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蒙元都城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蒙元都城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蒙元都城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蒙元都城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蒙元都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考古元代历史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尊号为“成吉思汗”。

1218年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位。

1234年灭金,统一中国北部。

1246年窝阔台长子贵由继位。

1246年招降吐蕃。

1251年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长子蒙哥即大汗位,然后派其弟忽必烈进军川滇。

1253年忽必烈率军灭大理。

1259年蒙哥汗攻打四川合州时受伤而死。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上都)即大汗位,建年号中统。

1267年在金中都的基础上修建新都,即元大都。

1271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大元”。元太祖成吉思汗(1206~1227)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1229~1241)元定宗贵由(窝阔台长子,1246~1248)元宪宗蒙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长子,1251~1259)

1276年,攻陷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消灭南宋的最后抵抗力量,统一全国。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国。

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率军北伐,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四子拖雷长子,1260~1294)元成宗铁穆耳(世祖孙,1294~1307)元武宗海山(成宗兄长子,1307~1311)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弟,1311~1320)元英宗硕德八剌(仁宗子,1320~1323)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成宗侄,1323~1328)元天顺帝阿速吉八(泰定帝幼子,1328~1328)元文宗图帖睦尔(武宗次子,1328~1332)元明宗和世琜(武宗长子,1329~1329)元宁宗懿璘质班(明宗次子,1332~1332)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明宗长子,1333~1368)历史界定

1206—1270属于蒙古汗国时期1271—1368属于元朝时期蒙古汗国和元朝总称“蒙元时期”

蒙元都城蒙元时期有4个都城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一、哈拉和林哈拉和林,蒙古语“黑色石头”。位于蒙古国中部前杭爱省北端。1235年,蒙古汗国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在此建都,这是蒙古族在漠北发祥地修建的第一座都城。

1368年,大都被明军攻克后,元顺帝逃往哈拉和林,以之为首都,史称“北元”。1370年明军攻克哈拉和林,后因粮草不济,不能久驻,遂焚毁了哈拉和林。

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约2500米,东西约1300米。周围有土墙,四面设城门。城西南部发现宫殿址,呈不规则方形,长255米,宽220~255米。一般认为这群宫殿建筑系1235年窝阔台所建的“万安宫”。城中央为商业和手工业区,建筑遗存集中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附近,发现炼铁炉和陶窑等手工作坊,出土大量铁农具、武器等。城内出土大量北宋钱币、钧窑和磁州窑瓷器、汉式铜镜、砖瓦、陶制佛像以及排列有序的基石、龟趺等残迹。明清时期的喇嘛教佛寺——额尔德尼昭庙由外喀尔喀土谢图汗部的阿巴岱汗建造于1586年。

阿巴岱汗皈依喇嘛教后,曾亲自前往朝见三世达赖喇嘛,从此喇嘛教在蒙古国流行起来,额尔德尼昭庙是蒙古第一座喇嘛庙,也是藏汉结合的庙宇。二、元上都

1、位置与调查历史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端正蓝旗,滦河支流闪电河北岸,当地称“兆奈曼苏默”,蒙语108庙之意。

1251年,蒙哥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即由漠北南下,驻帐于桓州与抚州之间的金莲川,“征天下名士而用之”——“金莲川幕府”。

1255年,蒙哥汗又将属桓州管辖的金莲川之地赐封给忽必烈。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河北“选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

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位,开平成为临时都城。

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成为都城。

1267年,大都建成,以大都为正都,上都为夏都,自忽必烈始,元朝历代皇帝都实行两都巡幸制,每年农历四月至九月,元朝皇帝都在元上都避暑和处理政务。解放前日本人曾进行过发掘和勘查。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调查和勘测了元上都遗址——《元上都故城》。

1973年秋,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贾洲杰、周清澍、周良霄、李逸友等,赴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调查、测绘——《元上都调查报告》,《文物》1977年5期。

1993年6~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元上都进行重点调查和小型试掘的基础上,进行了测绘。此后几年,持续对元上都30余处建筑基址进行了调查测绘和少量的试掘。

1998年6~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元上都部分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2、元上都的平面布局元上都城垣的建筑分为内外三重,正南北向,中央为宫城;围绕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西、北两面为外城。

元上都全景西北—东南向拍摄

仓址在元上都城外,分布着东南西三个关厢地带,有元上都的仓储遗迹。(1)外城外城整体形状成曲尺形,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实程度不如皇城,墙体无马面、角楼等军事附属设施。东墙长2225米,其余三墙皆长2220米。围绕外城四周有护城河。

外城共四门。北墙两门,南墙一门,外筑长方形瓮城,“直门两重”,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西墙中部一门,“屈曲南开”,南北宽60米,东西长55米。对外城北墙西侧城门址进行了解剖,门道宽10.8米皇城西墙南门外通向西墙的大街用河卵石铺垫,有纵横交错的街道和整齐的临街院落遗址,应是当时上都外城的商业区。皇城西墙南门与卵石路之间,有一处较大的院落,内有石砌的方形台基和分布前后的房舍,横跨在路之南北。

燕帖木儿宅(2)皇城皇城位于外城东南部,围绕于宫城四周,近方形。城墙中间为黄土分层夯筑,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厚0.5~0.6米。现存高度多在6~7米,顶宽约5米。石砌墙体底部挖有基槽并建有斜坡状墙基。

元代扈从诗往来饮马滦河秋,滦河斜抱石城流山拥石城月上迟,大安阁前清暑时东墙长1410米西墙长1415米南墙长1400米北墙长1395米皇城四角有高大的台墩,建有角楼。皇城四墙外侧筑有梯形马面,每面墙6个。以黄土夯筑,外侧三面包自然石块。元上都的前身——开平城,最早的平面设计仅有宫城和皇城两重,皇城筑有高大坚固的角楼、马面和瓮城门,应当是全城防御的重点区域。修复后的皇城东墙局部皇城南、北各一门,门外筑长方形瓮城,“直门两重”,东、西墙对称各开二门,门外筑马蹄形瓮城,“屈曲南开”,瓮城门为木质过梁式结构。皇城西墙外和北墙北门以西,发现有河沟遗迹,可能有护城河和排水沟的功用。皇城街道宽窄不等,主次分明,基本对称。城内以正对南门的一条宽25米的南街为中心,左右各有一条15米宽的大街,宫城南面的一条东西向宽25米的大街直通皇城东西墙之南门。其他街道也是纵横交错,但基本相互对称。文献记载,当时设在皇城内的官署和庙宇等建筑较多。在东西两侧临街巷内可以看到20余处较大的高台之上的官署和庭院遗址。大型的寺庙遗址,基本分布在城内四隅。(3)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北处,墙体中间以黄土分层夯筑,然后用规格不等的残碎砖块、小片石和泥土逐层平铺,宽1~1.2米,最外层内外均用青砖横竖错缝包砌。东墙长60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5米南墙长542米宫城设有三门,门外不设瓮城。元代扈从诗东华西华南御天三门相望凤池连环绕宫城有河沟,排水和护城河。

宫城内的街道主要为三门相对的丁字大街

宫城内南北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并不对称的大型建筑基址40余处

3、元上都城内主要建筑大安阁、穆清阁、水晶殿香殿等为主体的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宫城之内,可以视为上都的大内。

(1)大安阁元世祖、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即位时的“忽里台”典礼是在此召开的。元灭南宋后,南宋幼主(恭帝)投降,被送到上都,“世祖御大安阁受朝降”。文献记载:“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大安阁残迹(2)穆清阁

文献记载“至正年间,今上新盖穆清阁与大安相对,阁之两陲俱有殿,特出层霄,冠于前古。下亦三面别有殿,北有山子殿,上位每于中秋于此阁燕赏乐,如环佩隐隐然在九霄之上,着意听之,杳不可得,是为天下第一胜景。盖其地势抱皇城,缔构非凡故耳。然入八月,则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矣。”穆清阁实拍夯土台基与城墙连为一体,外包青砖,中间大殿呈凸字形,两端为向前突出的对称的工字形建筑,此建筑形体高大,东西长约130米,两端宽约60米。(3)水晶殿文献记载大都宫城“有水晶二圆殿,起于水中,通用玻璃饰,日光四彩,宛若水宫”。在大安阁东北100米左右有一个高台建筑基址,仅次于穆清阁,呈长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圆形基址,四周地势低洼,常年积水。(4)香殿文献记载大安阁后有香殿,是专为天子敬香拜佛的地方。在大安阁东北侧发现有一处建筑通过廊道与大安阁相连,可能为香殿。元上都的修建虽然体现了一定的中原都城特点,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离宫别苑性质,宫殿自由安排,并不对称,而且在宫城四角修建角楼是历代都城极为少见的,特别注重对宫城的防护,多数居民区和工商业区都集中在城外,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元上都在初建之时,并未将其作为经济、商业中心,而是仅仅作为宫殿和堡垒。

4.城外羊群庙祭祀址位于正蓝旗羊群庙乡,遗址分布在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脚下,西面背山,向东开阔平整。发掘了4座祭祀址,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最小间距350米,最大间距900米。每处祭祀址由祭台、汉白玉石雕像、石围墙组成。(1)祭台夯筑,方形,1号祭台边长8.75米,残高1.25米,夯土台基外用砖砌筑。

2号祭台边长7~7.5米,残高2.17米,以石块和土夯筑而成,外层包砖。(2)雕像祭台前正中有一个汉白玉石雕象。

一号三号二号蒙古国发现的蒙古石人

(3)石围墙南北两面作平行直线,东西呈弧形。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墙宽1.5米,残高0.7米以下。二号祭祀址石围墙羊群庙祭祀址的性质蒙古人有秘葬之俗,元朝帝王死后归葬于发祥地——蒙古国肯特山(汉代狼居胥山)一带,因此可能在上都附近设祭祀址进行遥祭。羊群庙祭祀址多背向西北,朝向东南,羊群庙祭祀址可能是元朝皇室向西北方向祭祀祖先的遗址。

为配合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元上都重要遗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至2011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4支考古队,对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和穆清阁等4处遗址的发掘工作基本完成,为元上都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数据资料。三、元大都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1274年建成宫城,1276年建成大城,至1285年,大都的重要建筑陆续竣工,并于同年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

1、主要考古研究成就元大都考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以文献记录和现存遗迹进行平面复原。

1964~1974年进行试掘和勘察,发掘了一些建筑遗迹,如和义门瓮城门、太平庄北的一段城墙、后英房胡同大型住宅遗址、水涵洞、排水沟、库房建筑等。元大都保护、研究的倡导者、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

2、布局特点(1)外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7600,东西宽约6700米,城墙夯土筑成。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是元大都的中轴线,宽82米。元大都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重合。(2)南北向主干大街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排列着东西向胡同,形成整齐的街网布局。大街宽35米,胡同宽7~9米。元代街道被明清北京城大量沿用。如从光熙门大街至北顺城街之间,排列东西向胡同22条。今天北京城从朝阳门(元齐化门)到东直门(元崇仁门)之间也排列22条东西向胡同。(3)太庙居左,社稷居右,符合周礼“左祖右社”的规定。(4)各类建筑的占地规格有一定的等级差异。宫城为第一等,兴圣宫、隆福宫、太子宫为第二等,是宫城的二分之一,太庙、社稷、中书省、大都路总管府、寺庙等是第三等,约占宫城的四分之一。(5)宫苑用水系统和漕运系统分开宫苑用水:玉泉山水—金水河—太液池—通惠河漕运:昌平白浮泉水—瓮山泊(颐和园)—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

(6)宫城内前朝后寝的布局元大都宫城内的前朝是大明殿,后寝是延春阁。

明代皇宫向南移,元朝宫城东西墙与明故宫东西墙位置重合,宫城南门崇天门在明清故宫的太和殿下,大明殿在乾清宫等后三宫下,延春阁在景山下。

3、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门址

1969年在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发现了压在明代箭楼之内的和义门瓮城门址,门洞内有至正十八年的题记(1358年),而文献也记载元顺帝在1359年下诏修建大都瓮城,可见实际修建已经在1358年就开始了。门楼已被拆除,仅存墩台和门洞,门洞长9.92米,宽4.62米,主体结构仍为宋代流行的过梁式城门。元大都是元朝统一中原、北方地区后完全新建的都城,在形式上按照《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理想国都而设计——“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但是在城市规划上继承了北宋汴梁的街巷式布局,既有体现较强礼制、等级特征的宫殿、宗庙,也有开放、繁华的商业区,因此元大都的修建较元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是蒙古人基本完成封建化的重要表现。四、元中都

1、元中都的修建历史元中都是在上都与大都之间的军事要地,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白城子村,野狐岭之北(成吉思汗1211年率军以少胜多,大金军三十万于此)。文献记载元中都始建于元武宗海山继位后的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大四年(1311年)

武宗死后停建。

2、中都的发现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