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_第4页
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TOC\o"1-3"\h\u2763外婆的身影 11425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326177虫儿飞 52890月光下的母亲 622675“一口锅”与国家机密 73962美腿小姐 1021163事关一只兔子 1017623“麻食”——俺也是元老 138394隋堤柳上的时光 151147我不就吃了条鱼吗 181528唐僧的肉应该怎么吃? 21581“光盘行动”的晏子 2214274老娘、孩子与高考 2221002汉景帝的“大块肉” 2425895父亲的蜂,我的蜜 243940《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到底是啥? 272464让白哥陶醉的琵琶曲啷个弹? 291290《关雎》到底是个什么鸟 31外婆的身影邓宗良《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5日14版)外婆坐在灶间矮矮的凳子上,往灶膛里送稻草,我的背挨着她的背,两只小手玩着火柴盒里的蚕,或反反复复翻看一本小人书。外婆冲着灶膛的脸,烤得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她手里的蒲扇总是伸到背后,不停地给我扇风。那时雷州半岛的乡镇,柴火多是干稻草,家家户户冒出的炊烟,散发着潮湿而温存的霉味。外婆家的庭院不大,铺着的红砖早就变成青灰色,缝隙里长着毛茸茸的绿苔,外婆天天用笤帚扫。靠近排水口的那一面墙,绿苔从墙脚一直爬到了墙顶,像是被外婆从地面赶到了那里。外婆早就驼背了,看上去显得更加矮小。她天没亮就开始忙,一直忙到天黑,忙得连直起腰的工夫都没有,我总觉得这造成了她的驼背。然而她走得飞快,摆动的双手就像划起来的小船桨。她在庭院里走,在小巷里走,在街市里走,像一团被风吹动的影子,轻盈地飘来飘去,永远停不下来。只有到了晚上,饭桌收拾干净了,灶台收拾干净了,一家人的衣服洗好晾起来了,外婆才在院子里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坐下来前,她从水缸里舀上一盆水,在脸上打上肥皂,使劲地洗去一天的汗渍和尘埃。她的双眼在满脸的肥皂泡沫里张开着,好像还在惦记着什么。忙碌一天后坐在院子里跟我母亲聊天,是外婆最惬意的时刻。外婆没说几句话,就打起瞌睡,一小会儿又清醒了,问:“说到哪儿啦?”这场景舒适,慵懒。三代人想到哪儿聊到哪儿,前言不搭后语;闪烁的星星、不知不觉移动着的月亮,像稔熟的邻居,像永不更换的舞台布景,陪着我们打发时间;外公割回来的青草里,昆虫唧唧地欢叫;拴在小厢房里的小牛犊,反刍的咀嚼声循环往复,让人昏昏欲睡。外婆掌管着这个大家庭,一切都装在她脑袋里。外婆不识字,不会记流水账,一个家庭全部的收入和支出,想象不出她是怎么管的。女人管钱,是当地习俗。外公挣的钱,回家就扔到饭桌上,一分都不留,出远门需要用钱,跟外婆要就是了。外公欠了谁多少钱,告诉外婆,外婆也不多问一句,马上还给人家。大小节日目不暇接,需要什么外婆总是备好;亲戚邻居中谁有红白喜事,外婆都心里有数。祖先的老规矩,是外婆的行为尺度,就像她身上的老式衣衫,一年四季不变样子。厅间全家人吃饭,她不肯上桌,谁劝也没有用。男人吃完后,外婆才和家里的所有女人在灶间开饭。她们吃饭时,说话声音很小,从外面听起来静悄悄的,只能偶尔听到几声咳嗽,与厅间饭桌边男人的吵吵嚷嚷形成反差。外婆对外公年迈的父亲——她的公公,很是孝顺,像供奉着一尊神仙。外公还有个弟弟,兄弟俩轮流接老父亲到自己家,一个月一换。这是给俩媳妇出的试题。老人家已经走不动了,每次轮换都是外公兄弟俩抬着。老人家一团白花花的胡子,像变魔术似的从鼻孔呼出来,颇有飞瀑直下的气势。没有晚辈的孝顺,老寿星哪来的怡然自得和气定神闲?伺候老寿星,外婆树立了标杆,家人外人都这么说。外婆总是买最新鲜最肥美的鲜鱼,清水煮熟,配上软米饭、切碎的嫰菜心、香浓的鱼露,摆放到老寿星面前的小饭桌上。米粒和碎鱼渣会落在他亮晶晶的长胡子上,守在一旁的外婆用毛巾轻轻擦掉。老寿星笑眯眯的,真像年画里的千年老寿星。嫁出去的女人,怎样对待娘家人,是个难题。外婆的弟弟喜欢喝酒,常常借口到镇里赶集,拐进姐姐家讨酒喝。外婆既能最低限度满足弟弟的需求,又能让婆家人心平气和。喝完酒,外婆担心他回家掉到运河里,总是留他多待一会儿醒醒酒,比如让他编编麻绳消磨时间,他编得七扭八歪,外婆却夸他手艺不错。他一走,外婆就把麻绳拆开,重新编好。外婆总是把这个大家庭收拾得井然有序。天一亮,她就把鸡笼里的鸡放出来,然后打开门楼的大门,阳光像水一样泼进院子。外婆驼着背的身子,被金色的阳光包裹着。飞舞的灰尘在晨光里像一片金色的细雨,纷纷扬扬,把外婆的剪影衬托得那么宁静、安详。公鸡“咯哒咯哒”地叫着,带母鸡和小鸡走出宅院。黄昏时,外婆到巷口,“咕咕”地叫几下,撒下一把米,她的鸡就一下子回到了她身边。外婆的舞台就是这个小小的宅院,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她都要一一安顿好。儿子该娶媳妇了,她准备体面的礼金,布置好婚床,操持好婚宴。三个女儿一个个出嫁了,她一视同仁准备好像模像样的嫁妆。嫁出去的女儿们,憋屈时会回来跟她哭诉,她陪着掉眼泪,然后用一席暖心的话宽慰女儿,给女儿找到回婆家的妥帖的理由,准备婆婆喜欢的礼物。宅院里的故事平平淡淡,日出日落,年复一年,日子就像小镇坡地下的小溪,清澈,平静,缓慢,悠长,永不会干枯。每年入冬后,外婆都要准备过年的年糕。门楼间有舂米的石臼,外婆叫来我母亲帮忙。母亲拉着挂在屋顶的绳子,踩着石臼翘板的一头,反复撞击石臼里泡好的糯米。“咚咚”的舂米声,填满了宅院。外婆驼着背,几乎趴在石臼边,木杵升起的每一个瞬间,她的手就灵巧地翻动一下石臼里的糯米,天衣无缝。外婆这个动作,一做就是半天。她的身影好像融化在这个场景之中。宅院里劳作的声响、雨声、风声,轻重缓急,若隐若现,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在熟悉的声响里,外婆的身影逐渐变得更矮,更小,动作也更缓慢。最后,不知是外婆带走了这些声响,还是这些声响带走了外婆。我在离家乡很远的北京工作。外婆快不行时,叮嘱我母亲不要告诉我,不要让我为了送她来回跑。外婆到了这个时候还念叨着,这孩子从小身体就不好,常肚子疼得满地打滚,不知现在还疼不疼。之前每次回老家见到外婆,她也都会问我肚子还疼不疼。问这话时,外婆慈祥的目光像水一样柔软,落在我的眼睛上,也落在我的心坎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面对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森林面积在1990年至2020年损失了178万平方千米;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生物多样性现状则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已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进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环境公约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大会举办地昆明所属省份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共享者、引领者,始终致力于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本次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事业,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中国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载入党章。“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出台、“污染防治”成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都是生态文明政策实践的具体举措。塞罕坝荒原变林海、濒临灭绝的中国豹重返人口密集的华北栖息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受益于空前的生态保护和执法力度,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只要各方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就一定能够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虫儿飞在山野间奔跑着长大的孩子,童年最熟悉的玩伴是各式各样的虫子,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我一直不愿意叫它们“昆虫”,因为太学术了,太客观了,冷冰冰的。我更愿意叫它们“虫子”,透着人情味,就像生命中路过的那些小伙伴,我记住的,是他们的小名。收稻子的时节,无意间,很多小虫子会随着稻草一起来到我们家。拨开稻草,有时会跃出盛气凌人的螳螂,有时会看到贴着草秆静谧沉睡的虫卵,大部分虫子是叫不出名字的。它们似乎都不因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感到惊慌,对于它们,有稻香的地方就是家吧。农忙,流金铄石,庄稼人常会在夜间出去割稻草,打稻谷。那天夜里,大人们出去劳作了,把我锁在屋里。我打开窗子,远远望去,并未寻见大人们在田野里点亮的灯火。这时,一点蒙蒙的绿意在窗前飘过。我下意识地屏息凝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萤火虫,只知道它的尾尖闪烁着绿莹莹的星光。它没有伙伴,只有它自己,孑然一身,仿佛坠落人间的星星。我很想把它安放在手心细细端详,但最后还是让它飞走了,看着它消失在夜色中。蜻蜓是我童年里的风,无拘无束,穿枝拂叶。黄昏的田野上,大片的蜻蜓低飞着,宛若精灵。斜阳的光散落在它们的翩跹中,温暖如画。在我们那里,蜻蜓有一个相当可爱的名字——“丁丁猫”。蜻蜓的大眼睛是最可爱的,圆圆的,宛如墨玉,我做梦都想拥有那样一双大眼睛。我也喜欢蜻蜓的羽翼,素淡而雅致,有水墨画的笔法。我曾把蜻蜓捉入帐中,想真切地看它们翩飞的样子。可是,它们的双足牢牢地抓住白帐,冰霜般凝结了,静止了。静止的它们也许是件精巧的艺术品,但我更欣赏它们自由飞舞时的风姿。此后,我再也不“绑架”蜻蜓了,只是静静地凝望它们在日暮时轻快地点水,漾起微微清涟。记忆深处的蝴蝶,似乎总是在灿烂的阳光里。乡野间的蝴蝶很明媚,但不算明艳,是小家碧玉,而非大家闺秀。我从未见过那种璀璨到极致的蝴蝶,色彩最别致的,也只是宛然蓝月光。乡间的蝴蝶,大多只有一种色彩,简单,干净,也许是田野的气质使然。夜晚的虫吟是天籁,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美好。“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当然是美的,夏夜的虫吟则多了几分梦呓,深秋的虫吟宛然古诗,伴着别离的笙箫,冬夜的虫吟寥落了,但每一声都是一种慰藉。记得小时候写作文,考卷规定是写“夏夜的静”,我很实在地把夏夜的一点一滴都写在了纸上。考完后,才想起不该写虫吟,分明是写静,怎能有声响呢。后来才知道,世上有一种写法,叫“反衬”。月光下的母亲何君华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想必我母亲病得很重。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我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们学校只有在每月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学生都在学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都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上学太没意思了,如果不是这碗鸡蛋手擀面,我想我一天学也不愿上。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机动车的影子,我只好徒步回家。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走到四流山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正奋力地在木桶上抽打着成垛的麦子。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的谷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顶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種不好的预感。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我哭了。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我哭了,号啕大哭。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供我上学……等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计不回头。茫茫月光下,乡村公路上阒寂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我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怎么也止不住。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我以前只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也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一口锅”与国家机密林欣浩著名的“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商代的青铜器,它们在青铜器中非常有代表性,后母戊鼎最大,四羊方尊最为精美。后母戊鼎高1.3米,口长1.1米,口宽0.79米。你现在可以大致比画一下,后母戊鼎比单人书桌还要大很多。“鼎”,原本是一种锅,里面装食物,下面放柴火加热。可如果食物太大,切割后烹飪不就可以了吗,干吗需要那么大的锅呢?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制造这种超大型的青铜器非常困难。因为青铜汁在灌入模具的时候会快速冷却,如果青铜器太大,后面的青铜汁还没有灌完,前面的青铜已经冷却了。这样,做好的青铜器会有裂纹,容易断裂。商周人采取了一些高超的技术手段,才制成了没有裂纹的大型青铜鼎。至于是什么技术,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完全破解。总之,古人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技术困难,造了那么一口“大锅”,总不会是为了做饭省事吧?当然不是,后母戊鼎是商代进行祭祀仪式时用的礼器。在祭祀仪式中,需要给先祖的神灵献祭食物。献祭食物需要炊具,久而久之,原本是炊具的鼎就变成仪式的一部分。后母戊鼎就是专门为祭祀制作的,已经没有烹饪的功能了。中国古人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制作成本很高的礼器上。有这个必要吗?以前,我们讲的都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我们讲能量、讲物资、讲暴力、讲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是靠鲜血和枷锁。现在,我们来讲一讲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管理社会只能纯粹靠暴力。奴隶社会就是这样:奴隶主不和奴隶讲什么道理,只用鞭子和刑具来控制奴隶。这么做的坏处是:需要太多的看守,因为奴隶的劳动积极性很差,会逃跑和反抗。一言以蔽之,就是监管成本太高。采用精神手段,可以大大减少国家的管理成本。最简单的例子是祭祀。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都很看重祭祀。统治者以神灵的名义告诉大众:只要听从统治者的命令,服从社会规范,就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假如大众相信这番话,那么统治者就可以省掉大量的管理成本,统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商代的统治者要不惜血本铸造后母戊鼎。祭祀仪式的规模越庞大、用具越精美,它对大众产生的精神影响就越强。大型的鼎耗资巨大,只有国家才有能力铸造,久而久之,大鼎本身也成了王权的象征。在周朝,对鼎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代表天下九州。其他诸侯、大夫按照相应的级别,只能用七鼎、五鼎、三鼎等等。直到今天,“九鼎”这个词还用来指代王权。春秋时期,有一次周王派使者去见楚王。楚王看似闲聊地问使者:“周王的鼎有多大多重?”使者一听这话,就对楚王说:“周王鼎的轻重,不是你能随便问的!”使者为什么反应那么激烈呢?因为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的大小,就相当于在问:“皇帝的龙袍是什么布料做的?皇冠戴上去舒不舒服?”表示他有不臣之心,是一种挑衅的行为。因此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表示有夺取天下的念头。另外还有个词叫“定鼎中原”,意思是已经征服天下,建立王权了。鼎是国之重器,我们再多说两句。如果你看到周代的鼎,会发现它和商代的后母戊鼎有明显的区别。商代的鼎造型非常硬朗,多用直角。上面的花纹是一些张牙舞爪、露出狰狞面目的怪兽。周代的鼎不同,改直角为圆角,鼎口是圆的,肚子也是圆形的。上面的装饰很少再有狰狞的怪兽,而以柔和的曲线代之。简单地说,周代的鼎,造型少了很多戾气,更偏向圆润儒雅。表面上看,这只是审美上的变化,实际上,这更是国体的变化。前面说过,鼎其实是王室用精神手段管理臣子和国民的工具。商鼎刻满了狰狞的怪兽,这一思路和原始部落用怪兽的形象装饰盾牌、面具如出一辙——用恐怖的形象恐吓对手。这是控制臣民最直接的思路。商王朝用这招没什么问题,但是周朝就不能这么做了。周王室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亲戚,对自己的亲戚怎么能靠恐吓管理呢?亲戚们一同生活,互相帮助,靠的当然不是暴力和恐吓,而是血缘和感情。周王室也是一样,希望靠王室的血缘和感情来维系统治。但是,光靠血缘和感情还是有缺点。在分封制下,诸侯的产业可以继承。第一代诸侯和王室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大家感情还不错,可年代越久,诸侯和王室之间的血缘关系越远,亲情越淡泊。到那时,王权不就岌岌可危了吗?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周王朝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先进的制度,叫作“礼制”。“礼制”,简单地说就是一套人和人之间相处的规矩。比如,大臣见了皇帝要三叩九拜,儿子见了爹要恭敬行礼,逢年过节全家都要祭天祭祖,这些都属于“礼制”。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礼制”似乎既烦琐又迂腐。大臣上朝有事儿就直接说呗,你每次都三叩九拜,山呼万岁,搞那么多形式主义有什么意义呢?有意义。“礼制”的本质,是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制定一种秩序,这是一种更高效的统治手段。古代社会比今天封闭得多,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的村庄,既听不到外界的消息,也没有能力长途旅行。在这个封闭的小社区,每个人做过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假如你违反了公共道德,那你就彻底地抬不起头了,甚至还会受到肉体上的惩罚。西周的“礼制”,就是要用官方指定的道德规则去统治群臣和百姓。具体的办法,是各种看似无用的“礼仪”。如儿子见爹要磕头,弟子见老师要磕头,大臣见皇帝要磕头。这些看似无用的规矩慢慢构成了“儿子要听爹的话”“弟子要听老师的话”“大臣要听皇帝的话”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规范就建立起来了。道德规范一旦建立,政府不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就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减少人们互相乱打乱杀的混乱情况。在西周时,“礼制”系统还很粗糙,主要在贵族之间执行,平民还不大懂得这一套。后来,“礼制”被儒家发扬光大,在全国普及,成为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最重要的手段。鼎作为礼器,看似毫无用处,却能成为“国之重器”的原因也在于此。以鼎为最高代表的“礼制”,是西周统治中国的一大法宝。美腿小姐詹姆斯·瑟伯巴黎附近的一個池塘里住着一只青蛙,她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我拥有最大的睡莲,最深的下潜空间,最漂亮的大眼泡儿,还有世上最动听的歌喉。”她呱呱叫道。“你还拥有地上或水中最鲜嫩多汁的美腿。”一天,一个人对她说。这是巴黎一家著名餐厅的老板的声音,他正好路过,听到了青蛙所有的自吹自擂。“我不知道‘鲜嫩多汁是什么意思。”青蛙说。“你的词汇之贫乏举世罕见。”餐厅老板说。这只傻青蛙把每个形容词都当成对自己的夸赞,听了很高兴,羞得脸色更绿了。“我应该把你摆在某位著名美食家面前,”餐厅老板说,“让一位高贵的食客、一位美味佳肴的鉴赏家来品尝你。”青蛙听到这些潺潺若溪水、叮咚似击玉的法语发音,简直飘飘欲仙。“你将受到女王般的款待,”餐厅老板说,“尽享普罗旺斯风情。当然啦,由我来亲自料理这一切。”“你接着讲,我还要听。”全神贯注的青蛙听得如痴如醉,催促道。“你将受到世上最好的美酒佳酿的伺候,”餐厅老板说,“干白葡萄酒最适合你。”“说下去。”自负而又愚蠢的青蛙一个劲儿地催促。“每当厨艺爱好者聚会的时候,你都将成为他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餐厅老板说,“你将作为美食烹饪史上最可口的菜肴名垂史册。”听到这话,青蛙乐昏了头,完全陶醉在喜悦之中。就在她晕头转向之际,这位巴黎名餐馆的老板熟练地卸掉了她那两条多汁肥美的大腿,把它们带回他的餐馆,由他亲自监制——如他承诺的那样:做成了一道有着普罗旺斯风情的佳肴,然后连同一瓶干白葡萄酒,端到一位著名美食家的面前。愚蠢而自负的青蛙很快就会被分食。事关一只兔子顾文显老人家在军分区司令员的位子退休,大校军衔,可我依然叫他老营长,亲哪。老营长咧着那张超出常人的大嘴,张罗这,张罗那,水果茶水小点心,把伯母支使得活像旧小说中的丫鬟。我实在不忍:老营长,现在日子好得没法形容,我又不是大象,哪里吃得下这么多好东西,别让伯母忙了。院长登门,贵宾呢。我早就知道你必有出息,老汉我没看错人。这话我牢记在心呢。老营长升到团里,上任前,拍着我的肩膀,小子哎,你错不了的,别让我失望。这肩膀仿佛还隐约地痛着。我脸上火烧火燎。说啥呢,老营长,您还让不让我坐会儿啦,下次还让不让我登门了?我说错了吗?老营长自豪地重复着,军分区前后出过多少大校?十五位?不假。可是哪一位有过一项发明专利?没有吧?而你小子独占七项,还包括一项重大发明。我问你,这要给全军、全国乃至全人类带来多少福祉?这要超过多少位大校乃至将军?我夸你,我简直应当仰望你。简直要无地自容了。多么善良的老首长啊,我凭什么为区区小事,一直恨着人家呢?有许多开始和结局,并不单单是由某个人、某件事决定的。古人说,君子坦荡荡,足见我无非是个小人。我神志有些恍惚。三十年前,我们一帮子新兵们被汽车拉进那座较旧的营房。那时还年轻的营长就站在对面,冲我们鼓掌。那时,我感觉他老威风了,将来我也要像他。我决心努力上进,用老百姓的说法,叫混出个人样儿来。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早操,有位战友突然昏厥在地,牙关紧咬。我在家中跟外祖父学过几招三脚猫中医,在大家乱哄哄嚷嚷着要把病人送卫生所时,我灵感突发,一边高声说,来不及了!一边让手足无措的战友们帮忙把病人翻身俯卧。我在病人脊背上一番捏、拉、按、压,病人居然呼出一口气来。我煞有介事地吩咐:不用送卫生所,抬宿舍去。战友转危为安。我马上成为新兵中的名人,从领导、战友的目光中,我读到了与众不同的东西。恰巧每个连要培养一名卫生员,营长、教导员指名要我去。出发前,营长不是拍肩膀,而是摸我的头发,行。他说,真行。你回来,咱卫生所的力量又增强了。我老爹在世时,有句话常挂在嘴上,说好事哪能总是你一人的。给他言中了。结业回来,营里同去的另一名学员成为卫生员,而我照旧当我的兵。我憋屈呀。培训期间,不是我帮他,他哪有优良的成绩?现在可好,我成东郭先生了。事过好久我才知道,那小子的亲戚是军区首长,人家带指标下来,哪里会有我什么事!我对营长的感激转化成了鄙视与怨恨。你多次振振有词给战士训话,钢呀铁呀宁折不弯呀,听得我热血沸腾。可事到臨头了,你是怎么做的?老营长的午餐极其丰盛。尤其是我面前的一盘肉,色香味那真的没法比。老营长说,吃,麻辣兔块。我的汗毛一下子竖了起来。我说,老营长,我不吃兔肉哇。嗯?也就在我结业回来那年秋天,我们营领下了抗洪任务。说实话我不是个好兵,这一通泥里水里,没日没夜地奋斗,我感觉在一秒一秒地数日子!濒临绝望时,新的任务来了,让我去管理兔子。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我们营喂了一批兔子,营长当面命令我,跨行总比现学要占优势,你帮老白管兔子窝,给兔子打打针防防疫啥的,肯定没一线忙,省得把培训的知识丢了。于是我成了“兔子大夫”,战友都这样叫外号。我称那老白叫班长,俩人一起喂草料、清理粪便,我还负责检疫打针……兔子大夫名声一般,可活儿轻,跟一线比那是天上地下。我跟老白下下棋,有时还喝点酒,更多的闲暇,我苦读医学书……我差不多就是干部待遇了,渐渐的,我对营长的看法好转了许多。兔群里有只个头极大的公兔,我赞赏道,这家伙。白班长摇头,营长家的,比你早来三天,营长关照代喂,还交了饲料钱。我点点头。暗自把那兔子叫营长,心情又好了许多。接近年底,白班长要退伍。恰巧那段日子,有几只兔子染病死去,我感觉机会来了,谋杀“营长”。若是平常,借老白个胆儿也不敢,关键是他要退伍,关键是白班长感觉自己吃了亏,我俩一拍即合。参照死兔子的造型,我抻直它的四腿,班长狠掐,被叫作营长的兔子很容易走完了一生。我立即报告营长。他过来看了看,吩咐,赶紧埋了,严防其他兔子被传染。我俩求附近开小卖部的老板娘炖兔肉,饱餐一顿。我的气出了。但从此,我一看兔肉就反胃!营长说,你不吃兔肉,弄死我那兔子干什么?我眼泪夺眶而出。老营长,您饶了我吧。这些年,我一直纠结着呢,为那屈死的兔子,为我这小人之心!老营长又要伸手拍我的肩,但隔着桌子,没成功。他苦笑,这些年,我也疙瘩着,那卫生员指标上面定的,团长政委都扛不住,我一小营长算啥。你们吃了兔子,我心病也好了。原来您知道?老子干侦察排长时,你他妈还光腚,小兔崽子!霎时,暖流涌遍全身,挨老营长骂,这份舒坦!“麻食”——俺也是食品届元老张同武麻食,相信是大多数陕西人非常熟悉的家常饭。但“麻食”为什么叫“麻食”?则很费思量。有说是少数民族的“秃秃麻失”的音译,但有存疑之处,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这样描述其制法:“如水滑面和圆小弹剂,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从此描述可以看出,此种“秃秃麻失”与古代之“馎饦”、今日陕西人之“推水biangbiang”十分相像,而非今日之“麻食”。那么,“麻食”是不是应该有别的含义?是不是应该从字面意思再往深里考据一下?不妨从“麻”入手。古代之“五谷”就有“麻”一席,此“麻”乃指“麻子”(苴麻),形似芝麻,早起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于今在陕、晋、蒙、冀一带仍种植较多。“麻子”可炒食,亦可榨油。从“麻子”的外观形状来看,与“麻食”有很大程度的相像,故此推断,是否因此称这种面制品为“麻食”?另外,“麻”还有另外的意思,即形容众多、混乱之意,所谓密密麻麻。那么,“麻食”的堆砌是否应了这“麻”之意。是否可以由此推断,“麻食”是外形类似于“麻籽”的、堆砌得密密麻麻的一种面食?好在不是学术研究,就是一种食物称谓的意趣,一笑置之。重点是这种面食的内容:陕西人爱吃“麻食”,愛到把它作为家常饭,也爱到开店售卖,当然也是许多大饭店菜单里点击率很高的一种“主食”。和好擀面条的面团,本来想擀面条的,转念一想、灵机一动,能不能换个口味?要不来顿“麻食”好!切一小块面团下来,搓成长条,再刀切成小面蛋。之后,抓一把面扑撒上,手掌摩挲一下,然后,用右手的大拇指,也可左右手同时开弓,先摁后推把小面蛋压扁,再搓成小片。被搓成小片的面片由于筋韧的特性,旋即收缩成一团,几乎是一个半封闭的小圆球状了,这就是所谓麻食卷曲成小圆球状的面片,像极了“麻子”,再堆砌起来,可不就是“密密麻麻”的一样面食?这加工好的生“麻食”,虽然不像面条那样用擀面杖压、推,但一个个用拇指弹、压、推、搓的麻食,端的也具备了面条的筋韧。而且由于相对更厚实一些,那下锅煮出来,可就有了区别于面条的更加筋韧耐嚼的口感了,大概,这也是制作麻食的一半初衷。曾经有把“麻食”放在卖草编的草帽沿上揉搓的讲究和技艺,凹凸不平的草帽沿,还可以让小面蛋更加受力,加工出的“麻食”不独具有草编的花纹,而且会更加筋韧,真真是劳动中产生的智慧。虽然“麻食”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和面、饧面等与制作一般面条相同,但后半部分,也就是“麻食”的调制,则是比较面条更加的讲究——“麻食可是个富饭”,记得邻居的大伯老是这么念叨,那是因为调制麻食,要准备荤的、素的许多菜肴,一般有大肉、鸡蛋、粉条、木耳、豆腐、红萝卜、豆角、西红柿、青菜等一应菜蔬配料。这些配料,有的要提前炒制,有的要伴随麻食煮制,五荤六素五颜六色的,这要不是个富家还真吃不起,所以谓之“富饭”。这样的一锅“麻食”,唱主角的当然是筋韧耐嚼的“麻食”,配伍的要么荤素兼具、要么清素淡雅,但无论如何,都是一碗热闹非凡的混合着各色美味的“综合性”饭食。有碳水、有脂肪、有蛋白质、有食用菌、有纤维素,黑白红绿黄,五色也齐备,就这一碗之中便乾坤周全,滋味周全,真真是一碗盛的饕餮盛宴了。陕西人爱吃麻食,把它作为简简单单、热热乎乎、老少皆宜的一道美味,无论是家常日用,还是招待客人,都是广受欢迎的。记得有一位著名的跳水世界冠军嫁给陕西人,第一次到公婆家吃到“麻食”便赞不绝口。细心的婆婆在一次儿媳外出比赛坐火车路过又不能下车停留时,贴心地做了“麻食”,用保温罐送给儿媳,儿媳高兴异常,高兴地说“我又可以吃到美味的‘面疙瘩了”!“麻食”起先是家常饭,做法也是饭菜一锅煮制。后来,有店家把它引入市肆,又结合食客的需求,推出了“烩麻食”“炒麻食”“砂锅麻食”等做法,很受欢迎。其中的“烩麻食”,望文生义,就是把煮好的麻食在汤菜里烩制;而“炒麻食”,则是把煮好的麻食滤干水分之后,再浓烈地在炒锅里爆炒,更有一番滋味。至于“砂锅麻食”,则是结合了陕西人爱吃“砂锅菜”的特点,在砂锅里单独下入麻食,与其他的汤菜一起纠合成新的美味。一碗麻食,兼顾到了陕西人吃面食喜“筋韧”的食性,又充分地加入了营养周全的肉蔬蛋等。一锅之中,面食与配料充分煮制、互相滋润,面片更有滋味,也让菜蔬添了一丝面汤包裹的柔和,再辅之以“五香”调料,就是重叠的五味周全了五色、五味,五脏六腑怎能不饕餮又熨帖?陕西农耕文明悠久,饮食文化考究,食药同源更是由来已久,各色美味也应时而动,比如“六月尖尖”吃羊肉,是为了祛除湿气,冬病夏治;比如“上床萝卜下床姜”,则是掌握了植物的特性,正确地食用可以帮助人的身体休眠或生发;比如“麻食”这种热热乎乎、汤汤水水的面食,则讲究在阴雨天食用,肚子里装进足够的热量,驱除寒气精神舒爽。当然,在酒后,来一碗“麻食”,还具有中和肺腑、解除酒精困扰的奇效,不信你看那豪华的酒楼之中,往往准备了一碗麻食,在你酒足之后来一碗,一下子通透开来,酒劲也下去不少呢。怎么样?聊这么一通,列位明白了“麻食”的称谓了吧?看了这么一会,是不是也勾起了“麻食”的馋虫。那好,赶紧的,回家做一碗,或者上街去,吃“麻食”也!隋堤柳上的时光姚中华自古以来,适宜种植柳树的地方很多,种植得也很广。但种出洋洋大观,种出秀人景色,甚至种出千秋名气和盖世悲情,当属隋堤柳。当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疏通大运河,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巡幸江南。于是这个刚刚一统天下的王朝,举全国之力,动用百万民工,耗时六年,修通了举世无双的隋唐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相比,隋堤植柳只能算是一个附带的小工程。然而“西至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这样的规模可以说至今无人超越;“风絮乱飘千树雪,烟丝新变万条金”这样的美景,至今也很少有地方能与之媲美。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隋堤柳最终却成为一种象征,一个王朝败亡参照的物证和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对象。谈起那个短命的王朝,就会想起隋堤上那一棵棵无辜的柳树。一千多年来,这似乎成了人们一种执念般的联想。按说,隋堤植柳的“功劳”当属隋炀帝,因为开凿大运河是他力排众议的主张。六年倾出国力,开凿一条前人没开挖过的河流、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彰显了这位隋朝第二代国君独特魄力。但是,追根求源,隋堤植柳真正的“功劳”应该记在翰林学士虞世基的头上。隋炀帝自洛阳乘龙舟沿着大运河下扬州,虞世基是随从。时值中秋,暑气尚未消退殆尽,岸上手执彩缆的“殿脚女”和牵舟的羊羔,早已露出疲惫之色。虞世基看了,或许动了恻隐之心,再看汴河两旁,虽然修筑了宽阔的御道,却空空荡荡。于是,他向隋炀帝提出种植垂柳之策。这件事的细节,唐人韩偓所著《开河记》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率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作为历史小说,其真实性当然不能当作史实来看,只能是一种参考。虞世基历史上是有其人的,字懋世,出生于浙江会稽余姚。他的弟弟就是“唐初四大家”之一的书法家虞世南。他出道之初官仕南陈,隋朝建立后受隋炀帝的器重,任通直郎、内史舍人,参掌朝政,史书上称他“个性恬静,喜怒不形于色”。作为伴随隋炀帝左右的近臣,虞世基当时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完全有可能的。《开河记》所叙三条理由,也符合实情与逻辑推理。隋炀帝听了他的计策,不但动员百万民工植柳,自己还亲自种植了一棵。为鼓励百姓植柳,隋炀帝实行奖励政策,百姓每种植一棵柳树,赏赐“一缣”。缣是粗厚织物的古称,此时相当于货币。“一缣”就是一匹布。隋炀帝看到新栽种的柳树,在宽阔的大堤上舞动着婀娜身姿,煞是可爱,龙颜大悦。于是,他像看待他的子民一样,赐柳姓杨,杨柳由此而来。这本属荒唐的事情,消息不胫而走,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自此,从大梁至淮口,杨柳飘飘,连绵不绝。人们谈论虞世基向隋炀帝提出种植柳树之策,出于奉承之意,想讨隋炀帝的欢心。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种植柳树对河堤确实是一种保护性措施。柳性喜水,其根系发达,是保护水土、防洪固堤的良好树种,特别适宜种植在河边堤岸。南宋《四库全书》作者魏岘在《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中就曾指出,在河堤“植榉柳之属,令其根盘错据,岁久沙积,林木茂盛,其堤愈固,必成高岸,可以永久”,同时还可以“足捍风涛,实为水利”。隋堤在这此后五百多年,护卫着唐宋王朝漕运生命线,隋堤柳起到了一定的护防作用。当然,柳树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景观树种,早在《诗经·小雅·采薇》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充满诗意的名句。试想,当年虞世基如果向隋炀帝推荐的不是柳树,而是其他树种,隋炀帝也许不会很痛快地就接受他的建议。杨柳婀娜多姿,隋炀帝其实心仪已久,他写《望江南》八阕,其中第二首咏《湖上柳》就曾经对柳树有过描写:湖上柳,烟里不胜摧。宿雾洗开明媚眼,东风摇弄好腰肢。烟雨更相宜。环曲岸,阴覆画桥低。线拂行人春晚后,絮飞晴雪暖风时。幽意更依依。可见,隋炀帝对杨柳早就情有独钟。千里隋堤,有了这样垂丝千条、绿色如烟的树种庇护装饰,自然成为世间难得的好风景。这样的柳烟美景,不仅令隋炀帝和他的嫔妃宫女、随行的近臣赏心悦目,文人雅士自然也不会错过,他们纷纷前来观瞻。杜牧是最先来到隋堤观柳的诗人之一。他写汴河、隋堤、隋堤柳的诗文就有近10首,可见他与汴州、汴河、隋堤柳的关系也极不一般。他在《隋堤柳》一诗中对眼前的柳树给予极高称赞: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此时,对隋堤杨柳的描述,大部分著眼它姣好姿态与动人风采,如刘禹锡《杨柳枝》就描绘了一幅极妙的柳荫图景: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大运河引黄河之水入汴河,再引汴河之水入淮河,绵延一千三百里,夹岸植柳,绿荫密布,郁郁葱葱。暮春时节,一排杨柳一望无际,如烟如雾,柳絮如雪。假如说,隋炀帝不是三下扬州丢掉了江山,隋王朝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走向败亡,隋堤柳也许会作为一个王朝的政绩,名垂史册。然而,历史没有假如一说。随着隋炀帝骄奢淫逸,葬送了仅仅37年的大一统王朝,隋堤柳也成了隋朝败亡的一种象征,一个粘贴在王朝败亡史册上撕扯不掉的标签。最早把隋堤柳作为败亡一种象征进行吟咏的是唐开元五年进士、著名诗人王泠然,他笔下《汴堤柳》是这样的: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官柳。功成力尽人旋亡,代谢年移树空有。当时彩女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度染衣香。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驿骑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凉风八月露为霜,日夜孤舟入帝乡。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诗人从隋炀帝旧事写起,陈述了运河开凿的过程和隋朝灭亡的史实,又描绘了沧桑岁月中隋堤柳的变化,汴堤柳似乎成了隋朝滅亡的一面镜子,通过杨柳来观照历史沧桑,令人潸然泪下。唐敬宗天宝二年(826年),隋堤上出现一个身穿长衫、手持书卷、面容瞿瘦的男子。他看着隋堤旁几棵枯老衰病的柳树,神情黯然,若有所思。此人就是白居易。此时,显赫一时的大唐盛世已经不再,王朝却没有看到前朝败亡的教训,白居易触景生情,一挥而就,写下著名长诗《隋堤柳》。为了直抒胸臆,他还特意加了一个副题“悯亡国也”。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在这首长诗中,诗人看到眼前的隋堤柳,只有汴河口残存着两三株,年久衰朽,在风雨中飘零。岁月流逝,几度春秋。当年,曾经柳色如烟如絮的繁华美景,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故国已变废墟,隋堤上,行宫的踪迹早已无处可觅,只有承载过当年大业天子三下江南巡幸的江水,依然在流淌,好像诉说着那远去的故事。一首触景生情的诗,却寓深刻的哲理,于淡淡的哀愁之中,娓娓道来,寄寓着对一代昏君荒淫无度导致亡国的沉重反思。诗人在对看似平凡景物的描述中,不动声色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进行评述、揭露,告诫后世君主以古为镜,不要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发人深省。自王泠然、白居易之后,隋堤柳就成了书写亡国的题材和意象,后人多有诗作。晚唐杜牧、李商隐、李山甫、罗隐、江为等均有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罗隐《隋堤柳》写道:“夹路依依千里遥,路人回首认隋朝。春风未借宣华意,犹费工夫长绿条。”江为在《隋堤柳》吟诵:“锦缆龙舟万里来,醉乡繁盛忽尘埃。空馀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抒发的都是借柳咏史怀古,说兴亡教训的感愤情怀。“自古王者烟消事,倒是隋柳不了情。”隋堤柳随着汴河清波,早已荡然无存。但是,作为一种汴河曾经的标志性植物,它不仅仅留在诗人的诗篇里,也映照在深邃的历史时空中。我不就吃了条鱼吗祝勇一最能代表怀素书法性格的,我以为是《食鱼帖》。这帖只不过草书八行,五十六字。字写得好,文字尤为有趣。”《食鱼帖》是这样写的: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九日,怀素藏真白。怀素幼时出家,“老僧”,是指他自己。在长沙的时候,他是吃鱼的,后来到了长安城,没有鱼吃,就只能吃肉了。僧人吃肉,被凡庸之人耻笑,心里实在不爽,时间一久,就生了病。生了病,不能多吃啥美味,所以要告诉诸君,想要开心的饭局,还得等病好之后吧。这《食鱼帖》里的怀素,多么的贪吃,多么的肉欲,多么的坦诚,多么的可爱,没有一点点伪饰,看上去一点也不“素”。食鱼的小小欢乐,永远停留在纸上。这《食鱼帖》,一直是历代文人喜爱的。黄裳先生说:“怀素是坦率的,他公开承认常常吃肉,白纸黑字,不怕被人抓住小辫子,以触犯佛门清规戒律的罪名揪出来批斗,是很可爱的。在这位老僧看来,和尚戒荤酒这种条条,根本就是骗人的鬼话。殊不值得认真对待。”临《食鱼帖》,写着写着就馋了,好像嗅到了鱼、肉的香味。二怀素吃鱼食肉,那样的“自由散漫”,不守“纪律”,来自他个性的放达、怪诞、万事不吝,但背后还有一个文化的推手,就是禅宗在唐以后的普及与流行。作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禅宗是在中晚唐之后成为主流的。禅宗的修行,讲究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摒弃了繁复的程序与形式感,因此更灵活机动,更信手拈来。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的僧人契此,到《高僧传》里,成了布袋和尚——他蹙额大腹,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却法力无边,“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补续高僧传》里还记录南宋有一位道济和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着裤,形媟露,人讪笑之,自视夷然。”在禅宗那里,饮酒食肉,喜打筋斗,随处寝卧,出语无定,这些行为不仅不犯“忌”,反而成为一种时尚,因为这些天真懵懂、如痴如醉、不守“规矩”的行为,都在表明着他们戒绝了尘世的欲望,摒弃了人间的诱惑,而保持着超脱通透、自由自在的处世态度。由此可知,像怀素那样食鱼食肉、不守成规的僧人,在那个年代,可以抓出一大把。我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说到癞头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我想,怀素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一副尊容。但对这副尊容,李白并不嫌弃。他在《草书歌行》里写:“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李白看重的就是这副不加修饰的天性,在他看来,书写者没有必要像张旭那样,一本正经地,从公孙大娘舞剑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吃鱼食肉的那种自由散漫,挑战着宗教的清规戒律,这样的“特立独行”,来自禅宗的启迪。这种启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也带来了书法的变迁。书法艺术在唐宋之际有一个大的跨越,与禅宗在那个时代的传播、盛行分不开。怀素、苏东坡这些书法家,无不浸淫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想中。外来的佛教,通过禅宗,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达成了深度的契合,形成了一种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可以总结为:自然——内在——超越。禅宗主张“顿悟”,即所谓的“一念成佛”,不看重教义、仪式这些外在的力量,在颠张醉素看来,自我控制反而成为创造伟大艺术的阻碍,自然、天真才应该成为书法家的追求。宋代苏东坡延续了这样的传统,认为“法”的彻底内在化,要求学习者忘却了自己的艺术,也忘却了自己对完美的追求的时刻。他们并不否认“法”的价值,他们的艺术创造,也都经历过刻苦的磨练,他们的根基,都是扎得很深的。像怀素,在木板、芭蕉叶上练字,“如果没有他孤寂于深山古寺,埋首于托盘、木板、蕉林里沉默,就一定没有他走出深山古寺的狂放与喧哗”。苏东坡学习过王羲之,也苦练过颜真卿、杨凝式,米芾就曾在苏东坡的书房里见到过两大袋练字的草纸,但在苏东坡看来,这只是“知”的层面,不是“行”的层面。这样写出的书法是来自别人的,而不是来自书写者自身。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是忘却的过程,只有从规则中摆脱出来,将规则忘掉(苏东坡称之为“相忘之至”),才能“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外”,用佛教语言,是“心语道断,心行处灭”。只有当他发现真正束缚自己的力量乃是他内心的欲望,哪怕欲望的对象是解脱,他才会真正领悟自然的创造力(也可以称天道或佛法),这最终的领悟,必然是顿悟。在一个夏日黄昏,怀素看到天上的流云,心里像被什么击中了,就像禅宗的“顿悟”,一下子悟出了书法三昧。从此,那波动的云影化作线条在他手帖里流走,忽明忽暗的山光宛如笔墨的干湿浓淡。《宣和书谱》形容他的字:“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三其实,鱼就是鱼,食鱼就是食鱼。那么多的宏大意义,“怀老”未必顾得上。“怀老”最关心的事情只是:等身体一好,就又可以开宴啦。我的困惑在于:等他老人家饭局重开,他是该吃鱼呢,还是该吃肉呢?我们可看的,只有这一纸《食鱼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上下文,像一座语言的孤岛。不知道他后来都吃了些啥。舌尖上的唐朝,是多么诱人的唐朝。我猜想,他一定会摸摸胡子,思忖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僧的肉应该怎么吃?沈宏非在《写食主义》中写道:“清蒸是对一条鱼的最高礼遇。”作为新鲜“食材”的唐僧,《西游记》里绝大部分妖精也是想通过清蒸来表达最高敬意的,有的还要求先把唐僧绑起来饿上几天,这个做法相当内行。西湖醋鱼是杭州“楼外楼”餐厅的拿手菜之一,食材草鱼都会先在养鱼池里饿上几天,为的就是排空,减少泥腥味儿。不过,有两路妖精选择了其他方式:爱吃香油的犀牛怪要求用香油把唐僧细细地煎了;豹子精手下的小妖们则把主人引向了另一个菜系,“把唐僧拿出来,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喷喷的大家吃一块儿,也得个延年长寿。”在湘西待了五年的沈从文写过一篇小说,讲的就是经验丰富的土匪会通过“肉票”吃鱼的部位来计算赎金的多寡。筷子先伸向鱼后背的,说明日常很少吃鱼,家里没什么油水,可以直接放人;先吃鱼肚子的,证明平日经常吃鱼,知道哪里最肥美,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赎走;专挑鱼眼睛吃的,肯定是吃鱼吃腻了,家里非富即贵,必须狠狠敲上一大笔才行。就是因为吃法不同,这两路妖精死得最惨。《西游记》里面的妖精很多是有靠山的,一旦被孙悟空降服,主子们就赶紧跳出来捞人,只有那些野生的妖精要么被收服做了保安,要么被活活打死。豹子精是被猪八戒一钉钯打死的,犀牛怪则是《西游记》里死得最惨的:一只被猴子请来的井木犴活活咬死,另两只被捉拿回去砍了脑袋,犀牛角也给锯了。为什么想油煎爆炒唐僧就得死于非命?还是拿鱼举例,如果饭店敢把清蒸鱼写在菜单上,那就证明这鱼应该是活的,或者起码是冰鲜。与之相反,夫妻肺片和麻辣火锅都以滋味浓烈出名,之所以狂加各种作料,是因为当年的厨子要应对的食材不是质粗味酸的水牛肉,就是不新鲜的下水,而消费主力是一水儿的纤夫、脚夫。古谚云:三代为官为宦,方知穿衣吃饭。各路妖精都是多年的吃人行家。我们有理由相信:清蒸不仅仅是对食材是否新鲜的严苛把關,更是一种高雅生活方式的体现。《写食主义》里也解释得明明白白:“蒸不仅保持了食物的原味,而且最能留住其形体及神态上的完整和安详。”很显然,那些坚持清蒸还要求食材空腹几天的妖精,都是跟养尊处优的主人学的。而喜欢油煎爆炒的妖精,是彻头彻尾的野路子出身。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羁绊,也无所谓什么清淡油腻,好吃就行。既然没什么靠山,孙悟空终于不用再顾忌谁的面子,他们被活活打死也就不足为奇了。“光盘行动”的晏子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一生“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是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的楷模。辅政长达五十余年,得到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影响带动了整个齐国的社会风气。晏婴吃饭很节俭,吃的是糙米饭,只有两道少量的素菜,而且每顿必须吃完,他要求家人也要这样,家人无论谁不能光盘,晏婴都要处罚。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来见他,晏婴没有另外做饭,而是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饭菜不仅质量不好,尽是粗米蔬菜,而且量还少,晏婴一个人刚好够,现在变成两个人吃,即使光盘,来人也没有吃饱。来人回去告诉齐景公,齐景公感叹:“唉,相国家里竟然如此清贫!我一点儿也不知道,是我的过错。”说完,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以作为他吃喝和接待客人的开支。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齐景公命人再送,他还是执意不肯收下。当齐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客人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來人非常为难地说:“相国,我也是奉命办事,您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回报大王呢?”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晏婴见了齐景公,首先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生怕齐景公再坚持,便先向齐景公说:“作为一个大臣,将国君的赏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来,那就变成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人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赐臣下了。”齐景公见晏婴把话说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罢。《史记》作者司马迁特别推崇晏婴的人品,曾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婴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心之向往的事情。老娘、孩子与高考愿你走过考场,归来满面春风孩子,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你已十八岁了,迎来了人生中的高考。作为深爱着你的妈妈,我想和你聊一聊这个话题。孩子,你必须明白,高考的意义在于:为你将来的拼搏做准备。你可以杰出或平凡,未来的人生路总少不了拼搏,即使在最平凡的世界里,也会留下一些拼搏的痕迹。借用一句流行的话:“将来的你会感激现在奋斗的自己。”至于最终的考试分数,当然要在意,但也不必太在意。宗庆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结果?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真正重要的是奋斗的过程!”的确,最重要的是过程,只要尽全力了,就该问心无愧。成功自有成功的喜悦,失败也有失败之深刻,大悲大喜,都不是聪明人的表现。关羽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杀,但关羽仍不失千古名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参加了好几次高考,如今他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偶像……孩子,记住妈妈的话:有的人学得好,不一定能考好,反之亦然。生活中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尽力就好。妈妈当年参加高考,虽然没考上名牌大学,但妈妈无怨无悔,因为我已经尽全力了。一位台湾作家说过:“我希望你认真读书、考好的大学,不是为了让你跟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现在的职业五花八门,但你真正喜爱的,也不过那么一两个。书读得好,考个好一些的大学,会让你拥有选择的权利。我不会夸大高考的作用,但这一点,至少要承认。当然,妈妈并不否认,有一些成功人士没有上过大学,比如莫言、韩寒……但这毕竟是极少数。上过大学成功的概率,比不上大学要高得多。孩子,妈妈再举一个你感兴趣的例子。前段时间,韩寒在微博上說:“很后悔自己当年的辍学,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在一项大的人生挑战中没能胜出。”你知道,韩寒的叛逆是出了名的:不学习、高中辍学……如今,思想越来越成熟,取得了较大成就的韩寒,对当年的辍学事件耿耿于怀。的确,高中辍学意味着放弃高考。而高考是人生的一次大的挑战,应该勇敢地面对,不能逃避。如果韩寒参加了高考,接受系统的大学文学教育的话,凭他的天赋与悟性,在文学方面是否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孩子,多年以后,你会渐渐懂得,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太多、太多的“高考”——毕业后找工作,面试官会给你出“高考题”,面试地点即是你的“考场”;将来有了孩子,孩子会给你出“高考题”,你的“考场”就是自己的家;准备创业的时候,你的“考场”便是周边整个市场……孩子,多年以后,你会渐渐地懂得,经历了这么多“高考”以后,人真的会成熟很多。孩子,你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也会遇见数不清的人。但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的父母。所以,在你人生的重要关口,作为你的母亲,跟你说的这些,绝对都是至真至诚的。妈妈并不要求你多优秀,但至少,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一定要勇敢面对、全力以赴。不问前程如何,但求落幕无悔。愿你走过考场,归来满面春风。汉景帝的“大块肉”司马迁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对于“大胾”的解读,《史记集解》韦昭曰:“胾,大脔也。”《说文·肉部》:“大脔也。”孔颖达曰:“熟肉带骨而脔曰殽,纯肉而脔曰胾。”《汉语大字典》释为“切成大块的肉”。汉景帝为何要赐“胾”给周亚夫,史家没有给出确实的缘由。沅陵虎溪山汉简《食方》三百枚简公布,在简文中,豚胾、鸡胾、羊胾均有烹饪的技法,说明当时贵族普遍吃大块肉,而且很有讲究。如果再配合一些餐具,如置刀(切肉)、置筷(夹肉),无疑可以优雅体面的食用“胾”。至于为何“尚席”(掌席官)未提供餐具,由于史料缺乏,无法找寻答案。孟康曰:“设胾无箸者,此非不足满于君所乎?嫌恨之也。”如淳曰:“非故不足君之餐具,偶失之也。”师古曰:“孟说近之。帝言赐君食而不设箸,此由我意于君有不足乎?”王钦若说:“帝言赐君食而不设箸,此由我意,于君有不足乎?”赐食大块肉而不提供餐具,导致周亚夫不满,而汉景帝则认为常人均可以食用,条侯不应该生气,由此,两人互生嫌隙。周亚夫不悦“趋出”,汉景帝则感叹“非少主臣也”,这也埋下了周亚夫后来悲剧的伏笔。父亲的蜂,我的蜜1父亲站在我家屋后洒满阳光的山坡,一个多月后,那里将鲜花盛开。“我得为蜂箱选个合适的位置。向阳,背风,花草树木要多。以后这就是蜜蜂的家了。”父亲开始修整那片山坡,两天;然后,把蜂箱从院子里扛到山坡上,五个蜂箱,来回十趟,六十分钟。父亲修整山坡时弯下的腰,扛着蜂箱时俯下的背,与地面,折成那么虔诚那么低微又那么坚韧的角度。2其实我是不愿意父亲养蜂的,我知道被蜜蜂蛰一下有多疼,同时蛰很多下就更疼了。可是,自从去年秋天我考上高中,父亲就开始琢磨养蜂了。他说,花销大了,不能光靠种庄稼。父亲还说,蜂的种类有很多,蜜蜂蜇人是不疼的。我没有被山上的野蜂蛰过,不知道。也许,父亲说的是对的。3“现在正是蜜蜂长大长壮的时候。再过两个月,蜜蜂就要开始干活了。这段时间,要让蜜蜂吃好养好。”可不是嘛,就像母亲总说,你们这些半大小子,还没到能上山下地干活的年龄,正在长身体,吃喝营养不能少。我觉得我像是早春的蜜蜂。父亲买回白糖,加水熬成糖浆,一桶桶提上山坡。这是蜜蜂采蜜前两个月的食物。“等蜜蜂采回蜜,可就比这糖水甜多了。”4我要离家去县城上学了。“等到秋天你再开学,爸就能给你多带点钱了。还能给你带点蜂蜜,学习紧张,睡觉前可以喝一杯蜂蜜水。”我当然想带更多的钱上学,我当然想喝甜甜的蜂蜜水,可是我不希望看到父亲上山坡时弯下的腰。5“今年的花很盛,咱家的蜜蜂已经采到蜜了。”我收到母亲的信。“蜜蜂娇贵得很,难伺候,每天要喂水,通风,防雨,打药防止虫害。还要照顾田里的活,我又帮不上什么忙,你爸一个人可真够忙活的。”我的功课是数理化,父亲的功课是庄稼,蜜蜂,还有我。6我盼望暑假。我想尽快回家看看父亲怎样从蜂箱里摇出蜜,我想尝尝那些蜜有多甜。父亲穿着防蜂服,戴着蜂帽、手套,在蜂箱、蜂框、摇蜜机、铁桶中穿梭忙碌着。我也穿戴着同样的一身,可我总想寻找阴凉。我终于忍受不了快要湿透后背的汗水,逃回屋子里。我的阴凉是父亲,父亲的头顶是七月的太阳。“挨晒受热总比挨蛰好。就算穿戴再整齐再小心,你爸还不是三两天就被蛰一回。”我知道了,蜜不都是甜的。有些蜜,是咸的;有些蜜,是苦的。还有些蜜,是疼的。7收购蜂蜜的商贩来了。他们会提前几天通知父亲,但是不会告诉具体哪一天来。他们总是在大清早来,很早很早,我还在睡觉。有人说,人家趁着你还没起来就敲你家门,就是想搞突然袭击,防止你提前往蜂蜜里兑水。一进门就盯着你,你想兑水都没时间。父親听了直摇头:瞎说,蜂蜜里还能兑水!?商贩给我家蜂蜜的价格比别人家每斤多五毛钱。他说,你家孩子在县城上学,花钱多。可我总觉得是因为父亲的蜂蜜甜,纯,真。8我希望暑假长些再长些。如果夏天长了,山坡上的花就能开得久一些。父亲就不用带着蜜蜂向南追赶花期了。我曾经看到过山林边追赶花期的外地养蜂人,那样的日子,简陋,孤独,辛苦。也曾听说过,养蜂人在向别处转移蜂箱的时候,半路上经常出事。我担心父亲。可是,九月就要来了,我要去上学,向北走;父亲带着他的蜜蜂,往南走。9我走时,书包里装着两大瓶蜂蜜,衣袋里包裹着蜂蜜换来的钱。父亲走时,除了蜂箱,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我跟同学们分享我的蜂蜜。我没有告诉他们,此刻,向南近百里远的地方,我的想要留住花期的父亲,正一个人在蜂箱蜂群中忙碌着。晚上,我睡不着,我在想,父亲简易的木棚里,一定钻进了初秋阵阵的风。10凉风渐渐吹起的时候,我知道父亲终于带着他的蜜蜂和收获的蜂蜜回家了。母亲在信里告诉我,父亲已经在为蜜蜂过冬做准备了。现在蜜蜂数量多了,父亲要买至少两百斤白糖,作为蜜蜂一冬的食物。母亲还要准备几条厚被子,盖在蜂箱上保暖。寒假里,我帮父亲往山坡上运白糖。他一大袋,我一小袋。每天晚上临睡前,我拿着手电筒跟父亲巡视蜂箱,把被风吹落的棉被重新盖好,压上砖头。我想,蜜蜂暖了,父亲的心里就踏实了。我只能做到这些。我盼望春天早点到来。我是冬天里,父亲采不回蜜的蜜蜂。11那我什么时候才能采回属于我自己的蜜,让父亲母亲尝一尝我的甜呢?一个又一个冬天过去了,我却不再是父亲天天都要回巢的蜂,而像一只每年才会往返一次的雁。我去了更远的地方,那里,父亲和他的蜜蜂,从来不曾抵达。我想让父亲去享受我所在的城市,享受那里更长的花期,父亲摇摇头,指指山坡:我走了,蜜蜂怎么办?再说,我不养蜂,你到哪能儿吃到这么甜这么纯的蜜!?12春暖花将开的日子,我又要走了。蜂蜜,母亲往我的包里塞了一瓶又一瓶。“我们没想着享你的甜,只要你在外面不吃苦就行。”父亲说。我忍住泪,笑着说我知道了。我跟父亲母亲,还有蜜蜂,说再见。再回头时,他们正站在山坡,望着我的方向。那片山坡,洒满阳光,不久,那里将鲜花盛开。《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到底是啥?《木兰辞》是一首北朝叙事诗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替年迈父亲从军,女扮男装,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回朝后不愿为官,请求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生动故事。诗歌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语言生动,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木兰辞》作为优秀古典诗歌作品,历代专家做过很多注释和研究,在当代早已被选入中学课本。然而《木兰辞》中有的语句仍比较令人费解,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比如其中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军书有十二卷?为什么卷卷有爷名?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只是做字面解释,把“军书十二卷”解释成“多卷征兵文册”,或认为是“十二道征兵命令”;有的认为“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解释为“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有的认为表示“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有的认为当时的军书会分门别类分为许多卷,成丁的一卷,分配任务的一卷等等,军书十二卷可能是有很多不同的名籍文书。这些解释莫衷一是,似乎仍未得要领,显得难以令人完全信服。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军书”指的是什么?在存留的古籍中未见到古代军书的实物而难以论断。20世纪初,在中国的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大批西夏文书,分别藏于俄国和英国,现已在中国陆续出版。其中包括不少社会文书档案,内中有50多件军籍文书,多以西夏文草书书写,完残不一。经过数年钻研,逐渐破解西夏文草书,译释了其中内容。原来每一件军籍文书都是一个西夏基层军事组织各军“抄”士兵成员和装备的登记文件。“抄”是西夏基层最小的军事单位,一般由主力作战士兵正军和辅助作战人员负担(或称辅主)组成。西夏实行全民男子皆兵的兵役制度。在西夏文献中军籍文书称为“军籍”。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专门有“纳军籍法”,即军籍登记法。规定每年都要进行军籍登记,条文中有“年十五当及丁,年至七十入老人中”,即对15岁至70岁以内的男性进行军籍登录。从多种出土的完整军籍,可看到其格式和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总叙军籍属地、首领、登记时间和总计,其后是具体登录各“抄”人员和装备情况,包括每“抄”正军、辅主的姓名、年龄和装备(马匹、铠甲等)情况,最后是被登录组织的首领和负责登录的主簿的签名,并于军籍上加盖多枚首领印,背面往往还有上级官员的审阅签署。由译文可见,西夏军籍登录项目很详尽,人名后有年龄。多件军籍登录后形成簿册汇聚于各地监军司后再上报朝廷。这样就会造成每一适龄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被登录在不同年份的军籍之中,形成一名后备军人出现在多卷军籍卷册的情况。汉文史书中并不乏对军籍的记载。如唐代韩愈的《上留守郑相公启》记载:“愚以为此必奸人以钱财赂将吏,盗相公文牒,窃注名姓于军籍中,以陵驾府县。”(《昌黎先生集》卷十五)。又如《新唐书》记载:“行军司马,掌弼戎政。居则习搜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器械、粮糒、军籍、赐予皆专焉。”(《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四下》)。宋代张方平奏章中提到宋朝的军籍:“委枢密院点勘军籍,其人数少者,即令团并;其马军无马,愿补填步人者,稍与补充近上衣粮优处军分;其有马者,即与团并足成指挥。”(《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六十三)。宋朝曾巩在《本朝政要策·训兵》中也记载:“宋兴,益修其法,壮锐者升其军籍,老懦者黜而去之。”(《曾巩集》卷四十九《本朝政要策五十首》)以上所提军籍都是指军人登记的簿册,与出土的西夏军籍文书性质相类。但过去未发现过古代的军籍样本,对军籍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语焉不详。西夏军籍文书的发现和研究为解释《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提供了新的思路。《木兰辞》中的“军书”应理解成军籍文书。中国古代对军籍的登记有不同的时间规定,有的每两三年登记一次,有的如西夏是每年登记一次。西夏法典又规定,西夏对军人和装备的大型登录、检校是每三年一次。北朝时期实行府兵制,若每三年登记一次军籍,登录十二次的军籍卷册中每册都会有他的名字,便可以顺畅地理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语句。木兰的父亲从达到士兵的成年年龄,再经过12次登录,经过了约30多年,年纪应在50开外,已年老体衰,不适于参军作战,他又无成年长子,才出现了女儿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让白哥陶醉的琵琶曲啷个弹?琵琶始于先秦,时称“弦鼗”;成于汉魏,曲项琵琶;盛于唐宋,琵琶大兴。及清以降,琵琶流派纷呈,各有研究,按乐曲结构和演奏风格,把琵琶艺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文曲,其特征是写意抒情,表现阴柔美;一类是武曲,其特征是叙事写实,表现阳刚美;还有一类,古人称之为“大曲”,而今人以为称“文武曲”为宜,其特征是既有阴柔之幽境,又有阳刚之气势,以虚实并举、柔刚相济的中和美为其主要特征。其实,琵琶艺术的中和美,岂止乐曲之声?笔者以为,琵琶之中和美,其名、其形、其曲,皆有之:而演奏技法、声情同一、意与境谐,皆中和美者也。先说其名。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关于琵琶名称来源有这样一段记载:“……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句古文的意思是:向前弹出的动作称作“批”,向后挑进的动作称作“把”,这是根据“前推后挑”演奏动作的中和特点而得名“批把”。至于“琵琶”两字缘何写成这样,从“六书”规律看,此乃形声字,上方两王并立,表意为两玉相碰,下方乃为碰撞之声,于是“琵琶”名焉。再说其形。琵琶的形制也洋溢着中和美。琵琶上为琴颈,下为音箱,上下协同而发声;琵琶前有桐木蒙面板,后有红木作背板,前后合作而共鸣;双手捧琵琶,左手按弦,右手弹拨,两手协同,才有动听的乐音。这上下、前后、左右,无不体现了阴阳和合。诚然,当初造琵琶,未必想到阴阳和谐之理,但是今人据实从理论上分析,琵琶的形制确实有阴阳中和的美感。重点说曲。古人把写意抒情、以意境取胜的琵琶曲,称为“文曲”,如琵琶曲《浔阳月夜》,音乐语言描写的明月,是月明鹭飞寂悄无声夜中之月,是倒映在清澈水中皎洁之月,这就是文曲浔阳月夜的意境,故唐人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琵琶文曲的音色,用“弦弦掩抑声声思”来形容文曲中的哀怨之情;古人把叙事写实、以气势赢人的琵琶曲,称为“武曲”,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音乐描写的是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紧张激烈的气氛,刀光剑影的场面,在乐曲中得到生动体现,故唐人用“虎啸龙吟天地崩,琵琶奏响霸王风”来形容武曲艺术风格。古人把既有文曲写意抒情之特点,又有武曲叙事写实之特色,呈现出情景交融、风格新颖、虚实竞辉的文武曲所体现的美感,称为中和美。唐朝的琵琶艺术发展相当成熟,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琵琶乐曲数以百计,吟咏琵琶的诗作多达百首。琵琶在民乐中的地位与作用,堪称霸主。但是,那时还没有人提出文曲与武曲的明确区分,而在实际演奏中,文曲之阴柔,武曲之阳刚,文武曲的中和,都是存在的。白居易诗《琵琶行》就是佐证。《琵琶行》中描写了两首琵琶曲:大曲《霓裳》和小曲《六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