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上课)_第1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上课)_第2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上课)_第3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上课)_第4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上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经济:政治:阶级: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西学东渐”思潮。一、明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二、明清活跃的思想家及其主张《焚书》《藏书》《明夷待访录》《船山遗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三、评价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一、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2、反对封建专制统治;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5、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思维拓展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1、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2、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思维拓展1、创立:2、继承:3、重创:4、正统: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儒学,使其成为大宗。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隋唐时期,三教开始融合。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单元总结

儒家思想的演变李贽(1527-1602)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李贽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1602年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李贽的离经叛道材料一:…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圣教小引》阳为道学,行若狗彘。——《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二: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材料三: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黄宗羲(1610-1695)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的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工商皆本。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思想主张: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经世致用王夫之(1619-1692)王夫之,湖南人,曾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都深有研究,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材料:“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