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采撷中华诗词瑰宝第三单元教学设想单元设计理念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落实为统领,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以教材课文的学习为依托,落实课标精神(任务群+人文主题),立足具体学情,秉持“课文讲析无需面面俱到,读写实践务求全面落实”的原则,完成语文必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目标1.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人文主题“生命意义的思考”,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不同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2.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写作实践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引发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这一单元话题的关注,生发对古诗词深刻意蕴与艺术匠心的思考与梳理。3.通过示范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掌握古体诗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体诗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4.通过示范研读、诵读品悟、合作探究的方式,认真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引导学生掌握唐诗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唐诗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5.通过示范研读、合作探究、自主鉴赏的方式,认真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引导学生掌握宋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宋词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5.积累有关文学常识和重要字词。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3.认识古诗词的特征和艺术感染力。教学难点对古诗词的当代价值的认识与思考。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鉴赏研读法。教学课时十四课时。1.第七课群文教学设计,共3课时。2.第八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3.第九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4.古诗词朗诵教学设计,共1课时;5.作文指导:学写文学短评,共2课时。《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示范研读,揣摩语言,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默写这首诗;诵读《归园田居(其一)》,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短歌行》的特色;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归园田居(其一)》所描绘的田园好风光。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曹操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诗句,走近陶渊明,感受其人格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曹操忧患意识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树立生涯规划观。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曹操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诗句,走近陶渊明,感受其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短歌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比兴、典故等表达技巧;让学生全面认识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树立自己的生涯规划观。教学方法示范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古体诗鉴赏方法。一、知人论世1.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古体诗,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是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具有不同的诗风。《短歌行》的写作背景有多种说法。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当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末。这仅是小说家言。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曹操的《短歌行》深沉地抒发了心忧天下、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风格。陶渊明处在老庄哲学思潮抬升的乱世,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之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终老田园。《归园田居》组诗主要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知人入诗1.导入: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他就是被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诗中有这样大气魄的人并不多,袁枚说过“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今天我们来认真学习曹操的“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的《短歌行》。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有感横槊赋诗《短歌行》。3.了解诗人生平:展示陶渊明生平,让学生齐读。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为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史料记载:东晋时局动荡,陶渊明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首次出仕做官,到义熙二年(406年)彻底告别仕途,其间一共十三年,有“五进五出”的经历:(1)公元393年,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职;(2)公元398年,35岁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次年冬以母丧辞职;(3)公元404年,40岁离家,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隐居;(4)公元405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随刘敬宣离职而离职;(5)同年秋再度出仕,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职归隐。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东晋政治黑暗,陶渊明曾多次辞职,41岁时出任彭泽县令,任职八十余天,恰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辞官回乡,归隐田园,写了大量田园诗,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了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三、反复诵读(一)自由朗读,揣摩气韵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要读出曹操的气度,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中的忧思与慷慨。(二)小组互读,通晓诗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看注解,互读互译,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提交老师。(小组交流。)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少)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的心在不断地思念)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摘取)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屈驾来访)5.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满足)(三)指名朗读,师生点评朗读点拨:1.节拍:二二节拍;2.语调(句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老师范读,体会诗情(五)师生齐读,读出情意有一个人对曹操诗中的慷慨悲凉体会特别深刻,那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饰演曹操的鲍国安。让我们随着他的歌声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概。播放鲍国安吟唱《短歌行》的视频。我们虽然不会唱,但我们可以通过吟诵、演读来再现诗人的情怀。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等会请同学为我们展示,与鲍国安PK一下吧。学生配乐朗诵(音乐背景《英雄的黎明》)。最后齐读课文,注意节奏、韵律,读出作者从忧愁到激亢的情绪变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鉴赏《短歌行》。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雄诗歌——知其人,入其诗学生回顾第一节课内容(知人入诗、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二、诵读诗歌:言为心声与读出心意——吟其诗,通其意(一)自由朗读,揣摩气韵(二)小组互读,通晓诗意(三)指名朗读,师生点评(四)老师范读,体会诗情(五)师生齐读,读出情意三、品析诗歌:寻找诗眼与体味诗情——品其诗,悟其道(一)寻找诗眼——发现诗歌的情感基点要点提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发现诗歌揭示诗的主旨、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提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是“诗眼”。(二)忧在何处——梳理诗歌的结构线索紧扣诗眼“忧”,可引导学生对诗的四节分组概括,梳理本诗的线索: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意思切近即可)(三)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曹操忧从何来?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用了什么手法?分小组,结合具体诗句,交流讨论。一忧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短促,感叹时光易逝。二忧求贤难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诸侯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三忧功业未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除了“周公吐哺”,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诗人招纳人才的态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小结:诗歌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人生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叹;天下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渴望建功立业之叹。(四)何以写忧——聚焦诗歌的写法提问:诗人是如何表达忧愁和志向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1.巧用典故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且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诗词。诗中使用典故叫“用典”,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丰富诗歌的内容,强化诗歌的内涵,耐人寻味。“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贤才若来投奔自己,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来招待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韩诗外传》,作者以周公自比,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纳百川,诚心接纳英才,诗人希望自己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2.巧用比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得不到贤才,忧思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贤士们还没有选好归宿。“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还在徘徊,并急于找到可依托的明主。“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山高、海深,来比喻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周公来自比,表示自己一定会像周公那样厚遇贤士,让天下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五)致敬英雄——总结课文,背诵诗歌1.总结课文:《短歌行》写的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抒发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与感叹,同时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和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诗歌的前面写得沉郁悲凉,后面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体现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的传世名篇,对于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那种珍惜时间、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好好学习的!2.师生试背:老师背出句,学生背对句,师生一起试背这篇课文。四、走出诗歌:时代碰撞与诗意延伸——练其笔,抒其怀(一)感文随笔今天,我国也面临着一个人才严重流失的局面。从1978年开始,我国走出国门的高端人才已达150万,回来的不到50万。清华、北大几乎成为了美国哈佛、英国剑桥的培训班,美国《科学》杂志把中国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读这首《短歌行》,你有何感慨?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随笔。(二)作业布置钟嵘《诗品》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阅读《短歌行》,找出其中的“悲凉之句”,反复诵读,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感时伤乱、求贤建业的复杂心情的作用。附:板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鉴赏《归园田居(其一)》。一、理解诗歌之意1.导入:将现代年轻人向往北上广深与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作对比,追问田园有什么吸引陶渊明,引入课堂——激趣、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检查预习,理解内容。全班齐读,然后正音,评点。要求准确地朗读全诗,强调易错字、关键字。正音:羁鸟(jī)守拙(zhuō)榆柳(yú)樊笼(fán)荫(yìn)暧暧(ài)3.释义,译诗。了解学生的学情,疏通诗歌含义,用现代汉语翻译每一句诗的意思,为诗歌讲解奠定文本基础。释义:韵:气质,情致。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荫:遮蔽。墟里:指村落。虚室:静室。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译诗:从小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我的性格本来就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啊。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我来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我的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也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荡。狗在深巷子里叫,鸡在桑树顶上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我,居住空房中有的是空闲时间。我长久地被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二、发现园田之美1.以“陶渊明的园田有方宅,还有……”引导学生找寻意象。合作阅读:“开荒南野际,……虚室有余闲。”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品味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境:典型意象的组合,白描手法,以动写静,比喻,反衬。重点不仅仅放在解读写法上,更重在让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读出田园的宁静、清净、自由、和谐之美,最终将学生引导到对陶渊明的心境的解读上来。中间八句主要是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透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如“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同时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诗人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以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语言朴素自然,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2.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到底美不美?让学生结合诗句,带着想象走进诗境,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本来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诗人描写了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它空阔、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觉得处处皆美、其乐无穷了,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欣慰。3.小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请学生带着情感诵读以上诗句,以加深印象。三、发现人格之真1.提出问题:前面欣赏的诗句已经写尽“田园”,那么在剩下的诗句中陶渊明到底想说什么?朗诵,研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引导学生学会从关键字词句入手,把握诗人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我们从“尘网中”可读出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恶之情。2.小结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形象。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和鄙弃官场的高洁情怀,这就是陶渊明!他的个性、品格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3.让学生一起读老师的解读文字。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选择回归田园,其实是回归了自我天性。“陶渊明的归去,并不是因为‘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而是因为‘世与我而相违’,纷纷扰扰的世道与他‘守拙’的内心格格不入,他的归隐,是忠于内心做出的选择。陶渊明的归去,不是‘渭水钓利、富春钓名’的别有所图,也不似‘以己为高洁,以世俗为污浊’的自傲自矜。他的归隐,是自然而然、真淳高洁的‘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真淳的内心使他不愿苟且逢迎,他翩然走出樊笼,返归田园,让自己久受羁勒的心灵去往一个宁静恬淡的栖处。”四、发现自我之路1.给出二选一的训练选择,让学生动笔写作。以“我愿意像陶渊明一样”或“我不愿像陶渊明一样”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人生志向,写一段话来概括陶渊明给你的生涯规划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在评价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生涯规划之途。——表达观点,训练文段写作能力。2.展示训练结果,老师简单点评。3.分享教师写作,组织学生齐读。我们要像陶渊明一样,超越尘俗的纷扰和诱惑,顺应内心的呼唤,忠诚灵魂的选择,在万丈红尘中做一回真实的自己,我的人生我主宰,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许“我太难了",但身与心、灵与肉的结合,永远是执着前行的方向。我们不要像陶渊明一样,让美好的青春岁月虚掷在名缰利锁之中,腐蚀自我的灵魂,结果用误区和愧悔给人生买单。当然,陶渊明还是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放歌田园,纵情自我,不过这只是在东篱、南山之下悠然,我们要的是格局和视野,我们要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砥砺出不辜负新时代的大我。五、品评志士之情请以“忧与游”为话题,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附: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罗颖)《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鉴赏《登高》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琵琶行并序》丰富的内涵。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缘景明情,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和人生的理想;挖掘和把握《登高》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诗、译诗、欣赏诗,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思路。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在理解《登高》的基础上,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品味以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诗人情感,学习李白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李白复杂深沉的情感;反复诵读《登高》,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赏析白居易通过巧妙手法表现音乐美的技巧,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白居易对音乐美的描写技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唐诗鉴赏概述。一、知人论世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我们赏析唐诗,知人论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离川,在各地漫游。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了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李白的一生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人生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还有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其中。2.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为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为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这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所写的。这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又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独自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写后的第三年,杜甫就病逝于漂泊在湘江的船上。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中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王”之称。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并序》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近三千首,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为“刘白”。4.《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李白早年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道士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得罪了权贵,唐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破灭了。李白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住过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这首诗还有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5.《登高》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了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6.《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有外族入侵,安史之乱后,国内又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时,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触犯了豪门贵族,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得过问朝政。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然而,被贬江州浔阳的白居易却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音,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折服,相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同病相怜、相互理解,从而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二、诵读品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通过反复阅读,我们对诗歌内容的了解逐渐加深,对诗歌独特韵味的体悟也会随之加深。(一)诵读品悟《梦游天姥吟留别》1.播放范读,用心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听明节奏,听出感情基调)诵读指导:《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举例示范:(1)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2)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3)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訇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2.放声学读,吟咏诗韵。3.推荐朗读,展示成果。推荐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静听,读后评价,老师点拨。(二)诵读品悟《登高》1.美美地听,听读正音啸(xiào)萧(xiāo)渚(zhǔ)繁(fán)鬓(bìn)潦(liáo)浊(zhuó)2.美美地读,读准节奏【诵读指导】七言句的节拍通常有两种方式:①XX一XX一X一XX,②XX一XX一XX一X。如: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3.美美地吟,吟出情感听、看多媒体配乐吟诵视频,集体学习吟诵,学生个人展示。提示:根据诗意,吟读出感情色彩。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做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三、缘景明情“缘景明情”是指在阅读诗歌时,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每一种意象只用一个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通过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的描写,生动地将诗人心中忧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在这一联中,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以叠词、虚词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无边”一句融《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语意,创造出这一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内涵深厚、音韵铿锵的千古传诵的名句。《登高》的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姜斋诗话》)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是,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而后就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寻梦说梦,激情导趣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做过奇特的梦的同学请举手,梦中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就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应。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一个爱做梦并对梦境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他在许多诗里说过,供奉翰林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千古奇梦《梦游天姥吟留别》。(二)解析题意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幻,并非真游。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古体诗的一种,与“歌”“行”属于同一类,内容多有悲愁愤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留别:留恋作别,是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诗人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三)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古诗,“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的。以七字句为主,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二、听梦读梦,因声求气咏诗韵(一)播放范读,用心听读。(二)放声学读,吟咏诗韵。(三)推荐朗读,展示成果。(四)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五)跳读课文,理清思路。以梦为线索,梳理诗歌结构。提问:全诗都在写梦游吗?除了梦游还写了什么?明确:第二段集中写梦游天姥山。第一段也和梦游天姥山有关系,它交代了为什么诗人要梦游天姥山。第三段是写诗人梦醒了之后的一些感慨。梳理结构:第一段:梦游之由;第二段:梦游之景;第三段:梦游之吟。(六)齐读诗歌,涵泳诗意。三、追梦析梦,缘景明情觅仙踪(一)析梦游之因1.指名朗读第一段。2.提问: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3.提问: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手法: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四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二)赏梦游之景1.齐读第二段。2.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明确:月夜渡湖:清幽寂静;著屐登山:壮美奇绝;夜游奇景:离奇险怪;洞天仙境:和穆富丽。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你喜欢的画面的意境,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还可以……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切合文本所包含的意境。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4.成果汇报范例。范例1月夜渡湖:梦、飞、照、送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范例2著屐登山:著、登、见、闻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腰只见,海日升空,只听天鸡高唱。范例3夜游奇景:千岩万转、忽已暝、咆、吟、栗、惊、云、水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范例4洞天仙境:列缺霹雳、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霓、风、云之君、虎、鸾仙之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5.思考: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6.播放视频,欣赏天姥山风光,对比感受文字魅力。梦境可谓是变幻莫测,神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那么现实中的天姥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起欣赏天姥山风光。谈谈你的感受。明确:学生一起欣赏视频《天姥山风光》,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比较文本和视频,说出他们的异同点。现实中的天姥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诗人想象丰富而瑰丽,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胆而出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7.我们再一次诵读梦游历程,注意诵读过程同时,在脑海再现几副画面。8.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提示:抓关键字眼。明确:“失”,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小结:梦中出现的这些画面,让我们叹为观止。鲁迅先生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然而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终归有醒来的时候。梦醒时分,李白又发出怎样的嗟叹呢?(三)解梦游之吟1.齐读第三段。2.“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3.“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4.“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明确:(1)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2)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四、解梦评梦,知人论世品诗仙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背景和诗句,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相关背景:李白一直渴望布衣而卿相,所以他周游各地,结交权贵,期望能够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朝做了供奉翰林,时年42岁。此时的李白,满心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但玄宗沉溺声色,宦官权臣当道,一身傲骨的李白终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排挤出朝廷。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在被迫离开长安的第二年,李白准备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作此诗以明心迹。相关诗句: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沆《诗比兴笺》。交流小结,点评提升: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探究2:“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明确:“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权贵,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补充:我们来看看这个超级巨人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出示李白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李白思想。14岁立志“大济苍生”;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62岁病逝于当涂。小结: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时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五、出梦悟梦,拓展迁移求提升(一)浪漫李白,总结手法欣赏完李白这个奇梦,你觉得最奇特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明确: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写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美好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地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非常雄奇,高大。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以描写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语言灵活,句式错落。全诗以七言为基调,交错使用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灵活多变的句式与纵横驰骋的想象、起伏发展的感情相适应,气韵谐调,浑然一体。尽显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自由豪放的个性。(二)诗情李白,拓展延伸与诗人对话: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示例1李白,我想对你说:豺狼冠缨,依然不能使你“摧眉折腰事权贵”;前路茫茫,你仍然坚信着“长风破浪会有时”;青丝成雪,你仍然秉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你是我心中不落的星辰!示例2李白,我想对你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你不屈的心声,是我们坚定正确价值观的标杆,我们会以你为榜样,不为物欲横流的世界所污染,洁身自好,坚定信念!示例3李白,我想对你说:千年前的你,永驻我心。我喜欢你的浪漫,喜欢你的豪迈瑰丽,喜欢你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你是我跨越千年的知音!教师示例李白,我想对你说:你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无论现实多么灰暗,你都会在心灵的天空自由飞翔。你的诗歌是千年诗坛的一座丰碑,你的人格是万古中华的一面旗帜!(三)深情吟咏,表达敬意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济沧海的自由洒脱,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再读一遍这首诗!(四)布置作业,提升能力1.背诵这首诗。2.从给出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李白·诗歌艺术”“李白·功名”“李白·人格”“李白·友情”)附:板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鉴赏《登高》。一、入味明其人(一)对接登高登高赋诗,是古代诗人“以诗会友,一展才华”的一种方式,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一起欣赏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二)解读文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特点是,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本诗在章法上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二、浅味解其意(一)美美地听,听读正音。(二)美美地读,读准节奏。(三)美美地吟,吟出情感。(四)美美地译,译出诗意。参照课本注释,理解诗的内容,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指名翻译)示例: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三、深味探其情读了这首诗,对它有了初步的感知,下面就深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生:悲伤、忧愁、孤独……)哪个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情感基调?(悲)(一)“悲”在何处?诗人的“悲”体现在哪里?(教师示范分析,学习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写了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在啼叫,叫声是悲哀的,七个字,三个意象,四层意思,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急风凛冽,“风急”有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愁就含悲;天高阔远,茫茫天地间,诗人更觉自己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心头;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浓。一句话,三层悲。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七句,明确: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都是冷色调,有悲。第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诗人看到落叶,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晚秋,内心无限凄凉。第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雄伟气象。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表现出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年暮苍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第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远在万里,客居他乡,而且是“常”作客,又是在“冷落清秋节”,岂不悲哉?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是指年纪大,“多病”是指多种疾病缠身,还是孤身一人登高,更有悲。古有登高习惯,登高诗中大都体现了愁思,“海天愁思正茫茫”“独怆然而涕下”,悲!第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繁霜”,两鬓如霜,也是悲愁。第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不顺,悲。浊酒是劣酒,连浊酒都喝不起了。恰恰又是新停,原来还能借酒消愁,现在浊酒又刚停,一“新”字,把想借酒消悲但消悲无酒的内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悲更悲。教师总结,提问:全诗句句是悲,字字含悲。诗人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但这些都不是“悲”的根本,那么“悲”的根本是什么?(二)“悲”之根本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探究作者“悲”之根本。复习、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在这首诗中透视出来的情怀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让天下寒士能住上广厦,诗人自己“庐破”“受冻”“身死”,也觉得满足。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了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社会、悲国家,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瑟,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评,达成共识:从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诗作中,我们恍然大悟,作者悲秋,由自然、个人而及社会,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震撼人心!(三)解“悲”“独”的内涵《登高》中“悲”“独”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如何抒发这种情怀?示例:“悲”指自然之悲(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全诗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言之有理即可)(四)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老师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学生充分展示,答案丰富多彩)评价:对仗很工整。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小结: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四、出味悟其旨(一)背诵这首诗。(二)《登高》所刻画的杜甫形象给你什么启发?附:板书设计第四课时教学内容:鉴赏《琵琶行并序》。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2.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一)自读小序(纠正个别读音)。(二)解读小序。1.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三、初读诗歌,提纲挈领(一)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正音:湓浦(pén)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悯然(mǐn)憔悴(qiáocuì)徙(xǐ)谪(zhé)浔阳(xún)荻花(dí)管弦(xián)声声思(sì)六么(yāo)嘈(cáo)舫(fǎng)钿头(diàn)敛容(liǎn)虾蟆(hámá)教坊(fāng)绡(xiāo)钿(diàn)篦(bì)阑干(lán)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二)抓住关键,巧抓诗歌关键1.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沦落”是什么意思?明确:落魄失意,遭遇坎坷。3.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明确: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三)理清结构,概括各段内容(试用七言诗形式概括)1.江头送客闻琵琶2.江上聆听琵琶曲3.歌女倾诉身世苦4.同病相怜伤迁谪5.重闻琵琶青衫湿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四、研读诗歌,品味鉴赏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一)“浔阳江边闻琵琶”——谁解风物情?1.赏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齐读第一段,讨论分析: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2.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3.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4.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伤。(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谁解琵琶声?学生活动:找出文中三次描写听琵琶声的句段,并分析其描写方法及作用。1.第一次演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方法和作用:侧面烘托音乐的美。2.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重闻琵琶青衫湿。方法和作用: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3.重点鉴赏第二次弹奏。(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1\*GB3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2\*GB3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明确:第一阶段:调弦。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特点:倾诉悲情。第二阶段:第一乐曲。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特点:急切愉快。第三阶段:第二乐曲。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特点:幽愁暗恨。第四阶段:第三乐曲。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特点:激越奔涌、高亢雄壮。曲终阶段:诗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特点:短促急迫,戛然而止。余音绕梁阶段: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特点:侧面烘托。绘制音乐旋律变化图。其中重点是三个阶段: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婉转低沉)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4\*GB3④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一是运用象声词。“嘈嘈”“切切”等词正面描写琵琶曲的魅力。二是运用比喻。◎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三是侧面烘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4.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三)“江中听诉身世苦”——谁解青衫泪?1.女男生分角色演读三、四段。2.小组合作,问题研讨。(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2)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明确:作者的心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从“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3)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具体说来: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5)总结归纳,把握主题。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总结归纳。五、放飞心灵,交流感悟请用一副对联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本首诗歌的感悟。(先自主拟写,再小组交流,后推荐板演)教师备写:1.大弦嘈嘈,诉说歌女悲愤事;小弦切切,倾泄诗人哀伤情。2.浔阳江头,倡女自诉身世苦;冷月岸边,骚客心起迁谪情。3.千年传唱琵琶行,万里悲吟沦落情。4.一曲琵琶诉人生,一壶浊酒泪沾衣。5.同是天涯沦落人,共享高山流水情。6.一曲琵琶随秋去,千载苦恨与谁共?7.细弦两拨传情殇,琴丝三转诉心志。8.红颜易老,尘落满歌姬榴裙;赤胆难昭,泪洒尽司马青衫。9.年长色衰,悲妇空船中梦啼红妆;世变事迁,谪官客舟里泪湿青衫。10.才艺双馨琵琶女,德行兼备诗人心。六、美读诗歌,升华感情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七、课堂总结,作业布置(一)课堂结语的确,嘈嘈切切琵琶语,仄仄平平诗人心。此时的白居易是失意的。而文人失意是坚持他自己的价值观才会失意,白居易的价值观就是他的人民性。离京谪居的日子里,看似恬然自安,面上消除忧喜色,实则胸中尽藏是非心。呜呼,居易其贤哉!他的《琵琶行》像一棵树,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荫庇了一代又一代炎黄传人;又像一炬火,熊熊燃烧,照亮了一辈又一辈的华夏子孙。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二)作业拓展阅读下面这首描写琴声的诗歌,就其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赏析性文字。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附: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罗颖、刘翠霞、魏福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熟读、背诵词作,感受豪放词风;学习辛弃疾精选典故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技巧;品析语言,把握《声声慢》的意象及愁情。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理清本词的脉胳结构,揣摩辛弃疾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想象和联想。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豪放派、婉约派词的特点,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通过典故的赏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内心所思;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领悟辛弃疾的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的内容,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品味词中典故,通过典故的赏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内心所思;把握意象,体会李清照是怎么抒发愁情的。教学难点学习“以古人之事浇自己块垒”的抒情方法,掌握借古咏怀诗的鉴赏方法;揣摩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领悟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深入探析李清照表现“愁”的艺术手法,并能迁移运用。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比阅读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宋词鉴赏概述。一、宋词流派介绍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居家养老食堂合同(2篇)
- 2025年度O2O电商代运营团队培训与支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吧服务员全职雇佣合同规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科技园开发与管理承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绿色环保办公楼房地产买卖代理合同3篇
- 基于二零二五年度的采购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摄影摄像与后期制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板材模板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系统用变压器安装及节能降耗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土地购置与绿色生态农业合作合同3篇
- 银行会计主管年度工作总结2024(30篇)
-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办公室工作总结
- 上海市12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集锦
- 长亭送别完整版本
- 《铁路轨道维护》课件-更换道岔尖轨作业
- 股份代持协议书简版wps
- 职业学校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解决方案
- 《销售心理学培训》课件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