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4南方宋墓修订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4南方宋墓修订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4南方宋墓修订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4南方宋墓修订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4南方宋墓修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南方宋墓1、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以成都市为中心、龙泉山和邛崃山之间的岷江中游和沱江上游地区。本地区在宋代属于成都府路中部地区,从现今的行政区划来看,主要为成都市和德阳市辖区。成都地区宋墓的分期——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南宋北宋前期:与北宋唐末五代砖室墓接近北宋后期砖室:蒲江五星镇(1072年),成都龙泉驿青龙村M2(1062年)北宋后期砖室火葬:成都龙泉驿青龙村M3(1106年)北宋后期石室:成都新津邓双乡(1081年)南宋砖室:官渠埝M5(1158年),成都二仙桥M1(1152年)南宋砖室火葬:成都金鱼村M9(1182年、1211年)、成都高新区石墙村M5(1192年、1211年)南宋石室火葬墓:龙泉驿洪河大道M2、双流华阳镇M16。随葬品——釉瓷、陶俑、真文券。真文券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华盖宫”文券和“天帝敕告”文券属于道教上清派,“安(镇)墓真文”券、“消灾真文”券券属于道教灵宝派。北宋中期以后道教因素在墓葬中的流行可能与北宋时期道教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北宋诸帝中又以真宗和徽宗尤甚。宋徽宗时期,天下崇道之风到达了一个顶峰。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十月甲午)诏诸路、州、府、军、监、关、县择官地建道观,并以‘天庆’为额,民有愿舍地备材创盖者亦听。先是,道教之行,时罕习尚,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及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三志己》卷第九《泗州普照像》:林灵素既主张道教而废释氏。政和中,诏每州置神霄宫,就以道观为之,或改所在名刹,揭立扁榜”。王称撰:《东都事略》第十一卷《徽宗皇帝二》:“(政和七年)皇帝崇尚道教,号教主道君皇帝。二月辛未,改天下天宁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二仙桥M1特点及随葬品“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北宋中后期,两派镇墓券共存的现象相对较少,目前可以确定的有龙泉驿青龙村M2左室(1062年)、谢定夫妇墓右室(1093年)。从这一现象来看,徽宗以前墓葬中出土的镇墓券,虽然已有了融合的趋势,但是上清派与灵宝派对丧葬信仰的影响仍表现得较为独立。从这一现象来看,从徽宗时期开始,民间葬俗在两派信仰的选择上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合流。这一时期,随葬一派镇墓券的多是灵宝派“真文券”,可见此时灵宝派势力的发展可能超过了本地的上清派。2、重庆-大足地区仿木结构石刻墓的地区,北宋时期仅有大足地区有,北宋末期至南宋早中期流行,南宋后期消失。广元河西公社(1195年)、遵义杨粲墓(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华蓥安丙家族墓地,距华蓥市区2公里,位于双河镇招勋村,后倚重峦叠蟑的华蓥山,前瞰蜿蜒的渠江,该墓群有墓葬5座,占地3余亩,墓主人是南宋资政大学士、少师丞相)安丙。山路左一为安丙墓(2号墓)左二是安丙夫人李氏墓(l号墓);M2:安丙墓(长6.78、宽2.68、高4.56米)M1:安丙夫人李氏墓(长6.63、宽2.62、高4.6米)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3、峡江地区乌江的长江入口以东、宜昌以西的长江沿岸地区,墓葬形制,土洞墓、土坑竖穴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小型墓为主,随葬品瓷器种类多样,青白、青瓷、白瓷、釉瓷。这一地区在两宋时期延续了唐代以来的封闭式生活,现在还是这样。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4、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形制,砖、石、土坑,尤其有船形墓,随葬品丰富,有青白瓷、各窑系的青瓷、釉陶、漆器等。包拯家族墓墓地共发掘11座墓葬,M8为包拯原葬墓,M6为包拯妻子董氏原葬墓。M1为包拯和妻子董氏迁葬墓,M7为长子包繶夫妇墓,M5为次子包绶夫妇墓。包拯,字希仁,一名兼济。官至副枢密使,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公。包拯家族墓地点在安徽合肥东郊大兴集黄泥坎村。地面原有望柱、石羊、石虎、石人各一对,石碑、石香炉等。包拯生前是二品官阶,宋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应该设立“石羊、虎、望柱各二”,与宋代规定相符。经发掘得知,嘉祐年葬(1063年)。包拯墓M8早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被金兵破坏,他的子孙将遗骨和墓志迁至西南30m处再次下葬M1。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淮西路官员重修包拯墓,实际上是把封土尚存的包拯夫人董氏墓M6修整了,供人祭扫谒拜了八百年。发掘出的墓葬形制有石室墓与土坑墓2种。能确定身份的墓葬有4座。A、M8——包拯原葬墓石室墓,位于墓地中轴线上的北部。墓室东西长5m,南北宽4.8m,墓道长12m,深4m多。墓室南部正中有一个砖祭祀台,用6层砖砌筑。墓室填土中发现木雕男俑1件,高34cm。头部戴冠状的帽子,其正面刻一“王”字。B、M6——包拯妻子董氏原葬墓位于M8之南,也是石室墓。南北4.44,东西4.4米,高3米,清理墓道长2.4米。用红色砂岩条状石垒砌。拱形顶。底也铺石板。在墓道填土中发现墓志一角。C、M1——包拯和董氏的迁葬墓M1位于M8西南30m处,未被盗掘。封土3m高,直径7m,没有夯层。封土清理完后,露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的墓口,长3.38、宽2.12、深2.3m。填土为纯净的五花土,未夯打。墓室内顺放一棺,棺北头从北向南竖立排列墓志:1、董氏墓志盖;2、董氏墓志铭(缺一角,与M6出土的墓志角拼合为一块完整的墓志);3、包拯墓志盖;4、包拯墓志铭。楠木黑漆棺,底部保存较好。棺内有零散人骨,包括头骨,鉴定是40岁以上的男性(此人应该是包公)。无其它器物。人骨的发现,证明这个墓葬不是迁葬之墓,那么在北宋皇陵区内的陪葬的包公墓可能不是包公。D、M7——长子包繶夫妇墓石椁墓,属同穴异葬。包繶墓室长4.24、宽1.84m,红石砌墙,青石板平盖顶,被盗。妻子崔氏的墓室小,长2.85米,宽1.1米。出土崔氏墓志、陶罐、陶壶、影青碗等少量遗物。E、M5——次子包绶夫妇墓土坑竖穴墓,包受棺长2.86米,宽0.48—0.58米,高0.6米。妻子文氏棺长2.66米,宽0.58—0.66米,高0.6米。长子包繶早亡,长媳崔氏才21岁,甘愿代替丈夫奉养公婆。包拯曾将一位夫人孙氏遣回娘家,崔氏知孙氏已怀孕,暗地派人送钱送物,孙氏生个男孩,崔氏抱回,乃包拯次子包绶。包拯去世时,包绶只有5岁,全由其嫂崔氏抚养长大,这就是“长嫂当母”的由来。崔氏因忠贞不二,使包公后继有人,受到宋哲宗的嘉奖,封为“永嘉郡君”。包拯辞世前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生不得放归本家,亡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从墓志所记其子孙遵守了家训,使包家成为“道德名家”。在巩县宋陵区也有包拯墓,并有墓碑。发掘者认为这次出土证明了合肥包拯墓是真墓,但宋陵的研究者认为这是衣冠冢,宋陵的包公墓规模巨大,是真墓。据考证,现存“包拯传”有五种版本,而最早蓝本是墓志。所以墓志的历史价值颇高。5、闽赣地区墓葬形制砖室、石室、壁画、石刻等,随葬品都有俑,但材质不同,南宋时福建地区应受到江西地区的影响而产生石俑,形制和江西地区相似,而且都随葬龙虎堆塑瓶,是江西地区向福建地区传播的,体现了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移民趋势。6、湖南、两广地区墓葬形制以土坑竖穴墓为主,砖室墓、石室墓等不多,随葬品也较为简单,湖南地区以陶盘口瓶最具特色,贯穿两宋时期,两广地区有石俑和多角坛,前者与江西瓷俑相似,后者与福建多角瓶相似,是受到了两个地区向南传播的影响。A牛角坛:晚唐五代。作下粗上细的宝塔形,牛角排列上下整齐,角上弯。北宋期。整体作蚕蛹形,最大经上移,显得矮胖。牛角弯向不一,排列也有不整齐者。宋代中晚期。最大径移至肩部,成上粗下细的鸡腿状。出现人物、龙、飞禽走兽等装饰。B盘口瓶、罐形瓶:北宋。装饰变复杂,肩部有较高的围栏,围栏上花纹变化多样。南宋时期又变得简化。7、南北方过度地区汉水上游、中游以及淮河南岸的安徽中北部地区,有大量的墓葬形制与中原、北方地区接近,为仿木结构砖室墓,但是仿木结构构件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要简单一些,多数为一斗三升的斗拱,没有中原地区宋金墓葬中复杂的几铺作几铺作。8、小结(1)分期特点1.北宋早期和中期之交,其大致年代可界定为真宗-仁宗的某个时期。这一转折期之前,南方地区宋代墓葬多表现为较为简单,随葬品也不太丰富。转折期之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器型都大为丰富。2.两宋之交。南方北部一些地区的宋代墓葬在进入南宋以后有一个明显的下滑,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宋墓葬发现比例大大降低,成都平原中部地区砖室墓构造简化、俑制作工艺退步。但与此同时,南方其他一些地区的墓葬在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重庆-大足区南宋早中期流行的仿木结构画像石墓、赣江流域和闽江流域在南宋时期的壁画墓以及峡江地区、湘江流域零星可见的中原、北方地区墓葬因素。(2)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随葬品种类丰富。各类随葬品中,瓷器、釉陶、铜钱最多,其次为俑、铜镜、买地券、墓志、陶器,兼有少量的金银器、铜器、漆器等。因此,虽然南方地区宋代墓葬被盗现象也较为严重,但是在材料丰富地区,仍然可以归纳出主要随葬品的时代特点。中原、北方地区宋墓随葬品的种类与南方地区大致相同,主要有瓷器、釉陶、铜镜、铜钱、墓志、买地券等。但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的组合有一定差异。本文统计1200座南方地区宋墓,出土青白瓷的墓葬有305座,比例最高,为25.4%;本文统计了227座中原、北方地区宋墓,出土白瓷的墓葬有76座,比例最高,为33.5%,出土青白瓷的墓葬有22座,比例最低,为9.7%。(3)南方地区宋代墓葬中,单人葬主要为单穴埋葬,夫妻合葬主要为同穴异葬。南方地区的这种葬法特点是墓室较小,棺椁以外的空间较小,葬后不再开启,这与北方地区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流行大墓室、多次开启埋葬的葬法有本质差异。古人有“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人伦思想,宋代南方地区的同穴异葬双室墓应是尊重先逝者、兼顾人伦的设计理念的体现。南方地区从北宋中期开始,各地逐渐流行夫妇同穴异葬。这种墓葬中,夫妇不同室,两位墓主人应多为先后下葬,埋葬后逝者时,不像北方地区仿木结构墓葬那样重新开启墓室,而是将后逝者葬于旁室。这种埋葬方式没有扰动先葬者的墓室,但是为了使夫妇二人在死后也能魂归一处,创造性地在两室之间开孔洞相通。这样,既避免了重启墓室的繁琐,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伦理思想,是宋人的一种创举。(4)南方地区的宋代墓葬注重防腐、防潮。北宋早期,这种措施使用的还不多,而且技术比较落后,主要是将木炭、石灰等材料铺在墓底或是直接放在棺椁周围。中国南方多雨,土质松软,不利于深挖墓穴,北方干旱,土质坚硬,有条件深挖洞穴。这种地质构造的差异对墓葬形制的影响在唐代以前表现得并不明显,唐代以后,墓葬形制的南北方差异逐渐显露,北方地区的土洞墓有墓道、天井、壁龛,南方地区的唐墓多为小型的砖室墓或土坑墓。到了宋代,南、北方地区墓葬形制的差异更加明显,南方地区的墓室多数仅能容棺,而北方地区有很大一部分是带斜坡墓道的大型仿木结构墓室,墓室空间较大。司马光在《书仪》中记载,“今疏土之乡,亦直下为圹,或以砖为藏,仅令容柩,以石盖之。……其坚土之乡,先凿埏道,深若干尺,然后旁穿窟室以为圹,或以砖範之,或但为土室,以砖数重塞其门,然后筑土实其埏道……”。南方地区为疏土之乡,北方地区为坚土之乡,两地宋代墓葬形制的特点与南、北方地区土质特点基本对应。可见,宋代南、北方地区的人们在墓葬形制的选择基本遵循了地区环境的差异。而且,南方多雨,气候潮湿、地下水位高,因此唐代在南方地区首先出现了对墓葬和尸体的防腐处理。这种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简单地放置防潮物发展到使用混合物封闭墓室,这种技术的成熟应与宋代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的进步由很大关系。(5)南方地区宋墓中体现的道教因素较为浓厚,除较为封闭的峡江地区,其他地区道教因素对墓葬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相比,中原、北方地区道教文化因素相对逊色。本文统计的227座中原、北方地区宋墓中,买地券出现12例,仅占5.3%,俑出现10例,仅占4.4%。而且,北方地区出土的俑多是1件或零星几件,其组合和数量远不及南方地区丰富。道教因素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宋墓中,可能体现在了墓室砖雕灯檠上放置长生灯、在墓顶悬挂镇墓铜镜等方面。但是,即便是体现在墓葬装饰上,四川地区画像石墓中的四神、求仙题材以及赣江流域壁画墓、画像石墓中的四神和道教教仪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