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德国唯意志论伦理学一、唯意志论的概况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理论思潮的产生,都有着它产生的背景,这里我们讲的唯意志论思想之所以会在18世纪末到l9世纪初的德国产生,也是一样的,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一)社会背景当时的德国四分五裂,被分裂割据为将近300个小国,各个小国的君主和贵族,实际上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们采取了一些野蛮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其中较为强大的两个公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普鲁士是个典型的军阀农奴制的公国,习惯通过发动战争来兼并和掠夺其他周边小公国。我们都知道普鲁士历史上著名的首相俾斯麦,推行的对外政策,就是铁血政策、大棒政策。通过这种方式,到18世纪末,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于是开始充当欧洲警察,向当时取得1789年大革命胜利的法国进攻,兵败之后,又与英国结为反法联盟。为什么德法之间为什么爆发战争?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甚至后来,资产阶级与封建大贵族相妥协,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这些重大的举措无疑都破坏了欧洲原来的封建统治秩序,作为欧洲警察的德国对此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它要想方设法制服法国,削弱法国,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到l9世初,德国再度向法国进攻时,却遭到惨败。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重新瓜分欧洲的条约。由于在德法战争中德国的多次失败,德国的民众强烈厌战,并反对封建统治,而封建贵族却竭力维护其封建统治,与欧洲其他国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主旋律极不协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悲观的心理。市民阶层在政治上没有权力,在经济上也处于依赖的地位,性格显得狭隘、软弱、怯懦,缺乏主动性,农奴虽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却处于无知无识的社会最底层。整个社会与英法相比,显得落后、保守,到处弥漫着小市民的庸俗习气。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人们普遍地感到苦闷、悲观和痛苦,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思想,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又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二)文化背景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各国先后崛起了反对中世纪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学的人本主义思潮,其中包括笛卡尔的唯理论哲学、18世纪的启蒙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它们都以理性主义为主流,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把理性看成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最根本的尺度。而在德国,唯意志论开始出现,并且受到一部分哲学家的关注和青睐。唯意志论则对这种万能、永恒而至高无上的理性提出怀疑和批判,用生命意志来否定和取代理性,把生命意志规定为人的本质特征,并且将它扩充为整个宇宙的本质。这种唯意志论最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向英、法和北欧一些国家传播和扩散。这是由于当时敏感而脆弱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战争和接踵而至的政权更叠特别反感和失望,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打得粉碎,于是他们开始对理性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因为人类理智或者思想的解蔽(解除蒙蔽,也就是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教导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欢欣鼓舞和幸福生活,而是不断的制造苦难,不断摧毁着人们所拥有所是的一切。唯意志论在德国的出现,首先是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上升的资产阶级思想是对立的,它不仅是对理性的绝望,也是对资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前景的绝望。他们之所以对资产阶级抱着绝望的态度,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封建贵族妥协,不顾普通民众的死活,这里的民众,主要包括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的老百姓。对于人类的前景,我们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当时整个德国普遍弥漫着一股伤感、绝望的情绪,他们的眼里只有对充满战争和罪恶的世界的绝望,他们只能认定人类的前景是令人绝望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生活在安逸状态下的人是很难想象的。叔本华深入钻研康德、谢林的先验思维理论,尤其是充分吸收了费希特的“自我”学说,他将自我视作一切知识源发的第一原理,强调“绝对自我”,它是先于一切存在和事实,是早于一切经验的先验。这与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是完全相对的。并且专门从哥廷根大学转学到柏林大学听费希特的课,加上他热衷于印度的佛教哲学(简单地说,就是原始佛教否认有“我”,也就是现实的、经验领域中的自我,而强调业报轮回,承认仍有一种先验的主体存在着)。叔本华在这几个方面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从理性所不能达的生命意志入手,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进行反拨。随着l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德国中小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的理想和自由企业竞争),反理性主义思潮进一步弥漫、扩散于德国资产阶级之中,唯意志论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气候。(三)含义1
唯意志主义一词源出拉丁文Voluntas(其意思是意志),它泛指一切使情感意志和本能冲动凌驾于理智之上的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唯意志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丹麦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1813-1855,也是存在主义的直接思想先驱)等人提出的。叔本华(三)含义2
唯意志主义是一种片面夸大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并使其成为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它认为,整个世界都根源于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始基和动力,是世界的核心。唯意志论伦理学是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道德道德理论尼采核心。(四)代表人物
唯意志主义是一个标榜要根本改变哲学研究方向的流派,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流传。主要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另外象德国的哈特曼,法国的居约、布特鲁,丹麦的克尔凯郭尔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说是唯意志主义者(五)基本特点11、主张超出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心物等对立范围以外去寻找“自在世界”,把既非物质又非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人的情感意志、下意识的本能冲动或者说生命力当作一切存在的基础;(四)基本特点2
2、否定人可以通过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认识实在的世界,认为人的这些以主客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形式以及由之构成的科学、概念、理论反而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障碍。他们认为只有借助于超出主客对立范围的本能冲动直觉,才能认识实在的世界;(四)基本特点3
3、把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当作人的真正存在,由强调情感意志的非实体性、活动性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自由;(四)基本特点4
4、把他人和社会看作是个人发展的阻力,反对一切妨碍个人绝对自由的社会改革,要求建立以非理性的个人为出发点的新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本主义由此开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先河。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伦理学他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奠基者。他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代表。他孤僻、傲慢、忧郁、敏感、多疑,神经质。他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不容、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信上帝,孤独一世,孑然一身,在孤独寂寞中离开人世。他被尼采称为“父亲”,他影响了身后一大批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包括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瓦格纳,王国维、影响了马赫主义、实用主义和生命哲学等众多思想流派。他热衷于柏拉图、康德的哲学,对于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哲学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哲学很自负:声称他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这一哲学是属于后人的,属于全人类的,唯独不属于他的那个时代。他在世时受尽了人们的冷落和谴责,却在身后得到了无数的追随者。他是时代的继子。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德国的但泽(今天波兰的格坦斯克)父亲是成功商人,国王曾册封“枢密顾问”(宫廷顾问)。向往自由、忧郁寡言、意志坚定。家族徽章“无自由即无幸福”。有家族精神病史。母亲出身贫困的但泽市民家庭,性格开朗,崇尚享乐至上,喜欢交际,后成为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度过的。父亲的希望是让他成为商人。但他却喜欢哲学。(一)叔本华的生平和著作“我的父亲给我意志,我的母亲给我智慧”
1805年。叔本华17岁,父亲自杀。1806年,举家迁往德国文化中心魏玛。母亲举办文学沙龙。1807年,叔本华离家进入哥达中学,之后进入格丁根大学医学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3年7月,写就《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
11月回到魏玛家中,与歌德相识。1814年,26岁,与母亲决裂,离开魏玛,有生之年再没相见。在来往信件中可见母子关系之恶劣。“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1819年,30岁,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共印500册,一年半间只卖出140本,十年后做废纸出售。“一头蠢驴去照镜子,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到天使”“当大脑和书碰撞发出空洞的响声时,不能总是归咎于书吧”“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1820年在柏林大学讲课,在和黑格尔的较量中失败。讲座的名字是《论整个哲学,或者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他的教室里从未超过三个人。“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1821年与演员罗琳娜梅顿恋爱,与女邻居打官司,去意大利旅游,1825年重返柏林,遭受新的失败。耳聋。母亲剥夺他财产继承权。1831年因霍乱离开柏林。1833年来到法兰克福,直到1860年去世。27年中,他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哲学。他模仿偶像康德,也过着极有规律的生活。写出了《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无人问津。1851年,他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附加和补充》来解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思想。这一次他终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一时间名噪欧洲,洛阳纸贵,到处都是他的画像、雕塑、作品集。伯恩大学专门开设《叔本华哲学》的课程。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1859年,获得柏林皇家学院院士,但是他拒绝了。1860年9月,离开了让他厌恶的世界。“坚守哲学、赢得认可”(二)伦理学批判的基础一方面,以反理性主义的哲学方法,对抗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理性主义哲学权威;另一方面,以唯意志论的人生哲学批判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实践哲学(即伦理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WorldasWillandIdea
康德哲学是他思想的出发点本体界现象界意志世界表象世界这个命题是叔本华哲学的中心命题现象世界(正面)自在之物(反面)康德哲学表象世界(正面)意志世界(反面)叔本华哲学“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
康德哲学理性主义(逻辑主义)非理性主义(唯意志主义)方向一方向二谢林、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康德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代表作即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批判,即“分析”的意思。理性批判,就是对人类理性的分析。纯粹理性批判——即考察理性的认识功能,这构成认识论。实践理性批判——即考察理性的实践(意志)功能,这构成伦理学。判断力批判——考察判断力,判断力是理性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中间环节。这构成康德美学思想。康德哲学大概1、康德所面临的问题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困境:经验论认为知识源自经验,但无法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唯理论从天赋观念出发闭门造车,使知识停留于大脑而无法抵达外部世界。唯理论和经验论争执不下,导致了休谟的怀疑论。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而争论使理性自身成了最大的问题。启蒙主义的内在矛盾:理性与自由的矛盾冲突。科学理性导致了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自然、社会和人都遵循统一的自然法则。人和自然万物一样,是一架精密的机器。——那么,人的自由尊严价值就成了问题。卢梭最早意识到这一冲突:文明越进步科学越发展人类就越不平等不自由。形而上学的问题:形而上学历来被奉为“科学之科学”,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的科学性越受到质疑。而否认形而上学的科学性意味着人类知识大厦的坍塌。2、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归纳为:我们如何先天的经验对象?——即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康德认为:不能以知识符合对象,而应该颠倒过来,即用主体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去整理经验。因为人类先验的具有一套认识形式(感性、知性、理性),它具有普遍必然性。用人类的认识形式去整理经验,得到科学知识。这便是“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样,就解决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难题。知识一方面源于外部经验,一方面又具有了普遍必然性。科学规律、自然法则是人类主体认识形式的结果,主体是认知者也是立法者,即世界的秩序出于理性。即“知性为自然立法”。——哥白尼式的革命实际限制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这样世界就被分为两部分。3、两个世界以人类的主观认识形式作为认识的依据和限度,世界就被分为两部分:现象界和本体界。(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而认识到的,是事物给我们的“现象”,未能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而被限制在主体认识形式之外的是“事物自身”“物自体”。科学知识只是现象界的知识。我们不能按自然本来的面目去认识自然,只能认识它呈现给我们的“现象”。物自体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不可知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限制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他终结了机械论的自然观,我们不能用理性解释一切,科学不是万能的,这为确立人类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奠定了基础。4、形而上学的倒塌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古典哲学的核心。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本质、根据。被视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形而上学被认为是科学,而且是“科学之科学”。而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限制了理性的认识能力。形而上学以超验的东西作为对象,上帝、灵魂、实体等等都属于不可经验的范围,是人类的理论理性不能企及的领域,属于彼岸世界。所以是不可知的。——形而上学不是科学。具有千年历史的哲学史和神学史遭受了致命一击。在认识论里,康德驱逐了上帝。5、自由即自律在理性的认识能力之外是实践理性(意志能力)的地盘。《实践理性批判》的问题是我们的行动动机是受经验限制还是理性自己决定?即人有没有自由的问题康德认为人既是自然存在又是理性存在——“有限的理性存在”作为自然存在,他属于自然界,遵从自然法则(理论理性的法则),自然法则是他不得不遵从的,所以人是不自由的;作为理性存在,他又遵循理性法则,理性法则(实践理性的法则)是他应该遵从但不一定遵从的法则。存在先验的普遍的道德律令,那是理性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自由表现为自律。这就是人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具有自由意志,在实践理性的领域中,人是自由的存在。——康德通过限制知识,为道德信仰留下地盘,在这里他请回了上帝。叔本华认为:1、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意志是世界的本体,意志客体化为表象,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只是意志的不同表现形式。2、意志世界可以认识。人的主观的认识形式与现象界的种种规律不适用于本体即意志,只能靠非理性直观认识意志。3、意志是盲目的、无理由无根据的,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即生存意志,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生就是意志的表象。所以人生始终挣扎于欲求与痛苦中,幸福只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幸福根本是不可能的。4、意志是理性的主人,理性服从于意志,理性是意志的工具。5、取消意志,进入“自失”状态,或通过艺术审美来暂时摆脱痛苦。叔本华哲学虽然与康德哲学的渊源很深,但是他的哲学却与德国古典哲学有很大的不同:他没有了古典哲学的艰深与晦涩,文字清晰、优美、流畅,却不肤浅;他突破了学院哲学的烦琐八股,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不与学院哲学为伍;更重要的是它将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与人生的意义问题直接挂钩,使得哲学从哲学家们的高头讲章中走下来,恢复了哲学的原始的活力;第一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篇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叔本华认为,就是我们的感性、知性、理性所觉察的一切,我们可以动用一切认识手段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表象。表象1.世界只有被我感知才存在“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这里显然继承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2.世界只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连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p26)作为表象的世界,……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客体,……另一个半面是主体它们两者“都同样完备的构成这作为表象的世界;消失了单另的一个生物,作为表象的世界也就没有了。因此这两个半面是不可分的……因为任何一个半面都只能是由于另一个半面是和对另一个半面而有意义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俱亡;双方又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p29)——“表象”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即世界只能存在于表象这种“关系”中,这一关系不具有本体论意义。在这一关系中,既不是主体决定客体也不是客体决定主体。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3.不能设想没有主体的客体自在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体是不存在的一提到客体就先假设了主体(客体)在作为客体时,就已经是以主体为前提了,因而总是主体的表象。(与康德不同:康德主张自在之物是存在的,虽然我们不能认识)4.“凡是存在着的,都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叔本华不否认物质的存在,只是否认物质和世界有独立于心灵、知觉之外的本质。因为,所谓物质的本质只是人的心灵对物质的规定,如果换一个主体,所谓物质的本质就会改变。我们所谓的世界以及事物种种性质就只是对于我们这些有感官和认识工具的人来说的。比如水对于鱼、垃圾对于苍蝇。5.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作用(p33)——物质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是我们进行直观的条件;如果物质不能对我们发生作用,我们就无法认识它。换句话说,我们所能认识的也就是物质对我们的作用,因而物质也就只能在这种作用中才能存在,才能被我们认识。存在即作用(叔本华)即物质世界只有在作用中才存在,认识的终极界限是事物的作用。贝克莱讲:“存在即被感知”6.如果没有主体,这世界就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我们可以设想这世界在没有主体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它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什么也不是,如果它是什么,那一定是主体对它的规定,没有主体,它就没有规定,它就什么也不是。当然,这个假定是即使在没有主体的前提下提出的,若真没有主体,则连这个假定也不存在,也就不存在这世界有没有意义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主体是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支柱。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所谓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指的是我们先天意识到的、构成整个世界的表象的四种联系方式。叔本华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不是完全孤立地和分散的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之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和其他表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而联系必然是有其充足理由(即规律)的。充足理由律是支配现象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的类型,是因为我们人有不同的表象方式。人的表象能力感性表象能力思维表象能力直观表象能力独立表象能力对应的表象:物理世界的对象抽象概念数学行为第一种表象方式,是直观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等先天感知形式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对象。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生成的充足理由律”“或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即物理的因果律。第二种表象方式,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其相应的联系方式为判断。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认识的充足理由律”,即逻辑规则。第三种表象方式,是时空的纯直观表象。它构成数学研究的对象。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即数学原则。第四种表象只有一个,即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支配它的充足理由律是“行动的充足理由律”或“动机律”“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它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又不能说他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着的阳光一样,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象随手扔在地上的绳索一样,人们将它看成一条蛇。”“表象世界”——摩耶之幕叔本华认为,康德之前数千年以来的哲学家都被这层摩耶之幕蒙蔽了。康德揭示出在现象世界之外有一个“自在之物”(物自体),这是康德的贡献。但是,康德认为人们无法认识自在之物,没有桥梁让我们抵达彼岸,永远也不知道彼岸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只知道它存在着。这就将两个世界绝对的割裂开来,这是康德哲学的缺陷所在。叔本华认为,在摩耶之幕(即表象世界)的背后,是意志的世界。自在之物的世界就是意志世界。第二哲学命题:意志世界——世界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意志……它是一切表象、一切客体和现象,可见性,客体性之所出。它是个别(事物)的,同样也是整体(大全)的最内在的东西的内核。它显现于每一盲目起作用的自然力之中。它也显现于人类经过思考的行动之中。
——(p164-165)首先,叔本华认为现象界虽是杂多的,但又是以主体作为支柱的,是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存在。主体本身是表象世界的一个个体,肉体是他的凭借。就人本身来说,最根本的是情感和欲望,即意志。人的生命就是意志的表象。这样“就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能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了它的本质、它的作为和行动的意义”。(p151)意志意志是非精神的原始的生命力。意志就是人的真正存在,是欲望、本能、倾向、意愿、冲动的叠加,是人的生存意志。“身体活动不是别的,只是客体化了的,亦即进入了直观的意志活动。……可以说整个身体不是别的,而是客体化了的,即成为表象了的意志。”“牙齿、食道、肠的输送就是客体化了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体化了的性欲”。理性是服从于意志的。理性是意志雇佣的向导,意志好像勇猛刚强的盲马,理性是他背负的亮眼睛的瘸子。理性的目的不是自身,而是欲求。叔本华进而指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既然人是由意志和欲望控制的,那整个宇宙也是由意志控制的。意志无所不在,它既是每一个特殊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世界本质和核心。表象世界只是意志的客体化生命意志即宇宙意志,理念是意志“恰当的客体化”,是真实的存在,根据意志在表象中的清晰程度理念分为不同等级,从无机物到植物、动物和人。人是最高理念,意志最清晰完整。意志具有以下特点:(1)意志不服从因果律。它不存在于时间空间和因果链条中,它是自因的,它自身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因而意志是自由的。(2)意志本身是不可见的。可见的不是意志,而是现象,意志客体化为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同一个意志的不同的种,意志客体化为不同的等级,从无机物到植物、动物到人(3)意志是单一的、完整的、不可分的。他说:“它呈现一株或千万株橡树,都是同样完整的、同样彻底的(4)意志是永恒的,因为不在时空中,没有生灭变化,只有现象才会有生有灭。罗素说:叔本华哲学是康德哲学的改制品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但是他把它看成和意志是一回事。他主张知觉作用所认为的我的身体其实是我的意志。康德曾经主张,研究道德律能把我们带到现象背后,给予我们感官知觉所不能给予的知识;他也主张道德律根本是关乎意志的,在康德看来,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是物自体世界里的差别,也是关于意志的差别,可见在康德看来意欲必定不属于现象界而属于本体界。和某个意欲对应的现象是身体的某种运动。这也就是叔本华所讲的身体为现象,意志为其实在的理由。自在之物意志与(三)叔本华唯意志论伦理学“意志”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叔本华所谓的意志,概而言之,是世界的根本,它是冲动、本能、渴望和奋进,具体表现为求生的意志或生命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或者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它意味着无尽的要求和欲望。叔本华在对意志范畴进行阐述时,特别强调了意志本体代替理性本体的意义。
叔本华从其“求生意志”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决人类的痛苦和不幸.叔本华断然否定一直被西方伦理学界奉为圭臬的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之说,强调艺术、审美、直觉、想象、仁爱、情感等不能够用理性规范的东西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并视意志为道德的基础,认为凡是符合生命意志的东西就是合理的,意志成为道德判断的唯一尺度。因为强调生命意志在那个时代的存在价值,直接面对当时人的存在困境和难题,为人的存在意义提供解释,深刻地指出,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感性的、生命的存在。这样,叔本华把理性从至尊的地位上拉了下来,并清理出了道德主流,代之以意志的主宰地位,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和伦理学使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生命的痛苦与忧伤,对生存的痛苦的释放,对悲剧性人生的超脱这些更直接关怀人本身的问题成为思考的主题,确立了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基本价值观。叔本华用意志取代理性,对以理性为标志和核心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产生了摧毁性的动摇和破坏,甚至颠覆作用,实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因而叔本华成为西方伦理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环节,所以他的“唯意志论”是具有开拓性和划时代意义1.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意志自由的问题,它是我们解释人类道德行为的前提;另一个是道德的基础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动机、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意志自由任何行为都是一种意志活动(双重性),客体化显现的活动(行为);生命意志本身(一种神秘的“物自体”)意志活动有其内在根据、被引起、相对的,意志本身是无根据、绝对的。
世界: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人类行为:生命意志本身与意志的活动(两重领域)
意志本身是无根据的、绝对“自主自决”,人类的所有行为是不自由的。?“个体的人、人格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已经是意志的现象了,作为现象就已被决定而进入现象的形式,进入根据律了”“尽管人们有许多预先计划和反复思考,可是他的行动并没有改变,它必须从有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始终扮演他自己不愿担任的角色,同样的也必须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剧情演出到剧终。”(人和人的行为的宿命,是意志活动的必然性)人的生存“必须不停地跳跃疾走在由灼热的煤炭所圈成的圆周线上”,永无止境却又不能不如此地走下去
。(宿命论和悲观主义)道德的基础问题叔本华反对把人的幸福和快乐满足当作道德的基础的传统观点,而认为幸福或快乐与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相反,叔本华认为,道德行为本身意味着对个人幸福的否定,意味着行为者必须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或者说,道德就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牺牲。因为道德行为作为一种为他的给予,是与生命意志的本性背道而驰的。“道德的基础在人性本身”,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意志的本性决定了人的自私本性,人的一切欲望和行动都守受着意志冲动的规律支配。意志本身如同一个永无满足的饥饿之神,那么,受它支配的个人也就只知道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饥饿了,因此,“一切为我,毫不利人”是叔本华的格言。从人的本性不能引出道德的结论,道德只能是“人为产物”。叔本华采用了霍布斯的逻辑,认为道德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了使人类个体行为和关系避免冲突,更好地维护人类整体的生存意志,人们便在相互间形成了道德观念。
与其说是道德的基础在于人性,毋宁说在于人类共同本性的要求。这种要求改变了人类行为动机的结构,使单纯的利己主义动机变成了一种多因素的复合动机。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即,(1)利己主义(egoism),(2)恶意(malice),(3)同情(compassion)。
从利己主义只能是自私利己的行为,这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境界,是人性正常的表现,它是人类行为最基本最普遍的动因;从恶意的动机出发,必然是只关注他人的灾祸,它不仅是自私自利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意志侵略和掠夺,这有违正常的人性,属于动物式的生活境界,它是纯粹的意志冲动;这两种行为都无道德价值可言。
只有从第三种动机出发的行为才有道德意义。同情是自我对他人的奉献,是以压抑自我生命意志为代价换取他人生命意志的发展。因此,它是强制性的、痛苦的、相对的。
在叔本华看来,从同情出发的行为有两种道德价值意义:一种是履行公正,一种是履行仁爱,由此形成了公正与仁爱两种基本德性。同情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他人”,这也是“公正德性的基本原则”;仁爱则是基于公正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情感,也是一种具有一种崇高的同情“一切仁爱都是同情”。
2、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A、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1)人是痛苦的人。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和欲求,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存意志”;二是繁殖后代的“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把生存意志保存的生命在时间上加以延续,两者都为了求得生命的存在。
这种生命冲动和欲求是非理性的,周而复始,不断出现,且欲望的满足永无止境。生命个体在欲望满足之前焦虑不安,充满冲动和欲念,而在欲望满足之后,随着好奇心、新鲜感、兴奋心理的逐渐消失,生命个体开始感到空虚和无聊,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他又开始焦灼不安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满足后,又开始感到人生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叔本华认为:“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而且,人的意志是求生存,而作为表象的人最终结局却是死亡。尽管人们的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分钟的努力都是为生存而斗争,但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一死。
叔本华认为,人生真正的痛苦在于认识到这一点。“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这样也就不难印证叔本华认为的知识越多的人越痛苦,天才是人世上最痛苦的人,而痛苦正是天才灵感的源泉。(2)人生是痛苦、无聊的人生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活动本身以意志的欲求为根本的动力,欲求总是产生于不足与匮乏,具有非满足性的特点,因而欲求的本质就是痛苦,给人生道路笼罩上了阴影。由于人具有欲海难填的本性,欲求是针对于自己的缺陷和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欲求追逐着满足,而其满足就质量而说都具有相对性,绝对的特征在于非满足性,这就导致人生的痛苦。欲望一天得不到满足,人就要痛苦一天,并且满足又不是持久的,当自己的一个欲求得到满足之后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欲求出现,这样人就无止境地陷于欲求———满足———新的欲求,这种恶性循环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中。
假若一个人易于满足并且没有什么欲求,那么随之袭来的便是空虚和无聊,这比痛苦还要难以煎熬。正如叔本华所认为的:“……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份”
(3)人生是彻头彻尾悲观绝望的。在叔本华心目中,世界人生是由始至终悲观绝望的,人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死亡对待生命恰如老猫戏鼠,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而人生又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会破灭,然而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每个生命都不能避免死亡,作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终究是要走进死亡那个黑暗的深渊。而死亡的结局会把每个人的一切梦想全部化为泡影。当一个人遭遇痛苦、挫折或者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和绝望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事实上,作为欲望的人所追求的一切满足全是空幻的。人生活着,都不知为什么而活。正如“人好像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了什么要走。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上好了发条。”“我们都做梦,难道我们整个人生不也是一个梦吗?”他借用了诗人迦尔德降在《人生一梦》中的话作证“因为一个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他诞生了。”
在永恒的规律之下,生的结局既然是死,怎么能叫生不是一种罪过呢?焦虑、痛苦、不幸、疾病、衰老和死亡是人生不可挣脱的东西。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出真正的悲剧。“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地考察,那么我们只强调它的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叔本华不仅是一个悲剧人生的有力阐释者,而且也是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的人生否定者。他认为,人生要摆脱痛苦和无聊,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看清人生和世界的本质之后,主动地放弃自己的欲求,达到佛教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民办幼儿园教师聘用合同书范本
- 2025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考点合同生效时间的规定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项目项目经理委托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股权及业务转让合同3篇
- 2025年度纸装修设计创新技术应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企业财务分析与税务筹划咨询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医疗机构与执业药师签订的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展台搭建与展会现场布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轨道交通设备维修保养协议3篇
- 2025年度养殖技术培训与推广合作合同3篇
- 2024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单词默写表(小学部分)
- 电力拖动教学讲义
- 2024社保费测试(五)专项试卷
- 招商会会议流程纲要
- 安全生产工作年终总结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重点句子
- 信息技术行业数据安全HSE方案
-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卷
- 儿科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