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月17【生平】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0.25—1987.01.1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下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194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1958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9年读完博士的记录。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60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1月17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理论】科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理论可简述为以下两点:1.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内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者,始自皮亚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他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方法上仍采临床法跟儿童对话,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随其认知发展的程度而改变:•具体运算期(7-11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多依靠成人的意见为标准,皮亚杰称为他律道德期(heteronomousmoralitystage);•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则是参照自己的意见,皮亚杰称为自律道德期(autonomousmoralitystage)。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再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难题"(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该故事大意为:“欧洲某的一妇女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制镭锭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200美元的药物,提高为2000美元。海先生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1000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头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得行为对不对?如说他对,为什么?如说他错,为什么?”2.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自1958年起,科尔伯格即采用类似方法调查10岁、13岁及16岁三组被试72人。他们智商相近,全是男生,多半出自中上阶层家庭。经过将被试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分析之后,科尔伯格在1963年首次提出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stagetheoryofmoraldevelopment)。此一理论的要义是将儿童至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按其道德推理思维的不同,分为下述的三个时期六个阶段:I.前习俗道德期(preconventionallevelofmarality):前习俗道德期被试者的道德心理特征是,只考虑自己需求满足,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习俗。此一时期之内,又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punishment-obedienceorientation):道德发展至此阶段者,对行为对错的判断,不从行为本身着眼,而从行为带来的后果着眼;后果带来奖励者,就是对的行为,后果带来惩罚者,就是错的行为。偷窃是要受罚的,故而认为海先生偷药行为是错的,应该受惩罚。•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instrumental-relativistorientation):道德发展至此阶段者,对行为对错的判断持利益交换的观点,帮助别人是为了希望别人帮助自己。故而认为海先生偷药行为是对的,因为他挽救了妻子一命,也消除了自己的痛苦。II.习俗道德期(conventionallevelofmorality):道德发展达到习俗道德期,一般都是遵从世俗或社会规范,从事道德推理判断。此一时期内又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乖孩子取向(goodboy/nicegirlorientation):道德发展至此阶段者,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多以符合家庭社会期待的“乖孩子”为标准。故而认为海先生的偷药行为是对的,因为救了妻子一命,是个好丈夫。•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law-and-orderorientation):道德发展达到此阶段者,开始认同社会规范,对学校校规和社会法律,自觉有遵守的义务与责任。故而认为海先生的偷窃行为是错的,应受法律制裁。III.后习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levelofmerality):后习俗道德期,是指个人面对攸关道德的情境时,可本着自己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是非善恶的判断,未必受传统习俗所限制。此时期内又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法制取向(social-contract-legalisticorientation):道德发展至此阶段者,对行为的对错判断时,多以合于社会大众权益所定的法规为基础;以个人行为符合公定法规者为对,违犯公定法规者为错,故而认为海先生的偷药行为应是对的行为,因为店主私自涨价,违犯公平交易的原则。•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universal-ethical-principleorientation):普遍伦理取向的道德观,是个人根据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了他对道德事件判断时强调真理和正义的一致性与普遍性的信念。道德发展达到此一阶段者,认为海先生偷药行为是对的,因为人类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海先生的作为不但救了他妻子的性命,而且也等于维护了人类的生命权。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期别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前习俗道德期(9岁以下)避罚服从取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相对功利取向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习俗道德期(10-20岁)寻求认可取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遵守法规取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后习俗道德期(20岁以上)社会法制取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普遍伦理取向道德判断系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可归纳为上表所示。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颇具权威性,惟因研究对象全为男生,推论解释女生道德心理未必适用,是为美中不足之处。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分析如下:水平阶断道德推理的特点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前习俗水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水平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附:百度其他关于科尔伯格的介绍【西方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西方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主要有三个,一是以法国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二是源于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文化传递主义,三是开创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道德是一种源于人内心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儿童有先天的善,道德教育就是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儿童自己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那些来自成人和社会的文化只会压抑他们的发展。与浪漫主义正好相反,文化传递主义认为,道德的形成恰恰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行为和思想是能够被外在环境影响和控制的,教育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把知识和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科尔伯格看来,这两条路线都有明显的缺陷,首先是把道德看成可变的、相对的。前者把道德看成是个人的,后者把道德仅仅看成是一种社会需要,没有最终的标准。其次,这两个流派犯了自然主义错误,即直接从“是”推出“应该”。通俗来说,“是”在这里指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心理学事实和规律,“应该”指人们希望教育所得到的好结果。浪漫主义把孩子身心的有规律性的发展直接等同于孩子善良道德的形成,主张让孩子在完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展开其所谓的内在的善,实际上最终是取消了教育。文化传递主义立论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人的某种行为会在受到外在刺激的情况下得到强化,所以,善良的品德会由于受到正面的强化而形成。前者走向了只重视主观世界自身的极端,后者走向了完全漠视主观世界的极端,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进步主义则自认为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主张道德形成过程是儿童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是发展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在社会文化环境作用下主动改变的过程。其心理学前提是,人的心理是一种以水平不断增加为特征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是内部与外部互相作用的结果。道德的形成和道德教育都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学基础上。【思想来源】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柯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柯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油气管道穿越爆破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家电产品代理销售合同协议
- 2024年度婚姻前财产约定协议
- 二零二四年化学品仓库消防系统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商场租赁合同属性详细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形象设计与制作合同
- 2024年度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合作合同
- 大理石安装施工协议
- 2024版房产分割转让协议
- 2024年度工资与福利发放管理合同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单元、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完整资料)
- 酒类风味化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西安美食小吃
- 婴幼儿生活照护(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HR实操案例-劳动合同
- 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
- 建筑施工资质挂靠合同范本
- GB/T 42755-2023人工智能面向机器学习的数据标注规程
- 福特蒙迪欧说明书
- 6-市政管网工程基础知识及识图
- 《室内设计》课件-第四章 中世纪时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