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8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8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8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8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8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哪些?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诺贝尔奖章(TheNobelPrize)

诺贝尔奖——1900年创立,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部分财产作为基金。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学习目标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三、文化事业的发展两弹一星含义: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两弹一星代表人物:邓稼先(1924-1986)

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他还领导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两弹一星元勋两弹元勋----“邓稼先”

(1924—1986年)新中国成立时,邓稼先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感人故事: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两弹一星代表人物: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他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工作条件艰苦两弹一星成就: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世界第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合作探究:读材料分析,小组讨论材料二: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材料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严峻的现实迫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想一想:原子弹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我过得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和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第一枚国产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一号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先进的发射方式:除了可以固定阵地发射外,还可以移动发射。舰上发射导弹80年代以来自行研制的东风系列核导弹东风-11近程导弹,射程:300公里东风-21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射程:1700公里-3000公里东风-31远程导弹射程:8000公里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5,000公里意义:两弹一星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我国是什么时候成功发射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呢?2.这颗卫星取名为?3.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4.我国在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技术上取得了那些成就?知识抢答“神舟一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舟七号”飞船神舟6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由“长征二号”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根据任务计划,“神舟九号”飞船将于2012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展望:“神舟九号”飞船

载人航天——漫步太空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世界第三载人航天——漫步太空空间站建设登月工程“萤火一号”火星探测示意图“嫦娥工程”“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正在进行中……“嫦娥一号”探月示意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左图人物是谁?2、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3、他被誉为“之父”。杂交水稻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湖南安江农校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据统计,普通水稻亩产约550千克,而籼型杂交水稻亩产约为660千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带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惠及世界。解决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右)解决世界行饥饿问题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组建第二炮兵部队1953一五计划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1956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籼型杂交水稻面积约3.4亿公顷,增产稻谷4.5亿多吨。1966-1976年“文革”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大麦穗,大玉米,拉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关于杂交水稻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杂交水稻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国家政策科学技术2004年10月14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左)和塞拉利昂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获得世界粮食奖。我们应该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习什么?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青蒿素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发现者: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③意义:青蒿素屠呦呦科研团队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青蒿素人物:屠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使命是什么?实验什么时候成功?治疗疟疾20世纪70年代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青蒿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关于青蒿素

在1949—1950年,也就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病例约有3000万例,死亡率约1%,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即使到了1970年,也还有2000万以上。很多农民们到了收获季节不是到田地里农忙,而是在家里“打摆子”。全国从3000万到现在40例病例数,我国经历了一段长期艰难的过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12月发布的数据:

Asaresult,anestimated207millioncases(uncertaintyinterval,135–287million)and627000malariadeaths(uncertaintyinterval,473000–789000)areestimatedtohaveoccurredin2012.2012年约有2.07亿疟疾病例(不确定范围为1.35亿至2.87亿),有62.7万人死亡(不确定范围为47.3万至78.9万人)。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下降42%,世卫组织非洲区域降幅达49%。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屠呦呦于2015年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演讲时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没有大家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青蒿素献给世界。”屠呦呦这段演讲表达的两个主要观点是什么?并谈谈你的感想。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二: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优秀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三、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①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②成果:话剧《茶馆》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文化成就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外交事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全方位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中日建交(1972)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外交格局外交就成就意义乒乓外交(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中美建交(1979)本课小结1、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2、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船航天梦想的飞船是()

A.神舟一号B.神舟二号

C.神舟四号D.神舟五号CD当堂达标3、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A.氢弹B.人造地球卫星C.导弹D.原子弹4、我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的承诺是()A.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B.没有受到明显威胁时,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C.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D.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中国受到战争威胁,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DC5、2001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给袁隆平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奖励他()A.在基础数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在航天技术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C.在杂交水稻培育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D.在理论物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6、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A.莫言B.屠呦呦C.袁隆平D.邓稼先CA课外延伸收集、了解同学们身边的小发明、小制作,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吧!请大家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改革开放前:旧四大件(“三转一听”)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改革开放初: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改革开放后:新四大件手机电脑住房汽车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学习目标一、穿越时空逛商场—“衣”的变化三、从茅屋到楼房—“住”的变化四、从步行到私家车—“行”的变化二、舌尖上的时代变迁—“食”的变化五、从BB机到智能机—“用”的变化六、聊一聊怎么花钱—“消费”的变化课堂小访问衣1.你有什么颜色的衣服?2.你有什么款式的衣服?五颜六色、色彩鲜艳牛仔装、运动装、西装、衬衫、T恤、裙子(短裙、连衣裙、旗袍裙、西服裙)、背心、背带裤、马裤、风衣、棉袄、羽绒服、棉袄、夹克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衣食住行用消费穿越时空逛商场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50丨60年代区70年代区80丨90年代区21世纪个性区50—60年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质生活极为匮乏)顺口溜:“日本产尿素,做成飘飘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设,革命,热情和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中山装,人民装,军服是他们的首选。列宁装是50年代干部们的标志性服饰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60年代后期:人人爱“武装”,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几乎人人都有一套红卫兵装。鲜艳夺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人人都埋没在黑,深蓝的军装,黄和白色的服装之中。70年代:一个大变革的年代“十几亿人民十几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广州上大学的同学捎带当时很时髦的健美裤,没想到同学暑假回北京时带的好几条健美裤大家都不愿意要,原因是健美裤已经过时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他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尤其是中国女性,当她们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普遍女白领的共识。除了对品牌的追崇外,服装的大胆尺度也开始挑战中国人的眼球。内衣外穿、露脐装、哈韩服等站到了流行前沿。当露脐装、吊带装最早在中国出现时,让很多人的眼光无所适从。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要想俏,冻得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90年代: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典雅系列剪裁优雅,充满韵味的洗礼,适合大都会时尚女性,也突显出东方女性高贵典雅的美态。印花系列采用清新脱俗的色调,配以自然界的花卉元素做点缀,以及简约剪彩的设计,使女性散发出青春明媚的感觉。时尚系列以简雅的设计为主,缀以荷叶边及蝴蝶结等细节;可让女性穿梭于办公室及消闲之地。晚装系列缀以闪亮珠片以及亮丽质料的晚装,配合修身的设计来突显东方女性的高贵气质。休闲系列简单轻松的设计,点缀以喱士等细节,诠释东方女性的婉约和柔美,可自由配搭出个人风格。运动系列运动装穿着清爽透气,宽松舒适,没有负担,会让人显得年轻,阳光,有活力。一、穿越时空逛商场—“衣”的变化三、从茅屋到楼房—“住”的变化四、从步行到私家车—“行”的变化二、舌尖上的时代变迁—“食”的变化五、从BB机到智能机—“用”的变化六、聊一聊怎么花钱—“消费”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很大。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反而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20世纪50-70年代——“饿”20世纪80年代——从温饱到小康20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21世纪——吃出健康“饿”的年代

“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饿”。那个时候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需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煤球票……

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的家居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得像个人样!早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晚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解决温饱奔小康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座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进入中国市场。人们依稀可以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饕餮盛宴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菜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入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的减肥。绿色饮食

当今人们开始呼应健康的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保持身上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概念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清醒而及时的迈上了一个台阶。小结“80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九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品质;今天我们还要喝健康。”这是某一酒水品牌的广告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需求,当然需求的变化跟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现在我们有很多年轻人自称“吃货”,不过当我们咀嚼美食滋味的同时,也应该摸摸肩膀,想想自己的责任。一、穿越时空逛商场—“衣”的变化三、从茅屋到楼房—“住”的变化四、从步行到私家车—“行”的变化二、舌尖上的时代变迁—“食”的变化五、从BB机到智能机—“用”的变化六、聊一聊怎么花钱—“消费”的变化父辈的童年印记略显老旧的房屋,留下了我们爸爸妈妈太多的童年记忆!筒子楼的公共区

这里是爷爷奶奶童年记忆的开始……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日益提高,我们拥有更多的只有、更多的隐私。对住房功能的要求也变得明确!独立厨房独立卫生间

“拆迁”成了热门词汇,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城市和农村区域规划的部署,很多家庭借着拆迁的浪潮,改善了自己的居住环境。绿色住房一、穿越时空逛商场—“衣”的变化三、从茅屋到楼房—“住”的变化四、从步行到私家车—“行”的变化二、舌尖上的时代变迁—“食”的变化五、从BB机到智能机—“用”的变化六、聊一聊怎么花钱—“消费”的变化

11-00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行交通工具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家庭中交通工具的变化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自行车的大量普及,让中国成为了真正的“自行车王国”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1980年后,摩托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这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如今,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轿车随处可见,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好了。道路的前景道路改革——人人喊好

说到水泥路,或许城里的人家都不以为然。然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情,我们村今年浇水泥路了!!!这对村里的农民们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以前,我们村的小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十分的陡峭。由于四周还有很多的菜园和竹林,那条小路,越发狭窄了。

记得有一次,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去观看城山沟啤酒节。回去的路上,爸爸不禁感叹道:“城山沟倒像在城里,我们这儿倒像是在山沟沟里,如果有一天,我们村的路能修的和城山沟一样,那该是多么好啊”爸爸的这个愿望,同样也是我和妈妈的愿望,更是村上所有人的愿望。每逢下雨天,那就更不用说了,远远地看见有车经过只能慌忙的躲开,不然肯定是一身泥。就是因为这条路的不方便,很多果农都不愿意在我们这儿开发果园。就在今年的七月份,我们村正式浇水泥路了。上级拨了款,不用我们拿一分钱,工程队带来了工人,材料,热火朝天的忙了一个星期,一条洁白的水泥路一直浇到门口。我们可高兴了!每次周末,我都会骑上自行车在光滑的水泥路上骑上几圈,可惬意了。现在正是秋收季节,村民们在这光滑的路上把秋收的粮食拉回家,再也不用颠簸了。村里的果园也都建起来了,水果成熟的季节,一辆辆汽车直接开到田间,一辆辆丰收的喜悦满载而出!大家的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爱家乡的水泥路,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是他们让我们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生活一年比一年幸福!“行”的未来

探索太空是中国人长期的梦想,有助于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探索太空成了可能。探索太空需要大量的钱,中国负担不起,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努力解决其他社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一定会将改革进行到底,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行”这一方面发挥出惊人的成绩。我相信再多努力努力,飞向月球,飞向宇宙就不再会是一个梦想,而是事实!一、穿越时空逛商场—“衣”的变化三、从茅屋到楼房—“住”的变化四、从步行到私家车—“行”的变化二、舌尖上的时代变迁—“食”的变化五、从BB机到智能机—“用”的变化六、聊一聊怎么花钱—“消费”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通讯工具的变化

BB机也叫寻呼机,是十多年前曾在海南盛行的一种无线通讯设备,它的体积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有事呼我,这是BB机流行时代最有身份感的一句口头语。能够持有BB机的人几乎是寥若晨星,要是在公共场合之下,突然从谁身上响起“BiBiBi”的呼叫声,必将会吸引众多羡慕的眼光。“大哥大”!砖头似的模拟制式无线通讯接入机。一部几万元,非一般人所能拥有,真正的老板才有财力负担得起,话费每分钟一元以上,还要交月租费。但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不少噢!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摩拉托拉实验室里诞生。这部手机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哥大”已不再流行了,黑白屏手机推出来后,因携带方便、价格实惠,迅速被众多人接受,正式进入老百姓生活,进入了商人的生意洽谈中。GSM使移动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中国第一个GSM电话的诺基亚2110

第一款全中文手机——摩托罗拉CD928+第一款进入中国大陆的GSM手机——爱立信GH337九十年代末,手机的地位,更是从身份的象征逐渐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