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B.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C.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
A.形而上学思想B.唯心主义思想C.唯物主义思想D.辩证法思想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
A.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科学性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D.致力于实现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8.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论断的是()A.列宁B.马克思C.恩格斯D.斯大林[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D3.C4.C5.B6.D7.A8.A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6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集中体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9.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是()A.《哲学的贫困》B.《共产党宣言》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德意志意识形态》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那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CD9.AB10.ABCD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2、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此观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今后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四、问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集中体现哪些方面?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1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17.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差别会这么大?”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1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1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2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A.(1)(2)(3)B.(1)(2)(4)C.(1)(3)(4)D.(2)(3)(4)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2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2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27.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28.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29.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因果联系B.必然联系C.主观联系D.本质联系[单项选择题答案]1.C2.C3.C4.D5.B6.A7.D8.D9.D10.C11.C13.A14.D15.B16.C17.D18.C19.D20.B21.C22.C23.B24.D25.C26.B27.C28.C29.D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4.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6.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7.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8.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9.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0.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11.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12.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3.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14.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15.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过程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多项选择题答案]1.BC2.BC3.CD4.BCD5.ABD6.AB7.ABC8.AD9.CD10.ABCD11.AB12.ABD13.ABD14.ABCD15.ACD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因为“存在”可以指精神,也可以指物质。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此观点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此观点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此观点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其形式是主观的,因而是第二性的。但意识依赖于意识的对象,意识的内容来自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客观的。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此观点正确。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只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中。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此观点错误。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此观点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此观点正确。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此观点正确。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此观点错误。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此观点正确。它说明了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四、问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简述矛盾基本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9、试述矛盾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12、试述普遍联系的思想及其对当今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13、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14、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15、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D.科学实验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巧.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3.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对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1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1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1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1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20.“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21.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3.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4.“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单项选择题答案]1.A2.C3.B4.A5.C6.B7.B8.C9.A10.A11.A12.B13.A14.C15.C16.C17.C18.B19.A20.D21.D22.A23.B24.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3.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8.“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11.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1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13.价值的特性是()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14.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A.认识来源于经验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1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16.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C.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应[多项选择题答案]1.BD2.ABC3.CD4.ABD5.BD6.ABD7.ACD8.ACD9.ABCD10.ABCD11.ABC12.AB13.ABCD14.BC15.BCD16.AB三、辨析题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此观点错误。在认识论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坚持可知论立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③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仅仅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解释和说明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此观点错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认为物质世界的存在先于感觉和思想,感觉和思想只能来源于物质世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说先有人的思想,然后有感觉,再后才有物质世界,因此二者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而不是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3.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此观点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此观点错误。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其客观性,工具真理观的实质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因而它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此观点错误。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此观点正确,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因而是非至上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7.“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此观点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此观点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其中,能动的认识世界是指人们根据其需要和价值取向能动地选择认识对象,并且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动的改造世界是指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把意识所建构、所创造甚至所想象的精神的东西对象化,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创造世界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此观点错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即它要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四、问答题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哪些?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哪些条件?4.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必要性和条件各是什么?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谬误和失败?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7.如何理解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这一原理有何实践意义?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抉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中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8.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1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C3.A4.D5.C6.D7.D8.B9.B10.C11.D12.C13.D14.C15.B16.C17.B18.A19.C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7.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的精神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C.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D.它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2.ABCD3.CD4.ABCD5.AD6.AB7.BC8.ACD9.ABCD10.ABD三、辨析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地理环境。此观点错误。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经常的物质条件之一,但它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此观点错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此观点错误。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此观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此观点错误。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6.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此观点错误。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消极作用的“技术悲观论”的观点。“技术悲观论”的错误在于,它没有看到科技活动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没有看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直接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制约。要解决“全球问题”,必须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及其权力机构,改变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以及我们的观念和行动方式。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此观点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社会发展是受客观规律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否定了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此观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社会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是受客观规律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并不能否定人们以一定的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革命或发展的道路、模式。9.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此观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10.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此观点错误。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此观点正确。辩证唯物注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四、问答题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5.运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论述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以人为本。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17.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8.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
19.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2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21.《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单项选择题答案]
1.B2.D3.B4.A5.B6.A7.D8.C9.D10.A11.D12.A13.C14.C15.B16.C17.D18.A19.C20.C21.C二、多项选择题
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3.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名师一号】2022届高三数学一轮总复习基础练习:第九章-算法初步、统计与统计案例9-1-
- 【创新设计】2021高考化学总复习(江西版)作业本:热点回头专练4-以框图推断为背景的无机综合应用题
- 《ADDA转换-概述》课件
- 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单词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湘教版必修1-双基限时练11
- 【高考复习方案】2022年高考数学(理)复习一轮作业手册:第54讲-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 二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2022年高考化学专题
- 【全程复习方略】2020年高考化学课时提能演练(二)-1.2-氯及其化合物(鲁科版-福建专供)
- 建筑施工现场农民工维权告示牌
- 医疗医学医生护士工作PPT模板
- 口腔门诊规章制度.-口腔诊所12个规章制度
- 2022年版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探讨与实施建议
- 幼儿园班级安全教育活动计划表
- ppt模板:创意中国风古风水墨山水通用模板课件
- 纺纱学-ppt课件
- (高清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
- 项目经理绩效考核评分表
- .运维服务目录
- 造纸化学品及其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