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菏泽市小学教师科学实验操作培训材料菏泽市实验小学侯春光
第一单元沉和浮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备注:1、预测的理由记录比较烦琐,建议让学生口头交流即可。2、观察物体的沉浮一律采用先放入水中再看物体的沉浮。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实验目的: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备注: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课题和页码:《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实验目的: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实验步骤: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
现象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备注: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课题和页码:《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8面实验目的: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水实验步骤: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变的。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备注:1、实验用的橡皮泥建议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工业橡皮泥,真的要用一般的彩泥建议分别用一种颜色制作一种形状。2、烧杯的刻度不容易准确的观察排开的水量,可以贴一张打印好的小刻度纸。实验名称: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课题和页码:《造一艘小船》第9面实验目的:1、知道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实验器材:橡皮泥、垫圈、水槽实验步骤: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现象和结论: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备注:1、载重量的多少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与船体牢固、摆放垫圈手法有直接关系。2、实验中排开的水量比较难测量,故实验记录不作要求。实验名称: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课题和页码:《浮力》第13面实验目的: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实验器材: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实验步骤: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或: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备注: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2、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名称: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课题和页码:《浮力》第14面实验目的: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不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实验步骤: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备注: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2、泡沫块的大小对比要明显。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测量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都显示不出自重,故建议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课题和页码:《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第15面实验目的: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实验步骤: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橡皮自重:
N现象和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备注: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实验名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题和页码:《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7面实验目的: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实验类别:演示实验+体验实验实验器材: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实验步骤: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备注:1、准备不同的液体,比如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不一定是盐水。2、可在此强调酒精灯的规范使用。实验名称: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课题和页码:《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8面实验目的: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实验器材: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实验步骤: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备注:一平勺盐的测量方法是先用不锈钢调羹舀满盐,再用尺子在刮过实验名称: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实验目的: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实验步骤: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备注:1、注意弹簧秤的调0。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实验名称: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20面实验目的: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实验器材: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实验步骤: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备注:1、本实验需要用到量筒和天平,如何规范使用要向学生做一简单说明。2、可联系前一课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要轻。二单元热实验名称: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课题和页码:《热起来了》第27面实验目的:1、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3、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实验器材:衣服、温度计、书本、一小瓶温水实验步骤: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2、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3、测量一小瓶温水在空气中的温度。4、测量一小瓶温水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备注:1、温度计一定要准确,要和室温保持一致。2、衣服的测量要避免体温的干扰。实验名称: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课题和页码:《给冷水加热》第29面实验目的:1、知道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2、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实验器材:天平、酒精灯、试管、气球皮、夹子、烧杯、冷水、热水实验步骤: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5、把包了气球皮的试管先后放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变化。6、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备注:1、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2、加热时不要把试管口对准人。实验名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课题和页码:《液体的热胀冷缩》第30-31面实验目的: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实验器材: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实验步骤: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备注:1、加红墨水和用玻璃管目的是让实验现象更明显。2、橡胶塞要塞紧,水装好后要在玻璃管露出一小段。实验名称: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课题和页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33-34面实验目的: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2、能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实验步骤: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备注:1、把放入常温的水观察这一环节省略,以便实验现象更明显。2、在做本实验之前,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烧瓶上插玻璃管、试管上蒙气球皮等,比较不同实验的效果。
实验名称: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课题和页码:《金属热胀冷缩吗》第36面实验目的: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2、知道许多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实验步骤: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备注:1、铜球要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以便保证实验顺利完成。2、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实验名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课题和页码:《热是怎样传递的》第39面实验目的: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2、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3、能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实验器材:铁丝、火柴棒、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等实验记录单:实验步骤:1、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2、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3、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现象和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备注:用蜡粘火柴时尽可能要均匀,或者也可以用蜡环来做这个实验。实验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课题和页码:《热是怎样传递的》第40面实验目的:1、进一步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实验器材: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实验步骤:1、在两片金属圆片上涂上蜡并先后固定在铁架台上。2、用酒精灯在第一块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3、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4、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时蜡从中心开始先融化,然后逐渐向边缘融化。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时蜡从加热点先开始融化,然后呈扇形状向金属圆片的另一侧逐渐融化。实验名称:传热比赛课题和页码:《传热比赛》第42面实验目的: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3、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器材:塑料勺、木勺、钢勺、热水,金属传热演示器、酒精灯、火柴、蜡实验步骤:1、把塑料勺、木勺、钢勺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用手分别感觉手柄的温度。2、讨论实验现象,联系生活说说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3、在金属传热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灯加热这端。4、观察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有的物体容易导热,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热。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不同,传热性能铜最快、铝其次、铁最慢。备注:1、塑料勺、木勺、钢勺的对比实验不够规范,故仅作学生体验活动,只要塑料勺和木勺不容易导热,钢勺容易导热就可以了,不要去区别塑料勺和木勺谁更容易导热。实验名称:哪个凉得慢些课题和页码:《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3面实验目的:1、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实验器材: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2、用手摸三个杯子的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3、几分钟后推测三杯水的温度是否一样,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出各自的温度。4、记录和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刚倒入热水时用手摸,不锈钢杯的外壁感觉最烫。几分钟后测量,不锈钢杯中的热水温度最低。不锈钢、陶瓷、塑料的传热性能(保温性能)不同,传热性能好的则保温性能差。备注:1、三个杯子的大小、厚薄要尽可能相同。2、温度计要进行挑选,测三杯水的温度时要同时进行测量。实验名称:做保温杯比赛课题和页码:《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4面实验目的: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实验器材:带盖杯子、毛巾、塑料泡沫、热水、温度计等实验步骤:1、在三个同样的不锈钢杯中倒入相同温度同样数量的热水,并测量出热水的温度。2、一杯不盖盖子,一杯盖上盖子,一杯盖上盖子后在外面包上毛巾。3、10分钟后同时测量出三个杯子中热水的温度。4、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传热性能差的材料保温性能好。备注:有时间有条件还可以做保藏冰块实验,这样保温的概念就更完整了。现象和结论:传热性能差的材料保温性能好。备注:有时间有条件还可以做保藏冰块实验,这样保温的概念就更完整了。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实验名称:用光影来计时课题和页码:《太阳钟》第53面实验目的: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2、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3、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实验器材: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实验步骤: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备注:本实验建议布置学生在周末完成,也可以在学校布置骨干学生完成。实验名称:滴漏实验课题和页码:《用水测量时间》第55面实验目的:1、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2、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3、根据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50、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实验器材: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实验步骤: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6、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时间的3倍还要多。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越来越慢。实验名称:设计制作水钟课题和页码:《我的水钟》第56-57面实验目的:1、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2、经历思考方案一制定计划一实施方案一检验成果一寻找原因一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3、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的开展探究是重要的。4、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实验步骤:1、讨论水钟设计方案(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是泄水型还是受水型?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2、制作一个滴漏,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记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3、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4、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比较准确。5、改进水钟。实验器材:饮料瓶、水、剪刀、笔、手表等现象和结论: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备注:可以用医疗用的输液装置从而让实验更准确。实验名称:观察钟摆课题和页码:《机械摆钟》第58面实验目的:1、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2、知道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3、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实验器材:摆钟、秒表实验步骤:1、确定单摆怎样才算是摆动一次。2、用秒表测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3、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摆课题和页码:《机械摆钟》第59面实验目的:1、动手制作一个单摆。2、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实验步骤: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4、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备注:1、控制好放摆的力度和角度,尽量不要摆出圆锥摆。2、吊绳上端可以用卡入的方法,可以减少因震荡而产生的无关干扰。验名称:观察我们的摆课题和页码:《机械摆钟》第59面实验目的:1、动手制作一个单摆。2、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实验步骤: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4、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备注:1、控制好放摆的力度和角度,尽量不要摆出圆锥摆。2、吊绳上端可以用卡入的方法,可以减少因震荡而产生的无关干扰。实验名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课题和页码:《摆的研究》第60面实验目的:1、知道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2、进行改变摆的摆锤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实验步骤: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2、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3、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4、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名称: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课题和页码:《摆的研究》第61面实验目的: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2、进行改变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实验步骤:1、测出摆绳长是15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2、测出摆绳长是30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3、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实验名称:金属圆片对摆的快慢的影响课题和页码:《做一个钟摆》第62-63面实验目的:1、知道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2、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实验器材:铁架台、线、木条、金属圆片、图钉、秒表实验步骤:1、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2、在长木条的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3、在长木条的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4、在长木条的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发现。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备注:金属圆片不能太轻。实验名称: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课题和页码:《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64-66面实验目的:1、知道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2、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实验器材:卡纸制作的齿轮操纵器、指针、钟面、摆锤、线等实验步骤:1、用我们制作好的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锤,组装一个齿轮操纵器。2、在齿轮中间安装一个指针和钟面,标出时间刻度。3、轻轻拨动摆锤,看看“摆钟”能否自由地运转起来。4、调整好每个部件的位置,使它们能协调运作。现象和结论: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摆钟的几个部件主要是: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备注:1、给学生准备的纸板硬度要强,不能用瓦楞纸。2、齿轮不能太大,因为硬纸板不能支撑太重的物体。3、在制作过程中,齿轮的齿数是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齿轮的齿数太密或太疏,都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课题和页码:《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面实验目的: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实验步骤: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8、分析和归纳。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备注:1、假说b和假说d学生不轻易区分,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2、除了以上列举的4种假说之外,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方案,包括不能形成昼夜交替的假说,从而让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验证。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课题和页码:《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面实验目的: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5、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备注:1、为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2、提醒学生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尽可能减少外力对摆运动方向的影响。3、本实验需要的转动圆盘,最好是用餐桌上的转动盘。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面实验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实验步骤: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6、总结实验发现。现象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备注: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实验名称:认识时差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80-81面实验目的:1、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2、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实验器材:世界时区图实验步骤:1、观看世界时区图,说说发现什么。2、教师介绍时区的知识: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顺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4、看时区图,计算北京和乌鲁木齐、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时间相差几小时。结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时差是2小时,北京和巴黎时差是7小时、北京和纽约的时差是13小时。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课题和页码:《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第82-83面实验目的: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实验器材: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实验步骤: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墙上的星。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实验课题和页码:《地球在公转吗》第84-85面实验目的:1、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2、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3、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实验器材:操场、代表太阳等星球的木竿实验步骤: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3、在木竿的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4、在远处的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的位置。8、讨论交流。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备注:1、在到操场上进行模拟实验之前,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人们观察周围的恒星会有什么变化?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恒星的周年视差。2、实验时,人要背对中心圆点转动,这十分重要,因为这代表地球上的人处于黑夜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3、资料: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使用新制的望远镜进行月复一月的观察,终于成功地测出了一颗恒星的视差。他报告说天鹅座61星的视差为0.31角秒,这个视差相当于把一枚硬币放在16千米远处的宽度。实验名称: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课题和页码:《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第86-87面实验目的: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实验步骤: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
实验名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课题和页码:《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89面实验目的: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4、总结实验结果现象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备注: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一、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名称:研究杠杆的秘密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记录单实验步骤1、介绍杠杆尺。2、演示实验,提醒学生将杠杆调到平衡状态,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阻力,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中部的轴就是支点.当在杠杆尺的两边同时放钩码时,杠杆尺处于平衡状态,实验就成功了.(可用斜线或横线记录杠杆尺的状态).3、学生试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记录单的提示,讨论怎样用杠杆尺做实验,并计划一个合理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并将各组收集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来进行研究分析.4、学生实验,在实践中,应由学生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要求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在实验报告单里.5、分组讨论.这里采用的是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方法,取得一系列的数据后学生就可以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讨论.(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即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即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即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杠杆也不费力的杠杆.6、学生围绕书上提出的问题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和反思: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是更为合理的.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也可以撬动地球我要把小羊撬回我家。重点提示
1.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
所以: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都在____上!杠杆⊙⊙⊙支点→←阻力↑用力点看来不用力还真不行。那么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锥子问:图1与图2有何不同之处?图1在水平位置,图2不在水平位置问:图1与图2有何相同之处?都处于静止状态杠杆的平衡状态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呢?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呢?答: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呢?答: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呢?答: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我们的实验结论应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二、轮轴的秘密实验名称:轮轴的作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记录单两份、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1个轴.一个大号十字螺丝刀.实验过程:(一)
轮轴的作用1、介绍轮轴实验装置: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边介绍边演示实验)2、学生实验,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反复做几次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3、小组分析讨论:在轮上用力怎样?在轴上用力怎样?4、游戏:”小个子战胜大力士”,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在轮上用力比在轴上用力要省力.(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1、谈话:我们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比较省力,如果轴不变,把论换大些会怎样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直接经验进行推测.2、演示实验,明确实验的操作方法:同前一个实验一样,只是更换更大的轮,记录下更大的轮用多少钩码可以使轮轴达到平衡.3、小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新发现.4、交流、汇报实验情况,各组学生介绍实验的发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三)与学生探讨生活中的轮轴工具.轮轴的秘密轮轴的秘密轮轴的秘密轮轴的秘密轮轴的秘密轮轴的秘密1、下列机械中属于轮轴的是()。A、天平B、剪刀C、扳手2、下列机械中属于杠杆的是()。A、剪刀B、螺丝刀C、方向盘3、下列机械中属于杠杆的是()。A、自行车的车把B、拧螺丝的螺丝刀C、缝纫机踏板CAC轮轴的秘密4、下列()情况能平衡。5、如图下面的扳手转动同样的螺丝帽先用()更省力。ABCBA轮轴的秘密1、轮轴的轮越大越省力()2、轮轴用力在轮上才能省力()3、在使用螺丝刀时,拿在柄上要比拿在刀尖上更省力()×√√轮轴的秘密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那样,()和()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力。3、轮轴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轮组成,并能绕着共同的()转动的装置,轮轴也是一种变形的(),当大轮带动小轮时,是()的,大轮越大越省力;当小轮带动大轮时,是()的。轮子轴轮轴省费轴杠杆省力费力三、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1个铁架台、35厘米长的线、1个滑轮、1盒钩码、一个测力计.为全班学生准备:1个铁架台、50厘米长的线、2个钩码、1个测力计、1个滑轮.实验过程:1、定滑轮的作用.(1)模拟升旗的装置,演示,介绍定滑轮: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2)做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的实验.①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定滑轮还会有什么作用,定滑轮能不能省力?②学生小组推测后设计一个有关”定滑轮是否省力”的研究方案.③学生实验,注意在记录单上记录数据并在小组内分析整理自己的发现.④全班交流”关于定滑轮是否省力”实验的结果及发现.小结形成共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是并不省力.2、会移动的滑轮——动滑轮.(1)介绍动滑轮:出示图片,描述吊车运重物的情景,告诉学生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这种滑轮叫动滑轮.(2)演示实验.老师演示组装一个动滑轮实验装置,用它提起重物,测量用了多大的力.提问:动滑轮可以省力吗?怎么样证明?请同学们猜测并实验验证.(3)学生猜测并实验.学生用动滑轮提起重物,测量用了多大的力.再单独用测力计直接提起重物,看用了多大的力,并把实验的数据记录好,前后进行对比.(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及获得的发现,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什么不同.3、拓展:想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边缘有槽、能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在铁架台上固定好一个滑轮,并穿好线绳。2、在一边的绳子上固定一面“旗帜”,然后把另一边的绳子轻轻的往下拉,缓缓升起“旗帜”。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观察思考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像这样可以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我们把它叫做
动滑轮起重机的吊钩是动滑轮组装一个动滑轮实验装置,用它来提升重物。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你发现了什么?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比较定滑轮与动滑轮作用有什么不同?四、滑轮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个铁架台、两个滑轮、约50厘米长的线、1盒钩码、一个测力计.为全班学生准备光滑的木棍、约20米长的绳子、与起重机相关的图片.实验过程:1、组装最简单的滑轮组.(1)出示组装滑轮组的材料并向学生介绍.(2)演示组装一个滑轮组的方法: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3)学生分组组装简单的滑轮组.(4)学生实验,对滑轮组的作用展开实验研究,并记录好相关数据.(5)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对滑轮组作用研究的发现.2、组装由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1)提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滑轮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请同学们猜测一下.(2)学生猜测后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3、游戏: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杠杆的缺陷
滑轮在工作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叫定滑轮。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叫动滑轮。10987.swf10987.swf结论: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实验:探究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分别在用力大小、方向方面的特点.
对定滑轮的探究实验你发现了什么?A、不省力B、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结论: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1.swf实验:探究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分别在用力大小、方向方面的特点.
2、对动滑轮的探究实验你发现了什么?A:能省力B: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虽然能改变力的方向,使我们工作方便,但不能省力;
而动滑轮虽然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时经常感觉不便.于是人们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把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就组成了滑轮组.1.swf1.在升旗仪式时,我们可以看到旗杆的顶端有一个滑轮,请问这个滑轮是_
_滑轮(“动”或“定”),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4.一辆汽车不小心陷入了泥潭中,司机按图3所示的甲乙两种方式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其中省力的是__图。图3定改变力的方向
乙幻灯片21五、斜面的作用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面状材料、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1盒钩码,1个测力计.有关斜面机械使用情景的图片.实验过程:(一)斜面的作用1、出示沿木版推货物上车的情景图,介绍斜面:2、学生进行关于斜面的简单探讨,提出问题:斜面能省力吗?3、学生制订一个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制定两个实验,一个实验是直接用测力计提起重物;另一个实验是用斜面拉起重物.4、学生实验,并记录每一次实验数据.5、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小组的发现并集中交流,认识斜面的作用.(二)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1、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斜面可以省力,那么,斜面省力的大小是有什么决定的呢?2、学生交流、完善计划,并开展实验活动,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3、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发现:坡度越小用力越小,坡度越大用力越大,直接向上提起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用力最大.所以得出结论: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三)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作用实验计划实验名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研究斜面作用斜面、重物、测力计、铁架台1.搭好实验装置。2.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再测出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3.改变物体的重量,按步骤1重复做。4.讨论、整理实验发现。温馨提示:1.只能改变物体的重量,不能改变斜面的高度。2.拉测力计的要求是匀速直线,边拉边读。3.注重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记录。研究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温馨提示:
1.不能改变物体的重量,只能改变坡度。
2.拉测力计的要求是匀速直线,边拉边读。
3.注重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记录。
4.完成实验的小组整理好桌上的实验器材,并
思考发现。研究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用1、2、3、4、表示坡度由小到大)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
坡度越大越费力。
找找斜面,说说运用。课余探究:当人在骑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怎样骑会更省力?六、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相关的建筑图片.实验过程: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1)认识横梁和柱子,了解其作用.(2)讨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推测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的不同、材料的长短、材料的宽窄、材料的厚薄等.(3)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纸条的规格、实验应注意的地方和实验要求.(4)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第一次实验后,提问:猜想一下,宽度增加一倍抗弯曲能力是多少?宽度增加两倍呢?(5)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得出结论: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1)讨论:在实验中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改变的是哪个条件?(2)准备纸梁:(3)学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3、比较、讨论:要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宽度与增加纸梁厚度,哪种方法更好?4、解释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一些不同形状的钢材铝材相关图片.实验过程:1、观察图片,让学生解释一下这些材料为什么要做成这种样子.
2、学生用材料纸折不同的形状,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控制不变的条件是做纸梁所用纸的大小,因此折出来的长度、架空距离、放垫圈的位置都是一样的.3、学生选用其中几种形状来实验并与“——”型比较.问:为什么折成这些形状抗弯曲能力就增大了呢?(可以让学生阅读30页的材料自学)4、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和得出的结论.5、瓦楞纸板的研究.(1)形式观察剥开了瓦楞纸板.(2)提问引起思考:瓦楞纸板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形状如何?瓦楞纸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3)你们认为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还可以折成哪些形状与这张纸平展的纸进行比较?我们就用纸来做这个实验。一张平展的纸横梁能承重几个这样的垫圈呢?预测一下.操作提示:1、实验前,小组成员先商量确定并制作好你们所选择的形状,允许有创新的折法。2、为了各组实验的统一性,架空的距离都控制在15厘米。3、摆放垫圈时应小心谨慎,轻拿轻放,以所折的形状变形导致垫圈翻倒为准。4、交流时要轻声细语,实验完成后马上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在桌子中间,组长到黑板上写出你们组的实验数据。
把薄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增加了厚度减少了宽度1、仔细观察这种纸板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从已经撕开的小角上观察纸板各部分的厚薄、软硬程度如何?3、试着对这种纸板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的重量作出自己的解释。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大家多观察多思考。八、拱形的力量教学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和相关的图片.实验过程:
1、要求学生把纸先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拱形,用铁垫圈测试一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2、提问:为什么这个拱不能承受稍微大一点的压力?要使拱能多承受几个垫圈,怎么办?3、用两本书分别抵住两边拱脚,使纸拱不塌下来。测量这样的拱能承受几个垫圈的重量。提问:随着压力不断增加,纸拱有什么变化?怎样才能让纸拱承受更多的垫圈?4、用较多的书抵住纸拱,再测量能承受多少个垫圈。5、讨论:为什么我们抵住拱脚,拱就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6、搭一个瓜皮拱。拱形的力量九、电和磁教学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较长)、指南针、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实验过程:1、通电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1)让学生先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拿出指南针,问: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回忆指南针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2)简述奥斯特做的实验。要求学生用小灯泡电路中的导线来做这个实验,并示范试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有什么现象。(3)让学生多做一会儿实验,学生可能有跟多的发现。如通电导线离磁针远近不同,磁针的偏转程度会不同;导线在磁针下方,磁针也会偏转,但方向相反;把导线顺着磁针移动,导线各处效果都一样……为了促使学生能有这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对实验操作做一些启发提示。(4)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使磁针偏转得多些呢?拿掉小灯泡,安装短路的电路。提示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这一点,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5)通过研讨,要启发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铁和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导线是铜的,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应该是电流产生了磁性。2、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1)用导线在手指上绕线圈,简单方便。也可以用导线在1号电池上绕10圈左右做线圈,那样会更整齐。(2)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比直导线强多了,用线圈靠近指南针,多数情况下指针都会明显偏转。教学中无须指导学生怎么放线圈,而让学生自己去试,线圈怎么放指针偏转角度最大。试验中,学生说不定会在脑中把通电线圈与磁铁建立某种联系。通过实验,学生自己会发现:线圈立着放,用线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针,或者把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针偏转角度最大。(3)在检测一节废电池也有没有电之前,必须用小灯泡测试废电池确实不能点亮小灯泡了。(4)本课后,可以提问学生,对于“电与磁”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十、电磁铁教学准备: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大头针、指南针。实验过程:
1、制作铁钉电磁铁。(1)讲制作方法只说要沿着一个方向绕就可以了,不必要规定沿什么方向绕,钉子怎么拿。这样各组制作的电磁铁绕线的方向很可能就不同,有利于他们在后面的研究中发现电磁铁的南北极不同的问题。(2)用自制的电磁铁来吸大头针。用小号的大头针来测试电磁铁有无磁性和磁力大小比用回形针好。如果学生做的电磁铁仍有一点剩磁,教师要给予解释,并告诉他们只要轻轻敲一下铁钉剩磁就没有了。还要提醒学生不要把电磁铁长时间接在电路中。2、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提问: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有吗?怎么知道呢?(2)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检验。A、钉尖吸引了指南针的北极就能说明钉尖是南极了吗?不能,因为铁钉本身就可以与指南针北极相吸引。B、怎么办呢?再靠近指南针南极试试,如果排斥就可以得到证实。(3)当各小组都检测完后,提问:你们的钉尖是南极还是北极?为什么各组会不同呢?自然转入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的问题。(4)提问: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引导学生先建立猜想,然后再检验自己的猜想。(5)学生实验。电磁铁两端南北极不同,电池接法不同是容易想到的,线圈的绕向就不一定能想到了,必要时要给予提示。3、总结梳理。启发学生比较磁铁和电磁铁性质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以加深学生对电磁铁的认识(不同的地方:电磁铁通电才有磁性,南北极是可以改变的)。十一、电磁铁的磁力(一)教学准备:电池、电池盒、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实验过程:
1、作出我们的假设。(1)通过情景图引出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引导学生从电磁铁的组成和产生磁力的条件去假设: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圈数,二是线圈中电流的强度,三是缠绕的线圈与铁芯的距离,四是铁芯的大小形状。(3)汇报交流假设和假设的理由,即整理假设的过程。要把学生的假设都简要板书出来,然后汇总成全班的假设。(4)把假设填在教科书上的假设表里。2、设计实验,检验假设。(1)在分组制订研究计划前,要先强调明确思考两个问题: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哪个?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是哪些?怎样改变或者不改变它们?(2)交流小组研究计划时,可提示绕制三个电磁铁,导线长度不要变,只是绕在铁钉上的线圈圈数改变就行了,这样保持了导线长度,便于下次使用。同时也能够保持电流大小始终不变。(3)实施研究计划。为了节约材料,可以用一根长导线先后绕制三个不同圈数的电磁铁。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绕制好这样的三个电磁铁,用的导线都一样长。测量磁力大小可以用小号的大头针。这样,磁力大小容易从吸起大头针个数区别开。(4)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①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②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长短的关系③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粗细的关系④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形状的关系⑤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的关系电磁铁的磁力(一)
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统计表
发现:磁力不一样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有关。()磁力强;()磁力弱。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有关。()磁力强;()磁力弱。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假设:线圈圈数圈数多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线圈圈数电池数量铁芯导线……温馨提示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实验记录表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强;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弱。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数量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还将用实验的方法继续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其它因素。大家回去之后好好想想,我们又如何用实验去检验其它的假设?十二、电磁铁的磁力(二)教学准备:组一:3节电池和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组二:直径不同的3个线圈管、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组三: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和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组四: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和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为全班准备:较大铁螺栓、螺帽、垫圈,4米以上多股导线(做强力电磁铁用)。教师自己准备:演示用的磁力很强的大磁铁。实验过程:(参照电磁铁的磁力(一)来完成)
1、实验材料的准备。(1)这一节课的教学科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准备材料指导学生做2—5种检验假设的对比实验。(2)建议重点检验电池多少这一因素,它是影响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因为条件有限,可不检验导线粗细和铁芯形状这两个因素。2、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本节课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都可参照上一节课的方法进行。(2)对不变的量要确定一个班级的值,比如线圈圈数各组都绕30圈。各组检验的因素即变化的量也要确定具体变化的值。(3)提醒学生做实验时,小组要考虑好成员怎样分工,怎样轮流着做。要做好数据记录,依据数据得出结论,并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4)因为各组做的实验不同,有易有难,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实验观察和指导。3、汇报交流。(1)在分组汇报时,要求大家记录下别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数据不能说明什么,也是研究的成果。(2)引导总结:我们对几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检验,小组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是怎样影响的。(3)简要补充讲解没有实验检验的其他因素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培训材料
一、放大镜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科学书、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的玻璃片和玻璃镜片、水。2、教师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相关图片。实验过程: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可让学生课前找有关放大镜的结构和使用资料,在课堂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小组讨论后填写课本第二页的网状图。教师可解释一下,这个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先了解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说说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的,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小结。如果学生的方法不太规范,教师要讲解、指导并示范,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观察中,一定要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即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3)学生反馈对比观察的结果,并把新发现记录下来。3、放大镜的特点。这是一个探究活动。可以提出问题后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1)了解发放大镜的特点。提出问题: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象?A、学生对放大镜、玻璃片、玻璃镜片进行观察。B、学生反馈观察结果,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是凸起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像这样的物体就有放大物体图象的能力。(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学生可能认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因此,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最好是直径相同而凸度不同的两种放大镜;教师自己也要准备几对直径相同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作为备用,比如,直径大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镜;直径小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镜。A、学生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B、教师小结。(3)寻找生活中放大镜。判断生活一些常见器皿有没有放大作用时,要注意给器皿加满水,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的。最后让学生解释这些器具加满水后为什么能放大或为什么不能放大?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片同样的透明、边缘薄而中央厚的结构,就具有放大功能。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实验准备:1、学生分组观察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2、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实验过程:
1、奇特的身体构造这部分内容主要的观察昆虫的构造和器官,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事先要准备足够多的昆虫标本供学生观察,可以是身体完整的,也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只有某个器官或某个部分的,还可以让学生课前捉一些小昆虫来观察。(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它们都是昆虫。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生物。它们有各式各样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我们知道吗?发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法布尔式的观察家,来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2)学生分组观察:各组学生轮流观察蝴蝶的翅膀,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各种触角、口器等,观察时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3)交流发现:(4)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小结和评价,适当补充知识,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昆虫世界的兴趣。2、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1)谈话导入: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鸣的歌声中去观察,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也会发现更多的秘密。(2)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观察范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买卖合同(游戏软件)
- 家用视频游戏机用电池充电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标砖供应方式合同
- 车辆用电子控制器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度北京二手房交易合同(含装修与贷款)
- 可调床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运动裤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运输用非金属货盘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2024年度游乐园设备租赁合同
- 2024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合同
-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制度的研究》
- 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 【课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去括号+课件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辽宁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
- 运输组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北京交通大学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五篇集合
- 世界各国国家代号、区号、时差
- 2019人力资源年度报表
- 每天4万吨污水处理厂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