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绪论 (2)课件_第1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 (2)课件_第2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 (2)课件_第3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 (2)课件_第4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 (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基础

绪论授课人:路明静Tel:道地药材四大懷藥—山藥、地黃、菊花、牛膝、四大南藥—益智仁、檳榔、巴戟天、砂仁、四大皖藥—丹皮、木瓜、菊花、白芍、浙八味—白朮、白芍、菊花、麥冬、浙貝、玄參、延胡索、鬱金清人繪配藥圖用於加工中藥材的各類工具清代銅藥臼。許多中藥在入藥前需進行破碎處理,杵臼是常用的工具。清代青花瓷藥碾明代御藥房熬藥用金罐以祖傳醫術為招徠的街頭醫師“湯劑飲片鶴年堂”

鶴年堂藥店創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經營上,鶴年堂的中藥飲片以選料地道,加工精細,藥效甚好而聞名。

鶴年堂正廳懸挂黑字金底“鶴年堂”匾額,傳爲明代奸臣在嚴嵩所書樂氏家族興辦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藥店遵循“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訓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欽定由同仁堂供奉禦藥。丸散膏丹同仁堂林益和堂(雙溪百年中藥店

)一、中医学⒈中医学(TCM)

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诊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主导思想+哲学基础+生理病理学基础+诊疗特点)整体观念指导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脏腑精气血津液核心理论辨证论治诊治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神农氏尝百草黄帝制九针九針模型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孙子(兵家)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理论框架的建立

+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针灸)先秦、秦、秦汉时期:代表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方剂、中药等各个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包括:

《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难经》八十一难相传为扁鹊(秦越人)所著: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焦理论。脏腑、经络、脉学、病理、针法扁鹊《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其书尊为“方书之祖”。分为:《伤寒论》《金匱要略》四诊、八纲、八法东汉末·张机(仲景)《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①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②中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③七情和合

《本草经集注》、

《雷公炮炙论》炎帝(神农)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⒈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论述了24种病脉。晋·葛洪《肘后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苏敬、李勣《新修本草》(第一部)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焘《外台秘要》

⒉宋金元时期(突破性)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三因学说”。

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6834方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第一部药典)南宋·宋慈《洗冤集录》(1247年)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主火派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子和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攻邪派(攻下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补土派(脾胃学派)李东垣

朱震亨(字彦修,后人尊为朱丹溪),“郁症”“百病多因痰作祟”,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治疗杂病—养阴派⒊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1892药、11096方、1109图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明·楼英《医学纲目》明·朱木肃《普济方》61739方,古医书收方最多⑴集大成著作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展瘀血致病理论王清任

⑵理论创新

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景岳全书》《类经》、赵献可《医贯》

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明确提出温病病因为“戾气”,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吴又可

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叶天士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创立温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薛生白《湿热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㈡辨证论治㈠整体观念——完整性、统一性、联系性⒈含义: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2.内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A.生理上的完整性a.五脏一体观b.形神一体观肺脾肝

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形神一体观形:形体,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神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B.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C.诊治上的整体性诊:面部色诊、舌诊

治:整体调节治内愈外下病上取上病下取97-8-18面部分候脏腑

《灵枢五色》常用耳穴图耳穴分布规律图(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气候环境自然环境地域环境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东南炎热潮湿,人体腠理疏松而耐热,体格多瘦削,病多湿热。西北寒冷干燥,人体腠理致密而耐寒,体格多壮实,病多风寒。1、体质2、寿命3、病变4、治疗法则5、道地药材三因制宜(3)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的治与乱社会环境的变迁个人社会地位改变个人经济状况人体生理状态病理变化规律诊断防治原则养生康复方法

㈡辨证论治⒈相关概念病,即疾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医生)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症状和体征其他有关材料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证候因证立法治则治法据法选方方药⒊辨证要点辨清疾病的原因辨清疾病的部位辨清疾病的性质辨清病变的邪正关系⒋辨证论治内涵以症辨证,以症辨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在辨证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意义:⑴同病异治⑵异病同治

含义: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同病异治举例:感冒(病)痢疾(病)由于病因、发病季节或体质等的不同由于病因、发病季节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