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被动句_第1页
第二节被动句_第2页
第二节被动句_第3页
第二节被动句_第4页
第二节被动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被动句

古今汉语基本结构形式:

主+谓+宾从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可分两个类型:(1)主动句(2)被动句比较:

(1)我打他。(2)我们吃饭。(3)齐桓公伐楚。(4)愚公移山。(5)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韩愈《答李翊书》)(6)玻璃打破了。二、被动句

谓语动词表示的是行为的受事,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目的物。

三、被动句的类型

古、今汉语被动句都可分为:(一)意念被动句(二)形式被动句如:玻璃打破了。(意念被动)玻璃被(人)打破了。(形式被动)我被(他)打了衣服被(雨)淋湿了。(形式被动)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三、古汉语被动句(一)意念被动句没有形式标记,只是在内容上,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如:(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而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4)(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5)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特点是:没有任何用来表被动的词语作标志,只有靠上下文来判断。(6)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7)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8)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

(9)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辨智而鲁削。(韩非子·五蠹)(10)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注:在甲骨文中,没有表示被动关系的特殊句式,其被动句都是用一般的句式来表示的。一直到秦以后,这种形式一直在使用。(二)形式被动句

古汉语的形式被动句形式较多,常见的有以“于”、“见”、“为”、“被”为标志。1、用介词“于”表被动。

2、以助词“见”表被动

3、用介词“为”表被动

4、用“被”表被动1、用介词“于”表被动(出现时间最早)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4)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5)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注意:

(1)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使句子的被动意义更加明确。(2)不是凡是动词后有“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句子都是被动句。如:“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韩愈《答李翊书》)

“见+V”2、以助词“见”为标志“见+V+于+主动者”

A、“见+V”在动词前用助词“见”表示被动。这种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同上)(3)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刺王旦传)(4)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行,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5)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上?下?)

“见”是助词,不能由“见”直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果要说明行为的主动者,则要在动词谓语后用“于”引出,即:B、“见+V+于+行为主动者”。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蔺列传)(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智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訾,非议;民,一般的人)(商君书·更法)

(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晏列传)(5)胥之父兄见戮于楚。(史记·吴世家)(6)蔡泽见逐于赵,而入于韩魏。

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在春秋以前很少见。3、用介词“为”标志的被动句

也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介词“为”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这是古汉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之一。又可分为以几种情况:

A、“为+N+V”式

B、“为+V”式

C、“为+N+所+V”式

D、“为+所+V”式A、“为+N+V”式

(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五蠹)(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4)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5)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6)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为+V”式(介词“为”宾语省略式)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2)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汝)戮乎?C、“为+N+所+V”式。

主要产生于战国后期。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之一,也是被动意义最突出的形式。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如:(1)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汉书·张骞传)(2)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5)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中山狼传)(6)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杀戮者也。(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8)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9)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10)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D、“为+所+V”式。(“为”的宾语省略式)(1)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鸿门宴)(2)岱不从,遂与战,果为(之)所杀。(史记·项羽本纪)(3)其射猛兽,亦数为(之)所伤云。(史记·李将军列传)4、用“被”表被动

始见于战国,至汉代才使用开来。多用于表示不愉快的事情。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七国之难,发怒于错,(晁)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3)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总的来说,形式被动句是从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的,当时多用介词“于”引进施动者的被动句。从春秋到秦汉,形式被动句大量出现。也就是说,形式被动句开始产生于西周,其中“于(於)”字表被动在先秦用得最广,汉以后,“为……所”的形式逐渐发展为古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形式。“被”字式在近代汉语中发展为主要形式四、古汉语中的“被”字。1、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动词。(1)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动词,遭受)(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动词,遭受)(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4)光被四表。(尚书·尧典)(光辉覆盖四海)(5)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上)(6)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注:

当“被”单用于动词前表被动时,是助词,当“被”后带有表行为主动者的名词或词组时,“被”就应被看作是动词。)2、“被”字的发展在上古文言文中,“被”只单用于动词前表被动,不能引进表行为的主动者,因此它是助词。大约在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被××”的形式用作状语的结构形式,这时“被”就发展为介词了。如:(4)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五、古汉语中的“于”字1、“于”的本义古汉语中的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于”:于象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越过,又表示去、往,动词。如《诗经》:“昼尔于茅”“于”就是动词“往”的意思,即“白天你们去割茅草”。“于”虚化作动词的时间很早,甲骨文中的“于”就基本上都用成了介词,故在先秦古籍中,“于”是个比较纯粹的介词,用作动词的情况较少。

“于”一般用作介词,在早期的古书中,多写为“于”,稍后写为“於”。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在《书经》、《诗经》中也只用“于”,在《论语》、《孟子》中通常用“於”,有时用“乎”;《左传》中“于”“於”并用,而且还有个大体的分工:介绍处所用“于”,介绍其他用“於”,引进为主动者和比较对象也用“於”。“乎”原本是疑问语气词,和“於”古音相同,作为介词和“於”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乎”常与“恶”结合成“恶乎”,等同于“於何”。有时也作动词的词头。如“黄鸟于飞”《诗经·周南·葛覃》

但在古汉语中,一般用作介词。“于”用作介词,一般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其中以作补语的情况为多见。(一)、用于动词前作状语。(1)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朔雪夜入蔡州)(于:在)(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二)用在动词后作补语。“于”与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后作补语,表示处所、时间、对象、比较等,这是“于”最常见的用法。

1、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时间,可译为“在”。如:(1)癸酉,师陈于鞍。(左传·鞍之战)(表示处所)(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表示处所)(3)樊哙覆其盾于地,拔剑切而啖之。(史记·鸿门宴)(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鲁庄公同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5)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柳宗元《捕蛇者说》)2、表示行为的对象或结果。如:(6)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表示对象)(7)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表示对象)(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3、用于形容词后表比较。可译为“比”、“和”、“同”等。如:(10)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靛diàn青是从蓼liǎo蓝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还青;)(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4、表示补充、说明,可译为“对于”、“对”、“由于”等。如:(13)(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列传)(1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5、表示被动。引出行为的施事。(15)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16)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三)“于是”的连用和介宾词组的区别:1、“于是”如果用在复合句的开头,就应为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发生。如:(17)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孙膑)(18)忽一人大呼:“火起!”……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