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资料-真项羽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真项羽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真项羽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真项羽_第4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真项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6真相羽前言人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项羽是2200年前秦朝末年的一个人物。24岁跟着叔父项梁出来打工,3年零4个月就把事业做到了龙头老大的地位。”秦帝国版图”这块市场的大蛋糕,由他主持切分。然而,仅仅4年后,31岁他就企业破产,众叛亲离,兵败身死。企业做大,事业发达,这绝对有偶然的因素,所谓天意。碰巧天时、地利、人和凑一块儿了。天时给你多大的机会,地利让你占了多大的便宜,再加上自己努力朋友帮助,决定了你的事业能够做得多大。但是,保住胜利成果,不要像项羽那样转眼破产,却只有自己能够把握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项羽,不要在自己的人生中犯他那样的错误。然而,要想把项羽的成败得失看清楚却又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是司马迁的《项羽本纪》真真假假,既有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有大量的文学描写。如果我们不能分清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我们就会被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读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人们大多会得出这样的印象:项羽勇猛善战,战无不胜。钜鹿之战,项羽率领刚刚被秦军打败的楚军,破鉴沉舟,誓死向前,一举击败了泰将章邯的20万大军。这一役,他杀秦将苏角,俘获秦名将王离,迫使章邯大军战败投降。是项羽彻底扭转了造反军濒临灭亡的不利局面。是项羽把整个亡秦战争推向了胜利。在后来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又不断大败是邦。刘邦的汉军遇项羽无不闻风丧胆,每战必溃。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英雄,却突然兵败垓下被杀身亡。胜负的转换来得如此突然,令人生疑。关于项羽的失败,几千年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项羽专断残暴,缺少谋略,不能重用人才这个结论对吗?不错,项羽曾经在襄城屠城,屠城是很残暴的事情。可是刘邦不也一样在颍阳屠城了吗?刘邦不也一样残暴吗!项羽缺少谋略吗?破釜沉舟难道不是谋略吗?如果他真的缺少谋略,又是如何取得了亡秦战争的重大胜利,并因此坐上了龙头老大的位置?项羽不用人才吗?如果没有人才,他的军队又是如何战无不胜,并最终勇冠诸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生们眼中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似乎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了。不论是王朝覆灭还是军队战败,根源都是四个字“仁义不施”,似乎一施仁义,一切艰难险阻便迎刃而解了。可是,项羽的突然失败究竟是因为不施仁义失去了国心,还是因为施仁义没有在鸿门宴上手起刀落砍下刘邦的脑袋呢?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要想搞清楚项羽失败的原因,首先要从司马迁的文学创作中剥离出真实的项羽。司马迁完全是在以一个小说家的笔法,塑造一个和真实的项羽完全不同的人物。为了让这个人物达到司马迁心目中艺术典型的要求,夸张、渲染自不必说,无中生有已经是惯用手法,甚至不惜颠倒史实。读过我的《真秦始皇》这本书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我在那本中列举的司马迁如何用文学手法,来改变读者对历史事件看法的大量例证;也一定通过“程步读史原则”,在许多看似生动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中,读出了不真实的文学虚构。《史记》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倾向性的历史著作。为了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政治需要来褒贬人物,司马迁采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有人因此而把《史记》称为文学作品。历代对于司马迁的评价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所以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绝唱,难道不是包含着今后不会有,也不能有的意思吗?所谓离骚,难道不是对其强烈的文学特色予以一针见血的评价吗?所以,我把《史记》称之为报告文学。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是真实的,但具体到谁怎么想,谁说了什么,则经常会因为塑造人物的需要,进行文学创作。所以,我们要运用“程步读史原则”分析《史记》中的文字,采信史书中时间、地点、事件的记载,而摒弃形容词、心理描写、隐秘的对话、文学描写。越是精彩的篇章越是要小心。对有着《史记》第一精彩名篇的《项羽本纪》更应该如此。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项羽本纪》里的项羽,是司马迁运用文学手法塑造起来的文学形象,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项羽。与真实的项羽相距甚远。项羽从来也不是战无不胜。项羽根本没有破釜沉舟大败秦军。项羽与刘邦交战的胜负比是3比5,总比分项羽落后,刘邦胜出。项羽之所以能够坐上龙头老大的位置,又很快兵败身死,则另有原因。有人会问了,司马迁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文学创作呢?原因很简单:用一个盖世英雄的高大形象,来不动声色地贬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如果说司马迁贬低秦始皇是政治需要,是不得已而为之:汉要合法,秦就要无道。那么,贬低刘邦则是出于对汉代统治黑暗无道的愤慨,出于自身悲惨遭遇的抗争。司马迁虽然身为汉代的史官,但是内心深处却是憎恶这个政权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没有杀六国的王公大臣,而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却与项羽一起杀了秦王子婴,并夷灭秦始皇宗室三族;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都高官厚禄善始善终,而刘邦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夷灭了他们的宗族;秦始皇对待战败的李信,不但没有处罚,反而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让其带兵立功,重树威名,而司马迁的当朝皇帝汉武帝,因为将军王恢随机应变,没有冒险出击,就将其下狱处死;秦始皇一生从未妄杀过将军和大臣,而汉武帝当朝宰相就杀过数位,还有将军、王子、公主。最让司马迁伤心和痛恨的是他自己的悲惨遭遇:因为替战败的将军李陵仗义执言,汉武帝就将其处以宫刑。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伤痛之下,司马迁在《报仁安书》中写道:“悲愤没有比刺伤心灵更痛苦的,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羞丑的,耻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从前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辆车,孔子见到后就气愤地离开卫国去了陈国;商鞅依靠宦官景监的引风得到重用,赵良感到寒心;宦官赵谈陪文帝乘车,袁盎看见脸色都变了。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宦官为耻辱。”所以,司马迁要用古代先贤的榜样,著书立说,抒发自己的激愤。“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于是,《史记》中便有了盖世英雄项羽,功高天下却被灭门的韩信,以及一个个被刘邦冤杀的功臣。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赞赏的那样,多个心眼儿读史很有必要。如果我们只是学习写作技巧,那么就去专心诵读《项羽本纪》吧;如果想要从项羽的成败中获得借鉴,则需要多心眼儿,小心剥离司马迁的文学创作,还原真实的项羽。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正确的启迪和收益。目录前言人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第一章再生父母秦始皇一项羽活命之谜(1)赵氏孤儿比项羽(2)项家并未逃亡,被迁往秦国的都城咸阳二仁慈的回报是仇恨(1)杀祖之仇(2)夺尊之恨(3)巨大的财产损失(4)项羽心中的仇恨能够化解吗?(5)盲目的仇恨使项羽成了智慧的侏儒第二章自相残杀的造反派一陈涉为什么要造反?(1)《秦律》规定,迟到最多只是罚款(2)程步读史原则,隐秘的对话不应采信(3)吴广滋事,断章取义解释有误(4)陈涉并非地道农民,造反的根源是仇恨二陈胜和诸王争权夺利,相互滥杀无辜(1)有奶就是娘,有刀就是王(2)陈涉无道残暴,为所欲为滥杀无辜(3)哥们儿吴广被杀,陈涉反赏凶手(4)造反军自相残杀的事情不胜枚举三造反者鲜有人为亡秦而战(1)陈涉占领陈县,随即享受王权(2)六国后裔,不念旧情刀兵相见(3)刘邦也在向造反派兄弟大打出手四恪守道德底线,项氏号令诸侯(1)项梁被骗,受封上柱国(2)联合陈婴,攻打秦嘉(3)接受范增建议,议立楚王(4)项梁努力与秦军作战,各路人马不断归降第三章有压迫就有反抗一楚怀王四招逼死项羽(1)楚怀王收项羽兵权,却不收刘邦(2)给一干人实权,只给项羽一个虚职(3)用无能之辈弹压项羽(4)明约先入关者为王,实为暗算项羽二楚怀王为什么要打压项羽?(1)刘邦屠城的数量和项羽相等(2)造反者并不认为屠城是在干一件坏事(3)造反者争权夺利恶习难改三项羽故伎重演绝处求生(1)暂时忍耐(2)借机发难(3)恪守底线第四章钜鹿之战的弥天大谎一钜鹿之战三大破绽(1)项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吗?(2)项羽真的包围并消灭了王离吗?(3)项羽真的多次大败秦军了吗?二司马迁两招误导(1)设法把章邯和王离扯在一起(2)强调粮草的重要性三秦军钜鹿城下谜团重重(1)王离围钜鹿5个月为什么不能破城?(2)章邯为什么突然变成了支前的民工?四令人意想不到的钜鹿大战(1)王离怠工,11个月驻军不前(2)围而不打,以实力求会盟(3)蒙恬身死,王离心死(4)陈馀来信劝降(5)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6)王离投降,章邯失措(7)没有人以膝盖前行拜见项羽(8)章邯是会盟而不是战败投降第五章鸿门宴上脱裤子放屁一项羽为什么迟到?(1)项羽有足够的时间抢先入关(2)刘邦机动灵活屡败屡战二项羽真的坑杀降卒20万?(1)人物身份有破绽(2)时间上有矛盾(3)诸侯军前后人数无变化不支持坑杀20万(4)兵力对比难以实施(5)地域差异难以实施(6)章邯不可能无动于衷三真有刀光剑影的鸿门宴吗?(1)1860个字中的破绽(2)项羽真的能一举消灭刘邦吗?(3)项庄为何要舞剑?(4)鸿门宴上,真的是范增清醒项羽糊涂吗?(5)刘邦真的是因为告密而杀死曹无伤吗?第六章国际警察黑白两道一项羽的官职是纵长(1)项羽是纵长,而不是统帅诸侯军的总司令(2)咸阳的暴行是诸侯军共同所为二是项羽不公引发亡秦后的战乱?(1)四级分封兼顾各方,项羽只拿自己那块(2)造反派再次相互大打出手(3)陈馀人心不足蛇吞象(4)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三一错再错,错失脱身的机会(1)出兵讨伐,终成孤家寡人(2)杀楚怀王熊心,一把好牌打臭了四毫无战略目的,战胜其实战败(1)项羽错误的战争目的(2)傲慢使得项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战斗力第七章死磕荥阳老子不信一彭城之战,3比56比30外加龙卷风(1)刘邦哪里来的56万人马(2)3万楚军如何杀死30万人?(3)秦汉时期笨重的马车岂能跑过骑兵?(4)是什么样的龙卷风阻挡了楚军的进攻?(5)战事的记载,在地点、方向上混乱(6)真实的彭城之战,没有龙卷风和3、56、30二刘邦战略退却,项羽寻仇猛追(1)彭城之战后,刘邦从容在项羽的西楚国驻扎(2)能够策反项羽死党黥布(3)刘邦从容回到咸阳,处理国家大事(4)汉军在京、索之间击败楚军三项羽死磕荥阳,刘邦完成合围(1)刘邦的命门是要消灭诸侯吞并天下(2)刘邦荥阳演戏,项羽不舍当真(3)刘邦诸将攻城略地势不可挡第八章霸王别姬都怪你一嫁祸曹咎失守成皋(1)曹答不出战就能保成皋不失吗?(2)项羽真的能在15日内消灭彭越吗?(3)外黄久攻不下,项羽实力露馅(4)成皋不失项羽就能免于失败吗?二假鸿沟协议,斥刘邦背信(1)急于求和的应该是项羽(2)双方心照不宣,鸿沟协议根本无法执行(3)项羽撤退的路线泄露天机(4)楚军真的在固陵大破汉军吗?三垓下对歌,你到底爱谁(1)垓下兵败是因为项羽中了四面楚歌之计吗?(2)用一个美女煽情(3)项羽临阵脱逃,抛下军队和虞姬自己逃命四英雄不能立刻倒下(1)楚军被杀八万,罪魁是项羽(2)指路农夫得赏金十万否?(3)战无不胜是项羽吹牛,还是司马迁胡诌?(4)28人痛宰五千,一万楚军岂不痛宰汉军百万?(5)狂奔了500公里,为何不肯过江(6)真相,项羽平淡窝囊地死于乱军之中第九章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一七年征战,时间超过亡秦灭楚(1)慢慢收紧绳套,终将韩信满门抄斩(2)英雄豪杰添乱,彭越难逃粉身碎骨(3)兔死狐悲,淮南王黥布身死番阳(4)造反英雄所剩无几二秦末战乱死亡名单(1)率先造反不久做鬼者(2)战乱中被杀的秦帝国君臣(3)秦亡后楚汉战争中的冤鬼(4)秦始皇仁义未杀,而死于造反的六国王族(5)刘邦一统天下后杀死的盟友、功臣后记文史之乱,始于丘明第一章————————再生父母秦始皇项羽姓项,名籍字羽。因此,史书上有写项羽的,有写项籍的,指的是一个人。习惯上人们称为项羽。项羽是楚国人,老家在下相县,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宿迁市。江苏在中的的东沿海,而秦帝国的都城咸阳在今天西北的陕西西安,相距一千多公里。这点很重要,有助于揭开一个谜,一个2200年从来没有人提起过的活命之谜:项羽是怎么活下来的?因为历朝历代,像项羽这样的人都是要被满门抄斩的。更何沉击败项家占领楚国的人,是被几千年骂作暴君的秦始皇。项羽应该死于10岁那一年。故事的开始应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一项羽活命之谜公元前221年之前,中国的大地上,经过几百年的诸侯兼并战争,只剩了齐、楚、燕、韩、赵、魏、卫、秦八国。项羽家世代在楚国为将。到项羽的祖父项燕这一代,当的便不是一般的将军了,大约应该是三军总司令,或者国防部长兼宰相这样的国之栋梁了。何以见得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命令大将王翦,统帅60万大军攻打楚国。秦军很快攻占了陈县以南直到平舆城的土地,俘虏了楚王。秦始皇亲自到曾经是楚国都城的郢都和陈县去巡视。而这个时候,项羽的爷爷项燕。拥立楚国公子昌平君做了新楚王,带领楚国君臣在淮河以南继续抵抗南下的秦军。”(1)能够拥立一国的君王,必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即使昌平君被立为楚王,一段时间之内,难免不是项燕的傀儡。战国时期,像项燕这样的一国重臣,一般都有自己的封国。这些重臣,上朝面对君王是臣,下朝回到封国就是封国的君王。因此,虽然项羽10岁前的生活没有史籍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那就是王子般为所欲为的生活。《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读书,读两天就不肯读了,家人只好教他学剑。可是项羽学了几天又不学了。家人毫无办法。这就是贵族子弟的骄纵。其实,在项羽不好好读书,也不好好习武的时候,楚国已经是大厦将倾,项家也将要大难临头了。可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不会感觉到这些。他依旧骄横顽皮,为所欲为。项羽10岁那年,灾难再也无法回避的突然降临了。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攻破项燕组织起来的淮南防线。楚军溃不成军,项燕战败自杀,楚国灭亡。项燕为什么自杀《史记》没写。也许是杀身成仁;也许是自知难逃一死;也许是羞愧于战败;也许是灰心绝望,都有可能。但是,有文字把《秦始皇本纪》中的“项燕遂自杀”翻译成:项燕在王翦的逼迫下自杀。这样一来,王翦成了杀人凶手。更有甚者,还有翻译成“项燕被王翦杀害”。这未免过于偏向,对读者有误导作用。两军相对,生死由天。不存在谁杀害谁,谁逼死谁的道德评判。这种误导要剔除。假设项燕不自杀而是向王翦投降,他能保住性命吗?以后人对秦始皇暴君,秦军是杀人机器的误导,似乎不能。即使项燕不自杀,秦始皇也会杀他。秦始皇不杀他,秦将王翦也会杀他。退一步讲,即使秦始皇不是暴君,秦军不是杀人机器,在那个时代,战败的将军被杀被灭门是很普遍的事情。不用举其他的例子,我们就看秦始皇本人。当造反军灭亡了秦帝国之后,秦始皇的弟弟秦王子婴,虽然用丝带系颈、驾素车白马,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向刘邦投降,可是结果还是被项羽和刘邦斩首灭门,秦始皇一支从此断绝了祭祀香火。可是,历史的事实却是,除了项燕自杀外,项羽的家人却都活了下来。项梁、项伯、项羽,他们后来都成为秦末战乱的枭雄。项羽是怎么活下来的?是乘乱潜入民间,又得楚国旧地拥戴者的拼死保护,这才得以活命?这有点像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赵氏孤儿”。我曾读过一本写项羽的书,闹不清是小说还是历史读物,里面就有类似“赵氏孤儿”一样的感人故事。说王翦消灭楚国后,派人搜捕项羽。项家一个奴仆冒死救下了项羽。后来有人告密,这个奴仆又用自己的儿子替换了项羽,这才保住了项羽的性命。读这样的故事,不免怜惜于项羽的不幸,痛恨秦军的残暴。不过,这一说法显然是文学创作,没有史料根据。项羽也不具备赵氏孤儿的活命条件。读一读《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的记载,真伪自明。(1)赵氏孤儿比项羽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国。晋国的君主晋灵公无道,大臣赵盾屡次劝谏,晋灵公很恼怒,于是派人追杀赵盾。由于赵盾是晋国的重臣,赵氏家族又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结果是晋灵公杀赵盾不成,反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所杀。晋灵公死后,他的宠臣屠岸贾决定替君复仇。然而赵盾势力大,屠岸贾未敢轻易动手。等到赵盾一死,屠岸贾就遍告晋国诸将道:“赵盾的弟弟杀死君主,赵盾便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于是,屠岸贾和将领们在下宫袭击赵氏家族,杀死了赵盾的儿子赵朔并将赵朔三族家人满门抄斩(注意,那个时代,这样的残暴似乎是天经地义)。赵氏家族中只有一个人因为身份特殊幸免于难,这人就是赵朔的妻子,晋成公的姐姐,当朝国君晋景公的姑妈。这时,赵朔的妻子已经怀孕当屠岸贾等人追杀赵氏家人时,她便逃到侄子晋景公的宫殿里藏了起来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搜查。赵朔的妻子就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的时候,婴儿果然没有声音。赵氏孤儿脱险以后,赵朔原来的门客程婴对赵朔的好友公孙杵臼说:”今天搜查虽然没有找到,以后一定会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容易?”程婴说:“死容易,扶立遗孤难。”公孙杵臼说:“赵氏待你不薄,你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事,我去死!”于是两人设法找来一个婴儿,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对前来搜寻的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很高兴,给了程婴千金,派兵跟随程婴去寻找赵氏孤儿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公孙杵臼吧。”将军们不答应,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婴儿。屠岸贾和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过了十五年,晋国君主病了,请人占卜,占卜的结果说,赵氏的子孙不顺利,因而作怪。晋君感到奇怪,赵氏不是被灭门了吗,怎么还有子孙?有大臣就告知说:“赵朔尚有遗腹子,现已长大成人,名叫赵武。”于是,晋君便恢复了赵武的爵位,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晋君又让众将军杀死了屠岸贾,灭了他的三族(那个时代灭门似乎是司空见惯)。等到赵武行了冠礼,程婴就对赵武说:“当初下宫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您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向赵氏先人和公孙杵臼报告事情完成的情况了。”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公孙杵臼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之前死了;如今我不去复命,他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2)无数人的死,换来一个赵氏孤儿的活。几千年流传的一个动人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然而,对比赵氏孤儿,项羽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赵武能够活下来有很多优越条件:赵武是遗腹子,没有人认识他;追杀赵武的人仅仅是晋国的一个大臣;屠岸贾假借王命,有很多人反对他;赵武的母亲还是晋国当朝国君的姑妈。即使是这样,如果不是一个无辜人家的孩子替换了赵武,赵武仍然没有活命的机会。项羽则没有赵武这些优越条件。项氏是楚国的豪门,项羽又已经10岁,许多人认识项羽,难以调包蒙混过关;秦始皇一统天下,要杀项氏后人天经地义,谁敢反对?楚国崩溃,王公大臣自命难保,谁还顾得上他人?项燕既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中一定会有仇家。上有君王诏令督办,下有秦军严查,外有官民指认,内有仇家协助,项羽还能活命吗?显然不能。(2)项家并未逃亡,被迁往秦国的都城咸阳《史记·项羽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揭开了活命之谜:“项羽的叔父项梁曾经教项羽读书习武学兵法。后来项梁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说情事情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项梁带着项羽逃到会稽郡的郡府所在地吴中县。吴中县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因此,每当吴中县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项梁暗中用兵法来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羽一同去观看。项羽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感到项羽胸有大志,很不一般。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3)上述文字透露出几点信息:第一,楚国灭亡之后,项家的生活不错,很自由。根据时间推算,楚国灭亡项燕自杀时,项羽10岁。学习兵法不同于学《三字经》,不理解可以死记硬背,学兵法需要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据此我们推断,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的时间,应该是在项燕战死楚国灭亡以后。这说明楚国灭亡后,项家生活不错,仍可以自由地读书、习武、学兵法。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没有对六国的王族和将军大臣进行追杀和监禁。《史记》中还有很多文字可以佐证这一点。比如《史记·留侯世家》对张良的记载:“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悼惠王二十三年,张良的父亲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却不安葬,而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4)上述文字显示,秦始皇消灭韩国后,没有将做过韩国五世宰相的张良家斩首灭门,甚至没有没收财产。张良家还有奴仆300人,还可以在家策划刺杀秦始皇的行动,而且这个行动后来还真的实施了。《史记·田儋列传》也记载,秦始皇消灭齐国后,同样没有把齐王满门抄斩。齐王的族人田儋仍然过着使奴唤仆的奢华生活。第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令把全国的豪富12万户迁往咸阳,项氏家族也在此列。得出这样结论的依据是项梁被捕入狱这件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说情,事情得以了结。”栎阳县属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诸侯秦国,位置在秦国都城咸阳东北50公里处。而项氏老家下相县在江苏宿迁,相距一千多公里。项梁如果在家乡犯事,不归栎阳县管辖。如果是有人犯罪项梁是同谋,也不应该由栎阳县往返两千多公里抓捕项梁,而应该由当地的下相县抓捕。所以,项梁应该是在栎阳县或者咸阳犯事被抓。项梁在家教导项羽等子弟读书、习剑、学兵法,怎么会跑到一千公里以外的地方犯事?合理的解释是:这个时候,项氏家族不是居住在下相县,而是居住在咸阳,或者离咸阳不远的栎阳县。也就是说,项梁一家在12万户豪富之列被迁往咸阳,是在秦始皇的眼皮底下,教项羽及项氏子弟读书、习剑、学兵法,不慎犯事入狱。第三,秦始皇平定楚国后,没有像历史上的战胜者那样,把战败的楚国人贬斥为秦国人的奴隶,而仍然是让楚国人自己为官,管理楚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犯事入狱之后,托蕲县的官吏曹咎写信给栎阳县的司马欣通关系,事情得以了结。”项梁为什么千里迢迢托蕲县的曹咎,再让曹咎千里迢迢去给栎阳县的司马欣通关系?说得通的解释是:项梁在秦国地界人地生疏,没有人可以通关系;而在楚国地界经营多年,可能当年有恩于楚国人曹咎,万般无奈,只好这样不远千里。狱掾是一个很小的官吏。楚国人的曹咎给秦国人的司马欣一封书信,司马欣便欣然放人,说明当时秦国人对楚国人没有歧视。之所以能如此,必定是来自于秦始皇的明确旨意或行为示范。关于这方面的例证还能从《史记·高祖本纪》等史籍中见到。秦始皇平定楚国后,楚国人刘邦、萧何、曹参都能够在当地为官。萧还因为业绩突出,差一点就被秦帝国的御史提拔到中央工作。这说明秦始皇对占领的楚国人是一视同仁的。第四,秦始皇对迁往咸阳12万户诸侯六国的豪富,没有管制和监禁。些人可以自由地离开咸阳,回到旧国故地。《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后来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和处罚,和项羽一起逃回楚国地界的会稽郡府吴中县。”项梁回到楚国旧地后,没有隐姓埋名,而是大模大样地住在会稽郡的郡府,并广为结交士大夫,网罗子弟。还协助官吏组织大型的民工徭役,操办县内大型活动。项梁这样的人物离开咸阳,没有受到官方的追查和通缉,说明其行动自由;在楚国旧地吴中县出现,也没有受到会稽郡和吴中具盘查和逮捕,还和当地官府、豪杰密切交往,抛头露面。这说明秦始皇对这样的豪门并未特别的监管。会稽郡和吴中县也没有因为项梁这样的旧贵族身份而对他加以限制和打压。至此,项羽为什么能活命的谜团解开了:因为秦始皇的仁慈。秦始皇根本就没有想要斩草除根杀项燕的后人。不仅如此,甚至没有贬其为庶民,或将其充军流放。而是允许他们保留财产,富足生活,自由往来。说秦始皇是项羽及项家的再生父母,一点儿也不过分。然而,秦始皇的仁慈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是项氏宗族和项羽的感恩戴德,或知足常乐吗?不是!是仇恨。刻骨的仇恨!二仁慈的回报是仇恨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是可以理解的。国仇家恨,新仇旧恨,都集聚在项羽年少的心里,刻骨铭心。(1)杀祖之仇项羽的祖父项燕战死在与秦军交锋的战斗中是自杀,从项羽家族的心理上分析,仇恨的账还是会记在秦始皇头上。所以,说项羽与秦始皇有杀祖之仇毫不虚安。虽然,以往的诸侯间战争也会有巨大的伤亡,杀祖之仇随处可见。但诸侯间经常是今日为仇,明日为友,仇恨难以持久,仇恨也难以有实实在在的目标。而秦始皇消灭诸侯,与列国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再无转机。秦始皇和秦国人的统治又实实在在近在咫尺,仇恨有了明确的目标。如果再伴随着对新制度的不适应与抗拒,伴随着对失去的荣华富贵的痛苦追忆,杀祖之仇便一天天深刻地嵌入骨髓,难以消解。(2)夺尊之恨对于项氏家族这样的豪门,世世代代至高无上,从来都是执掌着别人的生死贵贱,然而,随着楚国灭亡,战胜者秦国人来了。秦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的地界,包括项羽的老家下相县。一个被秦国人任命为下相县县令的楚国人,统治着包括项家在内的下相县。世代在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项家,不仅世代承袭的尊贵没有了,还不得不向这个原来可能就是项家奴隶的人低头,接受他的统治。刻骨的仇恨又在骨髓深处刻下了剜心的一刀。(3)巨大的财产损失痛苦的事情远没有结束,而是接踵而来。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重臣都有封国。封国内的一切,从土地到人民,从山河到军队,都归封国主所有。这些重臣,入朝为臣,出朝为王。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大国里有无数诸侯小国,诸侯小国里还有无数更小的封国的一个国中之国。诸侯国做大后灭掉周天子,诸侯国重臣的封国做大以后,又灭掉诸侯国。前面提到的赵氏孤儿便是如此,等到晋国国君给赵武恢复封国之后,渐渐做大的赵襄子,便和韩康子、魏桓子一起灭掉了晋国,于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设郡县,当然是要没收各国重臣的封国。于是,项家世代享受的封国被剥夺,土地划为郡县,封国里的百姓不再是项家的奴仆,而成了自由民,种地纳税,听命朝廷。项家从此失去了对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力,失去了每年、世代不劳而获的巨大财富。紧接着,秦始皇又把被消灭的六国贵族12万户迁往威阳,项家被迫迁往干旱寒冷的西北咸阳,迁离了经营了上百年的楚国故地。虽然项家迁往咸阳的时候,可能随身携带着巨额财富,但是,那怎么能与封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收益相比呢?因此,项羽对秦始皇怀有刻骨仇恨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以图将来为祖上报仇雪恨;看到秦始皇后,他便要“彼可取而代也”。项羽不只是嘴上说说逞一时之快,而是实实在在要付诸行动正是因为仇恨,使得项羽在遇到陈涉造反的时候,义无反顾地跟随,从而把握住了机遇。这就好比改革开放的初期,当商品大潮涌来的时候,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因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个小官,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反倒是一些没有工作,身无分文,甚至劳改释放犯,没什么好犹豫的,也没什么会失去,投入商海,一夜暴富。这便是所谓的幸运之神的眷顾!然而,一夜暴富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的。项羽的一夜暴富的代价是秦始皇辛苦建立起来的和平统一国家,短短14年就轰然崩溃;是百姓遭受秦末汉初的14年战乱,三分之二人口一千多万死于非命;是项羽自己仅仅7年后31岁就兵败身死。(4)项羽心中的仇恨能够化解吗?有办法能够化解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从而避免秦末的战乱吗?司马迁用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话,开出了济世良方:施仁义。后代两千多年,大部分人都支持贾谊这个观点,他们批评秦始皇是”仁义不施”。只要施仁义,就不会有陈涉的造反,也就不会有项羽这样的诸侯子孙跟进,也就不会有秦末的战乱,秦帝国也就能千秋万代。果真如此吗?施仁义是化解项羽等六国王公贵族刻骨仇恨的灵丹妙药吗?让我们来设想一下:秦始皇不把项氏家族迁往咸阳,能够化解项羽的仇恨吗?显然不能。杀祖之仇,夺尊之恨,大的封国利益被剥夺的仇恨还在秦始皇进一步施仁义,放着自己的诸多的根父、兄弟,儿子,还有为统一中国战功卓著将军大臣不予分封,反而保留诸侯各国重臣的封国,这样能化解他们的仇恨吗?显然也是不能的。诸侯重臣享受封国,在他们心中天经地义。秦始皇不杀,不关,不奴役,都不能换来他们的感激。不剥夺封国同样也不会。杀祖夺尊的仇恨还在。如此一来,秦始皇能够做的就只有不消灭六国,不发动统一战争。而这样一来,谁又能保证六国不攻打秦国?是不是六国的军队兵临城下,秦国也还应该施仁义不予还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汉代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代以及后世的文人,便喜欢把一切事情都归结到“仁义”两个字上。好事,是因为施仁义,坏事,是因为不施仁义。探究所有王朝的兴盛,都是因为君主仁义;总结所有王朝的崩溃,也都是因为君主残暴不施仁义。仿佛天下事只要一施仁义,千难万险迎刃而解。请问,秦始皇统一中国,没有屠城,没有奴役六国的百姓,没有杀列国的王公大臣,保留财产,放任行动自由,还能怎么仁义?把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矛盾,简单地归结为是否施仁义,那是读书人偷懒;把天下千奇百怪的人都归结为仁者和不仁者,那是读书人幼稚;用仁义这一把钥匙,想打开天下所有的锁头,那是读书人愚昧。其实,是有一个办法能够化解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那就是像历次改朝换代那样,将被消灭的六国王公大臣全部斩首夷族,彻底泯灭他们的仇恨,消灭所有可能形成的反抗力量。东西方几千年来,战胜者都是这么做的,很有效。项羽和刘邦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将秦始皇的三族家人满门抄斩,并且一把火烧毁了咸阳城。可是,秦始皇不肯这样做!于是,因为仇恨的积聚,不可避免的暴乱终于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借着一群农民的造反爆发了。项羽的人生机遇来了。然而也就是这个时候,项羽犯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错误,也是最致命的错误:盲目的仇恨。(5)盲目的仇恨使项羽成了智慧的侏儒古希腊有个神话故事,大英雄海格力斯一天在崎岖的山道上赶路,不小心被一个石头绊了一下。海格力斯生气地器了石头一脚,不想却弄伤了自己的脚。而那个石头不但没被踢开,反而一下子大了起来,挡另斯的去路。海格力斯恼怒,操起一根木棍猛击石头,没想到石头越击板大,不断膨胀,最后完全堵死了海格力斯的去路。这时,有一位老者从远方走来,看着累得气喘吁吁无可奈何的海格力斯,突着对他说:小伙子,忘了它吧。它叫仇恨,你不理它,它微不足道。你越拿它当事,它就越膨胀,始终与你为敌,直到毁灭你的未来。要求项羽完全泯灭对秦始皇的仇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盲目的仇恨却会让人丧失智慧,失去行动的方向。后来项羽一系列的人生重大失误,几乎都与盲目的仇恨有关。比如,项羽跟随叔父项梁造反以后,奉命去攻打襄城。这个时期造反军攻城略地的特点是“拣软柿子捏”,快速抢占地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可是项羽却不是。襄城抵抗他怒火万丈,不拿下襄城誓不收兵。结果襄城坚守不下,他就玩命攻城。不仅耽误了时间,还消耗了刚刚积累起来的兵力本钱。最后襄城倒是拿下来了,他又满怀仇恨地屠城。这段时间里,别人一封劝降信就占领了几十座城池,项羽却拼光老本只得到一座烧杀一尽的空城。不仅如此,这以后听说项羽来了,本来这些位于六国故地的城池都是想起来造反的,现在反而不得不拼死抵抗了。仇恨还使得项羽在后来的钜鹿之战、城阳争夺战、荥阳消耗战等重大战役中,迷失了战略方向,从而一步步走向失败。不过有趣的是,尽管仇恨最终给项羽带来了恶果,但最初,仇恨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酵中,促使项羽勇敢地投身秦末的战乱,并做大做强了自己的事业。这就好比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很多人之所以发财做大,并不是因为智慧和勤劳,而是因为假冒伪劣、心狠手辣。不过他们大多数最终又都栽在了这些发家的手段上。人生看上去就是这样的祸福难料!注:(1)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荆王指的就是楚王。)(2)《史记·赵世家》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白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白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白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喝,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3)《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橡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4)《史记·留侯世家》:留候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楚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宣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第二章——————自相残杀的造反派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北上戍边的陈涉、吴广在今天安徽省宿州市南的大泽乡,杀死了带队的几位秦帝国校尉后造反了。两个月后,项羽在他的叔父项梁的带领下,在今江苏省苏州市的会稽郡府,杀死了郡守殷通拉队伍响应。项梁、项羽迅速发迹,很快,就在遍地的造反军中一枝独秀,四年后项羽就坐上了龙头老大的金交椅。项氏家族的势力为什么能迅速做大?同样都是造秦始皇的反,为什么项羽一支能够独占鳌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对陈涉造反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一陈涉为什么要造反读《史记》探寻陈涉为什么造反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秦始皇的刑罚过于严酷,“失期法皆斩”,迟到了要杀头;因为带队的秦国校尉对陈涉等人的虐待。因此是官逼民反。《史记·陈涉世家》是这么写的(留意黑体字部分,括号内文字为作者提示):秦二世元年七月,征调居住在里巷左边的人去防守渔阳,一共有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涉、吴广都编入这次征发的行列之中,并担任屯长此时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服徭役迟到按照秦律当斩。于是,陈涉、吴广商量道:“如今逃走是死,造反干大事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不好吗?”(陈涉说此话时,身边有大泽乡电视台采访记录吗?)陈涉接着说:“天下受秦朝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他来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规劝皇上,被皇上派到塞外领兵驻守。如今有人听说他并没有什么罪却被二世皇帝杀了。老百姓都听说他很贤德,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日经死了,有的人以为他逃亡在外。现在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向天下人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吴广认为很对。于是两人决定造反。(1)司马迁的这段文字给读者一个误导:你看,秦国的法律多严酷,服徭役因为下雨而迟到都要被杀头。如果不是这样,陈涉、吴广不会铤而走险地造反。不仅如此,《史记·陈涉世家》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佐之,并杀两尉。”这段话通常被有意翻译成“校尉鞭打吴广,又拔出佩剑要杀吴广,吴广奋起夺剑杀死了县尉。陈涉也协助吴广杀死了另外两个校尉”。这样一来,便在读者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印象:你看秦国的校尉对百姓多残暴。校尉当众鞭打吴广,可见这些去戍边的民工一定是经常挨打受骂。校尉又拔剑要杀吴广,吴广、陈涉杀死三名校尉完全是不得已,是官逼民反。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完全不是这样。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响应陈涉造反而夺得天下的,作为汉代的史官,司马迁不由自主地也要给陈涉造反一个合理的理由。因此,司马迁的误导和后人惯性思维的故意曲解,便掩盖了事实真相。然而,说假话一定会有破绽。(1)《秦律》规定,迟到最多只是罚款根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百姓服徭役没有按期到达是很轻的过失,根本不会被杀头。最重的处罚也只是罚款。《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规定:“迟到三至五天,口头批评;六到十天,罚款一盾;十天以上,罚款一甲。”(2)我们不知道秦时的一甲、一盾是多少钱,不管怎么样,只是罚款,没有人身处罚,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驾车违章,还不是酒后驾车。因为酒后驾车要被拘留,涉及到人身处罚。这条秦律还规定,按规定应该去服徭役而不去的,也只是罚款二甲。“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在这条秦律里,还有四个字很少被学者们提起:“水雨,除兴。”意思是遇到雨水天气,徭役取消。也就是说,陈涉这种情况,因为遇到大雨而迟到不仅不会受到处罚,徭役根本就可以取消。(2)程步读史原则,隐秘的对话不应采信除涉、吴广不过是一群去渔阳戍边的民工,途中造反,六个月后被杀身亡。没有史官在身边记录一言一行,也不全有大译乡电视台采访报道,两人密谋造反的对话竟然你来我往,栩栩如生,不可笑吗?自陈涉起事之后,各地烽火连天,国家一片混乱,接着项羽推翻秦朝,焚烧咸阳,哪里来这样珍贵的历史资料,根据程步读史原则,这样隐秘的对话,多半是司马迁出于塑造人物引导读者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学创作,不应采信。(3)吴广滋事,断章取义解释有误“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佐之,并杀两尉”这段字,如果结合上下文来读,结论便完全相反了。不是秦国的校尉虐待吴广,而是吴广故意滋事,以此逼迫众人跟随造反。《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吴广一向关心别人,去渔阳戍边的民工很多人愿为他效劳出力。吴广和陈涉决定造反之后,为了能使众人跟随造反,吴广想了一个计策。他利用民工跟自己关系不错的特点,专门等领队的校尉喝醉后,故意多次当众扬言要逃跑,以激怒校尉。校尉如果当众鞭打吴广,必然引起众人的同情和不满,这时候再杀人造反,众人不得不跟随,大事可成。果然,吴广数次挑衅之后,醉酒的校尉鞭打吴广,正好校尉的剑杵到吴广面前,吴广拔剑杀死校尉。在一旁早有准备的陈涉乘机杀死了另外两个校射。(3)看了《史记·陈涉世家》的整段文字,我们便会发现,断章取义的解释,颠倒了两个是非。第一,明明是吴广有预谋的利用众人的信任,又乘校尉醉酒,故意激怒他,当众说要逃跑,而且是数次。头几次校尉并没有惩罚他,最后忍无可忍,加上醉酒,这才鞭打惩罚吴广。校尉的行为中规中矩,没有不当之处。吴广是无端滋事,预谋造反。这个是非应该正过来。第二,整个冲突中,校尉没有拔剑要杀吴广的动作。司马迁的原文写的是“剑挺”,把“剑挺”解释为校尉拔剑要杀吴广,是故意误解,目的是把吴广杀人合理化。“剑挺”和“挺剑”不是同一个意思。挺,古汉语有拔出、突出两个意思。挺剑,是拔剑的意思,而“剑距”则是剑突出的意思,两者不能混淆。故意把“剑挺”解释为拔出剑,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校尉残暴,又打人又要杀人,这样吴广夺剑杀人才合理。可是这是错误的,不合文法,不合情理,也难以实施。从文法上讲,“剑挺”意思很清楚,由于校尉鞭打吴广,身体转动,挎在腰间的剑正好突出在吴广跟前,白话就是杵到吴广跟前,这给了吴广夺剑的机会。从情理上讲,校尉没有要杀吴广的意思,只不过吴广老是公开扬言逃跑,不予惩罚,容易引起别人效仿。从实施的可能性上讲,校尉真把剑拔在手里,吴广不可能夺剑成功。剑是双面利刃,吴广不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所以,这段文字记述的真实事件,正好和我们通常的印象相反:校尉是守法的,遇到挑衅是忍耐的,吴广数次挑衅,然后鞭打,惩罚也是适度的;倒反而是陈涉、吴广蓄谋造反,无端杀人,谁是谁非,一目了然。为了能够哄骗众人跟随造反,陈涉、吴广还使了一些小伎俩。第一,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然后塞进一条鱼的肚子里。戍边的民工买鱼回来煮着吃时,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第二,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草木丛生的古庙里,于夜晚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民工们在深更半夜听到这种鸣叫声,都很惊恐。第二天早晨起来,大家都议论纷纷,指点陈胜。(4)这叫利用封建迷信造势。根据《陈涉世家》的记载,如果不带偏见地对陈涉造反的经过做出评价,可以有三点:第一,说陈涉因为天雨受阻,迟到了要杀头而造反,是不对的。缺乏根据,也与出土的秦国法律相违背;第二,900民工不管出于什么心理,客观事实是不愿意造反的,陈涉、吴广用迷信造势蛊惑;第三,陈涉、吴广又故意挑衅,用杀死秦国校尉断绝了众人的退路。很可能也说了“失期法皆斩”这样的话,有意误导民工,这才迫使众人跟随造反。弄清上述事实,我们再来回答这一节核心问题:如若不是迟到要杀头,不是官兵虐待,陈涉、吴广为什么要造反?(4)陈涉并非地道农民,造反的根源是仇恨根据司马迁的描写,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陈涉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其实不然,在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各诸侯国为从了抵抗秦国的进攻。几乎是全民皆兵。像陈涉这样的壮年男子不可能不从军来抵抗秦军。而陈涉能当上900民工的屯长,也说明他不是一般的庄稼人,他得有一定定的领导才能,所以,合理的解释是,陈涉曾经在军队中担任过头止,曾经拥一定的权力,有一定的随众。国家战败军队溃散,陈涉从此失业,不得不回去给人种田。国家的灭亡,人生的失败,不甘心回到法制朝纲框架中当一个平民百姓,心怀仇根不言而喻。陈涉造反,因为失败的仇根。战争将他扭曲得残忍、无所顾忌。在服徭役的队伍中,陈涉当上了屯长。他似乎又找到了当年行伍时的感觉。只不过带队的校尉可恶,他们使陈涉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于是,残忍和怨恨使他在戍边途中,毫不犹豫就杀死了随行的校尉,然后裹挟众人当上了山大王。打碎了法律和朝纲的束缚,最初是让人欣喜若狂的。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杀人放火无所顾忌。每个人都在一瞬间变得强大起来,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就是别人的主宰。然而,厄运很快就来了。不是来自于秦帝国的镇压,而是来自于造反者自己的自相残杀。二陈涉和诸王争权夺利,相互滥杀无辜陈涉最初的发展异常的顺利。陈涉和吴广杀死秦帝国的几个校尉后,筑起一个高台,割下几名无辜校尉的人头作祭品。鲜血和人头唤醒了人们灵魂深处的残忍。陈涉自己做将军,吴广做都尉,一行900人在大泽乡竖起反旗,开始向四周攻城略地。由于当地的地方官员都是本地人,都怨恨秦始皇灭亡他们的国家,都有街坊四邻与秦军作战而战死的仇恨,因此不等陈涉攻城,便纷纷举兵响应。很快,陈涉就占领了大泽乡,进而拿下了蕲县。占领蕲县之后,陈涉派符离人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葛婴也进展顺利,很快便占领了铚、酂、苦柘、谯等地。当陈涉一干人到达陈县的时候,他们已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攻打陈县的战斗也很顺利。占领陈县后陈涉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然而,最初的幸福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既然你陈涉大喊一声“秦无道”就能杀人称王,我为什么不能也大喊一声“你无道”,也杀你做王呢?于是,造反者之间的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开始了。(1)有奶就是娘,有刀就是王陈涉称王之后,给了陈县人武臣三千兵马,命他向北去攻占原来赵国的属地,同时派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武臣攻占部分赵地后,他的左右校尉张耳和陈馀就给他出主意,与其给陈涉当将军不小心被他杀死,不如自己称王。武臣觉得有理,便不再听命于陈涉而是自立为赵王。陈涉听说武臣自立为赵王,大怒,打算立刻发兵攻打武臣。经人相劝,再加上也没有这个实力,于是只好默认事实,但还是把武臣的家人押起来作为人质。武臣称王后,封邵骚、张耳为左右宰相,陈馀为将军,并派手下一个更小的将军李良去攻打常山和太原。李良在西进打到石邑的时候,由于秦将王离占领了前面的战略要地井陉,李良无法通过,于是回邯郸请求增兵。快到邯郸的时候,遇见赵王武臣的车队,有百余骑兵护卫,李良赶紧趴地上迎驾(瞧瞧,武臣一介草民刚刚得势,气派已经了得)。然而李良上当了,庞大的车队不是武臣,而是武臣的姐姐赴宴回来。武臣的姐姐喝醉了,见李良趴在地上,也不谦让,只让一个骑从招呼李良平身。等到车队过完,李良发现自己上当,当着自己的部将随从,羞愧难当。李良的一个随从对他说:“天下叛秦,能者为王。再说赵王武臣原来的地位在将军你之下。现在,一个女人都仗势羞辱你,让我追上去杀了她。”李良于是率军追上武臣的姐姐,把她杀了。随行的一百来人估计也都鸡犬不留了。不仅如此,李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率军攻打武臣称王的邯郸城。邯郸城守军见李良率军往城门而来,自家弟兄,也不防备。李良杀进邯郸,杀了赵王武臣和他的宰相邵骚。武臣的另一个宰相张耳和将军陈馀因为耳目报信,这才捡了性命。(5)李良随从的话,在当时应该很有代表性:武臣为王,李良为什么不能为王?你武臣为王占了赵国,我想为王怎么办?没地方了?那我就杀了你。你武臣命令我干这干那,你凭什么呀?凭你实力大?打不过你,我只好听你的。等我实力大了,我再杀了你以报仇。(2)陈涉无道残暴,为所欲为滥杀无辜胆大不听招呼的陈涉没辙,听话心甘情愿卖命的反倒是活该倒霉。《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阳城人邓说兵造反后,驻扎在郯城,被秦将章邯击败。邓说率军溃退到陈县投弃陈涉,没想到陈涉把他杀了。(6)邓说死得冤不冤,冤!本来都是一块儿起事跟秦军作战吗,我现在战事不利,来投靠你陈涉,这不也壮大你的力量吗。你怎么杀我?真是稀里糊涂做了冤死鬼。还有更冤的。葛婴比邓说冤百倍。陈涉起事后,派葛婴率兵攻取韩以东的地方。葛婴一连占领了铚县、酂具、苦县、拓县、谯县等诸多地方。他一面进军一面扩大队伍,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陈涉的家当,基本上是葛婴打下来的。葛婴占领陈县之后,迎接陈涉入城。陈涉进了陈县,哪儿也不去了,让葛婴继续卖命向外扩张地盘,自己准备称王。于是葛婴又去攻打东城。攻克东城之后,大约是考虑到这里是楚国旧地,立一个楚王有利于号召民众,于是葛婴就立了一个名叫襄强的人为楚王。不久,葛婴听说陈涉已自立为王,而且国号张楚,于是就杀了自己立的楚王襄强。可怜这个名叫襄强的人何罪之有?不立王废了便罢,为什么要杀人?但是,葛婴杀襄强如同杀只鸡。商鞅这么杀过人吗?没有!秦始皇这么杀过人吗?没有!秦国的将军这么杀过人吗?也没有!究竟谁无道?葛婴杀了襄强,回到陈县向陈涉报告自己的战果。没想到一到陈县,陈涉立刻就杀了葛婴。(7)葛婴比襄强更冤。葛婴是最早跟随陈涉造反的,攻城略地战功累累;本该受货。封襄强为王也是工作需要,并不是自己要和陈涉争权。可是陈涉也如同杀只鸡一样杀了葛婴。陈涉有个老乡听说陈涉当了王了,就来投靠陈涉。可就因为这人说了一些陈涉过去的旧事,陈涉就把他杀了。(8)(3)哥们儿吴广被杀,陈涉反赏凶手陈涉称王后,封一块起事的铁哥儿们吴广为假王,命其率军向西进攻荥阳。吴广包围了荥阳。秦帝国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当时任三川郡守,率军防守荥阳,因此吴广围荥阳却久攻不下。这时候,秦帝国的少府章邯,奉命带领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和部分士兵组成的军队,前来攻击造反者。章邯先是在戏水击败了造反者周文的军队,然后大军步步逼近荥阳。吴广手下有个将军名叫田臧,眼见章邯的秦军节节胜利,步步进逼,便和其他人商议道:“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国的军队到来,我们腹背受敌,一定会大败。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继续围荥阳,其余精锐去迎击秦军。现在假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权谋,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如杀了他。”众人竟然毫不犹豫地一致同意。于是田臧等人就假冒陈涉的命令,杀了吴广。同样杀人如杀鸡,而且杀的是一块起事的战友,杀的还是自己的上司,杀的还是陈涉的铁哥们儿。毫无顾忌,轻而易举,随心所欲。(9)人还是人吗?杀人者和被杀者都还是人吗?在这种状况下,甚至连残暴这个词都多余了。事情还没完。田臧杀了吴广之后,不是逃跑,也不是另立山头,而是派人把吴广的人头拿去交给陈涉。按理说即使是在造反军中,田臧这也是造反,陈涉应该杀了来使,然后发兵讨伐田臧,为铁哥儿们吴广报仇才对?哎,你想不到。陈涉不但没有杀田臧派来送吴广人头的使者,反而派使者赐给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将军。不知道陈涉看见吴广的人头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在窃喜:太好了,总算把唯一知道内幕的人灭掉了。当初装神弄鬼迷惑众人跟随造反的事情只有天知地知了;总算把一块儿起事的另一个大佬消灭了。将来再没人跟我争王位了。田臧得了将军印也没高兴几天。他派部将李归等人围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秦军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经的正规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可是没想到陈涉的造反军更不经打。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于是又领兵攻打荥阳城下的李归,李归也战败被杀。(10)(4)造反军自相残杀的事情不胜枚举陈涉刚自为王的时候,陵县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铚县人童緤、取虑人郑布、徐县人丁获等,都拉起山头聚兵反秦。不久几人合兵,把东海郡守庆围困在郯城。陈涉听说以后,就派武平君畔做将军,让他督率郯城各路军队。陵具人秦嘉生气,你陈涉凭什么来领导我们?于是手起刀落杀了陈涉派来的武平君畔,自立为大司马。(11)秦嘉等人杀了陈涉的将军,陈涉也拿他们没办法。打他们?自己其实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派出去的将军,但凡占了块地方,有了点人马,就都自己称王称侯,再也不把陈涉放在眼里。但是陈涉一定是恨得牙痒,可惜秦嘉也没家眷在陈县,没法扣作人质。不过,陈涉没有牙痒几天,因为不久他本人就被自己的车夫庄贾给杀死了。庄贾杀陈涉也不是没有道理。仗是别人打的,地是别人占的,你陈涉就说一声,我是王,你就是王了你就能杀别人?杀那些有功之人,杀一块起事的哥儿们,杀自己看不顺眼的故交,那我庄贾怎么就不能也是王?我怎么就不能杀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知道这句话是司马迁借陈涉之口杜撰的,还是真就是陈涉的名言。不管怎么样,它最终应验在陈涉自己身上了。史书上没有记载庄贾为什么要杀陈涉。也许是一次驾车受到责骂,担心被杀,不如先下手为强;也许是看上陈涉手头的财宝;也许什么都不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在围困东海郡守的造反军秦嘉听说陈涉被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立了一个名叫景驹的人做了楚王。然后率兵到了方与城。秦嘉派了一个手下人名叫公孙庆的出使齐国,去会见另一路造反称王者齐王田儋,想联合一同进兵。齐王田儋见了公孙庆很不满意地说:“听说陈王战败了,至今生死不明,楚国怎么能不来向我请示就又自立为王呢?”公孙庆也不示弱,回答说:“齐国不请示楚国而立王.楚国为什么要向齐国请示才能立王呢?何况楚国是首先起事反秦的,理当号令天下。”就这一句话,齐王田儋就杀死了公孙庆。(12)俗话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敌对国家尚且如此。齐王,楚王,好歹也是友军,怎么能一句话不顺耳就把友军的使者杀了?错了,根本就不是什么友军,不过是一群暴徒而已。秦嘉和田儋的下场也没有什么例外,他们很快就被杀身亡。秦嘉、朱鸡石等一干人,很快被项羽的叔父项梁所杀。田儋死于章邯。上述死人中,还不包括无名无姓的跟风者和并没有参与造反的良民百姓。每一次征战,虽然在史书上只是轻描淡写的“克之”“破之”,“下”某地、“走”某地,那都是以成千上万人战死作为代价。更不要说还有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屠城!你能称王,我为什么不能称王?你能杀他,我怎么就不能杀你?既然你也能称王,你也有可能杀我,所以,在你没有下手杀我之前,干脆我先杀了你。即使我闹不清你想不想杀我,即使你根本就没想杀我,谁知道你以后会不会突然想杀我?为了保护自己,我先杀了你再说,反正也不会受到惩罚!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秩序被打碎,法律纲纪被摧毁,上述的逻辑便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这个时候,不再有上下尊卑,不再有朋友情谊,不再有是非对错,不再有功赏罪罚。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没有什么人不能杀。抢劫别人的财物本来是不道德的,可是只要说一句“你为富不仁”,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你的财富抢过来。那好,你说他为富不仁就可以抢他的东西,我也说你为富不仁,我再把你刚抢来的东西,再堂而皇之地抢过来。杀人本来是最邪恶的犯罪,但是只要说一句“你无道”,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你杀了。那好,既然你能说他无道而杀他,我也能说你无道而杀你。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造反都会毫无例外地演变成血腥的战乱!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造反都会整无例外地变成为所欲为的屠杀,直到最初的造反者自己也被残酷地、莫名其妙地杀死!这就是因果报应!顺带问一句,对比他们,你还会骂秦始皇是暴君吗?你认有哪个暴君比他们更残暴吗?三造反者鲜有人为亡秦而战虽然,秦末的战乱被后世描绘成反抗暴秦的统治,而历史的真相却是秦始皇不是暴君,秦不是暴政(请参见《真秦始皇》),造反者也大多不是了亡案!如果秦帝国明智地把守秦故国关口,黄河以东六国故地的造反者,很快就会因为争相称王而形成割据,然后他们又会为争夺地盘而互相厮杀。就如同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中国之前的景象。没有人再会想要亡秦。(1)陈涉占领陈县,随即享受王权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陈涉造反起事之后,很快就停下来急不可耐地称王了。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带兵打仗去冲锋陷阵。他干的事情不是杀秦军,而是杀自己的造反兄弟。上行下效,谁都不是傻子。所以,最初跟随陈涉起事的人,一旦有了实力,占了块地盘,立刻自立为王,再不把陈涉当回事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陈涉部下武臣,在他自立为王之后被杀之前,还有这么个插曲。武臣自立为王后,派手下人韩广向北去攻占燕国故地,韩广到了燕地,立刻就不听武臣的招呼,自立为燕王。韩广出发前,武臣怕韩广跟自己一样,攻占燕地就自立为王,也学陈涉的做法,把韩广的家人扣押做人质。起初韩广也害怕家人被杀,有人就分析给他听,说武臣不敢:“赵王武臣西面有秦国为敌要防御,南面有陈涉的张楚为敌也要防御,必然没有力量来攻打我们。何况陈涉比武臣强大,尚且不敢加害武臣的系人,武臣怎么敢加害你韩广的家人?”听到这话,韩广便肆无忌惮了。果然,几个月后,武臣不得不乖乖地派人把韩广母亲和家人送还燕国。事情至此,武臣和韩广的恩怨还没完。武臣大约是想想心里窝囊,于是就和宰相张耳,将军陈馀带领军队推进到燕国的边界,想要寻找机会攻打韩广。一天赵王外出,不小心却被韩广的军队突袭抓走了。燕王韩广于是囚禁这个曾经是自己顶头上司的赵王,要求赵国拿一半的土地来赎。赵国的宰相张耳和将军陈馀派去好几个谈判的使者,都被燕王韩广杀了。两国相争还不斩来使,看看造反者的德行。派出去的使者一个接一个被杀,张耳、陈馀束手无策。接下来,司马迁讲了个故事:有个在赵王行宫里打杂的小卒对周围人说:“我能去为宰相游说燕国,把赵王救回来。”众人都笑话他道:“谈判的使者去了十几个了,都没活着回来,你有什么办法能把王救回来?”同伙笑话,这小卒也不急,独自来到燕国的营垒前叩关。燕国的将军闻讯接见他。这小卒不慌不忙地问燕将:“知道为臣的来干什么吗?”燕将说:“不就是想救赵王吗?”小卒又问:“君知道张耳和陈馀是什么人吗?”燕将回答:“听说是贤明之人。”小卒还问:“知道他们的志向吗?”燕将回答:“想救赵王回去。”小卒这会儿不问了,而是笑;“大人你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志向。赵王武臣和张耳、陈馀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赵国数十座城池,他们都想南面称王,有谁甘愿只做个将相?做臣子和做君王那能相提并论吗?张耳、陈馀都想称王,只是顾及战局刚刚稳定,不敢立刻三分赵国而称王,只好按照年龄长幼,立武臣为赵王,以维系赵国的民心。现在赵国已经安定,这两人正欲分赵而称王,只是苦于没有借口。现在将军你囚禁了赵王,这两人正好名义上救赵王,实质上是想逼燕国杀之,这样,两人就能分赵而自立了。以赵国一国的兵力就能拿下燕国,不要说这二人相互配合,又以杀赵王的罪名为号召,消灭燕国,还不易如反掌!”燕国的将军听了这番话,觉得有理,就释放了赵王武臣。那个小卒子就和赵王一起乘车凯旋而还了。(13)这个故事,从事件来说真的,因为韩广没杀武臣,从情节来讲就不一定了,是否真有这么个小卒?是否真说了哪些话?那么多使者去了都没了脑袋,这个小卒如何这么幸运。但是,司马迁通过小卒之口,对当的造反者的心态描述,还是符合逻辑能够服人的。虽然武臣从韩广那里捡了一条性命,但是他也没能活几天。不久,他就被自己的部下李良所杀。韩广也没活多久.他也是被自己的部下臧荼杀死。藏荼后来也死于部下的刀下,赵王武臣的宰相张耳和将军陈除不久也反目,陈馀攻击张耳,没能把他杀死,反过来张耳杀死了陈馀。《史记·陈涉世家》这样写道:“在这个时候,到各地去攻城略地的将领,数不胜数。”(14)但是,《史记》还少写一句话,那就是:“这些将领攻城略地之后,都自己赶紧称王,然后是为地盘厮杀,根本没有人向西去攻打秦国都城阳。”陈涉想不想灭秦?想,但那是嘴上想。如果真想灭秦,为什么你不身先士卒,亲自率军向西号召民众攻城略地?陈涉不管他以前在军队中当过什么官,造反前只是一个佃农,可是作威作福起来,甚至超过豪门出身的项梁、项羽。项梁造反以后,自始至终都还是率军东奔西走,与秦军厮杀;项羽更是身先士卒,战不畏死。那好歹是名门之后,好歹从小也是娇生惯养(2)六国后裔,不念旧情刀兵相见如果说,陈涉的造反派自相残杀还情有可原的话,六国贵族都与秦始皇有破国夺尊的仇恨,理应合力亡秦才是。非也!六国贵族同样是自相残杀。甚至同姓相残,毫无人性。田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齐国王族,他的堂弟田荣、田横也是当时齐国很有势力的豪门。陈涉造反自立为王后,田儋假装捆绑着自己的家奴,带着家丁来见县令。田儋谎称家奴有罪,请求县令准许杀死家奴。县令不知有诈,放其入室,于是田儋杀死县令,自立为齐王。这个时候,陈涉派手下人周市带兵向北去占领齐国,结果,抵抗他的不是秦帝国的军队,而是自立为齐王的田儋。虽然田儋的军队是刚集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但陈涉的军队更差。两军对阵,周市大败。不过田儋也没当几天齐王,不久他就兵败被杀。田儋死后,他的堂弟田荣收拾残兵退往东阿(今山东东阿县)。这个时候,齐人又立原诸侯齐王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国,田间为大将。败退到东阿的田荣闻听大怒,立刻发兵攻打田假。田假战败逃走,田荣便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为相国,弟弟田横为将军。这之后,田氏之间又不断攻杀。最后的结果是,参与造反的齐国王公贵族全都死在争权夺利的战乱中。(3)刘邦也在向造反派兄弟大打出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陈涉造反称王之后,刘邦由于有家不能回,也就起事跟进。沛县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为刘邦招集沛县的年轻人,共得二三千人。随后刘邦率众去攻打胡陵、方与、丰邑等地,占领了这些地方之后,把丰邑作为根据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刘邦派一个名叫雍齿的人守卫丰邑,自己率领军队去攻打薛县扩大地盘。这个时候,陈涉派魏国人周市来争夺地盘。周市不去与秦军作战,反而来夺取已经被造反者刘邦占领的封邑。周市仗着兵多势大,派人威胁替刘邦守城的雍齿道:“丰邑过去就是魏国的旧都,现在魏地已经平定的有几十座城池。你如果归降魏国,魏国就封你为侯驻守丰邑。如果不归降,我就要屠灭丰邑。”雍齿本来就不愿意归属刘邦,周市一威胁,他就顺势反叛刘邦,归顺了周市,为魏国守卫丰邑。刘邦闻听大怒,立刻放弃与秦军作战,回军攻打丰邑。可是战事不利没有攻下,刘邦还病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又急又气闹的。老窝没了,下属反叛,又急又气也在情理之中。刘邦只好退兵回沛县,心里痛恨雍齿和丰邑的子弟背叛他。这时他听说东阳县的秦嘉立景驹做了楚王,驻守在留县,于是前去投奔,想向他借兵去攻打丰邑。没有史料记载秦嘉是否借兵给刘邦,但是因为忙于借兵报仇,刘邦在萧县西面遭遇秦军战败。从秦嘉处离开时又遇见了正在追击陈涉的残兵败将的章邯部将。刘邦再次战败退回留县。大约是听说秦嘉曾杀死陈涉派来的使者,所以刘邦不敢久留,只好带兵寻找薄弱地方,以求找个安身之地。这时传来陈涉战败被杀的消息,听说项梁在薛县召集各路人马开会商议大事,刘邦就带着一百多随从去见项梁。在项梁军中,刘邦得到了项梁慷慨的帮助,项梁给刘邦五千人马,五大夫级的将领十人。刘邦得了项梁赞助的人马后,不是去与秦军作战,而是立刻回去攻打已被陈涉部将周市占领的丰邑。(15)为什么造反者这么急切地自相残杀?答案显而易见:争权夺利而已!没有人造反是为了灭亡秦国。不然,强秦还在,大家应该精诚合作舟共济,怎么能这么急不可耐地同室操戈?因为目标是权、利,所以权利就成为这些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为了和利,什么君臣,什么战友,什么骨肉宗亲,什么故交朋友,全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杀之!在所有的造反者中,如果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项羽叔父项梁。不一样的行为目的,自然会获得不一样的结果。四恪守道德底线,项氏号令诸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在陈涉造反两个月后,会稽郡守殷通主动召来项梁对他说:“现在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你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在外逃亡,没人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羽知道。”会稽郡守殷通就让项梁召项羽前来问话。项梁从郡府出来,找来项羽,吩咐好该做的事情,让他持剑在外面等候。项梁进来跟郡守殷通说:“项羽来了,让我把他叫进来问话,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项梁于是把项羽叫了进来,乘郡守不备,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羽拔剑砍下了郡守殷通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着郡守的官印走了出来,郡守的部下顿时大乱。项羽一连杀了一百多人。整个郡府上下没死的人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于是召集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发动吴中之兵起事。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项梁自己做了会稽郡守,项羽为副将,带兵去占领下属各县。(16)上述文字,虽然人物的对话未必可信,但是整个事情至少可以提供几点历史事实。第一,项梁不是通过战斗占领会稽郡府的。与我们前面提到的齐国贵族田儋不同,田儋是绑着自己的家奴假装向县令请示,从而骗进了县衙门,然后杀人夺印起事造反。项梁不同,他是会稽郡守请进郡府衙门的,请的目的也是要拉项梁入伙一起造反。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