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故知新: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经济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斧头图案的苏联国旗在沉沉夜色中最后一次降落下来,苏联历史合上了最后一页。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晃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前面没有路轨了,前面没有路轨了!还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毁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4)斯大林的逝世提供契机。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经济政治:农业:工业:2、内容:试图改变……扩大……削减……提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并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二: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农业改革的评价]找准了突破口,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工业改革的评价]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那一幕。后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政治改革的评价]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失败3、评价1.改革没有结合国情2.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4、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你有何发现?1.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新经济体制”:将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起到的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度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苏共调整了某些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苏联国情的正确改革举措,使苏联在世界成了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工业、科技、军事超级大国。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材料三: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
材料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
勃列日涅夫强调改革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1956年苏共中央决定推广“新经济体制”,其正式名称为“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体制”,主要措施:一是减少上级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二是实行利润提成,加强对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刺激。新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苏联的经济改革逐步走上回头路。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逐渐停滞1.时间:70年代初2.原因:过分追求稳定,不思改革。政治生活保守,进入僵化状态。与美国的军备竞赛。3.影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契尔年科(1911.9.24-1985.3.10)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华关系:政治生活僵化发展速度下降民族矛盾关系紧张,急需缓和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失败经济政治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内容: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2.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经济改革失败,经济连年滑坡;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思想混乱;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苏共的领导地位被动摇;国家政局不稳;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影响“八一九”事件为了防止联盟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此事件。1.原因:2.结果: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质变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发表,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独联体建立。12月26日,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前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覆时才最后说出:“我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完成了。”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他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是从大学时代开始对社会主义开始怀疑的,并认为:“只有从这个制度的顶端,才能有效地改革这个制度。”他一生的事业确实完成了。简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及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你认为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失败,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2)中苏两国工业化指导思想和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3)中苏两国各在何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4)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高度集中的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化为乌有。1、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D、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八一九”2、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影响是A、苏联的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B、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公开化C、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D、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3、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持改革的最早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4、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做的秘密报告的重要内容是A、总结党中央的工作B、提出要进行经济改革C、号召开展批判斯大林的活动D、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标志着A、苏联由分裂到暂时维持B、苏联成为邦联C、戈尔巴乔夫正式承认一些加盟共和国独立D、苏联完全解体6、“八一九”事件反应的矛盾是A、苏联的民族矛盾B、苏共党内的矛盾C、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矛盾D、苏联的阶级矛盾7、苏联解体时,在位的苏共总书记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8、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A、67年B、69年C、73年D、74年9.赫鲁晓夫改革选择的突破口是A.农业B.工业C.商业D.政治10.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A.赫鲁晓夫时期B.勃烈日涅夫时期C.安德罗波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11.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进行的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力图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B.制定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C.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了重大的成效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ABC1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1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把重点放在农业B.把重点放在工业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DA1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14.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A.取得一定成效B.提出了“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B16.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A.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D.用资本主义经济战胜社会主义B1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制度改D.福利制度改革18.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①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BA19.下列史实与苏联解体无关的是:A.政治经济困境严重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指导C.戈尔巴乔夫与美国全面对抗D.民族纷争迭起20.苏联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D.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CB21.下列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对从根本上铲除个人崇拜有积极作用B.反对个人崇拜有利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C.对斯大林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D.简单地批判斯大林给帝国主义反苏、反共提供可乘之机22.“八一九”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签订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C.戈氏政治改革导致政局混乱D.叶利钦军人势力增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