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课件3_第1页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课件3_第2页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课件3_第3页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课件3_第4页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课件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沽天津北京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要求:1、知识要求:⑴反洋教运动的发展⑵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⑷《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2、能力要求掌握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发展、结局及作用,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及原因,八国联军的经过及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等基本知识。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义和团的特征及《辛丑条约》的危害。义和团运动原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根本)洋教遍布山东,教会活动猖狂(直接)兴起:1898年秋,山东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竖起“扶清灭洋”大旗发展:1899年山东巡抚袁世凯血醒镇压义和团1899年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1900年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高潮: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900年8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全国中小学

最大最全的教学课件资源网/

义和团运动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评价:中国农民阶级因为自身的落后性和革命性,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他们走的是“扶清灭洋”暴力斗争的道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经过:1900年6月,从天津向北京进犯1900年7月,攻占天津,成立都统衙门1900年8月,攻占北京,实行分区占领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另外三国指: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义和团帝国主义清政府恐慌直接镇压灭洋攻打1、三种政治势力态度的演变及原因剿灭招抚镇压扶清反清扫清宣战勾结打击勾结重点、难点、考点(1)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对义和团和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鼓舞和动员作用。但是,这个口号并不是义和团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2)“扶清灭洋”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封建思想束缚,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㈠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认识(3)“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主义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与“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4)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动组织农民参加斗争和壮大声势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的阴谋诡计,致使后来上当受骗。

原因:⑴由于义和团兴起后,发展迅速声势浩大,直接威胁到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如武力镇压,势必使义和团运动转变为反清斗争;⑵另一方面,当时八国联军正挥师向天津、北京进犯,清朝统治岌岌可危。实质: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作为缓兵之计,先利用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侵略,而后再加以控制,待危急情况过后,再进行剿灭。㈡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的主要原因和实质(注意教材材料)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反映B.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是片面的

C.主要代表了广大小生产者的愿望,缺乏新的经济基础D.反映了农民朴素的爱国思想

典型试题剖析A(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2)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199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3)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特点、意义、失败原因。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C典型例题:主观上: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只凭“传单一出,千人立聚”;④利用迷信手段,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⑤对封建统治认识不清,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4)失败原因:1901年的《辛丑条约》的内容赔: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拆: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组织和参加反帝活动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修:修订商约。特别提醒:《辛丑条约》没有开放通商口岸和割地(1)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5)改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辛丑条约》各项内容的危害《辛丑条约》⑴总理衙门的设立,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改设外务部的规定,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的标志;⑵尤其是内容中的“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款最能体现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新思考角度(重点关注)纵横联系相同点:①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②都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③规模影响都很大,都有进步作用;④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⑤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不同点: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②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斗争。1.义和团和太平天国运动异同点分析和启示③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组织,有斗争纲领;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④太平天国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后期曾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义和团运动一味盲目排外。⑤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斗争时间长;义和团运动未建政权,斗争时间短。认识:⑴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两个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到了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⑵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不可能提出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主张。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⑴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⑵各自具体目标完全不同。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在扶清前提下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而维新派则是要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中国。⑶维新派虽有先进的政治纲领,却无力量。义和团声势浩大,有力量,却无先进的纲领。他们各自的阶级弱点决定二者不是联合,而是互为否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次爱国斗争的失败。2.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比较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盲目斗争都不可能成功。必须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反封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机。(1)相同点: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2)不同点:①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③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1.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①协定关税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外国人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④列强可以在华设厂⑤强占租借地⑥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与山海关铁路沿线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①④⑥⑤C.①③④②⑤⑥D.③④①⑤②⑥

2.那拉氏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该条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的原因主要是①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工具④中外反动势力的矛盾彻底消除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典型试题剖析AC区域性特点: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北方。形成原因:经济因素,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阶级关系因素,南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北方则主要表现为农民、手工业者的秘密结社。思想因素:南方资产阶级维新派新思想传播较广,北方则盛行小农平均主义和封建迷信。关系:虽共同形成又一次革命高潮,但各自为战,没有有机结合。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而依靠无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变革。②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排外的思想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专题归类综合复习问答题作业

中国近代史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