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_第1页
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_第2页
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_第3页
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_第4页
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的经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的前沿:未来展望》,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年版。3、杨永华:《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讨论的问题1.中国转型期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2.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3.中国工业化模式的转型问题4.中国工业化中的规模经济效应5.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机制6.世界经济史上各种经济奇迹的理论解释一、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的经济发展思想

(一)罗森斯坦——罗丹经济发展思想1.生平。罗森斯坦——罗丹生于波兰,后来曾经济在伦敦大学任教,担任过世界银行经济学部副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学教授,1943年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而著名。提出了结构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2.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1)用剩余劳动力论证了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必要性为了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通过兴办工业部门来解决。认为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工业化国家不一样,传统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是有缺陷的。他把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直接的假定来论证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工业化需要大量投资,他认为一半由国内提供,一般由国际提供,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2)工业化的模式罗森斯坦——罗丹依据工业化的资本筹措途径,把工业化划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依据自己的力量,在国内筹措资本的工业化模式,但是这种工业化依靠当地资源,工业化的速度慢,与世界孤立。二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工业化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投资或者国际贷款筹措工业化资金。第二种是比较好的工业化模式。

2.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的中心思想: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增长理论绝大部分就是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走出“贫困恶性循环”.

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一是生产函数的不可分割性。社会基础资本是不可分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一气呵成,并且达到必要的规模才能使用。否则,资本事实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丝毫得不到促进。

二是储蓄的不可分性。储蓄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相反,它的增长是有阶段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储蓄才会急剧地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三是需求的不可分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证的国际市场才能销售出去,从而收回投资.如果产品不能出口,或国内购买能力太低,大部分产品无人购买,投资也将以失败而告终。

为此,罗森斯坦—罗丹、钠克斯强调需求平衡,认为,要使发展持续下去,必须有平衡发展,主张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以解决市场狭小以及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因为市场狭小,在单一生产路线中不会诱致私人投资。其政策主张: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二)莱宾斯坦的经济发展思想1.生平简介:哈尔维.莱宾斯坦,生于俄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8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代表作是《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他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在于:认为发展中经济体是一种准稳定均衡体系,依据这种认识,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假说。2.落后经济体准稳定均衡假说

莱宾斯坦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一个经济体系用于生产人均财货与劳务的能力增长。因为这种能力的增长才是提高生活水准的必备条件。落后经济的四种假设:(1)落后经济是准稳定的均衡状态,表现为落后地区的人均收入具有“准稳定”性质。(2)要打破一个落后经济体的均衡状态,使其处于不均衡状态,应激发能提高人均收入上升的动因

(3)落后经济体由均衡状态转入非均衡状态时,压抑人均收入动因所产生的效果要大于提高人均收入动因产生的效果。(4)压抑人均收入动因所产生的效果有一个极大点,所以要想方设法提高人均收入产生的极大点,以推动经济增长。

准稳定均衡体系:均衡体系是指一个体系受到冲击之后所有变量都会恢复到原来均衡的值。准稳定均衡体系是指,对一个经济体初期扰乱消失之后,所有变量不能回到从前的均衡值上。发达经济是非均衡体系,而落后经济体属于稳定的均衡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刺激都太小,都不可能打破均衡状态。准稳定均衡状态的类型:(1)人均所得的均衡逐渐转变。这种类型表明落后国家会出现经济增长。(2)人均所得均衡有逐渐向同一方向转变的趋势,由于有人口和资源的条件,会出现一个稳定、连续的增长过程。这是值得研究的状态。(3)处于不变的均衡状态。也就是完全的稳定均衡。这种类型表明落后国家不会出现经济增长。2.最小临界努力假说(1)基本思想。莱宾斯坦认为为了打破经济的稳定状态,达到持久增长,最初促进发展的刺激或者努力必须达到临界的最小规模。这就是著名的“最小临界努力假说”。他把能够打破贫困均衡的刺激和内部努力的某一点称为临界点。如果外部刺激小于临界点,均衡不能被打破;如果外部刺激大于临界点,均衡能被打破,从而实现增长。(2)依据。第一,人类在根本上是相像的,所以可以依据相同的理论去说明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共同问题。第二,尽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但是低所得经济持久不振,表明这种经济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第三,各项刺激所组成的合力,压低了所得水平(3)决定最小努力的因素第一,内在不经济。企业为了取得相当的效率,不得不维持投资一个超过某一最低程度的规模,如果投资小于这个规模,就会内在不经济。这就要求投资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不应该广泛分散。第二,外经济。各种产业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产业发展会给其他产业带来外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要克服产业间相互依赖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达到产业间的不横增长。

第三,诱发性及自发性抑制因素的克服。能在经济启动的同时,克服由于增长的刺激产生的诱发性和自发性抑制收入的障碍。第四,非经济层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该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创造出一个新的机制,克服文化和体制上障碍,使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源不断地发挥。4.资本-产出比率递减假说

为了加强最小临界努力假说,莱宾斯坦提出了资本-产出比率递减假说,认为一国资本-产出比率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下降。资本-产出比率在第三产业比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一国资本-产出比率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下降。在既定的变化速度下,一个经济体必须达到某一最低所得水准,才能实现持久的人均收入所得。如果初期人均所得水准低于这个临界点限额,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足够投资。(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理论:结构转化1.生平:钱纳里,1950年在哈弗大学获得经济博士,现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72-1982年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他与赛尔奎因等人以工业化为主线,研究了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及其政策.2.发展的模式

(1)发展的一般模式

一致性假说: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出现在各国之间具有充分的一致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资源配置、要素使用和其他结构特点方面产生出了一致的变化型式。这种思路和结构主义有所不同,因为结构主义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不一致。

他把工业化分为三个方面:积累过程、资源配置过程、人口和分配过程。积累分为三个方面:(1)投资(2)政府收入(3)教育;资源配置过程分为三个方面:(4)国内需求结构(5)生产结构(6)贸易结构。人口和分配过程形成四个方面:(7)劳动力配置(8)城市化(9)人口过度(10)收入分配。这10各方面加在一起描述了一个穷国向富裕国家过度的基本内容。(2)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钱纳里创造性地依据国家人口规模的多少,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大国模式与小国模式一是大国模式。大国效应明显地反映在贸易额上,进口额通常都不足于小国的一半。大国的经济规模大,无论在初级产品出口,还是在工业化出接口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一些。在生产模式上,大国通长采用国内模式,采取内向型经济政策。二是小国模式。小国容易受到国外市场和资本流动的影响,缺乏构成出口基础的自然资源,资本流入非常高,依赖外资发展工业。

3.结构变化(1)内部结构变化一是工业化过程。建立了一个工业化模型来刻画工业化过程,其工业化模型应用了投入产出模型和新古典的价格内生模型。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说明需求、贸易、生产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用新古典的价格内生模型来分析商品和要素中替代的可能性问题。其工业化模型主要用以说明转变时期有关资源配置。二是要素替代和结构变化。钱纳里提出了当要素供给和相对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生产结构和要素使用的最佳变化。他最初建立了一个包括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假说的分析框架。三是资本和外汇随着时间最佳配置的规模经济效应。提出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论证了协调投资将比基于现有的市场信息和单个投资决策更为有利的利用资源,协调投资能够使资源得到节约。提出了政府协调投资的政策主张。(2)外部结构钱纳里用外部结构来描述由外汇供给和需求所引起的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的特征。研究外部结构的目的在于研究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入在发展中的作用。他用“贸易限制增长”来研究外部结构,分析了外部流入资金变化与国内生产和外贸结构相应变化之间的关系。4.工业化的经验钱纳里和鲁宾遜、赛尔昆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根据9个国家的经验和实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发展战略。(1)结构转变是工业化的基本经验钱纳里认为工业化国家的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恩格尔定律、刘易斯假说、赫克谢尔-俄林定律、人口理论等,但是这些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对于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主张引入结构主义,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变中的实质性差别。钱纳里通过研究12个发达国家,20个发展中国家的产出、投入和全要素增长率,得出的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特点是劳动投入低速增长,资本和产出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贡献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劳动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比较快,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贡献较低。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更加注重要素投入的扩张,而不是生产率的增长。钱纳里的多国模型描述了工业化的一般特征: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社会基础设施份额的上升、初级产品份额的下降。依据这种特征分析,钱纳里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缓慢;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其特征是产业结构转移的重心由初级产品的生产转向制造业生产的转移。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特征是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由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的部门。从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结构转变的特征之一是制造业生产的相对重要性迅速提高,同时初级产品生产的相对重要性下降。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重工业作用很大的时间阶段,紧接着是重工业作用的急剧下降的时间阶段。工业化与结构转变联系在一起,决不限于制造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的简单增加,最终需求结构、中间产品的使用都在起作用。(2)结构转变的理论说明钱纳里认为,工业化过程之所以发生结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结构转变提高了生产率。他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率的概念,得出这样的规律:在农业中,资本—产出比率在初始阶段相对较低,然后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社会基础设施则相反。在工业化初期,资本系数高,然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5发展战略(1)出口扩张战略。出口增长大大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反出口偏好大大降低,大量外资流入使持续的外贸自由化时期得以存在。(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关税保护和外汇配给限制进口,保护一个高估的实际汇率以加剧反出口刺激偏向,较低的资本流入。(3)平衡战略。对进口、汇率和资本三个方面实行平衡调整钱纳里的战略研究属于需求分析,与传统新古典分析不同,需求分析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转变方面一致性的主要原因,人们能够预期产生工业化的不同结果的要素影响,部门间重新配置相联系的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各种战略间的比较研究,钱纳里认为,开放性战略是实现工业化的较好途径。6评价钱纳里的研究成果只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学派的研究,也就是以丁伯根、马哈郎诺比斯和钱纳里的计划学派的成果。而不是以库此涅茨和刘易斯为代表的行为学派。这一学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衰退,但是流入中国以后,却一直比较流行。二、自由主义的发展经济学家(一)拉尔的新自由放任理论

狄帕克.拉尔,原籍印度,20世纪70年代供职于印度计划委员会和联合国计划署,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后为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和世界银行经济学研究部.他的代表作是《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是一本全面批评结构主义、激进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论战性著作。其基本理论是古典、新古典的市场理论。在论战中论证了新的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

1.对经济统治论的批判。20世纪5、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发展过程。理由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私人资本主义发育不良和广泛存在的自然经济,资金、技术和人才匮乏。因此,国家要制定计划,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经济自立程度。拉尔认为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要还是背离了自由贸易的正统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忽视了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公共政策实施中忽视了微观问题。2。国际资本流动拉尔研究了国际商品协定和国际资本流动,研究了外资的作用和利用外资的三种形式——外援、外国直接投资和商业证券贷款。在此基础上,拉尔批评了关于外资作用的两种观点:一是利用外资的合理性。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有助于打破外汇瓶颈,拉尔认为引进外资有助于打破外汇瓶颈缺乏经验支持,是错误的,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外汇瓶颈。二是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国内国内储蓄太低,需要外国资本流入,拉尔认为外资流入的作用被夸大了。那种认为穷国只能接近于维持生存的水平,而无力提高其储蓄的论点也不符合战后的实际情况。国内资本来源的约束已经不是提高收入增长率的主要约束因素。3.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战略20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把工业化当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并且以计划作为手段。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拉尔讨论了工业化战略的两个问题:(1)通过自由贸易来推动工业化。拉尔不是反对一般性的工业化战略,而是反对保护主义的强制性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战略,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维护自由贸易体制来推动工业化,政府进行有限干预。(2)批评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计划是不能实现的。拉尔批评了结构主义主张政府使用计划来推动工业化的观点,认为计划所需要的信息是不可靠的,计划无法实现预期的结果,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3)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依据激励有效性假设把贸易战略作为工业化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激励是“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总分条件,……激励本身并不会产生工业化所需要的‘供给方面’的要素”,成功的工业化是激励、能力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激励来看,激励产生于贸易战略与国内产业政策,并从香港,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例子说明了这种观点。从能力方面来看,能力可以分为三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努力。从制度方面来看,国家工业化成就的制度是指为了克服工业能力发展中特殊市场失灵所建立的实体。由于制度是工业化的一个决定因素,制度支持是工业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发展战略拉尔在批评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相应的战略思路(1)分析发展中经济的价值判断对发展中经济的研究需要一个价值判断。拉尔认为研究发展中经济不可能有一个普遍接受的价值判断。但是拉尔认为研究发展中经济,这样一个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使绝对贫困得以缓解是可取得”,解决贫困是必要的。解决贫困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在增加所有社会集团收入的过程中解决贫困;二是不增加穷人的收入,而减少富人的收入。价值判断不同,不同人对两种思路的选择是不同的。(2)关于发展中国家基本问题的理论模型发展中国家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地比例失调。拉尔认为马尔萨斯和马克思的阴影笼罩着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在平等和减轻贫困方面,现代经济学家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理解为马尔萨斯均衡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实质是从另外一个侧面研究了马尔萨斯均衡模型。认为“刘易斯模型的假设泰过严格”(3)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拉尔批评了刘易斯对农业的忽视,认为忽视农业的理论根源在于这样一个假设:第三世界农民不能对价格和其他刺激因素做出灵活的反映,理论和事实都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在那些农民能够使用新技术的地区,农民会作出积极反应。(4)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技术选择认为发展中国大量引入科学技术、投入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经济统治论的表现。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资本密集型对发展中国家是不是用的,发展中国应该引进适用技术,开发适用产品。(5)减轻贫困的战略摆脱贫困的战略有两种:一是通过发育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的活力、金融市场的完善,以支持经济增长。二是赋予政府以粮食供应者的作用来摆脱贫困。第一种是通过增强造血功能,第二种是赋予政府以粮食供应者的作用来摆脱贫困。第一种是增加造血功能,第二种是增加输血功能。(二)麦金农和肖:金融深化理论

麦金农和肖是把新古典经济学和货币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经济学家。在赞成价格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属于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赞成货币及其相对价格会影响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上属于货币主义.麦金农和肖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RonaldI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S.Sha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他们两人各出版了各自的著作。麦金农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而肖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由牛律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在他们看来,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由以前的零散观点到系统性的理论分支。

1、爱德华·s·肖(EdwardS.Shaw)的理论(1)金融深化的理论问题第一,金融深化。市场对于金融浅短化而言的,金融浅短化是指一定程度上金融资产价格的扭曲,金融抑制是由于利率管制和信贷配给制造成的。金融深化就是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减少政府的的干预。金融深化可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促使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就要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金融的自由化.

第二,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标一是金融职能和金融机构的专业化,二是金融资产价格。金融深化有利于收入分配、有利于就业和产出的增长。其目标是用市场机制代替官僚机构。解除对实际利率的限制,从而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高资金收益率。

第三、债务中介观认为财富观和凯恩斯的财富观不适合落后经济体,提出了债务中接观。一是债务中介观适合非稳定增长的模式。落后经济体的特征是市场分割,不存在统一的货币市场,不会形成统一的价格。在债务中介观中,对预期价格和收益率进行调整,是同物价和收益的不可预见性的变动相伴随的。二是债务中介观不把实际货币看做社会财富,实际的货币增长率也不被当作社会收入货币不是一个生产性要素,把货币看作是货币体系的债务。在经济中可能存在不仅深化货币,而且也深化其他金融资产的良机。(2)金融深化的政策问题肖认为落后经济体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的方法很简单。金融抑制就是政府对金融市场以及其他市场的控制,这种控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针对金融抑制,发展中国需要做好金融改革,包括:一是货币深化、二是金融机构多样化。货币深化包括:一是让公众愿意持有货币,更高的目标是争取货币深化的收入效应、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二是调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包括: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汇率,只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实现均衡,是货币收益率达到一定水平,能够影响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需要解决:(1)场外金融市场,也就是地下市场,对地下市场要禁止。禁止的方法是严格执法和废除高利贷。(2)非货币中介机构。落后经济体往往存在一些非货币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与货币中介机构的差别是由于政策不当而造成,需要适当的政策调整。2.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罗纳德·I·麦金农: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金融深化论的创始人,著名作品有《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

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探讨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和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金融深化的理论与政策。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以银行体系为中心的有活力的国内资本市场,可能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有影响的发动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不必要的政府干预,发展中国家启动经济就必须进行金融改革,发育资本市场。(1)发展中国家的分割经济麦金农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概括为“分割经济”,也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两大块:一是“飞地经济”,一块是传统经济。分割经济表现为经济组织形式上与生产技术上的二元结构,分割经济是政府政策的产物。走出分割经济的办法有两条:一是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二是培育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正在发育中,大量小企业和居民户被排斥在资本市场以外。他们的投资只能靠“内源投资”,“内源投资”,容易造成低水平均衡。(2)货币与资本的互补性理论货币与资本的互补性是麦金农的理论。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有一定的用途,所以持有货币;持有资本,是为了占有它本身的可分离的收益率,这样就存在货币收益与资本收益的比较问题。如果持有资本的收益率上升,资产持有人就会从持有货币转向持有实质资本。反之,如果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增加,持有资产的人就会向货币转移,减少对资本的需求。(3)金融抑制的形成及其弊端金融抑制,麦金农认为有三重含义:第一,金融抑制是专指欠发达地区在内源融资向有组织的银行体系融资过渡中的金融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是“割裂”的,即大量的经济单位(企业、住户、政府机构)互相隔绝,他们所面临的生产要素及产品的价格不同,所处的技术条件不一,所得的资产报酬率不等,没有一种市场机制来使之趋于一致,简言之,市场“不完全”。在信用领域的重要表现是金融资本集中分配给受政府保护的企业和部门,而大量的小企业和住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

形成内源融资。第二,指有组织的银行体系只能覆盖欠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地区,不能渗透到到全国所有地区。第三,金融机制的功能发育不完全,银行不能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则运行,大量的资金被政府的财政占用,银行不能向借款者收取利息,只能向借款者收取向当低的利息,甚至低于通货膨胀率的负利息。麦金农认为产生金融抑制的原因有二:第一,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务仍然由少数人垄断。第二,在政府管制下的银行贷款利率太低,难以抵补银行的管理费用和隐含的小规模贷款的违约风险损失。走出金融抑制,麦金农认为要花费很高的成本

三、新古典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一)速水和拉坦的经济发展思想1.传统农业发展的五种思路(1)资源开发型。包括哈罗德.英尼斯的”大宗商品型”、明特的“剩余出路型”。(2)肥力保持型。论证了农业保持肥力对农业的重要性。(3)区位模型。这种模式受到杜能的启发,舒尔茨阐发了其意义。(4)扩散模型。认为更好的耕作方法和更好的动植物品种的扩散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5)高收入投入型。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经济增长的生产性源泉的关键是投资,巨额投资使穷国农民获得现代高收益投入品。速水和拉坦提出了诱导型技术-制度模型。其基本假设是:成功地获得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长的共同基础是,每个国家或者发展地区产生生态上适应的、经济上可行的农业技术力量。2.诱致性技术变迁:一种可以选择的农业技术最优路径

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速水和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拉坦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

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增长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可以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来突破。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一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土地节约型。速水认为,一国农业增长选择怎样的技术进步道路,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如美国;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佳的,如日本。

与新古典经济学和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不同,速水把农业技术的变革过程看作是农业发展经济制度的内生变量,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