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与精神课件2_第1页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与精神课件2_第2页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与精神课件2_第3页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与精神课件2_第4页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与精神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1、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技术——技术骨架(法式)

2、中国古代建筑的营建思想——文化骨架(精神)

宋:《营造法式》李诫(1086-1101—1125年,34卷)清:《工程做法则例》清工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74卷)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1、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发展一、概念辨析

1、木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学术语的结构,指维持强度或稳定性的力学体系。中国古代建筑有多种结构类型:木、砖、石等及其混合结构类型,从历史上看,以木结构和木混合结构为主,其共同点是有具支配地位的木构架体系;2、木构架:主要作为形态学术语的木构架,指木构件(结构或构造)的空间组合体系。区分这二者,为了行文方便,也为了突出古建筑大木作研究的形态学意义;无论是传统建筑的三分法(穿斗-抬梁-井干,刘敦祯),还是唐宋殿堂建筑三分法(佛光寺式-奉国寺式-海会殿式,陈明达),都主要是在形态学意义上使用木构架、结构形式这些术语。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二、起源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方的穴居--木骨泥墙,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三、战国-西汉末(BC275-AD25)1、建筑特点:高台建筑、聚合建筑(单体集聚而形成大面积大体量建筑),以栈、桥、阁道相连。

2、木构架体系特点:土木结合(中心夯土台加木构架,解决大面积大体量的需要),井干重叠(解决高度的需要)四、东汉初-南北朝末(25-580)

1、建筑特点:高楼阁(阙、观、台、塔)。2、木构架体系特点:纯木构技术的发展,井干重叠建高楼阁的技术,纵架在高等级建筑中的使用(崖墓、石窟寺)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五、隋初-北宋末(581-1127)1、建筑特点:高台建筑和高楼阁少,单体三分立面(《梦溪笔谈》记喻皓《木经》),格局延续至清末。2、木构架体系特点:体系的定型,殿堂与厅堂(注:定型和演变的相对性)。3、《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其他木构架体系:柱梁作、不出跳、单斗只替、把头绞项作、斗口跳、簇角梁。

六、南宋初-元末(1127-1368)木构架体系特点:

1、体系:厅堂式的倾向;自由的倾向(移、减柱);材栔制;

2、梁架:大内额,彻上明造,草袱加工;

3、斗拱:装饰、象征功能加强(斜拱、如意斗拱)。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七、明初-清末(1368-1911)木构架体系特点:

1、体系:厅堂式。规整化。斗口制。2、斗拱:装饰、象征功能。

八、关于《营造法式》材份制的讨论

材:大木作材料的横断面,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而之”,“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契=足材:以材断面高的1/15为1分°,分1—8级大—小,材—祖—基本模数。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其性质略似今天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为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1086~1125年)将作监李诫编修,共34卷。1、2卷:“总释”,引经据典,诠释各种建筑物和构件名称。3卷:“壕寨制度”和“石作制度”4、5卷:“大木作制度”6~11卷“小木作制度”,其中6~8卷:门窗、栏杆

9~11卷:佛、道帐和经藏12卷:“雕作”、“旋作”、“锯作”、“竹作”13卷:“瓦作制度”和“泥作制度”14卷:“彩画作制度”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15卷:“砖作制度”和“窑作制度”

16~25卷:为诸作之“功限”,即详尽规定3~15卷所述各工种中各构件、工作的劳动定额。26~28卷:诸作的“料例”,规定各作按构件等第、大小。29~34卷:诸作的图样。总的来看:《营造法式》由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按《宋史·职官志》:“将作监、少监各一人,丞、主薄各二人。监掌宫室、城廊、桥梁、舟车营善之事。少监为之贰丞参领之。凡土木工匠版筑造作之政令总焉。”《法式》主要目的在于,预防有关工程人员的贪污盗窃。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由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全书共74卷。1-27卷:为27种不同的建筑物,即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亭等每件之结构,依结构之实在尺寸叙述。28-40卷:为斗栱之做、安装法及尺寸。其尺寸自斗口一寸起,每等加五分,至斗口六寸止共11等。41-47卷:为门窗隔扇、石作、瓦作、土作等做法。48-74卷:为各作工料之估计。此书的前47卷有若干原则,对建筑的图案样式有重大关系:如材之减高、柱径柱高之规定、以斗栱攒数定修广、角柱不生起、、梁断面之加宽、举架等制度。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2、《营造法式》之注释

方圜平直:《周礼·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郑司农注四:治椐材,如此及善也。《韩非子》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园。-→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棱之频,及欹、斜、羡。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飞,横者定水取平。

定功:《唐六典》:凡役有轻重,功有短长。4~7月为长功,2、3~8、9为中功,10~12、1月为短功。看详:夏至日长到六十刻,冬至日短至四十刻。(古代一日分为一百刻,一刻合今天的14.4分)取正:《诗》定之方中,又揆之以日。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也。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定平:《周官·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悬,郑司农注云:于四角立植而悬,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墙:《春秋左传》:有墙以蔽恶。

1、凡露墙:每墙高一丈,则厚减高之半,其上收面之广,比高五分之一,若增高一尺,其厚加三寸,减高如此,2、凡抽絍墙:高厚同上,其上收面之广,比高四分之一,若增高一尺,其厚加二寸五分。

宫:《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两厢室曰寝;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茭。

阙:《白虎通心》: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殿:《周官·考工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注:夏度以步,六尺曰步;商度以寻,八尺曰寻;周度以筵,九尺曰筵)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城:《春新左氏传》:计丈尺,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

井:《释名》: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

《易·传》:井,通也,物所通用也。(市井)

栋:《仪礼》:序则物当栋,堂则物当楣,是制五架之屋也,正中曰栋,次曰楣,前曰庋,九伪切。

《义训》:屋栋谓之甍(蒙也),今谓之槫,亦谓之檩。

两际:《义训》:屋端谓之仿谓之柍桭,今谓之废。

柎:……旅栋谓这棼,今俗谓之替木。

乌头门:《唐六典》:六品以上通用乌头门。……表揭,阀阅也,今呼为灵星门。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华表:崔豹《古今注》:尧没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形似结槔。大路交衢路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

鸱尾:《谭宝録》: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

博风:《义训》:博风谓之荣,今谓之博风版。

椽:《说文》:秦名谓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

平棊:《山海经》:图作平撩,今之平棊也,古谓之承尘。今宫殿中,其上悉用草架梁栿屋盖之重。如攀、额,樘、柱、敦、掭、方、槫之类,将纵横固济之物,皆不施斤斧于明栿背上,架空程方,以方椽施版,谓之平闇,以平板贴华,谓之平棊(俗呼平起)。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藻井:《西京赋》: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芭之狎猎,藻井当栋中,交木如井,画以藻文,饰以连茎,缀其根于井中,其华下垂,故云倒也。

《风俗通仪》: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蔆,蔆,水物也,所以压火。

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槏柱:牖边柱谓之槏,梁或额及槫之下,施柱以安门窗者。

赑屓鼇坐碑:其首为赑屓盤龙,下施鼇坐,于土衬之外,自坐至首,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笏头碣:没有赑屓盤龙碑首而仅有碑身的碑。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3、营造法式之壕寨制度

取正→定平→立基→筑基,城、墙、筑临水基。

4、营造法式之石作制度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打剥-→鏕搏(稀布錾鏧,令深浅均匀)-→细漉(密布细漉,渐令就平)-→褊棱(令四边周正)-→斫砟(令面平正)-→磨咙(用沙石木磨去其斫纹)其雕镌制度有四:

1、剔地起突:斫砟一遍,高浮雕。

2、压地隐起华:斫砟二遍,浅雕,不让石面突出

3、减地平岋:斫砟三遍,磨咙。在石面上刻画线条图案花纹,并将花纹以外的石面浅浅铲去一层。

4、素平:在石面上不作任何雕饰处理。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海石榴华、宝相华、牡丹华、蕙草、云文、水浪、宝山、宝阶(通用);铺地莲华、仰覆莲华、宝装莲华(施于柱础)

柱础:其名有六,础、礩、瀉、磌、磩、磉(今谓之石碇)。

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

——如仰覆莲华,其高加覆盆一倍。

角石:方二尺,每方一尺,则厚四寸,用在殿堂阶基的四角上,与“压阑石”同宽,但比其厚。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殿阶基:……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四周并叠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叠涩每层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

压阑石:长三尺,广二尺,厚6寸。即阶基四周外缘上的条石。

殿阶螭首:施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7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寸六分,厚一寸七分。

殿内闒入:(殿堂内地面心石)方一丈二层,匀分作二十九窠。

踏道:长随间之广,每阶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广一尺,两边副子(清称垂带)各广一尺八寸,两头象眼。

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7尺。寻杖下用云拱瘿顶,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束腰下地栿上亦如此。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单台钩阑: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上用寻杖,中用盆唇,下用地栿,地栿内作万字(透空或不透空)。

流盃渠:剜鑿流盃,垒造流盃。物土方、议远近,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此筑城之义也。

柱:《春秋·庄公》:“社,丹桓宫楹,礼,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丹桓宫楹非礼也。”

《释名》: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

阳马:何晏《景福殿赋》:承以阳马,阳马,屋四角引出以承短椽者。《义训》:阙角谓之瓜棱,今俗谓之角梁。

斜柱:《义训》:斜柱谓之梧,今俗谓之叉手。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5、营造法式之大木作制度

一、概念辨析

1、大木作制度:始见于《营造法式》,术语的生成:作-木作-大木作。

2、作:制作。动词的名词化和转指:工种-工作对象。

1、以材料分大的工种,常以工种转指工作对象:2、以工序分小的工种,有时也以工种转指工作对象:3、小工种还从工艺、形式上分,如《营造法式》石作的三种分工体系。

3、木作:指房屋全部木质构件的建造,转指房屋全部木质构件本身。

4、大木作:指房屋木构架体系的建造,转指房屋木构架体系本身。木构架体系在全部木质构件中是主体,是在技术(结构承重)的基础上,形态学主导的,有模糊性、习惯性。以承重和非承重分大、小木作未必准确。

5、小木作:清代称装修(内、外檐)。宋、清的变化。6、小结:大木作制度,即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的制度。本讲就是在前一讲木构架体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两本文献,宋《法式》和清《则例》,以及宋代以来的大量实例进行讲述宋、清的大木作制度。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二、大木作制度的知识体系

宋、清的成文制度不同,木构架体系不同,研究者的角度不同。1、宋《法式》和清《则例》:从实用出发,非系统化。2、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材份制、平面、立面、铺作、结构形式(含厅堂、殿堂、梢间转角构造)。或:总例、铺作、屋架(p150)(p215)。对宋《法式》的系统整理。3、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斗拱、构架(p21)。未强调木构架体系,客观上是因为清代官式很简化,一个檩数分配图就说明了(p114)。4、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间架、举折、出檐和斗拱、翼角和出檐、屋顶构架。统一的系统,注重特征造型。5、《中国建筑史》(教材):1、历史时期(以宋《法式》为主):柱、枋、斗拱、屋架、多层木建筑。未强调木构架体系(即陈明达的结构形式),把枋、屋架分开来可以讨论。2、清式:说明:注重构件尺寸作法,很简明的作法参考。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三、大木作制度图样:

1、材:大木作材料的横断面,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而用之”,“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契=足材:断面高1/15为分°。1—8级大—小,材—祖—基本模数2、结构形式:殿堂式——内外柱同高,殿阁,但副阶柱高除外。厅堂式——内外柱不同高。3、建筑形式:内部——彻上明造;平棊;平闇

4、屋顶形式:四阿(庑殿);厦两头(九脊、歇山);不厦两头(悬山);斗尖(攅尖)5、房屋规模:间广、面阔、开间。进深、檐平长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房屋规模决定房屋规模的三个因素:材分、材等;间椽

1、材等—殿堂:1—5等2、间椽—间:面阔、间广厅堂:3—6等椽:椽长、进深余屋:3—7等《法式》规定:“柱高不亭榭:6—8等越间之广。”“凡构屋之制,皆材为祖。”在《营造法式》中,细部构件的尺寸皆定死,而大的开间进深尺寸,允许在一定范围变化。清式《工程做法侧例》则规定了所有的构件尺寸。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营造法式》规定:

11间—12椽

9间—10椽

7间—8椽

5间—4椽(此比例关系一般较适当)《营造法式》中:袱——梁,槫——檩,四椽袱(宋)——五架梁(明清)草袱——在平棊上看不见的梁。明袱——在平棊下外露的梁,加工精细,还有装饰功能。乳袱——一端搁在外檐柱斗栱上的梁。丁袱——一端搁在外檐斗栱上,另一端插入内柱或用斗栱支承。月梁、直梁——(只表明外形)出檐最外的横向构件:圆——挑檐槫;方——撩檐枋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四、大木作制度其他重要名词1、斗栱及其分件构造:

1、斗:槽口斗、平盘斗、讹角斗、连珠斗、讹角圆栌斗、附角斗。2、栱:丁头栱、虾须栱、鸳鸯交首栱(连栱交隐)、列栱(又,分首相列身内交隐)、翼形栱(云形栱)、如意斗栱(后起)、斜栱、骑(绞)袱(昂)栱。3、昂:批竹昂、琴面昂、象鼻子昂、上昂、下昂、真昂、假昂、平昂、插昂。4、构造:单拱造、重拱造、偷心造、计心造。5、工艺:“幽页”、讹杀、卷杀

2、梁、柱及屋身构造:

1、梁:递角袱、抹角袱。2、柱:叉柱造、缠柱造、平坐永定柱造、通柱造。侧脚、生起。

3、屋身:抱厦、缠腰、副阶周匝

3、木构架体系(结构形式):殿堂式、厅堂式。4、屋面曲线的形成:

1、正脊:唐宋生头木,闽南民居“假厝”。2、檐口:生头木,侧脚、生起。3、檐角立面:起翘,江南发戗(嫩戗、水戗)。4、檐角平面:出翘。

5、垂脊正立面:举折加出际,或举架加推山。

6、垂脊山面:举折或举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第1等:广9寸,厚6寸;用于9~11开间殿身,若副阶并殿挟屋,但清式耳房一般多用于住宅,大型殿堂不用,而宋式挟屋则相反,多用于殿堂,而小型建筑及住宅不用,以6分内一分°第2等:广8寸2分5厘,厚5寸5分,5~7开间殿身,5分5厘=1分°第3等:广7寸5分,厚5寸,3~5开间殿,7开间厅堂,5分=1分°第4等:广7寸2分,厚4寸8分,殿身3间,厅堂5间,4分8厘=1分°第5等:广6寸6分,厚4寸4分,小殿3间,大厅3间,4分4厘=1分°第6等:广6寸,厚4寸,亭榭或小厅堂用之,4分=1分°第7等:广5寸2分5厘,厚3寸5分,小殿及亭榭用,3分5厘=1分°第8等:广4寸5分,厚3寸,以3分=1分°。殿内藻井或小亭榭施铺作各则用之。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确定建筑比例尺度关系之斗栱

1、材分制:材+契,此模数暗含各部件之间,房屋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暗含着一定的结构、建筑技术、梁柱比例、宽高等,一个平面图,就可以解决施工图的问题,大样也不用细画,只要标注分°值,几等材即可。

2、分值(用寸表示):1—0.6,0.55,0.5,0.48,0.44,0.40,0.35,0.3。目前已发掘的建筑,尚无1、2等材,多为5、6等材,后逐渐减小。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斗栱与铺作(科)斗:即方形木构件,有斗口、斗耳、斗平(腰)、斗欹(底)“造斗之制有四”。栌斗:(坐斗)施之于柱头,出跳,则十字开口;不出跳,则顺身开口。交互斗:(十八斗)施之于华栱出跳之上,出跳,则十字开口;不出跳,则顺身开口。齐心斗:(槽升子)施于栱心之上,上承撩檐枋,散斗:(三才升)施于栱两头,只一方向开口,以广为面。若铺作偷心,则施之于华栱出跳之上。平盘斗:(贴升耳)无斗耳,施于角科或45°华栱出跳之上。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栱:长条形木构件,“造栱之制有五”华栱:(翘)或谓之抄栱、卷头、跳头(足材)。泥道栱:(正心瓜栱)与华栱相交,安放于栌斗内。瓜子栱:(里、外瓜栱)施之于跳头,一般四铺作以上才有瓜栱,泥道栱之上,令栱之下。若五铺作以上重栱造,即于令栱内,泥道栱外用之(同一方向,平行开间)。慢栱:(正心、里、外万栱)施之于泥道栱、瓜子栱之上令栱:(厢栱)与耍头号相交者,衔于最高层。丁头栱:(插栱)就是半截栱,只有一卷头,一端与柱相交。列栱:只在转角铺作部分使用,“凡栱至角相交出跳,则谓之列栱。”隐栱:“凡栱至角相连长二跳者,则当心施斗,斗底两面相交,隐出栱头”。谓之鸳鸯交手栱。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昂:“造昂之制有二”下昂:从形上分,批竹昂(唐),唐、辽都用批竹昂。

上昂:琴面昂(宋),宋金以后多用琴面昂。角昂:插昂假昂(元明)绞昂:绞栿:与昂或与梁栿相交,但不“骑”在梁上的栱。

上昂:如五铺作单抄上用,自栌斗心出。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须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以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得更高的效果,上昂只用于里跳。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铺作:总铺作次序之制,“凡铺作自柱头上栌斗口内出一栱或一昂,皆谓之一跳;传至五跳止。”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清代称为科)

“铺作”含义很广,——今以斗栱层数相叠,出跳多次序谓之铺作。从4至8铺作,每增一跳,就增加一铺作。

1、成组的斗栱谓之铺作,有柱头、补间(平身)、转角三种。

2、以斗栱层数相叠,出挑多寡次序谓之铺作,计算方法为出挑层数N+3(宋);2N+1(清)。凡于阑额上坐栌斗安铺作谓之补间铺作,当心间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计心造:每跳华栱或昂头与都用横栱者为“计心造”,反之则为“偷心造”。

偷心造:铺作跳上安栱不安栱,而再出跳或出昂者。

“畔”:即边缘或外皮。

“槽”:与斗栱出挑成飞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在槽上。

“缝”:就是中心线。

单栱:只用一层令栱。铺作跳上安栱计心,每跳令栱上,只用素方一重,每跳安2材1契令栱素枋2材、令栱上斗为1契。

单抄:只有一层华栱。有二层华栱者为双抄。

重栱:跳头上只用一层瓜子栱,其上再用慢栱;槽上用泥道栱,其上再用慢栱;若每跳瓜子栱上施慢栱,慢栱上用素枋。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厅堂分缝与殿堂地盘分槽平闇以下的柱网平面图,含斗栱排列的平面图,沿进深分为彼此不等的两部分或三部分,窄的为“槽”,宽的为“身”。室内斗栱分布图:分心斗底槽,前后进深等分。

身内单槽,

身内双槽,

金厢斗底槽,原因之一佛教左旋礼拜仪轨。

副阶周匝,进深各两架椽。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造平坐之制:“造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二跳,其铺作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凡平坐铺作,若叉柱造,即每角用栌斗一枚,其柱跟叉于栌斗之上。若叉柱造,即每角于柱外普柏枋上安栌豆三枚。”“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柱上安搭头木,木上安普柏枋,普柏枋上坐斜栱。”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举折:《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茸屋三分,瓦屋四分。郑司农注云,各分其修(长或宽),以其一为峻(高)。

举析之制: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寸,以厘为分,以毫为厘,侧画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圜和。然后可见屋内梁柱之高下,卯眼之远近,(俗称为定侧样或曰点草架)。举屋之法:如壁阁楼台,先量前后撩檐枋心相去远近,分为三分,从撩檐枋背至脊槫背举起一分;如筒瓦厅堂,即四分中举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筒瓦廊屋及板瓦厅堂,每一尺加三分。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折屋之法:以举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为法。如举高二丈,即先从脊上取平,下至撩檐枋背,其上第一缝折二尺……

若八角或四角攒尖亭榭,自撩檐枋背举至角梁底,五分中举一分,至上簇角梁,即二分中举一分,若亭榭只用板瓦者,即十分中举四分。簇角梁之法:用三折,先从大角梁背自撩檐枋心量向上至杖杆卯心,取大角梁背一半,兹上折簇梁,斜向杖杆举分尽处;次从上折簇梁尽处,量至撩檐枋心,取大角梁背一半,立中折簇梁,斜向上折簇梁当心之下;又次从檐枋心立下折簇梁,斜向中折簇梁当心近下,其折分并用折屋之制。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举折、举架根据屋架进深来确定建筑高度的屋顶做法。

1、宋代举折:以前后撩檐枋的总进深B的1/3,先确定脊檲高H,然后由脊到檐口自上而下依次递减H/10、H/20、

H/40、H/80确定各檲的高度,最终形成较为平缓的屋面曲线

2、清代举架:由檐檩开始,自下而上每步架依次增加,从1/2

五举、五五举、六五举……九举(高不过九举)形成较为陡峻的屋面。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柱子排列,柱子式样:(石柱较早)方、圆、八角、雕龙、直柱、梭柱(宋代较多),八角柱在宋以后绝迹。木盘龙柱宋代才出现,石盘龙柱明清后,只在文庙中出现。柱径与柱高之比:东汉,1/2——1/5

唐,1/8——1/9

宋,1/11——1/14

元明,1/9——1/11

清,北1/10;南1/15柱础:唐——元,用覆盆式柱础,唐多用宝装莲瓣,宋多用雕花纹,元为素平。明清常为鼓境式,民间采用桑墩。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间广:补间铺作一朵,间广一丈。补间铺作二朵,间广一丈五尺。或间广不均,即每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比一尺内变化)。椽平长:椽每架的水平长度,每架平不过六尺(六尺内可适当变化)。椽径——6~10分,6等材1分°。椽距——净距9分°中距15分°。陈明达认为第一句不准,关键的尺寸不用材定。出际:不厦两头造,即悬山屋面挑出的檩条长度,与房屋进深大小有关。推山:在庑殿顶(四阿顶)屋脊构造中使用。收山:在歇山顶中使用,宋代有出入,清代则有明确规定。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

生起:内外柱由等高、等径到不等高、不等径是结构上的一个进步,《法式》中柱的“生起”规定,中间不升,次间升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4寸、6寸……

侧脚:外檐前后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外檐两山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8/1000。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综述三、宋《法式》和清《则例》大木作制度主要内容比较1、材等制度:宋:8等,以材为祖,单材15:10,足材21:10,多用单材,华拱等用足材;清:11等,以斗口为标准,单材14:10,足材20:10,多用足材,外拽万拱等用单材;2、修广之规定:宋:《法式》无明文规定,“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下檐柱虽高,不越间之广”。清:大式以斗口为标准,以攒数定间广;小式先定明间间广。柱高按柱径或间广定。3、梁架:宋:袱截面3:2,摶、襻间之制;清:梁截面5:4,桁(檩)、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