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籍,誉为“医家之宗”。2、《难经》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药物专著的问世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四部经典出现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
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有最早针灸专著.一批专科性著作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疗手段的方书。●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景岳全书》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清代政府组织
编写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
医学理论进展显著
※
明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说”——命门所藏之阴阳水火是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藏象理论的深化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
※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清、王清任——“脑主思维”、“瘀血”致病。温病学说形成
※
明、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
※
清、叶天士《温热病篇》——
创“卫气营血辨证”
※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温病学家辨证”。
※
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证论治。
※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病诊治后四人被誉为清“温病四大家”。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
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的。2.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自然界的关系季节、昼夜、地理环境、人与天地相应
社会的关系密切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乱、个人社会地
位改变
(二)恒动观念
含义:恒动,不停顿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中医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持有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运动
世界各种现象皆为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是绝对的永恒的(三)辨证论治各医学体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 对症治疗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证(证候)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某一项临床表现。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因:如风寒、风热等病位:如表、里、某脏、某经等病性: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如:感冒哮喘中风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症:疾病的个别表象(不及证深刻、准确)区别
证: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比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性)病: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笼统)关系
内含内含症状病———证(若干个)———症体征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归纳(一)整体观念(二)恒动观念(三)辨证论治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
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精气的聚散。
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一)气是人体的基本构成(二)人体生命的盛衰取决于精气(三)精气不足和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根源和本质“扶正固本”△气、血、津液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具有很强活力,无处不到,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激发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动力、和能量)
※血——循行于脉管之中,布于全身,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
※津液——不断新陈代谢,在生成、输布与排泄间维持动态稳定
阴阳归类举例阳天火男昼上外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阴地水女夜下内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自然界五行
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五行的生克乘侮相生:相滋生和促进母子关系相克:相克制和制约相乘: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乘虚侵入相侮: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藏象学说“藏”藏于体内的脏腑“象”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包括: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的分类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肝、心、脾、肺、肾
(1)形态: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3)阴阳属性:五脏以贮藏为主,主静、属阴。五脏—心位于胸中,有心包护于外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五脏—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优、在液为涕五脏—脾主运化,升清和统血在体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五脏—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脏—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先天之精”——父母“后天之精”——饮食及脏腑活动的中化生的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六腑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贸易采购规定合同
- 股份制企业合同及文书管理手册
- 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合同
- 装修施工合同国家
-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商务沟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东软学院《城市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物联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明学院《健美操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办公空间室内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付款申请英文模板
- 大同大学综测细则
- 生活会前谈心谈话提纲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第十二章课件
- 普通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英语全册作业设计一课一练(课时练)
- 2021新版GJB9001C-2017体系文件内审检查表
- 风筛式清选机的使用与维护
- 《计算流体力学CFD》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件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