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系统匹配设计_第1页
悬架系统匹配设计_第2页
悬架系统匹配设计_第3页
悬架系统匹配设计_第4页
悬架系统匹配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一、悬架系统概述悬架是现代汽车上重要总成之一,它把车架与车轴弹性地连接起来。其主要任务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并且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载荷,衰减由此引起的承载系统的振动,以保证汽车平顺地行驶。悬架主要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和减振器组成(在有些悬架中还有缓冲块和横向稳定螺旋弹簧、扭杆弹簧、空气弹簧、油气弹簧及橡胶弹簧等。由于钢板弹簧在悬架中可兼作导向机构用,可使悬架结构简化,且保养维修方便、制造成本低,所以货车悬架中一般都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钢板弹簧是汽车悬架中作为汽车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弹性元件,它是由若干等宽但不等长的合金弹簧片组成的一根近似等强度的弹性梁,钢板的弹簧的第一片一般是主片,其两端弯成卷耳内装青铜、粉沫治金组成的衬套,以便用弹簧销与固定在车架的支架或吊耳作铰接连接。钢板弹簧一般用U型螺栓固定在车桥上。中心螺栓用以连接各片弹簧片,并保证装配时各片的相对位置。中心螺栓距两卷耳的距离可相等也可以不等。主片卷耳受力最严重,是薄弱处,为改善主片卷耳的受力情况,常将第二片末端也弯连接各构件,除了中心螺栓以外,还有若干个弹簧夹,其主要作用是当钢板弹簧反向变形时,使各片不致于相互分开,以免主片单独承载,此处,为了防止各处横向错动。弹簧夹用铆钉铆接在下之相连的最下边弹簧的端部,弹簧的夹的两边用螺栓连接,在螺栓上有套管顶住弹簧片的两边,以免将弹簧片夹得过紧。中螺栓套管和弹簧片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不少于(1.5mm钢板弹簧在载荷作用下变形时,各片有相对滑移而产生摩擦,可以促进车架的振动的衰退。但各片的干摩擦,将使车轮所受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传给车架,即降低了悬架的缓和冲击能力,并使弹簧片加速磨损,这是相当不利的,为了减少弹簧片之间的摩擦,在装组合钢板弹簧时,各片间需涂上石墨润滑脂,并应定期的保养。二、悬架系统设计设计钢板弹簧首先应确定的参数1、弹簧载荷通常新车设计时,根据整车布置给定的空、满载轴荷减去估算的非簧载质量,得到每副将传动轴、转向纵拉杆等总成一半也视为非簧载质量。如果钢板弹簧布置在车桥上方,弹簧3/4的质量为非簧载质量;下置弹簧,1/4弹簧质量为非簧载质量。2、弹簧伸直长度应根据不同车型要求,由总布置给出弹簧伸直长度的控制尺寸。在布置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弹簧长度,这主要是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因:(1)弹簧长度长些好。(2)对较小,对前悬架来说,主销后倾角变化较小,有利于行驶稳定性。(3)增加弹簧长度可以降低弹簧应力和应力幅,从而提高弹簧使用寿命。(4)主片卷耳强度有利。由于受整车总布置的限制,所以要与总布置设计人员商定,推荐数值如下:货车:前簧(0.26~0.35)轴距,后簧(0.35~0.45)轴距。3、前、后悬架静挠度和动挠度的选择(1)前、后悬架静挠度的选择理论研变和使用经验证明:汽车前、后悬架与其簧载质量组成的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是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主要参数之一。前、后悬架的振动频率(亦称偏频)为:12π12πn=c/m,n=c/m(1)111222当采用线性悬架时,悬架的静挠度与簧载质量和悬架刚度的关系为:f=mg/c,f=mg/c(2)c111c222将(2)式代入(1)式得:n≈5/f,n≈5/f(3)1c12c2式中n,n——前、后悬架的偏频,单位为Hz;12f,f——前、后悬架在簧载质量m,m作用下的静挠度,单位为cm;c1c212c,c——前、后悬架的刚度。12确定n和n值,然后就可根据式(3)确定前、后静挠度f和f。前、后悬架系统的偏频及静挠度的匹配,对汽车行驶平顺性有很大影响。一般使前、后悬架12c1c2的静挠度值及偏频值接近些以免造成较大的车身纵向角振动。对货车而言,考虑到前、后f(0.6~0.8)c2f。c1(2)前、后悬架动挠度的选择悬架动挠度位移。为了防止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经常撞击缓冲块,悬架必须具备足够的动挠度f。d载货汽车一般取f(0.7~1.0)f。dc4、满载弧高a满载弧高直接影响车身高度,一般希望它等于零,可使弹簧满载时在对称位置工作,但考虑到弹簧在使用中会产生塑性变形,要由f给予补偿,有时为了在车架高度已限定时能得a到足够的动挠度值,也需要有一定的f值,常取10~20mm。a簧断面尺寸和长度的确定QK=f(4)c48EJ3根据公式K=0(5)可计算出弹簧断面尺寸和长度。(1)初步确定弹簧挠度增大系数δ。先确定与主片等长的片数n,然后估算总片数n,由式11.5δ=(6初步计算出挠度增大系数δ值。选择弹簧总片数时,尽可能使片数n2n1.04(1+1)少些,这不仅可以减少片间摩擦,而且便于弹簧生产制造。(2)确定弹簧有效长度ULe=L-kS(7)初步确定出弹簧有效长度,式中k——考虑U型螺栓夹紧后无效长度系数,刚性夹紧时,取k=0.5S——U型螺栓中心距(3)弹簧总惯性矩。由式(5)计算出弹簧总惯性矩后,可以确定弹簧片数、片宽、片厚。(a)弹簧片宽度选取。增加弹簧片宽度,可以减少弹簧片数,并能增加卷耳强度。对前悬架来说,为保证转向车轮有一定转向空间,增加片宽度受到一定限制。(b)弹簧片厚度选取。由于弹簧片厚度和弹簧总惯性矩的三次方成正比,稍许增加片厚度,选择弹簧片厚度时,同一副弹簧的不同片厚度的组数越少越好,希望片厚度能相等。弹簧尺寸参数(弹簧长度、片宽度及片数)确定后,应重新按式(5)对弹簧刚度进行还应对弹簧强度进行核算,计算的弹簧应力和比应力应在推荐的范围内。如果所选的弹簧尺寸参数不能满足强度要求,则应重新计算,直至所选定的弹簧尺寸参数满足弹簧刚度和强度要求为止。注意:最后选定的弹簧宽度与厚度最好选用社会现有弹簧钢板规格。弹簧强度验算5、弹簧静应力σcQLeσc=≤[σc]4W0W——钢板弹簧总截面系数0对于55SiMnVB或60Si2Mn等材料,表面经应力喷丸处理后,推荐[σc]在下列范围内取值:前弹簧——350~450N/mm;后主簧——450~550N/mm;后副簧——220~250N/mm。2226、弹簧比应力σ比应力是指弹簧单位变形的应力,它对钢板弹簧的疲劳寿命有显著影响。12EaδLeσ=2建议σ的设计值应在下列范围内:货车的前、后簧σ=45~55Mpa/cm;副簧σ=75~85Mpa/cm。如所得比应力值不合适,应修改片厚和片数。7、最大动行程时的最大应力σmaxσmax=σ(f+f≤900~1000N/mm2cd悬架的弹性特性1、悬架的弹性特性是指悬架变形f与其所受载荷F之间的关系曲线。当悬架变形与所受载荷成固定的比例一起增长时,弹性特性可由一直线表示,称为线性特性。此时,悬架刚度是常数。2、线性悬架的汽车,在使用中由于装载的多少会使簧载质量值不同,如刚度保持不变,则会使振动频率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显著时将导致平顺性变坏,故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应该采用刚度可变的非线性悬架。3150T-1A(G)车型,空载时后轴荷为350Kg,载重1259.5吨时,后轴荷为7662Kg,约为空载时的6倍。假如用线性悬架,刚度不变,则空载时后悬架频率显得过高,因而其平顺性差。如采用变刚度非线性悬架,使空车时的刚度比满载时小,就会降低空车的振动频率而改善行驶平顺性。4、在货车上一般采用加副簧的方法得到变刚度特性。货车后悬架主、副簧的刚度分配1、货车后悬架主、副簧结构简图副簧在主簧上面,载荷较小时,只有主簧工作,载荷增至一定值,副簧和副簧支架接触,副簧开始参加工作。2、设计主、副簧结构参数时,首先应确定主、副簧之间的刚度分配,以及副簧开始参加工作时的载荷。一般首先从保证良好的行驶平顺性考虑,这一要求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从空载到满载范围内频率的变化应尽量地小;二是在副簧接触托架前、后的频率突变不要太大。3、主副簧刚度匹配有两种方法:(1)比例中项法Fk=FFc0C副/C主=λ–1,λ0平均值法Fk=(F+Fc)/20C副/C主λ-1)/(λ+3)式中F—空载时后悬架簧载质量Fc–满载时后悬架簧载质量0—副簧开始起作用时后悬架簧载质量C副—副簧刚度C主—主簧刚度用第一种方法可使空、满载范围内悬架系统振动频率变化不大,但副簧接触托架前、后的频率突变较大,对于运输部门使用的货车,因其半载运输状态少,所以采用此法计算效果好。为了减少副簧接触支架前、后的频率突变,可使副簧与前、后托架错开接触,但会使副簧前后段应力略有差别。用第二种方法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