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第三章修_第1页
道家第三章修_第2页
道家第三章修_第3页
道家第三章修_第4页
道家第三章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道家——中国传统思想的否定因素

先秦的道家同儒家一样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学派。如果把儒家文化比做庙堂文化的话,那么道家文化则是山林文化。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道家最初被称为道德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始称为道家。道家的共同特征总的来说是以道为其学说的核心。分述之则有三点:

A、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和本质;

B、认为道的、也是天地万物的基本法则是自然;

C、认为道法体现为人治便是无为而治的无为政治。

道家内部在这三点的解说、论述上可能有内容详略、程度深浅、水平高低以至彻底与否等等区别,甚至还可能有大相抵触之处。但是离开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便不再是道家。

道家学说从它的总的思想倾向来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否定哲学。它以道法自然的思想否定了殷周以来的天人合一的神道观以及所谓的礼乐制度,也否定了力图用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治理天下的当时的儒、墨显学;

它以万物自己变化的思想怀疑传统的以及当时的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也怀疑人的认识的意义以及人本身生活的价值;发展到极点,它简直要把人泯灭于天地万物之中。

但是在否定中必然包含着肯定,怀疑也促使人做新的努力,在更高的水平上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道家在对传统思想的否定中,开辟了一条把人和天一起自然化,把人融合于自然的思维道路,从此以后,古代中国才有了一个既非传统宗教神学、又破除了儒家人学的狭隘界限的真正的、统一的哲学世界观(宇宙观)。按照西方哲学体系来划分,中国只有老子的道家思想才是真正的哲学。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切斗争和发展大体上都没有超出先秦道家开创的思维范畴。

同样,道家对现存世界的一切既成事实均持怀疑态度,甚至发展到庄子那样的反绝对主义的自成体系的相对认识论,不仅对儒墨显学那种越陷越深的政治形而上学是一副最好的清醒剂,而且大大发展了思维辩证法,从此以后,古代中国才有了比较自觉的、有一定程度彻底性的辩证思维方法。

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论,也有双重积极意义:为接受了农民造反教训的、比较清醒的统治者提供相对减轻剥削和压迫、让农民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以发展繁荣经济的指导思想;

为统治阶级中的有一定人民性的、不同腐朽的剥削阶级当权派合作的进步知识分子提供思想体系和思维方法,推动古代中国哲学唯物主义思维路线的发展。

当然,道家的影响也有消极面,以道家为标榜清谈误国者有之,甚至统治阶级把道家的代表人物奉为神仙以欺骗人民者有之(前段时间的李一道长),……因为,道家学说终归是统治阶级内部不与各种当权派合作而又不能不被当权派利用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如何,从主流上看,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契机,它同儒、墨、法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框架的统一体,并作为对立面、作为否定因素,发挥它推动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历史作用。

一、“老子”——中国哲学思想的正式起点

道家源远流长,按照传统的说法,它的创始人是老聃,第一部经典是老聃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

现在一致肯定《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对老子遗训的总结。原书包括两个部分,《道经》、《德经》,后统称《道德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ZHI—登高”(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老子

老子标准像

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

据司马迁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聃,大约公元前580——前500年。楚国苦县人(今为河南鹿邑)

,曾做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图书典籍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据此,老子可能略长于孔子,同为春秋末年、古代中国思想大解放的开创者。(古代的“李”发音同“老”,故此,史称老子。)李渊、李世民封他为李姓始祖。唐皇武则天封他为太上老君。

当然,关于《道德经》的写作,民间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历史记载,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受聘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图书典籍的官员)。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叛乱。周敬王受到威胁。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

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

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在于形式上有德,故为真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形式上不脱离德,故为真的缺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汉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这是李姓最早见诸文献,可以说老子是正史立传的李姓第一人。

天下李姓,根在鹿邑,望出陇西,派分上杭。天下李姓出陇西。

自商末到春秋时的老子李耳,其间数百年李姓均生活在今河南鹿邑一带。从老子之后,李姓才开始分迁各地。老子的裔孙李云有两个儿子李崇和李玑,老子的九世孙李崇春秋时任陇西太守,李崇子孙居陇西,形成陇西李氏,李玑子孙居赵郡,形成赵郡李氏。

唐王朝建立后,李渊、李世民为提高陇西李氏—他们的祖籍—的地位,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经赐姓、随姓、改姓,使李姓人口发展迅速,并不断向海外迁徙,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目前李姓人口全球已超过一亿,唐王朝尊奉老子李耳为祖先,使老子作为李姓鼻祖的地位得以确立。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海外华人一批批到祖国大陆寻根问祖,先寻沿海近祖,再寻内地始祖,掀起了一波波寻根热。李姓也不例外,南方和海外李姓都尊奉李火德为始祖,李火德于宋末元初迁入福建上杭,如今福建上杭李火德祠已成为南方各省和海外李姓寻根问祖的大本营。

综上所述,河南鹿邑是天下李姓的祖根地,甘肃陇西是李姓的郡望地,福建上杭是李姓远徙海外的播迁地。

但是司马迁对老子其人的年代、经历已不十分肯定。侯外庐先生断定《老子》成书于孔、墨之后,其关键性的论据主要有两点:一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显然是对孔墨的批判、发展;二是古代私人学术创始者必须有他的信条,而不能一开始就出现怀疑哲学。

在中国思想史上,是《老子》书第一次哲学地(非神学地)考察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总体,并初步地提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为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搭好了基本框架;

是《老子》书第一次多方面地提供了认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在两千多年中成为中国辩证思维的一个典范,同样是《老子》书提出了不同于儒、法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调整政策、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参考。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思想体系主要是解决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老子的人生哲学:

①身重于物。如何对待名与利的问题,是人生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有一句谚语: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把名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人活着“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列子》)

老子非常鄙视这种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他从两个方面揭露了这种人生观的危害:

其一、从治理国家来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在上者如果崇尚贤明,在下者则人人竞争;

在上者如果不崇尚贤明,人们之间的倾轧也就会随之消失。金银珠宝,人人争逐;盗贼的产生也就是为了抢夺这些难得之物。如果在上者不重视这些东西,不去搜刮民财,人们就不会沦为盗贼了。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崇尚功利主义。

其二、从个人修养来看。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疚。

他说,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乱;金玉满堂,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和抢夺,难以终身保持。

人富贵以后,如果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从而带来各种祸患。石崇斗富而遭到灭族的故事,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疚的生动说明。辽D19995奔驰车主碾压老人的事例。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警察死了吗?没死就好办。哈尔滨一大学生开车不小心撞了警察,富豪家长说到。

有人说,《福布斯富豪榜》就是富豪终结者。“福布斯是一个咒语,如果你上了《福布斯》排行榜,你就离死期不远了。”

功名、财货、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三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呢?有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老子则认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就是说,名利和生命对于人来说,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财物毕竟是身外之物。

老子的“身重于物”的思想,后来被杨朱和庄子接受。孟子在批评杨朱时说,杨朱取为我,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杨朱取贵己,认为利天下虽然是大利,却是身外之物;胫上一根汗毛,虽是小物,却是自己身上之物。这是杨朱的“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宗旨.(全真教)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唤起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今天人类终极关怀思想的源泉,要求人类真正地关心人类自身。

中国的社会结构:人、家、国。个人是不存在的。为国争光。周洋的“感谢父母”引起争论。

老子的这种思想要求人们:一要看轻身外之物;其次要淡泊名利。

中国文学中三个著名美梦,是指点人生哲学的妙文。一个是蝴蝶梦,一个是邯郸梦,一个是南柯梦。

邯郸梦即为黄粱美梦。在唐朝,一个卢姓书生进京赶考,走到邯郸道上疲倦休息,旁边有一老汉正在煮黄粱米饭,便把枕头借给他。他在梦中考上功名,中了进士,娶妻生子,又当上宰相。出将入相40年,显赫一时,结果犯了罪,要被杀头。惊醒发现黄粱米饭还没有煮好。从此看破红尘。

后来一书生落魄到了邯郸,想起此事,做诗曰:四十年来公与侯,纵然做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向先生借枕头。梦的主角传说是吕纯阳,老者是汉钟离。此梦、此诗对人欲的描述甚是到位。

②少私寡欲。为了维持人的生命,欲望是需要的,这是常识。但是,如何对待欲望,却是不同的人生价值的取向。

老子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主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亦即少私寡欲。老子认为,人的欲海是难以填满的,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是没有好处的。

他说,从个人来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田)猎令人心发狂。

从国家来说,社会混乱、国家难治,是因为统治者的贪得无厌。

根据老子的少私寡欲的原则,他提出了四条重要的处世之道:治人事天莫若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这里,老子首先强调勤俭的重要意义。啬即是俭。崇俭的思想在老子的教诲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财富。我们都还记得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在老子看来,社会上的一切纷争,都起源于人的不知足。如果人要是不知足,就会自招祸患。所以,老子一再告诫人们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止才能不殆。

这一条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金科玉律。我们也经常说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功遂(成)身退是老子提出的又一条重要的人生信条。就是说,当人们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应该急流勇退,以保天年,否则可能就会招来大祸临头。

常言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是这个道理。

范蠡和文种是越王勾践的两位大臣。在他们的帮助、辅佐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灭吴称霸。事后范蠡称为上将军。但是他深知功遂身退的道理,自以为大(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主动请辞。当他辞职的时候,也曾经劝文种一道请辞。但是文种贪恋荣华富贵。当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之上的时候,文种却被勾践砍头了。

此外张良与韩信也是同样的情境、不同的命运。历史上太多的相似情节让我们耳熟能详: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乃至建国后。

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说,建立在纯洁道义之上的真正的友谊,高雅纯洁,像水一样清淡。虽然淡,却最亲切,最长久;

而那些建立在势利之上的小人之交,虽然甘美像甜酒一样,一旦利害发生冲突,交情马上断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则散。”

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直是中国人向往的朋友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俗话说: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是为诫。

③柔弱胜刚强。对此,老子解析到:

首先,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植物来看,老子说,木强则兵。就是说树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长大成材之后,为木匠所需,反而遭到砍伐。这就是“林木茂而斧斤至”的意思。

从社会来看,“兵强则灭”。这是说,两军对垒,兵力占优的一方,往往恃强而骄,反而不能取胜。淝水之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个人来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做“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风是最柔弱的,却能够透过肌肤,拔树倒屋,再小的孔隙也能通过。水也是最柔弱的,却能够水滴石穿。还有我们所熟知的牙齿和舌头的关系。

依据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老子总结了三条重要的处世之道:不敢为天下先;不争之德;知雄守雌。

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在战争中的运用就是所谓的后发制人,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曹刿论战。关于对用人之道的解析,老子则发展为“善用人者为之下”。

比如刘邦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三者皆人杰,此为吾取胜之道。正所谓“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是清楚的。

不争之德是老子比较推崇的美德。“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什么是不争之德?就是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地位,不争是非。

对此,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于是,第一、功成而不居。第二、自是者不彰。(不可盛气凌人,如项羽,如苻坚,如李自成。)第三、和光同尘。在老子看来,人在社会上,如果锋芒太露,过于突出自己,就会败亡。所谓和光同尘就是要求人们要“外圆内方”。

知雄守雌,又称为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是老子的另一个著名的处世哲学观点。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辩证法大师,他从他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出发,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谓的“委曲求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大智若愚”等等的意思。于是,我们就理解了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精华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上(大)德若谷。本命题的基本含义就是前面所讲过的“厚德载物”的意思。除此之外,老子还赋予它“以德抱怨”、“宠辱不惊”、“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含义。而“将军额上跑下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则是老子“上德若谷”这句名言的形象说明。这里的”大”是真正的意思.

2、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表现在关于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

表现在相互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表现在量变到质变的思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老子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而老子既对奴隶制度不满,也对封建制度不满,但又无可奈何。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在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智慧的增多,以及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卢梭)。

因此,他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他还认为,人民的知识越多,就越难统治。因此人民越无知越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愚民政策的人:“古之为道者,非可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由是,他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临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武则天封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天的河南商丘人,也有人说是山东曹县人。公元前369年——28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

1、从朴素辩证法到相对主义的哲学。

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齐万物,即取消人们认识对象的差异性,从道的原则出发,把万物看成是一样的;

在庄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思想。比如,其成也,毁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说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后来有人上演了一部《大劈棺》,描述庄子夫人去世时他的敲锣打鼓表现。

但是,庄子把这个思想进一步绝对化了: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就是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

当庄子把他的相对主义哲学运用于人生的时候,则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梦,把真实的看作是不真实的,把虚的看成是真实的。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为物化。”

2、庄子的相对主义第二个观点是齐是非,就是否认认识标准的客观性。

庄子认为认识是主观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从他的著名的论断中可以解读出来。“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惴不安,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

3、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他对人生抱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以求得人生的绝对自由。

他认为凡是有所依赖的东西都不是自由的。只有在道的无限世界中,人才是绝对自由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呢?庄周认为,最根本的办法是“无己”。

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社会,忘记自己。《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此就达到了“真人”的境界了。

三、老子、庄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思维方式:相对性思维。庄子强调本体论上的齐万物到认识上的齐是非。

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比如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宝贝.

庄子揭露了许多社会上的矛盾现象,但是他不敢正视和解决这些矛盾现象。他认为矛盾双方,谁也无法分辨其是非曲直。他以辩论为例,你胜我败,就一定是你对吗?我胜你败就一定是我对你错吗?也许是我们双方都错也不一定呢!

庄子的不争的思想是着眼于人生的安顿。这在现实中是具有其意义的。“子非鱼,安知鱼之快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快乐?”庄子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许多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况且许多争论也是没有答案的,反而在很多时候又会伤了和气,是没有必要的。

2、人格定位:在庄子思想中,他十分重视个人人格意义的实现,从而在人格定位上围绕个体意义这个中心来展开自己的人格定位。

庄子重视个体价值的追求,而相对忽视了人的群体意义和人的社会性责任。他认为人处于社会之中就要面对人际之间的尔虞我轧,如此反不如个人独处却逍遥自适,与天地同久。

这是庄子人格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他通过两个路向发生作用:对士大夫的影响和对世俗习气的影响。士大夫主要游离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他们有着入世的心态和追求,但对世事中诸多不平事乃至诸多的不顺心的事情都表示了极大的不平,于是转向了向往精神世界的追求。

当然,这种追求是个人意义上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这便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隐士的产生原因。比如李白、陶渊明、苏东坡等等,他们都逃出社会的世俗杂事,寻求自己的个人自由和存在意义。对世俗习气的影响则在于归隐意识、批判意识、莫谈国事、不管闲事等等。

3、物我一体的美学意义。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在他的影响下,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雅致、清新、意境深远的山水文学。

①自然与真。山水文学以山水诗为主。诗言志。他们往往在诗歌中阐发自己的胸怀。其中,陶渊明开了田园诗的先风。

他的《归园田居五首》中有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日光昏暗)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②逍遥脱俗的影响:陶渊明求真,委心于山水,悟出了人生的真意。而李白则从老庄那里继承了逍遥豪放的境界。“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作松雪。”这种意境,这种玄思,只有李白,只有受到老庄影响的李白才会有。

4、中医与养生。

提到中医学,我们都知道“杏林”、“橘井”两个中医学的代名词。其实,它们的来历都与道家相关的。前者指三国时的董奉,后者指汉代的苏仙公。

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在于他们提出了影响国人甚深远的养生思想。这主要是老子的贡献。

在养生上,老子一再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则,只要在生活起居和自然饮食方面,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本性办事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首先,生活起居:其是指人的日常的生活活动。养生学认为,只有起居有常,才能长寿: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