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特征。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2.回顾所学现代诗歌,找出和本文类似的诗歌及特点。3.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师准备:1.有关舒婷的资料、本诗写作背景及朦胧诗的相关资料;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录音材料或范读准备。
课时预计
1课时。
课型:讨论
自主学习课。
学习步骤及内容
一、[助读材料]
1、朦胧诗派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2、舒婷与“朦胧诗”
中国的“朦胧诗”兴盛于八十年代初。最早的发轫之作是舒婷于1979年发表在福州《兰花圃》上的一批诗,其中有后来被广为传颂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等。其时真名叫龚佩瑜的舒婷还是厦门灯泡厂的一名女工。她的诗作以新颖的构思、神奇的意象和独特的比兴,给在“四人帮”时代压抑已久的中国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这使众多诗歌作者和读者深受鼓舞和喜爱,同时也引来不少非议和反对。
由此,《福建文艺》(后更名《福建文学》)编辑部于1980年2月率先在全国组织了一场新诗大讨论。围绕诗歌可不可以抒发个人感情;抒个人之情与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关系如何;怎样扩大诗歌的题材;怎样看待诗歌的社会职能;新诗应如何吸收外来形式,它与民族化、大众化的关系如何等等,每一期都辟出专版刊登争鸣与商榷文章,时间达一年半之久。这期间,诗歌界著名的“三个崛起”先后问世。即谢冕发表于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上的《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发表于1981年3月号《诗刊》上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发表于1983年第1期《当代文艺思潮》上的《崛起的诗群》。此前,孙绍振更早在1980年4月号的《福建文艺》上最早在理论界发表了支持舒婷的文章《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舒婷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福建文艺》及紧随其后的《诗刊》的新诗大讨论和“三个崛起”无疑给起步中的舒婷、北岛、顾城等新诗人以极大的支持和肯定。但反对派的声浪也正一浪高过一浪。
最早的反对派代表人物是公刘、章明等。章明以《令人气闷的“朦胧”》----发表于1980年8月号《诗刊》上的文章而“名满天下”∶“也有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我对上述一类的诗不用别的形容词,只用`朦胧'二字;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此前,舒婷北岛的诗先后被人叫作“新诗”、“难懂诗”、“晦涩诗”、“古怪诗”、“某种品类”等。自从章明的“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之后,“朦胧诗”一词迅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并传扬开来。由《福建文艺》首开先河的各种新诗大讨论也在全国相继开展。但是,很快,一场全国性的“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运动自上而下地开展起来。给“朦胧诗”以极大肯定的“三个崛起”首当其冲受到批判。尤其因为孙绍振(当年才45岁)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新的美学原则,以其思想的大胆,理论的尖锐还有对传统美学观念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不驯服姿态,既引起全国理论界的关注,又受到最严厉的批判。断章取义截取的批判论据是“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甚至于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的场景”;“和我们五十年代的颂歌传统和六十年代的战歌传统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孙的这最后一段文字被批得最多最狠,几乎达到体无完肤的地步。
但是,无论怎样大棒挥舞,“三个崛起”反而越批知名度越高。“朦胧诗”更在全国诗坛奠定基础,从此走向世界。这正如诗人蒋夷牧在1980年写的《用自己的声音歌唱》中所言∶“`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曾给诗歌界带来一场灾难。十几年来,诗歌在宣传大话,编造假话方面充当了很不光彩的号手角色。暂且撇开内容不说,就风格和流派而言,诗坛几乎只能听到一种乐器----小号的声音。言不由衷的高调,声嘶力竭的呼喊早已使人厌烦。而舒婷同志却操着自己的琴弦,吹奏着富有自然气息和人情味的木管进入了诗坛。
3、朦胧诗”的基本特点
作为“不合理历史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合理’产儿”的“朦胧诗”,是“受伤一代人的情感结晶”,“痛苦的经历以及随后对它的思索,成为这一诗潮的生活和情感的基础”,它深刻地表现了这一代人的心灵印记与他们被愚弄、遗弃而迷茫、寻找、确立的全部人生档案。当青年们以全部的青春作为代价,承受欺骗、亵渎、出卖之后的迷惘和痛苦时,从负面上获得了一种原本不应得到却难能可贵的财富,在精神迷途中寻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诺亚方舟。
这种精神的获得首先建立在揭露黑暗的情感否定和社会批判的基点上,这构成“朦胧诗”精神意象的第一层内容。当年的现实,在顾城的笔下是“黑暗在淤积/无边无际/掩盖了/珊瑚般生长的城市/和默默沉淀的历史”(《梦痕》),是彻底污染的现实;而在这种现实中,彩虹、时钟、红花……《眨眼》之间“变成了一团蛇影”、“一口深井”、“一片血腥”,这种荒诞意象的组合,无疑在暗示着心灵受到戕害而倾斜的心理错觉;在杨炼的视野里,现实是“峭壁震颤/发出黑色的回响/……寒冷的磷火阴森森地摆动/喧嚣的白昼已经死去”(《蓝色狂想曲》);在江河的感觉中,现实依然是残酷而冷峻的,“我无数次地被出卖/我的头颅被砍去/身上还流着锁链的痕迹?……生命在死亡中成为东方的秘密”(《纪念碑》);而北岛的“悲哀的雾/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在公开地掠夺”(《结局或开始》)更是形象地概括了黑暗现实及其带来的巨大灾难。
如果说对伤痕的揭示,是“朦胧诗”精神内涵的第一层面,也是表层描述的话,它的深层意义还在于作者们更注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迷途中寻找精神支柱和理性光芒。因此,深刻的反思与探求意识,成为“朦胧诗”人们的重要精神内容,并且从中表现出了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者的结合,构成“朦胧诗”精神意象的第二个层面。
顾城为这《一代人》作出了“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的真情写实。在现实的迷雾中,他们不仅看到了“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红帆船》)这样一些历史伤痕的表层,更深刻地揭示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种人类历史的悖论与怪状,发出了“冰川期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的有力诘问。他们没有停留在迷惘与忧愤之中,而是在对个人/社会关系的自我反思与审视过程中,作出“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苦痛否定,以及“让我用歌声/亲吻你那明天的曙光……让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沉思》)的乐观宣言。也正是在这种心理基础上,他们开始了理想重铸的历史选择,以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为基点,推演到民族整体的生存与人类的命运,从而由“迷惘的我”而成为“深思的我”,更是“沸腾的我”的精神蜕变。当“祖国的土地上只有呻吟/真理的声音才更响亮”的英雄主义气概,与“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的悲壮姿态,来直接承接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战斗精神。
“朦胧诗”精神意象的第三个层面,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这又可以分裂为对“人”的命题的直接表现和对爱情颂扬两个主题。前者表现为对“人”的确立与召唤。他们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更大程度上又表现了普通人的特点,不仅抒发了“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一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呼唤/在草地的绿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写下生活的诗/这普遍的愿望”,这具体而现实的人生基本权利要求与渴望,来对抗异化着的现实,同时还在诗中建立起了真诚、独立、和人性的世界。顾城高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在宇宙中共鸣”(《生命幻想曲》);梁小斌郑重的指出“以后的日子全是孩子们的节日/……不要把孩子阻挡”(《少女军乐队》)……所以,“朦胧诗”对“人”的关切,不仅是即时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的关切,而且还把目光投向了未来,构成了由现实出发又超越了现实的理想境界的关切。它所表现的这种关切,从另一角度否定了十年动乱扭曲了的时代,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地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方式,在哲学意蕴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对于后一主题,“朦胧诗”既表现了在摧残爱情、掠夺情感世界中,勇于表现爱情的非凡勇气和诗人的艺术良知,表现了非常岁月中“一切的爱情都在心中”的时代特点。北岛的《是的,昨天》表现出对爱情背叛的哀叹,进而表现美好的幻灭和人性的沉沦;顾城的《不是再见》则用宁静和安详的童话语言来构筑他的情感花园。舒婷的《致橡树》以优美的句式,展示了圣洁、高尚的爱情观念,这又是一种平等与独立的人格宣言,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道主义的精神意象。诗人的艺术视野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和时代,思考的基点也由现实推向了历史的纵深。因而表现出的爱情主题,更带有了历史反思与文化反思的意味。
“朦胧诗”对人的确立和强调,导致了诗人艺术主张的个性化特点,以表现心理情绪和感受的真实,代替实景实事的再现,以审美为基点的多元趋势的价值观,代替单一的社会功利判断。每个诗人都写融化在自己心中的“诗的世界”,标志着诗歌艺术向自身的回归。而“意象”的出现,给“朦胧诗”带来了形式上的生命。出于对当时黑暗现实的高压以及“流行诗歌”的不满等种种原因,诗人大都采用诗歌意象及意象组合来结构作品,既避免过于贴近生活而流于写实,又回避当时公式、概念化的创作。以意象的朦胧代替了形象的确定性,以隐喻、象征及瞬间感受作为组织意象的心理基础,在技法上采用时空切割、多层建构的意象组合来代替明白晓畅的直述。由蒙太奇式的连接、感受角度的改变,多重意识的交替来构成节奏上的跳跃、形象组合的密度,将客体具像转化为心灵意象,构成诗歌的运动感。
“朦胧诗”人们彻底抛弃虚假与做作,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在诗中表现出批判、反思以及与理想渴望相联系的英雄主义激情和乐观姿态,这种对个人式的、情绪式表达的强调和重视,正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但这种表现不同于“五四”郭沫若式的狂飙突进,而是带着忧郁、惆怅、失意的“灰色”的浪漫主义。这可以看成是作者人道主义与怀疑主义历史观的表达,也正是在人性主题的深入开掘与对时代主题的深入解读,使得诗人们很快从传统现实主义主流中脱离出来,逐步走向现代主义。尽管诗人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更多地倾向于建立起精神理想的支点,但某些诗中所表现出的怀疑、否定、不满的主题意象,已不是简单的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怀疑与否定了,而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摧毁,不仅是把诗歌当成集体经验的映像与自我经验的渲泄,而更是对人类普遍超时代社会经验的体验,因此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他们表现了存在的荒谬与无处不在的悲剧感。杨炼在《期待》中写道:“为期待而绝望/为绝望而期待/绝望是最完美的期待/期待是最深长的绝望”;舒婷在《原色》中写下了“灿烂只有一瞬/痛苦却长长一生”;北岛在“我不相信”的《回答》声里,建立起了对现实世界怀疑、不调和乃至宿命的思维模式……在诗人那儿,体现的现代主义思想与现实、历史观,同传统历史主义、人道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一起推动着中国文学的进程,但更呈现出了分道扬镳的特点。
“朦胧诗”在文艺思想与艺术的认识上,表现出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不满以至否定,将过去注重外在客观现象的表现,移向主观精神世界的表现,便成为现代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并以此来摆脱文艺反映论的陈旧观念、对抗公式化、概念化直至“三突出”的阴谋文艺观念,这是他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自我意识过程,也是对传统现实主义主流话语与权威话语的第一次公开对抗的过程。所以,“朦胧诗”所表现出的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换,不仅是主题的深化与蜕变,也是作者创作姿态的新变化。
初读感知
1.朗读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感受?
2.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我们走近作者,走入作者的那个时代。请你展示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及本诗写作背景,并简述你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同学间相互补充。
3.诵读指导:
本诗先抑后扬,表达了诗人由低沉而至高亢的思想情绪,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这种节奏的变化,读出情感。
问: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吗?
二、自学引导:
找出意象,填写下表
意象 修饰语 象征意义 包含的情感
水车 老、破旧 象征祖国的农业,而“破旧的”“老”“干瘪”等修饰语又现出了祖国农业的落后贫穷。 凸现了祖国经济的贫弱面貌。表达了诗人痛心的情感。
稻穗 干瘪
矿灯” 熏黑 应该象征着祖国的工业,而“熏黑”“失修”等修饰语形容了祖国工业的衰败。 形容了祖国工业的衰败。表达了诗人痛心的情感。
路基 失修
驳船 淤滩上 进一步象征了中华民族已经远离历史前进的轨道,裹足不前。 诗人感到犹如把纤绳勒进祖国母亲肩膊那样疼痛难忍,
第一节,诗人使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要从其本身包含的内容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象的修饰语。这样,我们不难发现“矿灯”“路基”等,应该象征着祖国的工业,而“熏黑”“失修”等修饰语形容了祖国工业的衰败。同样,“水车”“稻穗”,应该象征祖国的农业,而“破旧的”“老”“干瘪”等修饰语又现出了祖国农业的落后贫穷。这一组意象加在一起,既指工农大众生活的艰难,又凸现了祖国经济的贫弱面貌。“淤滩上的驳船”与“历史的隧道里蜗行”相对,进一步象征了中华民族已经远离历史前进的轨道,裹足不前。此情此景,诗人感到犹如把纤绳勒进祖国母亲肩膊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二)自主研读
1.请模仿分组分析二、三、四节,小组成员间相互质疑、交流,做好记录,然后选一名同学全班交流,各个小组互相补充。(交流时采取读一节交流一节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仔细体会。)
教师引导:
第二节,诗人使用了“花朵”这一意象,它的出现带来了轻松与美的感受,但我们注意到它的修饰语时,感觉就不一样了,“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原来这“花朵”离我们很遥远,无从触摸。但“花朵”毕竟是“花朵”,它代表我们古老的祖国的希望。虽然有些微茫,但它存在着就会带给我们努力奋争的力量。因此这时诗人呼喊“──祖国啊!”,但那声音就不再是单纯的痛苦,而是在沉重中露出了点点的希望。读时语调较第一节稍高。
第三节,诗人使用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的意象。依然按照我们的理解方式看这些意象,我们看到了一个觉醒的祖国,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祖国啊!”欣喜、兴奋、带有力量的呼喊。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
第四节,诗人借“乳房”一个意象,把祖国比拟为母亲,诗人自己则成了母亲翼下的一个渐趋成长的孩子。诗人与祖国唇齿相依的关系被揭示出来(“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我”将把“我”的一切奉献给祖国母亲(“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前文叙写的痛苦将会在孩子的拼搏奋争中消失,那“飞天袖间”的“花朵”定会飘落大地,希望定会成为现实。“──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竭尽全力地呼喊,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读时要有情感地全力投入,要读得有力量。
2.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跟着小声朗读。
3.挑选学生配乐朗读全篇,师生共同点评。
三、合作探讨
1.第一人称“我”贯穿全诗,能改成其他人称吗?试着用其他人称读其中一节,体会诗人这样写的用意并简要分析。(“我”究竟指谁?“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的起源智慧养老技术概论
- 音乐照护健康评估老年康体指导初级
- 安全培训老师念
- 入职安全生产培训
- 加油站承包商安全培训
- 市妇幼保健院1-7月份医保DRG付费数据分析报告
- IT行业晋升述职报告
- 保护我的牙齿活动教案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函数第课时映射与函数
- 奶粉活动总结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帆船知识课件
- 企业宣传片项目进度计划
-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讲义
- 奇瑞QQ冰淇淋说明书
- 糖尿病性舞蹈病
- EPC项目承包人施工方投资估算与设计方案匹配分析
- 听数学故事探秘负数起源
- 《第八课 我的身体》参考课件
- 慢性伤口评估及护理
- 妇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健康评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