,并确立其名称为“联合国”。1945年2月在雅尔塔举行的英美苏三国首脑会议,进一步解决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这一重要问题。1945年4月,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隆重开幕。50个国家的代表们经过2个月的努力,完成了宪章的起草工作。1945年6月,与会各国举行了《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这一天被联合国定为“宪章日”。《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获得足够批准书而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10月24日因此被命名为“联合国日”。56、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5年12月正式成立,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从事国际贷币和金融业务,每年的年度报告都要送交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审议,与经社理事会及其他联合国机构保持密切协调关系。世界银行与其附属的3个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组成了世界银行集团。其共同目标是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减轻贫困,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57、世贸组织:是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中权威的“经济联合国”,前身是1948年生效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成正式成立,它继承关税总协定的贸易自由化原则、非歧视贸易原则、贸易稳定和可预见原则、透明度原则。世贸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是部长会议,每两年最少召开1次会议,有权对各多边贸易协定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作出决定。各成员国的常驻代表组成总理事会。日常工作由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负责。目前拥有140多个成员国,还有20多个积极申请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贸易、投资占全球的95%以上。迄今为止,世贸组织与联合国没有契约关系,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但它继承了关贸总协定与联合国的传统的密切联系。58、区域性国际组织:指由同一地域内的国家,或者虽不在同一地域内但以维护区域性利益为目的的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与集团。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中东等均遍布区域性国际组织。59、八国集团:成立于1997年,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升级演化而来。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国集团。它不是国际组织,是一个工业化国家间协商和讨论问题的非正式俱乐部。八国集团以协调和推进工业化国家关系为己任,8个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相当于世界总和的60%以上。简答及论述各章重点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的特征(1)具有独立性,不为其他组织所控制和左右,能够独立地制定、实施自己的对外经济政治政策,自主地开展对外经济政治交往活动。(2)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拥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物质手段。(3)是一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4)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发生跨国行为。2、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1)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国家利益是判定一国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要尺度。(3)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和变化的动因。3、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1)主权标准,即国家维护和发展主权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与合理的。(2)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统一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增进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统一的国家利益是正当与合理的。(3)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进步利益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发展国家利益时,不能损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进步利益,妨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互利标准。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须尊重他国利益,实现互利。1、综合国力的战略价值(1)它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2)综合国力是国家推行外交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手段。(3)综合国力也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1、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对立、并存受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在经济体系对立并存。隔绝于世界经济整体之外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带来负面的影响。(2)美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建立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二战后,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建立起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2)缔结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3)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政策。(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则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5)通过向西方国家提供“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来保证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一方面,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新世界经济中心;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结束,继之而来的是经济的“滞胀”,资本主义国家无不陷入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的困境之中。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的原因:(1)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反对国际经济的旧秩序的斗争,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廉价而稳定的能源和原料来源受到了冲击。(3)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的同时,它们的国内经济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区域集团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趋势。美欧日三大经济中心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包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它们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组织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局面。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遍及世界各外角落。其中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发展较快的经济集团之一。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1、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2)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3)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客观上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趋势并行发展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是指世界各国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简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区别:(1)全球化更多的是一个客观过程,表现为各国经济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一体化多是主观意志的产物,是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2)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一体化是各国经济在内在机制上的结合。(3)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当前经济全球化已取得相当程度的进展,经济一体化还只是处于起始阶段。区域集团化,是指那些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3、新经济的优势:(1)引导以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产业化,向传统产业注入新技术,促使整个产业结构高级化;(2)将实现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大大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的扩散与更新换代,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3)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利用更高效合理,大大减轻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和破坏;(4)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大大加强了资本、生产、管理、商品、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跨国界的流动及各国、各大企业间的经贸、技术联系与合作,竞争更趋激烈。4、各主要经济力量之间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协调当前,综合国力的主战场是经济领域,世界经济的各主要力量争夺经济优势的竞争将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一,美国经济仍然占据优势。第二,欧洲一体化富有成效。第三,日本经济虽然持续衰退,但规模仍然可观。第四,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第五,俄罗斯的经济潜力不可小视。第六,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三、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动态差别,后者是指在同一时间两个以上经济实体在规模、水平、实力上的静态差别。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的又一重要表现。不平衡规律还反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2、环境恶化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金融业由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的融通。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但市场的多变使国际金融业务的风险不断加大。4、能源短缺能源消费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整个20世纪,全世界能源的消耗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能源消耗的总和,不仅加剧了人们对全球能源危机的担忧,而且给全球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雅尔塔体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做出安排。雅尔塔体制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也是在东西方冷战对抗中形成的相对热战而言,冷战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诸如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遏制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挑起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冷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2)稳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3)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需要。2、两极格局演变的主要阶段(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第一,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二,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第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大。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反帝、反殖和反霸的斗争进入到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第四,东欧国家谋求摆脱苏联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的愿望也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从1989年8月,波兰出现了战后东欧首个资产阶级政权,到1991年12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3、两极格局崩溃的原因及世界进入格局转换新时期两极格局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1)高强度的军事竞赛和争霸斗争,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2)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3)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也是两极格局崩溃的重要原因。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格局转换期。原因是:(1)这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2)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并非多极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发育成熟所致。(3)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第二,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1)当今世界政治力量结构是“一超多强”;(2)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其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3)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在战后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各种文化和文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四,美国无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2、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是当前反对单极霸权的有力武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惟一正确道路。(1)在多极化世界,各大力量相互制约,力量对比大致均衡,有利于阻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2)世界事务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管理,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和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国际争端。(3)在多极制衡的世界中,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国防事务的解决,有利于改革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推动世界进步和人类共同繁荣。3、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建立是一个过程第一,欧盟、日本还没有成为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力量,它们继续同美国保持盟友关系并接受美国的领导和指挥。第二,中国、俄罗斯的力量同美国比相差悬殊。第三,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以新科技革命为基础,利用全球化为其世界垄断地位服务。第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实力差距扩大,加之冷战结束后西方分化瓦解政策的作用,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的凝聚力下降。三、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1、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1)大国关系调整的进程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结果。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调整,主要是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寻求有利于已的国际环境和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中有利地位而进行的。第三,科索沃战争、“9.11”事件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等重大国际事件推动了大国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第四,新世纪之初,大国关系的调整增加了新角色——印度。(2)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1)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2)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协调又彼此摩擦,既相互合作又彼此争夺,是当今大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3)美国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深受美国影响。(4)不存在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前景。2、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增大(1)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第一,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和平,世界各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导致经济因素的地位上升。第二,此次世界政治格局转换具有不同于已往的特点,它放大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和作用。第三,冷战的警示作用。第四,冷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影响各国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威胁外,还有主要来自于经济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2)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主要表现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第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五,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3、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冷战结束后,传统安全威胁有了新发展: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了新发展。二是国际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加剧,一些大国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动辄进行军事干涉,对其他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三是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旷日持久的激烈冲突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严重对峙。恐怖主义有三基本特征:(1)带有政治目的,否则是个人暗杀、血亲复仇之类的一般刑事犯罪;(2)使用与战争不同的特殊暴力手段,如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等;(3)针对无辜平民、公共设施等非军事目标。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突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1)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2)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惧主义的社会温床;(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惧主义;(4)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中国反对恐怖主义的主张:(1)应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2)联合国和安理会应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3)针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目标明确,要避免伤及无辜,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4)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或宗教混为一谈;(5)不能借反恐推行有损地区和平与稳定,有损他国主权、安全和地区发展的政策,更不能借反恐搞霸权主义等。第三章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1、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意义(1)时代主题转变的客观依据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概括的客观依据是:第一,帝国主义固有矛盾发生变化,南北矛盾突出;第二,尽管东西方矛盾突出,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第三,国际形势的发展出现新特点;第四,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第五,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第一,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更强烈;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第三,国际局势在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第四,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五,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第一,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第二,尽管冷战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世界力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第三,在传统军事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问题有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之势。第四,西方一些国家借口民族、宗教问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第五,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愈加突出。(3)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科学把握和对时代脉搏的正确认识;第二,为我们确立和继续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出发点;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及其相互关系(1)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当代战争问题的主要特点: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间没有爆发战争,世界大战的危险主要来自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霸权的激烈争夺。第二,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发展中国家成为二战后局部战争的主战场。第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第四,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维护和平,防止战争就要做到:第一,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二,要停止军备竞赛,实现大规模裁军。第三,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消除世界“热点”地区的冲突。第四,防止战争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力量,同时要警惕和防止法西斯势力和军国主义的抬头。第五,维护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的作用,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2)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在所有发展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原因是:第一,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贫富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富国愈富、贫国愈贫,南北矛盾突出。第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发展停滞的状态,不利于人类和平与社会进步。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类国家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谋求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一,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谋求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三,切实裁减军备,减轻军备负担,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缓和紧张局势。第四,发展中国家要坚持自力更生,把振兴民族经济的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探讨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推动南北对话,发达国家要有政治远见,援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以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3)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长久和平的重要基础。二、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1、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及其本质特征二战后的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第一,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第二,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第三,由国际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总之,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本质特征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平等待遇。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不同构想(1)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并为之奋斗的国家。1974年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形成了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共同纲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分工;二是保证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的控制;三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2)美国主张建立以其为主导的、“一超”独霸的世界新秩序美国世界新秩序的构想主要包括:第一,未来世界必须由美国来领导;第二,坚持冷战思维,扩大和强化冷战时期结成的军事同盟,继续保持其在欧洲和东亚地区的主导权;第三,通过利用联合国和加强美国在其他国际组织及地区组织中的作用,来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第四,以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为基础,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3)西欧、日本等国家主张建立以美欧日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对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目标,西欧同美国、日本是一致的,即建立一个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秩序。但它们反对美国一超独霸的世界新秩序。(4)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主张的具体是: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党的十六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增加了安全和文化方面的内容。第三,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西方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立场和主张上的分歧:第一,未来世界是一球多制,还是一球一制。第二,未来世界是少数国家领导的体制,还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第三,未来世界新秩序是名符其实的“新”,还是不过是旧秩序的翻版。第四,联合国的权威如何维护,联合国改革如何进行。第四章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1、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新变化(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10年繁荣,原因是:第一,“新经济”的推动。第二,政府的有效干预。第三,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益处。第四,美国生产和消费在全球的布局,还使它充分利用了大量外部资源。(2)美国经济的新变化第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垄断与竞争并存;私人垄断资本发展速度快于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与反垄断并存。第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更新和调整。2、美国政治的发展及其新变化(1)美国的政治制度美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学说和制衡理论。一是联邦制;二是普选制;三是三权分立制;四是两党制。(2)美国政治的新变化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得到加强。第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1、冷战时期美国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美国的全球扩张(1945—1969年)(2)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全球战略调整(1969—1981年)(3)里根的“重振国威”(1981—1989年)(4)布什的“超越遏制”(1989—1993年)2、冷战后美国加紧建构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1)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张”战略(1993—2001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使美国再次调整其对外政策,制定新的全球战略。1993年9月,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中,首次公布了其“参与和扩展战略”。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了“参与和扩展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主要内容:①把经济问题提高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②军事上,克林顿政府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③扩大民主。冷战结束后,美国把扩大西方民主提到战略高度,全力促进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制度转化。“参与和扩展战略”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是:实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其实质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实现美国“无可比拟的领导作用”,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2)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至今)第一,小布什的全球战略依据根本目标是加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第二,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①认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②根据对威胁的看法,确定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即无赖国家)。③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④高度重视本土安全。⑤改变核战略思想,从相互确保摧毁转向单边确保摧毁;核武器的开发,从威慑转为实战。第三,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第四,小布什对美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包括:①借助反恐,进行扩张;②改善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③与西欧盟国关系上,已出现了深刻的裂痕;④对中东,提出“整合改革”;⑤联合国体系内,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并不放弃寻求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即使得不到联合国的支持,美国也将单独地对敌人进行打击”。小布什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鲜明特色:①在国际战略目标上,强调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②非常关注实力,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实力;③单边主义色彩非常浓厚;④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第五,伊拉克战争后小布什外交的困境。①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未能达到其他战争目标;②伊拉克战争并未为美国解决中东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③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广泛的反对。第五章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一、西欧的联合自强1、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背景和原因背景:(1)有较为接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2)欧洲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共性;(3)具有一定声势的、倡导在民主原则基础上建立欧洲联邦的“泛欧洲”运动。原因:(1)振兴欧洲的需要;(2)制约德国和消除西欧国家内部矛盾的需要;(3)可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④外部推动。美国出于支持西欧复兴以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的考虑,大力促进西欧联合;⑤发展经济的需要。2、西欧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1)起步和草创时期:从1950年5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到1957年3月《罗马条约》签订之前此时期在西欧一体化进程中的意义:①使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国家通过把部分权力委托给某一超国家机构来开展国家间合作的范例;②使法德关系的改善出现转机,标志着作为西欧联合先决条件的法德和解的开始。(2)探索和发展时期:从1957年3月《罗马条约》签订,到1991年12月《欧洲联盟条约》签订之前这一时期欧共体在建设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①建立关税同盟;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③建立欧洲货币体系;④加强科技合作。(3)全面深化与扩大时期:马约签署以来至今《马约》签署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取得不小进展。《马约》表明西欧一体化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堪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西欧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①从西欧范围看,一体化的发展不断改善了共同体内部的经贸条件,促进了竞争,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适度扩大了经济规模,推动了国际技术合作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成员国及欧共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实力。②从世界范围看,经济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促进力量和不断上升的力量中心。二、冷战后欧洲的重组1、东欧国家的转机(1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在政治转轨方面,东欧国家的普遍取向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议会民主制的政治体制。主要内容包括:①修改原来的宪法或制定新宪法,放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实行意识形态多样化;②取消共产党一党执政,实行多党制;③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总统制或议会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等等。特点:①东欧许多国家掀起反共浪潮;②各国党派林立,夺权与反夺权斗争尖锐,街头政治盛行,相当长时间内政局不稳;③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主义盛行。(2)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剧变后,东欧各国在对外关系上进行了重大调整,推行以西方为重点的新的多元务实外交。第一,战略目标西移,把“回归欧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和首要目标。第二,与前苏联的关系大大疏远,与独联体各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第三,努力加强区域性合作。第四,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2、欧洲政治经济格局的重组(1)德国的统一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德国的统一的几个因素:一是两德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东德人民对国家前途丧失信心,渴望归并西德。二是两德政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与消极被动的两种战略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三是分裂毕竟是冷战强加于德国的。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国际关系和力量格局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①从经济实力看,统一后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等于英、意两国的总和,其作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②在政治上,统一后的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获得了完全的主权,政治地位空前提高;③在外交方略上,多数情况下保持比较谨慎、克制的外交恣态,同进积极谋求欧洲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向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迈进。(2)以欧盟为中心的欧洲联合的扩大主要表现为欧盟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吸收新成员,并通过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政治联系实现扩展。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联合与一体化正在形成。欧洲联合的扩大主要面临的问题:第一,把东南欧国家纳入欧洲一体化。第二,把土尔其纳入欧洲一体化。第三,欧盟的扩大与“大欧洲”建设的关系。(3)北约东扩与欧洲安全体系的重构北约执意东扩的决定因素:①加入北约是中东欧国家的迫切愿望;②美国和西欧将填补中东欧的安全真空,把中东欧纳入西方的政治版图、遏制俄罗斯重建势力范围的扩张势头作为冷战后的重要战略目标;③北约东扩计划主要是由美国主持制定,美国意图取得对全欧的政治领导权;④对西欧国家来说,目前欧洲的稳定尚需仰赖美国。欧洲安全结构的变动,主要是北约的东扩。它对冷战后欧洲国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并牵动着冷战后欧洲国际政治力量的组合。首先,北约东扩突破了欧洲在冷战时期划分的政治、军事界线,是冷战结束后欧洲政治版图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其次,北约东扩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冷战时期,西欧在其东方政策上越来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自主性的同时,同美国结盟的方针始终没有改变,尤其当苏联威胁加剧时,欧美间的团结一致就更为突出;欧美双方的矛盾冲突总的来说很有节制,在西欧离心倾向不断发展的同时,欧美间的协调机制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冷战结束后,西欧对美国的独立性大大增强。(1)欧美安全关系发生一定变化;(2)欧美在一系列政策问题上发生分歧;(3)欧美之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并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政治争夺的意味。欧美双方之间仍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并依然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盟关系。(1)欧美之间在基本的价值观念与实现西方主导世界的根本战略目标上,具有共同的立场;(2)西欧在欧洲安全与防务上仍然有求于美国;(3)在经济领域,欧美彼此的相互依存仍高于其他双边经贸关系。2、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除了有依赖、合作和援助的一面,也有利用、操纵和竞争的一面,且即使是前者也终究离不开其基本利益,一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西欧的竞争压力,西欧国家则转向对自身的保护政策。3、西欧同中国的关系(1)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欧国家基本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国的关系较为疏远、冷淡。(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以后,西欧逐步认识到发展对华关系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同中国的关系有了很大发展,除梵蒂冈之处所有有独立外交的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3)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欧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全面发展。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力量,西欧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推行“西化”战略,对中国采取既保持压力又保持联系的政策。西欧对华政策仍有别于美国,其总的基调是承认分歧,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矛盾与问题。第六章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治经济的发展1、日本政治的发展日本投降后,占领当局于1945年9月22日发表了《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政策基本原则》,在政治上、经济上对日本实行改革。一方面使美国能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加强对日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动了日本由军事封建帝国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国家的转变,客观上适应了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又带有一定局限性,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除。(1)美国军事占领下的日本民主改革(2)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1955年体制”的形成(3)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动荡与右倾化趋势2、日本经济的发展(1)战后日本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战后日本经济从恢复到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期;②1956—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③1973—1985年是日本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①美国的大力扶植;②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③日本国内稳定的政局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保障;④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合日本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⑤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⑥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的低消费、高积累的资金积累政策和日本企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2)日本经济的转折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增长明显乏力,慢于美国,低于欧盟,日本经济发生转折,进入持续衰退期。原因:第一,泡沫经济的破灭;第二,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失效;第三,没有进行及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四,在科技立国方面落后于美欧;第五,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局限;第六,日本政坛派系纷争,政坛动荡,日本领导层缺乏推动改革的统一意志、统一力量和统一行动。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1、冷战时期日本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向美国一边倒战后初期,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丧失了外交权,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依附美国的前提下,重返国际社会。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增强,日本独立自主的倾向有所发展。日本谋求外交上的自立,并非是要摆脱美国,而是要既与美国保持密切关系,又不受美国束缚,从而有利于日本提高国际地位。(2)20世纪70年代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多边自主外交的核心是,改变盲目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多边往来,发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作用。主要内容是:①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②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3)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战略根据日本历届政府的言行,其政治大国目标的基本含义包括:①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作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在国际上发挥作用;②立足于亚太,以亚太合作为杠杆,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地位;③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影响;④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机构中发挥作用,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⑤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适度增强军事力量。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第一,在政治上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第二,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努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以增强对国际事务的支配能力。第三,在军事上放弃了战后实行多年的“重经济、轻武装”的“军事小国”路线,开始大力扩充军事力量。第四,在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立新的国际形象。2、冷战后日本加快走政治大国的步伐(1)继续加强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日美安保体制冷战结束后,日美安保体制进一步强化。重新定义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冷战时期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①防卫对象苏联变为应付日本周边地区发生的紧急事态;②防卫合作的范围由保卫日本本土变为既维护日本安全又应付周边紧急事态的双重任务;③防卫合作的基本职能由防御变为主动进攻,把周边国家内部发生的冲突列为日本出动自卫队和美国进行军事合作的内容,这使日美军事同盟更具进攻性;④日本在日美防卫合作中的地位也由被美国保护变为与美国一道应付日本周边事态,“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2)全面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第一,冷战后,日本为了建立日、美、欧三极体制,提出全面全面改善与欧洲的关系。第二,冷战后,日本更加重视亚洲外交,以期争取对亚洲经济、政治的主导权。第三,加强与俄罗斯对话。(3)开展联合国外交,积极参与八国集团的活动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日本实施政治大国战略的重要方面。①把政府开发援助与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挂钩,展开“争取支持外交”;②日本积极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③积极参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力争在环境、贩毒、人口、难民、恐怖活动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更加重视开展所谓“环境外交”;④积极参与解决柬埔寨、海湾、中东和朝鲜半岛等国际“热点”问题;⑤积极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提供工作人员;⑥积极缴纳联合国会费,是联合国的第二大出资国。(4)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的前景第七章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建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国家的发展演变1、苏联经济政治的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一,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增长速度较快。第二,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第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十年的发展,战后已经形成了固定化的模式:①政治上的高度中央集权制;②经济上是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有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严重弊端:①经济上,国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政治上,地方权力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党政不分,个人崇拜,集体领导名存实亡,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化,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政治民主受到破坏,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泛滥。(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2、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对外关系(1)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第一,各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第二,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第四,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3、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1)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告苏联公民书》,宣布“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至此,苏联解体。苏联作为第一个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演变、解体,主要原因是:第一,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内在的直接原因或导火索。第二,历史问题是苏联解体内在的根本原因。一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耗尽了国力,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三是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根;四是苏共日益严重地脱离群众,变成了一个官僚阶级的政党,引起人民的不满。第三,外部因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影响。(2)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相继发生了剧变,走上了改变国体、政体的道路。东欧剧变的原因是深刻复杂的,是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原因看:①东欧国家经济建设没有搞好,影响了人心的向背,这是剧变的根本原因;②东欧各国政治上长期没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中盲目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③东欧各国执政党的建设没有搞好;④在思想文化领域,东欧各国长期受“左”的教条主义危害,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严重脱离实际,逐渐丧失在国内的主导地位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使人民求助于社会民主党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滑向全面西化的道路。从外部原因看: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欧强大的“和平演变”的攻势;②苏联内外政策的转变既为东欧剧变提供了外部条件,又对其演变产生了导向和催化作用。(3)正确认识和分析苏东剧变苏东剧变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第二,宣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三,深刻影响着欧洲形势的发展。第四,带来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第一,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落后国家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第三,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面。第四,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搞好执政党自身的建设。第五,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二、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1、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与政治发展(1)俄罗斯政治制度的转变及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建立了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一,重新确立了联邦制。第二,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第三,建立了议会民主制。第四,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体制。第五,形成了多党制的政治运行机制。(2)普京对俄罗斯政治的变革普京执政后,奉行顺乎民心的“强国富民”路线,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和总统的权力。第一,进一步改革和加强了联邦制。第二,重点打击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第三,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第四,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2、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俄罗斯独立10年来,社会剧变和政治经济转轨给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大滑坡,人民贫困化。(1)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1994年1月,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开始逐渐调整政策: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财政稳定政策;②实行经济结构改革;③加强居民的社会保障;④调整对外经贸政策。(2)普京的经济发展战略普京执政后,提出“强国富民”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思想。2000年6月,俄罗斯政府颁布了《俄罗斯政府长期社会经济政策基本方针》,当中规定,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不低于5%。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第一,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第二,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第三,改善投资环境。第四,取缔影子经济,打击经打击犯罪。第五,逐步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3、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关系(1)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一,倒向西方的“一边倒”外交战略。第二,“双头鹰”式全方位外交战略。在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1992年7月叶利钦认识到东西方都应该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开始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其总目标是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重新确立俄的大国地位,为国内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优先发展与独联体的关系,稳住东欧,开展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政策。第三,强国外交战略。俄罗斯强国外交战略的总体思路:①建立稳定的世界秩序,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互利合作原则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②加强国际安全合作,进一步降低武力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③发展国际经济关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尊重人权和人身自由,强调俄罗斯将遵循民主社会的价值观;⑤确定外交活动的优先地区。(2)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第一,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特殊关系。第二,积极发展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第三,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第四,稳步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五,加强与亚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第八章艰难奋进的发展中国家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群体是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形成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以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77国集团的建立为三个重要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