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田野考古学理论第一节地层学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一)、地层学的定义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是科学地获取考古学资料的理论基础。最早来自于地质学的地层学,但不等同于地质学的地层学。(二)、地层学的任务①区分堆积:依土质土色;②判断堆积的早晚:依靠叠压、打破关系。(三)、地层学的相关术语1.堆积: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分为两种:①地层堆积:是指大面积的呈层分布的堆积。②遗迹堆积:遗迹在使用或废弃过程中形成的堆积。如,沟、坑、墓、墙等。2.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它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一个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3.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种堆积的现象。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堆积发生的重叠现象(无论中间是否夹杂自然形成的间歇层)都叫叠压关系。正常条件下,晚期形成的文化堆积层压在早期文化堆积层之上,下早上晚。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堆积的现象。通常打破者晚于被打破者。4.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地层关系/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形成的先后关系,即叠压或打破关系。也表示同时间形成的各堆积单位之间的共时关系,即平行关系。在表示层位关系时,一般使用“→”来表示叠压或打破关系。(箭头左边叠压/打破箭头右边)生土:完全由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间歇期:并非连续使用的遗址,从上一文化堆积的停止到下一文化堆积的形成之间,遗址即进入间歇期。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次生堆积:相对原生堆积而言,次生堆积是人类遗留下来经过自然或人为翻动,搬运再形成的堆积。倒装地层:次生堆积的一种,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多见于坡度较大或地势陡峭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堆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或人为大面积堆土等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8.文化层与文化层面:由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包含遗物的堆积层叫文化层。上一文化层与下一文化层之间的界面叫文化层面。由于晚期人类活动会扰动、破坏早期的堆积或遗留形式,所以同一文化层面上的遗迹现象可能并非同一时期。9.活动面:凡是有人类活动过的地面,或者说承载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地面称活动面。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直接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形成年代上早于叠压它或打破它的堆积。2.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年代主要看它们的开口或基底所处的层面。3.现在我们发现的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要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不一定是地层原有的表面,坑穴一类的遗迹开口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5.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因此同一个遗迹的内部堆积有时可从早到晚地依次分出建造堆积、使用堆积和废弃堆积。6.晚期堆积中可能出土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可能出土晚期遗物。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靠其中的包含物来确定。要按照堆积中最晚的遗物确定其年代。8.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因此,在区分堆积及其内含物的早晚时,一定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是原生堆积还是再生堆积。【教材版】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地层学的重要性第一、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资料。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相对年代:不能确定具体年代而仅能比较和推定先后时序的年代。绝对年代: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具体年代。)第二、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共存关系:一种意见是泛指堆积单位内所有遗存的共同存在,这种意见较少使用。一般说来,共存关系是专指堆积单位所属时代的遗存共同存在,而把混入的其他时期遗物排除在外。组合关系:是指有机整体的各部类之间的构成关系。是在共存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确定出来的,反映了遗存的时间关系和内在联系。)第三、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发掘只有按照诸堆积形成的逆次序逐次进行,才能使遗迹自然显露出来,否则必然会使遗迹面貌遭受破坏。地层学的局限性、没有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地层学无法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二)、层位关系完全相同的堆积,地层学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因为处于同一层位的堆积未必就是同一时期形成的。
(三)、一种堆积的内部往往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但是在堆积土质土色(/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就很难再区分出更小的层次。
(四)、地层学所确定的只是堆积形成的先后顺序。因此,据之判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顺序,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本身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积时间、堆积速度和受破坏的程度。因此,不能只跟据地层的厚度来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的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互继承(/相袭)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时代一一对应,因为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土质土色的变化(/地层成分的变更)。在相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的改变导致垃圾成分的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或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等等,都可以形成新的不同颜色或不同质地的地层或堆积,但社会制度的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堆积土质土色的变化。所以,处于不同层位的堆积也不一定就存在时代上的差异。、由于同一时期的人们在不同地点活动所形成的堆积并不一定一致,所以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范围内作统一的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第二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相关概念1.类型学:又叫标型学或型式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2.①类:是指某种用途的器物,用文字描述。②型:指同一类器类里共存的几种样式,用大写的英文字母A、B、C……表示。用“亚型”表示同一型中的平行序列关系,用小写的英文字母a、b、c……为序号,如A型罐可以分为Aa、Ab等亚型。③式:指同类、同型(或亚型)的器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即在每一型中区分出若干个具有年代差别的器物,用罗马字母I、II、III表示。二、类型学的原理1.某些人工制品的形态是逐渐变化的。2.人工制品的差异和变化是能够认识和鉴别的(器物渐变的六个特点)。(1)人工制品的渐变方向,有的是进化,有的是退化。(2)人工制品的演化,有的是单线条演变,有的是多线条演变。也有同一种器物在发展中不断分化出若干支系,还有不同来源的器物融合产生出新形态的器物。既有分流,也有合流。(3)人工制品历时性的形态变化,往往表现为某种物品的多项特征同步发生渐变。(4)同时代的不同器类,有时呈现出相同的时代特征。(5)某些不同系统的同类器物,可能会呈现出相同的演化道路。(6)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人工制品,变化的速度可能不同。一般大量使用、易碎、形态复杂的器物演变速率快,反之慢。三、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作用(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1、层位学为基础的类型学研究(1)横联法:对于没有直接地层关系的遗存,可以通过横联法进行类型学排比。例如,A、B两种器物和B、C两种器物,常常分别共存于不同的单位内,则可认为A、C这两种器物是同时的。(2)桥联法:以某类陶罐为例,如当依据地层排定D式罐晚于B式罐,又弄清两者的形态演变的逻辑关系后,自然可将无地层关系而形态介于B、D式罐之间的C式罐排在B、D式之间;或将形态早于B式的A式罐排于B式罐之前;或将形态晚于D式罐的E式罐排于D式罐之后。2、无层位关系的纯类型学研究如果分析的是没有可靠早晚关系的器物,就要先假定出若干极端形式,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把其他形式排入极端形式之间。同时,必须根据其他的参照系进行验证、调整,如共存他类器物也有类似的演变规律,或有同步演变现象;或有年代数据作为参考等。(二)、类型学的作用第一,能够确定相对年代,建立相对年代标尺。第二,能揭示遗存的发展过程,为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和相对年代判断提供帮助。第三,能够确帮助划分考古学文化或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第四,能够研究遗存的传播和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影响。第五,通过遗存变化的历史过程的揭示,为研究其演变规律和控制演变的因素提供重要信息。四、类型学的局限性第一,只能确定出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第二,只能确定相对年代早晚,不能判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存进行排序,发生突变或形态特异的遗存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些假定的成分,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反映实际情况的可能。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工作,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下,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察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调查可以确定遗存的性质,了解其内涵,从而估价保护和发掘价值,还能掌握遗存保存现状,因而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是制定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地面踏查传统调查分为全面普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普查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如长城调查、夏文化调查等。专题调查的目的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如发现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就要在发现地周围进行专题调查。以确定新遗存的分布范围)、预备调查(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预备调查的范围小,要求做得细致深入)。1、调查前的准备、组织。调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除了准备各种用品外,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和以往考古工作。拟出调查路线和调查的重要地点。一般是依河流或大路为主干线。普查和专题调查一般是分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分头行动,以扩大调查面积。2、发现漏头遗迹遗物。地下遗存主要依靠地表看到的遗物遗迹来做推断。由于农民平整土地、修渠、砖厂取土、修桥筑路会把地下遗物翻出来,调查时一方面要多向群众打听有无遗物出土,一方面要多亲自察看破土之处有无遗物遗迹。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断面是观察有无遗存的重点。调查时要注意分析有遗存的线索,如地名为石羊石虎山、王坟沟,可能有古代大墓;地名若为大城子、八面城的说明有古城;植被长势与周围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遗址或墓葬。泉水附近、河的二级台地、两河交汇处、平地高起的台墩都可能有遗址。及时总结分布规律,会加快调查速度。有些地表所见之遗物,是从外地移来的,要注意寻找原生地。无论是石器,还是陶器,农民种田或砖窑烧砖,都会把它们堆放在田埂、路边等地方,所以调查时先注意查看田埂、杂物堆,可以提高调查的效率。3、深入了解遗存。找到遗址或墓葬,就要尽量弄清其分布范围、堆积层的数量和厚度、文化性质和时代、保存状况,准确详细地记录,要做必要的测量。有断面的要铲出新面,进行观察。有的遗址表面散布着大量遗物,但遗址已被破坏殆尽,几乎没有文化层了。有的遗址表面只发现零星遗物残片,但文化层仍保留很厚,遗址没有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确切了解遗址厚度,除利用已有的断面外,还可采用钻探、物探、试掘方法加以侦查4、采集遗物标本。地表散布的遗物要有选择地采集。遭受破坏的遗迹要及时清理,或建议有关部门加以保护。采集标本时,先对散布的大量遗物进行大致记录,然后挑选重要者收集取回。—般是小件完整器物全部收集,残片中选口沿、底、足等能识别器形的部分残片,或有重要纹饰、制法痕迹等残片。采集遗物要按地点分别装入标本袋,并附以标签,填写清楚采集地点、时间。5、调查记录。调查记录工作是调查的重要内容。每个人都要写《调查日记》,每个遗址都要填写调查表。调查日记要写得详细些。记清调查路线和调查经过。做好记录工作的要求是:(1)准确详细记录遗存地点,根据所做的记录能找到该地点。一方面要记行政隶属,当地人的称呼,另一方面要记清不易发生改变又易于观察到的地形地理标志与遗存地点的相对位置。(2)尽可能精确地记录古代遗存的全面现状。对遗存详细全面记录才能为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年代和研究工作提供较多的资料;古代遗存总是在天然或人为因素下逐渐遭到破坏,详细记录下来就保存了将来可能被破坏的历史资料。为了使记录精确,就要充分利用测量、绘图、拓片、摄影等各种手段。记录资料多(特别是调查许多遗址)时,一定要做好编号工作,防止混乱。二、区域系统调查区域系统调查也称全覆盖式调查法,为密集拉网式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实质是应用统计学原理对区域文物点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工作方法由田野工作、室内分析、试掘验证等阶段组成。★地表遗物不密集的遗址实行一般性采集,采集范围可以扩大到长宽100米左右,采集50片以下的遗物。对于重要的一些遗址,使用全站仪(Total–Station第二节航空勘察航空勘察:将那些在步行者看来是杂乱无章的斑迹拼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发现遗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航空勘察遗迹的标志有:阴影标志、洪水标志、霜雪标志、土壤标志、潮湿标志、植被标志。航空摄影:是一种直接从空中获取地面信息的有效手段。它用图像形式客观地重现一个较大面积内的地面真实情况。红外摄影术在航空摄影中的利用,增加了勘察对遗存的感知能力一、1、阴影标志:斜射阳光能将物体阴影拉长。地上遗迹(至今仍或多或少地露在地面之上的痕迹)即使露出地面不很多,在空中也很容易观察到遗迹的轮廓。地下遗迹在一定条件下能影响生长在其上的植物长势。在生长初期和成熟期,植物生长的高矮不同而投下的阴影能显示出遗迹大致形状。拍照时,可利用逆光或侧光拍照。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拍摄高度2、洪水标志: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地上考古遗迹周围的土地,而只将较高的遗迹露在水面之上,洪水卷来的草叶挂在遗迹露头四周,形成特殊颜色的外圈。拍照时,需要强逆光,或从较高空中向下拍摄。3、霜雪标志:地上遗迹通过其凸出在地表部分造成霜雪分布不同。霜雪经过风吹,一般落在地面凸起部分四周及其背风面,以及地面凹陷部分,使地上遗迹鲜明地呈现出来。当低射的阳光只能使地上遗迹稍微突起的朝阳面上薄薄的霜雪融化时,也能显现出考古遗迹来。4、土壤标志:地下考古遗迹土壤颜色与自然地层土颜色不同,当田野被翻耕或平整时,便呈现出十分显眼的色斑。5、潮湿标志:土壤含水率和它的结构有很大关系。水分是储存在颗粒表面及颗粒空间的,颗粒表面积越大,土壤的存水能力越大。地下遗迹的颗粒与周围天然土的颗粒不一样大,因此存水能力也不相同。一般遗迹的存水能力较大,当下雨、霜雪融化或人工灌溉时,遗迹能储存比周围土更多的水分。在很潮湿状态下,地下遗迹与周围土颜色差别加大,在空中便能够发现它们。6、植被标志:地下遗迹的土壤往往含有灰烬,有机物和腐植质,其养分比自然土壤多;它的颗粒细小,含水分也比自然土壤略高。因此,其上的植物生长就好。而如果是夯土、石墙基、踏得坚实的古路面,其上的植物会缺少水分和养分供应,长势就差。前者是正植被标志,后者称为负植被标志。植被标志是通过植被的颜色或色调差别、长的高矮反映出来的。颜色不同的可以顺光拍照,高矮不同的可以侧光或逆光拍照二、航空勘察主要作用1、在难以开展地面踏查的地区(如沙漠、草原、山地),无法钻探的多石地区,航空勘查却能大显身手。2、在居住稠密的农耕区,能使许多地上遗迹和被移平的地下遗迹重新显露出来,提高普查水平3、航空勘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比较简便地对大范围内区域进行全面普查,既经济省钱,又节省人力时间,而且飞行勘察不直接接触古迹,不会使其受到损坏。4、在条件有利地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那些在地面上一般只有通过大面积的发掘和复杂测量才能在图纸上看到的遗址整体及诸细节之间的关系,以照片形式表现出来,既概括,又准确客观。如农田、道路、围沟、聚落的房址分布、房内柱洞排列、军事要塞分布。5、简便测绘工作。可以把几个月辛苦的地面测绘工作,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得以完成。第三节钻探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能直接深入地下取样观察,直观准确地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分布范围、厚度、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是通用的最基本考古勘探方法。一、正确使用探铲:打探者双脚成丁字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身前倾。右手在上,握杆用力落铲,左手在下,把扶杆的垂直下落方向。起铲时,后脚前移,肩膀贴杆,双手提杆。落铲关键是要稳而准,使探孔始终保持垂直。每次落铲都要转过一定角度,让孔眼成正圆形。每探一铲,应该仔细观察铲头中的土样,然后再脱土。探孔要使用不带遗物的纯土填实二、正确识别土样1、生土:是未经人类动过的天然土壤。生土一般质地纯净、结构紧密、颜色均匀、不包含人类活动的遗物。钻探时,每一个探孔应尽量探到生土为止。但是,人类活动会把生土块移到文化层中,所以在探铲带上生土之后,还要再探几铲,以免打在生土块上,做出错误判断。2、灰土:人类居住和集中活动的地方,土壤中混有垃圾的腐殖物质和灰烬。使土色呈现黑、灰、褐、绿等颜色,土质松软,包含烧块、木炭、骨头和各种遗物,这些土统称为灰土。探到灰土,说明有文化层存在,要对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土样,包含物进行分析,确定分几层,是几个时代的堆积,分析是否有遗迹。3、游土:是在人类少量活动参与下形成的—种半生半熟土,土中包含的人工遗物极少,没有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这种土较灰土纯净。夹杂物少,分布较均匀。游土没有发掘价值。又很易与灰土相混。钻探时要注意识别。4、夯土、路土、居住面和土坯:土质比灰土坚硬,打探时有顿手感觉。夯土和路土都分层,但二者分布面积和厚度不同。居住面有多种形式,烧面、抹泥面、白灰面很易判别,住房中踩踏成的硬面也分层,但很薄。土坯有草拌泥的,有纯土的。前者土中有草朽后留下的窝隙。坯块之间往往有抹泥。5、红烧土、草木灰:沙土被火长期烧烤会变成砖红色的红烧土。草和树木燃烧后留下的灰多呈白灰,炭化灰。薰灰呈黑色。有大量红烧土和草木灰的地方可能是灶或陶窑。6、墓葬五花土:穿过熟土层挖到生土的墓坑,往往是用挖出的土回填平的,这样填土就会形成斑驳混杂的五花土。7、淤泥土:河底、井底有淤泥土,一般为灰色、青灰色,质细腻,较硬。河底淤泥含有水生动植物遗体。三、合理布孔布孔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普遍钻探,全面布孔;一类是重点钻探,局部布孔。1、普遍钻探布孔:适用于大面积情况不明的遗存。常用梅花点式布孔法。为加快速度可加大间距(约在1-5米)。也可使用井字式布孔,即纵横各打两排孔,它能基本了解大范围内纵横两向的地层堆积情况。在发现遗迹后,由主干线向两侧继续布孔2、重点钻探布孔:在发现遗迹处或怀疑有遗迹处,有目的布孔钻探;或是根据露头遗迹追踪钻探都属于重点钻探。发现遗迹要边分析、边布孔,以了解清楚遗迹的范围、结构、深度,种类为止。例如钻探小型竖穴土坑墓群,在普探中发现一处探孔有五花土,则应以此孔为中心,以较小孔距布十字孔,大致找出墓的范围。然后在估计可能是墓边部位,布几组孔距更小的三角式的探孔,进行卡边。四、钻探记录与绘图1、记录:每个探孔都要编号,一般是先编行号,每行从1开始编号,排列顺序必须一致。探孔记录表:记录每个孔可以观察到的地层、遗迹等情况,包括土质、厚度、遗物等。2、钻探日记:概括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如新打的探孔数量、编号、布孔方法和位置、堆积情况、遗迹、带出的遗物等。必要时应该绘出遗迹分布和土层堆积示意图。一排的探孔记录表应该装订在一起。有的钻探完成后,还要写出勘探报告。出土遗物也要编号,收藏。3、绘图要求:(1)钻探位置图,绘出钻探区在遗址中的位置,可以利用测绘部门测绘的行政区划图、或带等高线的地形图,也可以自己测绘遗址。(2)钻探布孔平面图,注意选择适合的坐标点,并在图上标明。坐标点应该选择永久性的容易测量和观测物体。(3)钻探遗迹分布图。(4)钻探地层剖面图(选典型的一行或若干行探孔,先逐个绘出探孔线、在探孔线上确定堆积层的分界点,再连点成层面线)。(5)单个遗迹的平面图。每个图都要有比例、图例说明、绘图人、绘图时间。第四节物探一、物探:地下埋藏的遗存与天然土石存在着电阻、磁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别,因此,用高灵敏度的物理仪器检测一定地点是否有物理性质的异常现象,就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可能埋有遗存。优点:物探方法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伤遗存,在岩层、水中、沙层、冰上均能工作。缺点:物探属于间接测定遗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条件的干扰,有时会出现偏差。它必须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铲探、试掘)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物探方法有许多种,常用的是电阻率探查法、电磁探查法和磁力探查法,其中磁力探查法对常规地面考古用途最广,效果也最好。1、电阻率法:由于不同物质导电性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地面施加电压,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电阻率()判断地下遗存情况。一般说来,水分多杂质多的物质(沟、灰坑、文化层)电阻率小;反之,像墙、路、碎石、坟墓的电阻率大。测量某处电阻率方法是:先在地表上拉出一直线作为测线,在测线上选出等距四个点,分别插入金属棒(电极棒)。把外侧的两根与电源联接,把内侧两根与电位差测量仪联接。当接通电源后,电流通过地下,电位差测量仪就显示出勘探点O的电阻率。电阻率勘探分为垂直勘探和水平勘探两种。垂直勘探又叫深度勘探。水平勘探是将勘探深度控制在某一固定位置。了解此深度横向地层变化及文物存在的位置和范围等有关情况。电阻率探法探量深度大,设备简单低廉,只需一台电位差测量仪,几百米电线,几十节干电池和四根0.5米长,1厘米直径的金属棒。但效率较低,工作速度较慢,不适合大面积的考古勘探。2、电磁探查法:是使用电磁探测仪器向被测部位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地下物质的电磁信息,对接收到反常信号地段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遗存。电磁探查仪器有低频电磁探查仪和脉冲感应仪。低频电磁探查仪探测的有效深度只有几十厘米,适合浅层探测。脉冲感应仪比低频电磁探查仪灵敏度高,探测深度大3、磁力探查法:是物探中运用最早的方法。由于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便、工作条件限制少等优点,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古地磁学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二、化探:是通过检测土壤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化学成分含量来勘探地下遗存的。化学勘探方法没有物探方法应用广。国外使用较多的是磷酸盐分析法。磷酸钙是骨头的主要成分,人类居住地会遗弃大量动物骨骼,朽烂后土壤中磷酸钙含量增高。判断耕地往往是把对土壤中的磷、钾、氮成分含量的化学分析和土壤中人工栽培作物品种的孢子花粉分析结合进行的第五节水下考古调查水下考古是对一切水域遗留下来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出现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无论是古代沉船还是古代港口,无论是在海洋还是在江河湖泊,所有沉没在水下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与遗物都是水下考古的工作对象。水下考古实际上可以看做是田野考古在水域的延伸,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水下调查发掘工作,为此形成了一整套调查、发掘的技术和方法,并广泛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相关技术,包括潜水从而使水下考古独立为考古学的一个特殊分支第四章探方法发掘第一节探方与布方一、探方1、定义: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2、规格与结构规格:一般采用5米×5米的规格,也有采用10米×10米、1米×1米等规格。另外,还可根据遗迹实际分布情况设置,如5米×6米,8米×9米等,这类发掘坑是一种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探方”3、基点与方向基点:以探方的西南角作为测量或记录的坐标基点方向:探方一般取正南北方向,即正方向。如遇特殊情况,如地形狭窄的沿江、沿海地区等可根据地势选择探方的方向二、布方1、探方的编号编号方法:按发掘先后顺序编号;按发掘区与发掘先后顺序编号;按坐标系的四个象限编号——象限法编号编号写法:年度遗址的汉语拼音字头(发掘区)T探方号1998KDIVT03022、布方方法:①选定基点:在遗址中选定布方、测量的总基点。计划多年发掘的遗址,应设立永久性的坐标总基点。有时,也可以利用遗址现有的永久性地面参照物。各发掘区以本区的西南角为该发掘区的坐标基点,也叫遗址的分坐标基点。每个探方的西南角是本探方的测量基点。②引基线布方第二节辨土与发掘一、辨土:区分堆积(土质土色是区分堆积的依据→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平剖结合是区分堆积的手段→刮平面和刮剖面,积极追索遗迹的轮廓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必要时创造剖面)二、发掘:揭露堆积1、发掘地层:先去掉表土层,依布方的细线绳,准确画出探方主体,在边线内5厘米处向下发掘。当探方主体部分发掘到10~20厘米深时,开始修整四壁,使壁面垂直平整,称为切边。在发掘时要随时切边,以保证测量绘图的准确性。发掘地层,应在确定地层的平面分布范围之后,按照同一深度(一般是5厘米),向下发掘,但要注意应尽量按照地层的实际厚度发掘2、发掘遗迹:①灰坑(四分法)②房址(一般也采用二分法或四分法进行)★发掘时要注意清理一些遗迹细节:房顶遗迹和遗物;墙壁;居住面及其上的附属结构;灶;柱洞;门、窗;房内遗物第三节收集与采样一、收集:按单位收集1、收集对象:凡是有利于科学研究的遗存都在收集之列。2、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全面收集遗存;做好编号记录3、起取遗物:注意事项(注意遗物的埋藏状态;要尽量把共存的遗迹遗物揭露出来,编号、绘图、照相之后再起取;发现重要遗物时要检查层位;起取遗物方案要有利于复原;做好文物的现场保护;检测标本的采取,一定要注意避免污染);起取方法(注意考古发掘与现场保护相结合;有机物的起取:竹、木、漆器、纺织品、骨、角器;无机物的起取:低温陶器、金属器和玉石器)二、采样:采样方法1、水选与筛选:水选:水选法是水洗选别法的简称。它是以水作为溶剂形成对土壤的溶解分离作用,从堆积中提取微小物品的一种筛选方法筛选:直接用筛子筛选堆积物中的物品。与水选法相比较,也可以称为干筛法。由于是最初所用的筛子孔径较大,灰土中的细小遗物很难被筛出来。但如果用较细的筛子直接筛选灰土,灰土又会堵塞筛孔而行不通,这时,可以采用水选法。2、浮选与植物硅酸体分析法浮选法:是一种以水为媒介的选取方法,但它与水选法不同,水选法从根本上讲仍是一种筛选的方法,而浮选则是利用水和欲选取遗物的比重关系进行选取的方法植物硅酸体分析法:浮选的方法除了可以直接获得有形体的炭化植物遗骸之外,对于那些已不具备原有的形状而成为灰烬的植物遗骸也可以利用专门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这就是所谓的“灰像法”。所谓灰像法是一种对已灰化的标本进行分析的方法,而它的标本的获取就需要应用浮选法,所以从标本选取的手段来说,它也属于浮选法的一种。浮选土样的采集:剖面采样法:从探方地层剖面上采取土样;针对性采样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土样;网格式采样法:3、孢粉分析法的采样孢粉是指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它们是不同类别植物的繁殖细胞,也是用肉眼难以观察的物质。由于这些微小的物质比植物本身更容易保存下来,所以通过对获得的古代孢粉进行分析就有可能了解古代当地的植物状况,从而为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提供依据。孢粉采样操作应注意:1、要清理好剖面,将剖面表层刮掉2—5厘米深,以达原生层位,保持剖面新鲜和未受现代花粉的影响,如有虫孔、龟裂和大缝隙也应除去,因这些孔隙受风、雨作用,易把现代孢粉填充进去2、采样最好是从剖面底部向上依次进行。采样间距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每一堆积层至少采集1—2个样品。采样量,粘土、亚枯土、亚沙土采100克左右,砂、沙砾采150克左右,泥炭采30克左右。3、每采完一个样品,采样工具要擦干净,要防止前一个样品的土壤混入后一个样品中。4、采样时动作要迅速,及时装进塑料袋并封口,以免飞进现代花粉。并用油笔在塑料袋上记录剖面名称、样号、采样深度、文化类型、采样日期、采样者等信息。5、最后采样剖面要照相、绘图,并对剖面进行描述。孢粉样品除了采集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文化层外,也要采集1—2个生土和上覆地层的样品,现代表土样品也要采集1—2个4、碳十四与热释光测年标本的采样工作中对采集的标本首先是要明确层位以及共存的遗物。如果有可能标本的选取应尽量挑选层位或遗迹中部的,这样可以减少晚期扰动的影响。对标本的处理应当尽可能及时晾干,晾干后可装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密封保存。填写好标签,注意标签最好也不要同标本直接接触,可贴在玻璃瓶或塑料袋外侧热释光断代标本必须是经高温烧过的制品,所以通常在田野考古中可选取的标本有陶器、瓷器、砖瓦以及红烧土等选取的标本应当出自层位清楚、厚度均匀的土层或遗迹中,距地表的深度至少在30厘米以上,同时附近应没有受热的可能(如灶、窑等),另外最好附近没有石头。标本取出时最好带一些泥土,而不要清除,标本的数量一般按照每一个堆积单位一组6-12块陶片,陶片的体量大一些较好,此外如果可能对各种质地的陶片都选取一些。取出的标本应立即装到塑料袋中,应当使用双层塑料袋密封,保管和运输中要注意不要让标本受热或日光直射。记录与资料一、探方日记要点年、月、日、星期、天气;开工时间。按上、下午分开记;用工人数;工作方法;地层堆积及包含物描述;遗迹描述;新发现及存在问题;出土物及编号;小件(标本)标签;本日探方草图;一天工作结束之前用铅笔画草图;完成时间:下工前15-20分钟完成日记二、探方发掘记录1、遗址地貌及本探方的位置2、发掘概况:探方编号及面积;发掘方法;开工日期,结束日期,用工人数;探方负责人3、地层堆积及包含物:地层与含物的描述:本探方按土质,土色自上而下共区分为X层,第一层:①土质②土色③厚度④倾斜度⑤分布范围⑥包含物⑦此层下开口遗迹⑧对其成因的推测,{最后一层下应加上:此层下为生土(山岩,灰岩)};与邻方的对照关系;整个探方各单位之间的层位界限关系4、遗迹:以2006TNIT为例:本探方共发现灰坑二个,墓葬一个(简要介绍)H1:1、位置,2、开口层位,3、形状,4、填土,5、包含物,详见灰坑登记表;M1:1、位置2、开口层位、3、形状,4、填土,5、随葬品,详见墓葬登记表5、遗物:遗物碎片;完整或可复原遗物6、图号表7、存在的问题8、记录者及日期9、附件:标本登记表、探方总平面图、探方四壁剖面图、遗迹平剖面图三、遗迹发掘记录灰坑发掘记录1、灰坑编号2、灰坑位置及层位关系3、发掘经过及工作方法方向:圆形无方向;椭圆以长轴4、形状与结构:形状为“三维”,锅底状,袋状坑,直筒形a.形状:坑口、坑底、及剖面形状b.结构:坑壁、坑底的加工情况;坑内遗迹,如脚印、壁龛、烧土面c.工具痕迹5、坑内堆积及包含物。描述与地层相似6、年代推测7、用途推测8、存在问题9、附件;遗迹平剖面图的绘图号10、备注,未尽事宜四、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第五章】墓葬发掘墓葬的一般发掘方法墓葬个体发掘主要有以下工作:发掘封土、寻找墓口(或墓室)范围、确定层位、挖掘填土、清理墓室(包括清理葬具、随葬品和骨架)、解剖墓的结构、拍照与绘图。若有壁画或画像石画像砖,还要对画像进行保护。(一)发掘封土1、封土:是墓坑之上的土堆,又称坟、冢。春秋以后才流行,小型封土今日已夷为平地。2、封土堆内、封土底部和封土周围常有祭祀荐亡的遗迹和遗物。发掘一般采用四分法进行,即沿封土的纵横轴设十字线,交叉点在封土最高处,分部发掘,获得纵横剖面图。较大的封土,可以留设十字隔梁,堆积土层和遗迹遗物的清理与探方发掘相同。(二)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无封土墓的层位关系主要是依据墓口开口层位确定的,有封土墓还要参考封土与地层、封土与其它遗迹(包括封土与封土)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来确定。(三)挖填土1、填土也要分层清理。边挖填土边找出墓壁,方法与挖灰坑相似。2、填土中的遗物全部收集,重要的遗物要作位置和状态的记录。填土遗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早于墓葬遗物,它们是挖墓坑时被掘出来,在下葬时又随填土埋入的。这类遗物常是零碎物品。另一类是建墓时的遗物,如挖土回填时无意丢失的物品,有意放置的荐亡遗物。3、挖掘过程中要注意有无盗洞、二次下葬等现象,这类迹象有时在墓口处不明显,故应在挖填土时注意辨识。扰乱部分所出遗物单放。(四)清理葬具(五)清理骨架(六)清理随葬品清理墓底与解剖墓的结构(八)墓葬发掘记录(登记表)二、竖穴墓的发掘(一)小型土坑竖穴墓的发掘1、小型土坑竖穴墓的发掘程序一般是:找墓口,画出坑口线,在线内10厘米内挖掘。挖掘到20厘米深以后,开始找墓坑边壁。继续下挖,到棺椁葬具处,清理葬具,再清理骨架和随葬品(图5—2)。有的墓有棺和龛,发掘时也要小心,不要漏过。2、找墓口是关键,平剖面结合为常用方法,沙滩上墓口可用凉晒法。注意腰坑、壁龛等的寻找(二)大型土坑竖穴墓1、发掘前先勘探准确墓坑位置,了解其深度、面积、周围附属的遗存情况(如祭坑、俑坑、车马坑、器物坑、陪葬墓),分析有无盗洞。2、发掘压在墓室上的封土和墓道。深处的土从墓道运出,土方大的可采用机械运送。3、遇到椁板要注意观察有无编织物和纺织物或印痕,照相绘图后再揭椁板。4、积水墓需要排水。(三)石棺墓发掘石棺墓必须注意三点:(1)注意坑口与石棺的深度关系,清理盖顶石不能毁掉土坑坑壁。(2)拆除盖顶石前要测绘棺顶平面图,拆除过程中要详细记录盖顶石层数、砌法和厚度,绘制剖面图。(3)在清理和起取完骨架和随葬品之后,还要解剖墓的壁和底,找到土坑坑穴的底。若是发掘一个墓地,可以挑选重点墓作解剖。有些骨架和随葬品并不是直接与底铺石接触,而是有土层间隔,说明是有棺木或其它易腐物支垫,发掘时要注意观察,并记录间隔高度。(四)瓮棺墓发掘瓮棺墓要注意以下四点:1.墓坑的范围、形状和开口层位。一般瓮棺墓的坑穴小而浅,挖开后被迅速回填,墓坑内填土与周围的土难以区分。常常是遇到瓮棺才知是墓,这时一定要仔细查找墓坑。2.棺具的完整性。瓮棺陈放方式有二类,一类是横置,它是由几个陶器套合而成;—类是立置,把一个大陶器立放,口部用石块、砖块或陶钵等物盖上。棺具充分暴露出来,拍照绘图之后,才能拆开棺具。不可清理出一件就拿起一件。特别是立置的瓮棺,盖顶的石块和砖块也是葬具的一部分,因其先露出往往因没有意识到是瓮棺盖而被移走。发掘者在搬走石块、砖块时要仔细检查其下是否有陶器口。3.棺具的排列顺序和套接方式。拆开前要对棺具的每一个体进行编号,并在图上标出。如果瓮棺已被土压碎,每个个体要分开存放。在拆开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它们的套接方式,并作好记录。4.棺内随葬品位置、骨架的葬式和头向。瓮棺的容积很小,内部充满土,为观察骨架的头向和葬式、随葬品位置带来困难。陶器棺仍完整的,可从—端向另一端拆,掏棺内土时注意头骨和肢骨的位置。如果陶器棺已破碎,可以把上部陶片揭去,再剔除棺内的积土。三、砖(石)室墓和土洞墓发掘(一)砖(石)室墓1、以砖(或石)材料建成的洞室墓叫砖室墓(石室墓)。2、发掘这类墓的方式有二种,—是由墓门进入墓室;二是大揭顶,从墓顶进入墓室。3、未被盗掘:(1)又深又长的墓道应分段分层挖掘。(2)由墓门进入墓室之前,要记录墓门的构造和外观。(3)若采用大揭顶办法进入墓室,由于要破坏墓的顶部,所以揭去墓室顶上的土后,对所露的墓顶进行摄影、绘图、文字记录,然后再揭顶。在揭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墓顶的建筑结构。壁画墓的顶部有壁画,不能使用揭顶的方法发掘。(5)打开墓门后最紧迫的工作是快速拍照摄录壁画,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资料损失。(有的壁画在墓葬封闭的情况下保存好,色彩鲜艳。当打开墓门时,壁画因空气流通而导致变色,甚至发生泥墙皮干裂剥落等现象。)(6)发掘前要有珍贵娇气文物出土的应急预案。发掘时应该慎重,以正确的应对措施保证文物安全取出。4、被盗掘毁坏墓室的墓:(1)顶部塌陷的墓室,内部常有大量的淤土,应该把墓边框范围全部清理出来,然后从破坏口向下发掘。(2)葬具、人骨架和随葬品的清理原则与土坑墓相同。(3)被盗的墓,主室被洗劫一空,但墓道内的随葬品、耳室、龛等处常会幸免劫难,有时会有惊人发现。墓室和墓道壁面有壁画、题记的,要作摄影、绘图、临摹。(5)清理完墓室,还应揭去铺地砖,查看下面有无隐藏的坑或排水沟等。查看四壁有无隐藏壁龛存在。(6)作好后期保护工作或提出保护建议。(二)土洞墓1、土洞墓是在土中挖出横穴墓室,墓壁顶不用砖石等建筑材料加固垒筑。2、土洞墓容易坍塌,发掘应特别注意安全。3、有些土洞墓的墓道和墓室壁面、室顶有壁画,清理时要细心仔细。4、其它清理方法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清理基本相同。(三)穿山凿石的洞室墓1、这类墓多在山腰上部,凿一夹道倾斜向下,在夹道顶端开凿石洞,营造“寝宫”。2、墓道口往往被封闭得很牢固。打开墓道口是发掘中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发掘时要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工程手段。3、清理墓室,首先清理近门处便利通道部分,然后一个室—个室地依次进行。如有纤维品、木器等易腐的随葬品,应先行清理,及早采取保护措施。4、洞室内常有木构建筑的倒塌堆积,要做好复原建筑的资料收集工作,拆除方案也要有利于复原。四、积石墓、土墩墓的发掘(一)积石墓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积石墓发掘方法不同。(二)土墩墓1、土墩墓:是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一种墓葬,它的外形是一个长圆形大土堆,当地人称土堆为土墩,故名。2、发掘土墩墓可采用发掘封土的方法,分析土墩墓的埋藏特点,实施“剥洋葱”式的采用逐层剥离的发掘方法,因而发掘过程就是古代营造墓葬的逆向操作过程。要注意纵横剖面的合理设置,以分析土墩形成过程。获得各墓的层位关系和埋葬秩序的依据。【第六章】几种重要遗存类型发掘与清理一、城址发掘:1、(1)由于城址面积大,城址的野外考古工作往往是以调查为主,发掘为辅。(2)地面踏查、航空勘察、钻探、物探都是了解和复原城址布局、提供发掘地点的有效手段。(3)发掘一般是挑选个别关键处进行,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或验证勘察结果的是非,个别重要城址采用过大面积揭露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耗时耗力。2、发掘古城之前,需要做好三项工作。(1)查文献。(2)查找该地的大比例地图。(3)做好调查工作。3、发掘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1)如果是发掘大型建筑址、作坊、仓库、城门,适合横向发掘,大面积揭露同一时期的遗存。(2)若发掘的主要目的不是找布局,而是要了解使用的时间,则宜用纵向发掘法。(3)城墙和城壕发掘往往是采用探沟法纵向发掘,深沟长边方向要与城墙或城壕走向垂直,先分层发掘叠压在墙体上的地层或倒塌层、沟中的填充层,再把城墙和城壕向下挖断,解剖观察它们的结构,建造方法、增补改建情况。4、大多数城址的文献记载是不完备的,就年代记载而言,我们也不能迷信文献记载,发掘时一定要从发掘成果的实际出发,判断年代。5、在分析城址遗存的年代、布局、建造方式时,不要以偏概全。城址发掘不能只在城内进行。地形地势、河流渠道与城址的防御、布局、供水、运输密切相关,一定要作详细调查。二、大型建筑址发掘1、发掘前尽可能地查阅有关文献,对建筑的原貌和遗址背景材料有所了解。2、发掘时先在地表上布探方,遇到所要揭露的遗迹时,各探方要相互照顾,发掘则以揭露这个大建筑遗迹为中心,逐层清除建筑里外的后期堆积和倒塌堆积。3、一般建筑的墙、房顶已不复存在,墙、房顶和窗的形式主要根据下列迹象复原:(1)柱洞或柱础的分布、大小、加工情况、倾斜角度。(2)墙基、台基、门阶情况。(3)塌下的梁柱构件。(4)塌下的瓦件、房顶饰件。(5)窗上掉下的部件,如活页、绞练的位置和数量。如果能有研究古代建筑的专家参加发掘,则有利于建筑复原工作。4、发现复杂的建筑构件相互叠压时,必须绘制一些反映结构关系的压叠关系的图,多拍摄一些现场照片,有必要时,可以现场剪贴纸样,或制作模型以备复原之用。5、发掘大型建筑址要注意寻找文字、图案、绘画资料,在个别的普通砖石、瓦当上也有题记、刻款和图案。6、在建筑址未全部揭露出来以前,一般不进行解剖或拆除。在全部揭出之后,需要拍摄全景资料和绘制总图。三、陶窑1、发掘陶窑要找到窑门和窑室的范围再行清理发掘。陶窑有大量红烧土或烧灰,很容易发现。窑顶一般已破坏掉,窑室和火膛内充满倒塌土和烧灰,窑壁面因长期高温烧烤形成坚硬的烧结面,容易寻找,也容易剥露。2、清理窑内堆积要注意倒塌土块的状态,内面弧度,若能对合,可以估算出窑顶的形态和高度。窑箅、窑柱易于损坏,清理时要倍加小心。所出器物(包括残次品)要按小件收集,记录其出土坐标;必须观察、准确记录窑室底的坡度、凸起状况,这些资料利于研究当时的技术水平。四、瓷窑1、发掘过程中,应该适当留出能观察叠压关系的剖面,并多拍照工作过程的照片,特别是重要瓷片出土层位与状态的照片,以备整理研究时使用。2、没有可靠层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销售培训劳动合同范本(2024版)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 2024年度电气设备防雷保护系统升级改造合同
- 《上期期末家长会》课件
- 2024年度大型货车租赁安全管理合同2篇
- 2024中国移动福建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限公司招聘10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交建招聘中交天航滨海公司专业人才7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东海航空深圳宝安区宝安机场招聘效益支持专员(广东)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刮泥机出厂检测调试报告
- 工业管道基础知识PPT课件
- GB∕T 29639-2020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运动处方知识点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 英语口语绕口令Englishtonguetwisters
- 《八字新大陆》教材内部辅导讲义
- 轴心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系数
- (完整版)《加油站委托管理合同》(标准版)
- 深圳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提前开工核准)申请表
- 纸箱抗压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