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贸易学第3章自由贸易理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范爱军慕课学习第3周自由贸易理论第1单元绝对成本论第2单元比较成本论第3单元资源赋予论第4单元机会成本理论第5单元动态周期理论第6单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1单元绝对成本论1.1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资本的利益。斯密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法学、政治学和修辞学,后来到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1778年他被任命为苏格兰税务监督,1787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逝世,终年67岁。斯密的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该书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又称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真正开端。1.2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斯密凯恩斯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1.3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2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3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但如果采用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买高3倍。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3)绝对成本论概述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域分工论”。(4)绝对成本论例证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第一,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1)表1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英国法国生铁(吨)50天100天小麦(吨)100天50天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第二,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产品总产量增加。(如表2)表2英法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生铁(吨)英国法国50天+100天/50天=3吨小麦(吨)
050天+100天/50天=3吨0可见,分工后,英法两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未变,仍然是300天,但两种产品的产量却增加了,由分工前的2吨生铁和2吨小麦,增加到了分工后的3吨生铁和3吨小麦。这就是分工所带来的利益。.第三,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在分工生产的前提下,英法两国进行产品的等价交换,即英国用1吨生铁交换法国的1吨小麦。这种交换是公平的,因为分工生产后的1吨生铁和1吨小麦都是花费50天的劳动,价值相等。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后,英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生铁。法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小麦。可见,在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英法两国的产品产量和消费水平都提高了。以上就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1.4简评(1)斯密以绝对成本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有积极作用。(2)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3)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有个重大缺陷。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第2单元比较成本论2.1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论的历史背景与斯密理论的背景相似,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李嘉图童年所受教育不多,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1岁的李嘉图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已拥有百万英镑财产。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他37岁时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商品价值理论和财富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地租及国际贸易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该书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2.2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1)比较成本论概述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萨缪尔森)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2)比较成本论例证(先国内分工举例:生产鞋和帽子。某小城镇。)第一,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在毛呢和葡萄酒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每吨产品两国分别投入的劳动量如表3。表1英葡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葡萄牙英国葡萄酒(吨)80天120天毛呢(吨)90天100天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上述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是不会发生贸易的,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但是,李嘉图通过分析认为,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虽然都比英国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但优势的程度并不相同。两种产品的成本比率分别是:毛呢:90/100=0.9葡萄酒:80/120=0.67葡萄牙的毛呢成本为英国毛呢成本的90%,酒的成本为英国的67%,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比英国的要低。但相对而言,酒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以酒交换英国的毛呢更为有利。英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毛呢的劣势较小一些,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交换葡萄牙的酒更为有利。这种“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的思想,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依据这一思想进行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对各方都有利。第二,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之后,产品总产量增加了。英葡两国依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国际分工,英国分工生产毛呢,葡萄牙分工生产葡萄酒,所生产出的产品总量增加了,见表4表2英葡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葡萄酒(吨)葡萄牙80天+90天/80天=2.125吨英国0毛呢(吨)0100天+120天/100天=2.2吨可见,分工生产后,劳动总量没有增加,产品总量却增加了。仅仅由于进行了国际分工,就比以前多生产出0.125吨酒和0.2吨毛呢。第三,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更具有普遍意义。斯密理论只论证了一部分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而李嘉图理论则论证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所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被称作是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2.3简评(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2)比较成本论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第3单元资源赋予论3.1理论背景资源赋予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称“H-O模型”。资源赋予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简介。二人都是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他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他还曾长期担任国会议员和自由党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瑞典商业大臣。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发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Ohlin)在其老师发表的文章上,著书《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二人创建的理论简称为H-O理论。1977年俄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赫克歇尔(1879-1959)俄林(1899-1979)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名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为俄林在这本著作中所创立的贸易学说被经济学界誉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标志。他的理论模式称作生产要素比例模式,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中两大基本模式。3.2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资源赋予论的核心理论,这种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分析,他的基本研究思路如下: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的差异国际贸易产生俄林说: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中的丰缺程度是很不相同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供给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比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本较少,因此地租较便宜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较贵。所以说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7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2100万人口)
俄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3.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1)定理的含义:生产三要素流动性不足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土地资本劳动(2)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韩国:劳动力多工资低资本少利息率高于是,韩国的厂商更愿意多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愿多使用资本。结果,韩国生产并出口较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少生产多进口。日本:劳动力少工资高资本多利息率低日本厂商生产和出口情况与韩国相反。久而久之,韩日两国的要素价格会趋于均等。.(3)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果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①使国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例如韩国,以前是滥用劳动力,现在则是使用更多的机器设备武装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②使国内的分配发生变化。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对国内各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发生影响,改变着不同要素所有者阶层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比如在韩国对日本的贸易中,韩国国内劳动工资水平普遍上升,工人的收入得到提高;资本利率水平普遍下降,资本家的收入随之减少。在日本,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变动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①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②使世界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趋于均等。(例如中国工人工资水平以前是美国工人的1/20,现在缩小到了1/5)3.4资源赋予论简评(1)这一理论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比如它从生产要素、价格、供给、需求等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2)对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某种生产要素本国稀缺,则应进口这类要素密集型产品,而不要坚持本国生产,否则将会失去更多的利益。(3)这一学说在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只强调了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别,忽视了“市场扩张”这一重要内容。而后者正是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增加工人就业,有些产品不具比较优势,政府也会鼓励出口。
(以上就是资源赋予论的主要内容)第4单元机会成本理论4.1机会成本定义所谓机会成本,是指选择最优方案放弃的次优方案的价值。具体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品,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机会成本不同于会计核算中的“会计成本”概念。
会计成本是用货币价值来计算的,如一支钢笔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料、工、费,三部分的价值构成了钢笔的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则是所得与所失的比较。机会成本也是面临稀缺资源时的一种政策选择。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例如:(1)开采露天煤矿就要放弃一定单位的小麦产量。(2)三峡工程:发电、防洪的机会成本是破坏生态环境和三峡风景以及若干耕地。4.2用机会成本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1)德国与法国分工之前。两国各自的生产要素一分为二,分别生产大米和电视机,产量如下:大米电视机德国1吨2台法国3吨1台1吨大米的机会成本:德国是2台电视机,法国是1/3台电视机,法国有明显优势;1台电视机的机会成本:法国是3吨大米,德国是1/2吨大米,德国有明显优势。所以:两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对两国都有利。.依据机会成本理论进行国际分工(2)两国分工后。德国把生产大米的生产要素转而生产电视机,共生产出4台电视机;法国把生产电视机的生产要素转而生产大米,共生产出6吨大米。分工后:德国法国大米0吨6吨
电视机4台0台分工的结果:世界总产量多出2吨大米和1台电视机。仅仅由于国际分工,产品总量增加了,在实行公平的国际交换后,各国的利益都在增加。上面介绍的就是机会成本理论,可以看出来其理论渊源也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第5单元动态周期理论动态周期理论从技术、原料和产品的周期性变化来分析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动态周期理论主要分为三类:1技术周期说2原料周期说3产品周期说5.1技术周期说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波斯纳(M·A·Posner)。他认为,科学技术在形成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波斯纳认为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运动规律。
他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需求滞后,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和消费到别国开始进口该类商品这段时间;模仿滞后,指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到别国已熟练掌握这段时间。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段时间。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这段时间;掌握滞后,是指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后大规模生产而不再进口这段时间。(见下图).图中的曲线A是A国生产和出口线;曲线B是B国的进出口线;曲线B'是B国生产线。A国的生产和出口线B国的进出口线B国的生产线影响滞后长短的因素:在模仿滞后中,反应滞后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企业家对新技术的认识以及决策意识;掌握滞后的长短取决于引进技术国家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如科技人员素质和配套设备水平等;需求滞后的长短则取决于两国间消费水平的差距,消费水平在这里的作用十分重要,有了一定的消费水平,才有了对新产品的消费,也才有了该类产品的生产和技术的引进。.5.2原料周期说该理论认为,原料的生命周期特点与工业制成品是很不相同的,从而使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该理论把原料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需求产生的繁荣阶段”。在这个阶第一个阶段段,生产的发展使原料的需求迅速增加,原料的价格也急剧上涨。(例如工业革命使得煤炭价格大涨)第二个阶段为“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由第二个阶段于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方面消费者(进口国)会去寻找较为便宜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又会促使更多的国家开发该项原料,供应世界市场。这种供求的变化使原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得到抑制,并逐渐出现下跌势头。(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相互替代)第三个阶段为“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第三个阶段在研究与发展中,人们一方面研制出了能够替代初级原料的合成代用品,另一方面也发现了节约使用初级原料的新方法,这样,初级原料便从兴旺期进入了生命的末期。(例如欧洲研究出了用压缩空气驱动的汽车,以及核能、风能的使用).受生命周期所制约的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特点:初期,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原料出口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是原料的主要进口国。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原料替代品的出现,经济发达国家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进口,反而还向国际市场供应各类合成原料。例如,化纤原料取代棉麻原料,已在当今的世界市场上成为了各种纺织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化纤的生产与出口中,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例如日本。橡胶的生命周期最为典型:第一阶段(1885-1910年)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天然橡胶价格上升78%,巴西和非洲占据着世界产量的61%;第二阶段(1910-1940年)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等新的橡胶来源国已占有世界产量的92%,使价格稳中有降;第三阶段(1940年之后)人工合成橡胶占世界橡胶的消费量由1940年的20%上升到1970年的70%。致使马来西亚近些年改种棕榈树。橡胶树棕榈树棕榈油是植物油的一种,能部分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业。它常被当作人造奶油来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样,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进健康。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主要的棕榈油生产国,这两个国家的棕榈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中国是棕榈油的完全进口国。5.3产品周期说产品周期说是由雷蒙德·弗农(R·Vernon)提出的,用以解释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贸易格局变化原因的理论。弗农认为,随着美国所发明的新技术的向外扩散,产品生命周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美国与别国的贸易格局也发生着变化。(见下图“三阶段论).三阶段论图示:第一,新产品阶段。(1)新产品的性能还不稳定。此时的产品还很不完善,还需要反复的试验和改进。(2)生产技术还没扩散。不很成熟的生产技术仍垄断在美国企业手中,没有向外扩散。(3)产品价格还很高。由于还没形成大规模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的售价也很高。(4)产品主要是内销,也部分出口到发达国家。此时,产品主要是提供给国内少数高收入阶层消费。同时,也出口一少部分,供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消费。第二,成熟的产品阶段。(1)国内外需求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由于消费的示范效应,美国国内的需求增长很快,国外的需求也明显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着生产的发展。(2)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者增多。由于技术已成熟,研究开发要素已不重要,国内很多生产者涌入这一部门,市场竞争明显增强。此时,生产技术已开始扩散到别的国家。(3)由于外国同类产品的生产,使美国的出口日益减少。第三,标准化产品阶段。(1)标准化生产使技术竞争减弱,成本竞争加强。生产成本尤其是工资水平成为了生产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2)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理想投资场所。尤其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因为在这类产品上发展中国家更具优势。(3)产品返销美国。如果出现了这种生产布局的调整,美国国内便会压缩这类产品的生产,改为从国外进口价格更便宜的产品。以上是动态周期说的三种主要理论仅富士康深圳工厂就拥有23万名工人。工人在流水线上正安装苹果电脑。第6单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6.1理论背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相继出版的系列著作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他的三部曲著作为:《竞争战略》(Competitivestrategy,1980)《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1985)《国家竞争优势》(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1990)该理论重点是探讨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迈克尔·波特(1947~)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给我们的启示:(1)一国产业结构状况不应受比较优势制约而一成不变,各国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可选择性。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应成为谋求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2)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是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3)国家竞争优势的提高,有赖于政府作用的发挥。1990年出版的代表作6.2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波特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而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该国就要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由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竞争机制构成:(1)微观竞争机制企业具有活力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应该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和环节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2)中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产业因素与区域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盈利与发展。一个企业在其经营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受制于企业内部因素,而且也受制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影响,同时还受制于企业的区域战略与政策。(企业发展的“聚集效应”)企业应把自己的不同部门(如设计、原料、部件、组装、销售部门等)依据资源合理配置原理设立在恰当的地区,以此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3)宏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乃至对国家的竞争优势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其中起决定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四项,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这四项因素互相发生着作用,共同决定着国家竞争优势。这就是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又称其为“波特菱形”(见下图)。这四项因素互相发生着作用,共同决定着国家的竞争优势。6.3另外的两个辅助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基本因素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也在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这就是机遇和政府。机遇是指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一些新机会和新情况,比如战争、大的经济动荡、石油危机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汇率变化等。这些偶然性因素会影响到需求、供给、成本、价格等,从而会使各国的竞争优势发生大的变化,有的国家会在机遇中快速上升,有的国家则因竞争优势的失去而逐渐没落。(例如今天中国发展高速列车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机遇)政府的辅助作用也很明显,它主要是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馏系统》课件
- 《妈妈的账单课堂》课件
- 小学一年级20以内100道口算题
- 电工安全培训资料(5篇)
- 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心连心心得体会5篇
- 小学数学一二年级10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题
- 《用户画像业务讨论》课件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点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课件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练习题-可直接打印
- GB/T 44890-2024行政许可工作规范
- 上海科目一考试题库参考资料1500题-上海市地方题库-0
- 军工合作合同范例
- 【7地XJ期末】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深圳市初三适应性考试模拟试卷历史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3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财务共享实务》课程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 110KV电网线路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物业管理--极致物业管理软件收费管理操作手册
- 6061-T6铝合金疲劳曲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